中国人的四面镜子

2010-07-05 22:32熊建
读者 2010年9期
关键词: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熊建

最近几十年,中国人把《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并称为“四大名著”。中国古代小说能称得上名著的何止这四部?《儒林外史》《聊斋志异》《孽海花》……哪个不算?区别就在这“大”——伟大上。四大名著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小说方面的最高成就,是中国各阶层人士最熟悉、最喜欢的文学巨著,像四面镜子,映照出中国人的某些文化、心理特质。

《红楼梦》

映照出中国人的雅趣

《红楼梦》把中国人最文雅的表达方式——诗、词、曲、赋全吸纳进来,把中国古典文化的方方面面——建筑、美食、园林、绘画全利用起来,充满了一般小说达不到的雅趣。因此,这书不只是文人必看,毛主席还让上将许世友有空也看看。

外国人怎么看这本书?红楼梦学会第一任会长吴组缃给一个捷克留学生一对一地讲了一年《红楼梦》。学生学完后问:“吴先生,《红楼梦》所有的问题我都弄明白了,只有一个问题没弄明白。大观园里有那么多的珍宝,贾宝玉和林黛玉为什么不卷包而逃呢?”

无独有偶,山东大学教授马瑞芳也曾给一个日本学生讲《红楼梦》,她讲到“意绵绵静日玉生香”,该生大惑不解,问:“老师,您总是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是没有结果的,是个大悲剧,这有什么悲剧可言呢?您看这一段,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两个不是已经上床了吗?”

为什么留学生会产生如此离奇的问题?归根到底,他们没有看懂宝黛的爱情是怎么回事,看不懂的关键是他们从俗世人的角度来观照高雅的人生态度。《红楼梦》中的爱情雅到了无尘无土,像它的文字一样美到极致。怪不得红学家蒋和森说,中国可以没有万里长城,却不能没有《红楼梦》。

《水浒传》

映照出中国人的侠义

义者,宜也。在中国人眼里,行义,就是做应该做的事,这在《水浒传》的前半部中可以深刻感受到,尤其是鲁智深那段,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扶贫济危救人救彻。

唐君毅在《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中说:“侠义之精神,则由宅心公平,欲抱不平,以显正直,而归平顺……伸展人间社会之委屈,使千里之外,闻风慕悦。”中国人对义举的赞美不遗余力,对义士的期盼古今同一。

义的一大敌人是钱。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了老虎,这是勇。义则体现在他对待金钱的态度上:当时,知县决定把悬赏的1000贯给武松。宋朝文官中职位最高的宰相,武官中职位最高的枢密使,每月工资300贯。武松不是有钱人,可他听说一些猎户由于没有按期完成打死老虎的任务,挨了好多板子,就把1000贯全部分给了那些猎户。同样,宋江、柴进、晁盖都不把钱当回事,个个仗义疏财。人有求,我帮;人无求,应帮我也帮。

义的又一大敌人是色。《水浒传》里美色的作用就是诱惑、威胁,好汉们也干脆,杀。这固然跟作者的价值观脱不开干系,但在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中,侠义跟女色基本是绝缘的。

《西游记》

映照出中国人的信仰

《西游记》不尊重佛教。玄奘到大雷音寺求经,佛祖的两个助理——阿难和迦叶跟师徒几个要人事。没有?对不起,只能取无字经。师徒找如来评理,如来说:前两天我们这边有人下去给人家做法事,收了三斗三升米粒黄金,你们来取经也应该给点东西吧?佛教的最高领袖被写成了一个市侩之徒。

《西游记》也不尊重道教。很多妖怪都是以道士的面目出现的,有的还是“国师”、“国丈”,飞扬跋扈,滥用邪术,危害百姓。

两大宗教在《西游记》中被贬抑,这反映了古人的传统国民性里面,没有固定的信仰。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说:古人对信仰缺乏敬畏之心,只信能给自身带来好处的东西。从唐僧徒弟的人物设定可以看出古人期望的理想状态。

沙和尚什么重活都干,什么好处都到最后才能捞上,但这个老实人在唐僧眼里基本没有地位。孙悟空有能力,但是不驯服,可西行求法,要靠他消灾,不好管怎么办?念紧箍咒。

猪八戒最舒服,担子主要是沙和尚挑,打架主要是孙悟空去。唐僧永远非常体谅猪八戒,他说什么,唐僧一般都信。这么一个好吃懒做、投机取巧的人,却很受上峰的喜爱。这说明古人内心非常羡慕这样一种生活状态:不负责任,利益均沾。

《三国演义》

映照出中国人的天下观

梁山好汉充满了英雄气概,而三国人物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国事情怀”。《三国演义》不太关注日常生活、家庭关系、伦理道德,比如曹操有几位夫人,家是哪里的,关羽的媳妇叫什么,有没有姐妹……罗贯中都没有交代,因为他关心的是天下大事、社稷苍生。这个关心与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与民众的爱憎褒贬紧密相连。

《大学》八条目,最高就是平天下。《三国演义》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国家统一、向往安定太平的天下观。

在世界上的几个文明古国当中,中华文明从未中断过。为什么?《三国演义》说,这是因为中华民族很早就形成了向往统一、向往安定的民族心理。这种心理是如此强烈,成为中国最大的聚合力。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不止一次被分裂,但是每一次分裂,中国人总是以坚忍的毅力、巨大的牺牲去实现新的统一。

《三国演义》写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曹、刘、孙脱颖而出。尽管小说对这三家的态度有区别,尊刘,对曹操有褒有贬,对孙权有所议。但小说充分肯定了三家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眼观天下、志在统一。鼎立以后,谁都没有满足,大家都要继续追求国家的全部统一。统一是中国人的共识,早就印烙在骨子里、流淌在血液中,千载而下,永无改变。

(紫云英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2月25日)

猜你喜欢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