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联合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0-07-16 10:20殷淑娟
中外医疗 2010年33期
关键词:肾素卡维地洛缬沙坦

殷淑娟

(江苏省盐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江苏盐城 224003)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其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随着人们对慢性心力衰竭研究的逐步深入,发现神经内分泌的激活在心衰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衰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缬沙坦联合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5月至2009年9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12例,以上患者符合以下条件:有原发性心脏病病史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双肺底湿音,音部位与体位有关;左心室扩大;B超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X光提示心脏增大,肺淤血、肺水肿等;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或心肌损害等。同时排除合并有肿瘤或其他任何可能影响试验方案进行的严重疾病者,如急性心功能不全、难以控制的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低血压、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以及其他对患者的生存有高度危险的疾病。以上所选患者均对本试验意图知情同意。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6例,男29例,女27例,年龄43~74岁,平均年龄为(64.3±10.1)岁,心功能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Ⅱ级19例,Ⅲ级27例,Ⅳ级10例。基础疾病:高血压18例,冠心病28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10例。对照组56例,男30例,女26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为(63.7±9.8)岁,心功能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Ⅱ级18例,Ⅲ级27例,Ⅳ级11例。基础疾病:高血压17例,冠心病26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13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基础疾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表1 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评定结果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如低盐饮食、给予洋地黄强心、利尿剂等,患者有心绞痛的给予硝酸酯类药物,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缬沙坦80mg,每天1次,同时给予卡维地洛12.5mg,每天2次。2组患者疗程为2个月。

1.3 心功能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NYHA分级方法,对患者实施临床疗效评定。患者心衰症状基本控制或心功能提高2级以上,为显效;患者心功能提高1级,但没有达到2级,为有效;无效:患者心功能提高不足1级,为无效;患者心功能恶化1级,或者1级以上,为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对2组患者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治疗后临床治疗效果评定结果,见表1。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常见进展型临床综合征。随着分子心脏病学的研究深入,逐渐认识到神经内分泌激活在心衰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1]。大量研究表明,慢性心衰时神经内分泌系统,特别是肾上腺素能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都是激活的。心力衰竭时,神经分泌细胞因子被激活,是机体的代偿机制,同时又是导致心室重构和心衰的重要原因。充血性心力衰竭时重要的神经内分泌改变为交感神经兴奋、血浆中儿茶酚胺类激素水平增高;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被激活,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醛固酮水平升高,一些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增加,这些改变导致心力衰竭进行性恶化。研究表明,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AngⅡ的产生显著增加可导致以下后果:通过提高交感神经活性和降低副交感神经活性使血管张力升高;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加重心血管系统前后负荷;导致醛固酮分泌增多,引起水钠潴留,使循环血量增加;促进心肌和血管平滑肌增生,导致心血管重构;诱发心肌细胞、平滑肌细胞调亡。以上这些作用最终使心脏功能衰竭[2]。临床试验表明,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能显著减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和病残率。所以,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在心衰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不仅能抑制肾素-管紧张素活性,还能抑制交感神经系统活性,调节内皮细胞舒缩功能,改善心功能。采用缬沙坦治疗的心衰病人,血浆中的肾上腺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说明应激后交感神经的反应性被抑制[3]。

卡维地洛在治疗剂量范围内能够阻滞突触后膜α1受体,所以能够扩张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卡维地洛还能非选择性阻滞β受体,抑制肾脏分泌肾素,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产生降压作用;再者,卡维地洛可使心脏β受体上调,使心肌的反应性增高,改善室壁顺应性;还有研究发现,卡维地洛有抗氧化作用,可增加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含量比例,并且这种抗氧化剂效应有助于维持心肌的生存能力。临床研究表明,长期应用卡维地洛可改善心衰患者的心脏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指标[4]。

在本文中,缬沙坦联合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其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1]张麟,胡大一,史旭波,等.心脏β1和M2受体自身抗体与心力衰竭的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01,40(7):445~447.

[2]张麟,吴雅峰,缪国斌,等.心力衰竭患者与心脏β2、α1肾上腺素能受体和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的自身抗体[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17~20.

[3]李震.ACEI联合ARB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9):1107~1108

[4]王杰萍,杨明,杜雪平.动态血压监测评价卡维地洛和美托洛尔的降压效应[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6,14(9):735~738.

猜你喜欢
肾素卡维地洛缬沙坦
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尿微量蛋白含量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中肾素的关系研究
AAV9-Jumonji对慢性心力衰竭犬心脏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的影响
卡维地洛与福辛普利联合治疗慢性心衰疗效分析
美托洛尔与卡维地洛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比较
缬沙坦联合葛根素在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作用
醛固酮肾素定量比值筛查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探讨
缬沙坦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黄芪片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24例
卡维地洛联合螺内酯治疗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糖尿病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