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文化和瑜伽文化的对比研究

2010-08-15 00:50
武术研究 2010年9期
关键词:太极瑜伽太极拳

钟 霞

(长江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荆州 434100)

太极文化和瑜伽文化的对比研究

钟 霞

(长江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荆州 434100)

太极和瑜伽共同作为东方文化的智慧结晶,是东方文明的经典和浓缩。通过二者文化的对比,于异同之处进一步认识太极和瑜伽,更进而了解和触摸到中国和印度的传统文化,目的在于通过对太极文化和瑜伽文化的内涵思想的深入分析,全面认识这两种文化。以期能为其传承、发展和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太极文化 瑜伽文化 对比

随着养生文化的繁荣,健身方法和养生途径也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瑜伽成为现代年轻人所日益热衷的体育锻炼项目,同时,作为起源于印度的瑜伽文化更是来势凶猛,甚至超越了我国土生土长的太极文化的普及,鉴于这种社会文化现象,笔者觉得有必要对这两种健身文化进行对比研究,从而能从文化学的视角更加深层的认识我国太极拳和印度瑜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异同,为其更好的传承、发展和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1 太极文化和瑜伽文化的统一性

1.1 文化思想特征的统一

首先,两者都体现和谐、自然的思想。太极八卦由伏羲氏观察天地万物规律而创。瑜伽是印度先哲们通过在自然界观察动物的动作、自我救助等行为悟出的道及修持体式。且同属东方文化的太极与瑜伽,都主张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不可分割。和谐思想使中印两国的文化取向与整体性取向也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如重精神而轻物质,重集体而轻个人,重和谐而轻竞争,重义而轻利,重农而轻商等,与西方的思想绝然不同。

其次,两者都有较为严密的的养生逻辑。太极与瑜伽都围绕着修身养性为核心,根据它们的特点自成体系形成了各自运动的原理和方法。虽然健身的理念和方法有异,但从整体的角度来审视,可以看出这两者的健身体系都有着严密的养生逻辑和修炼体系。从内到外,从精神内核到物质表层,从关注练习者的内心世界到其呼吸至饮食等,无不严谨的指导着练习者获得身心健康,这一系列由健身内化至养心的养生逻辑和思想,体现着太极与瑜伽的整体思维特征。

再次,养生理念也颇为相似。太极和瑜伽的养生思想都是一种自然、和谐的智慧。瑜伽练习者体位姿势要求的尽力而为和太极的中庸之道、道法自然等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是共通的。它们文化中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核心价值取向不无引导着浮躁的现代人回归心灵的宁静,在身体强健的同时内外兼修,使身心合一,达到人类终极的健康状态。

1.2 文化变迁路径的相似性

太极拳和瑜伽起源之初并非现在所指的健身方法,但这两种文化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满足现代人的养生需求,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共同进化为一种大众健身术。我国的太极拳首先是作为一种武术流派,以“技击”为重要特征,其次才有健身之效。而瑜伽在印度历史上确实扮演健身运动的角色,但也是一种重要的宗教灵修之法。他们都经过了简化和改造,在文化变迁的过程中因时而变,故而使东方两国的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得到世界的认可。新中国成立后,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了“简化太极拳”,淡化其“武”的特质,并援引现代医学理论,结合现实健身需要,使简化太极成了强身健体的普遍体育活动形式。瑜伽也是如此,传统瑜伽在传承之路上,经历过多次改造。传统瑜伽的流派纷繁众多,有着许多不同的体系,传统流派在与宗教的改造中主要包括印度教、佛教、誊那教、密教等宗教门派的改造与哈塔瑜伽、曼陀罗瑜伽等各个流派的改造。无论何种形式,都是各派根据自己的精要结合现实需要对瑜伽行法与思想进行的创新和进步。到了现代社会,由于向世界传播的需要,瑜伽开始尝试着与宗教脱离,卸下沉重的宗教包袱,将其复杂而难度极大的动作简化至常见的近一百种简单体式,改造为大众健身与养生的文化与体育系统。

1.3 文化传承的办学形式相同

体育文化的传承必定要依靠教育为主要传播途径。教育作为传承文化的最基本形式,理应承担文化传承的重担。太极文化和瑜伽文化所采用的教育传承方式主要都是以在本土以及海外办学而进行的。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培训学校,以学到专业扎实的锻炼技术为主旨,属于非学历教育,多以颁发认证证书为主。认证证书有多种不同级别,级别的高低跟学员水平的高低是成正比的,同时证书的认可对于学员从教或参加比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第二种是大学教育,是指大学开设的体育专业课程,该专业的学生都能接受系统的专业的学习,太极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中所包含的运动项目,而瑜伽课程在大学的开设,也是近几年根据社会需求逐渐开始兴起的,而大部分专业的体育高校也只是把瑜伽作为一种选修课程,对于其广泛的开发则留给了隶属市场的第三种形式:为普通学员服务的太极武馆、瑜伽馆,这是一种营利为主的私人办学形式,主要是为有业余爱好或锻炼身体的人提供的运动场所。随着当前瑜伽的练习方法受到广大体育爱好者的热衷,同时也迎合了体育消费的市场需求,因此,瑜伽馆比太极馆的获利更加丰厚,瑜伽馆的数量与规模也更大。这也正说明了瑜伽文化传播的成功之处。

2 太极文化与瑜伽文化的差异性

2.1 文化土壤的差异

中国和印度是接壤的邻国,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同为典型的大陆大河型地理环境,都属于发源于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但两国文化背景仍然存在很多不同之处。首先,中国是以伦理关系为主导的儒家文化,以“仁、义、礼、智、信”作为其文化精髓。中国儒家文化的特点基本是俗世儒学与佛教文化相结合。中国是一个多宗教国家,但宗教在中国人的信仰理念中所占的成分并不居主导地位。印度文化在世界上曾经产生过巨大影响,具有十分鲜明而又强烈的宗教性、多样性和包容性。印度是个宗教国家,历史上曾先后产生并流行多种宗教,主要的世界宗教如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等也拥有广泛的信徒。多种宗教在印度的长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形成了印度文化浓郁的宗教性,宗教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次,在中国历史上,汉文化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可以说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直流淌着的主流文化,而印度历史上不断有外族的入侵,文化成分复杂,历史上长期处于割据分裂状态,没有形成一个根深蒂固的文化形态。此外,印度有数以百计的民族和众多的部落,这些民族和部落都有自己的语言、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因此,印度文化就是在不断吸收异族文化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呈现出举世罕见的多样性。再次,西方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对中国的渗透比印度要弱得多。从印度的历史中不难看出,在200多年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期间,印度文化完全是在西方殖民者的政治制度与生产方式下毫无传统依托的存在着,因此,印度的传统文化面临的是巨大的冲击和变异。而中国虽然在近代也曾被西方的船坚炮利打开了国门,但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传统的儒道思想根深蒂固,难以动摇。

2.2 文化内涵的差异

2.2.1 太极文化的实质是一种“武”文化

太极文化是在围绕太极拳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积累的关于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而中国的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中最有代表性的拳种之一,但也仍旧未跳出武术“武”的范畴。太极拳是综合了历代各家拳法,结合了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吸取了古典哲学和传统的中医理论而形成的一种内外兼练、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它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基本技法,故名十三势。虽然太极拳的动作轻柔圆滑,处处带有弧形,运动连绵不断,势势相承,但其每一个动作都有具体的攻防技击的原始涵义,故而我们不能忽略了太极拳最重要的特征是“武”,而随之衍生的与之相应的太极文化从实质上看也应归为一种“武”文化。

瑜伽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印度河文明时期,即公元前三千年前。瑜伽的文字记载最早见诸印度古老的典籍《犁俱吠陀》中,其最原始的含义具有轭、给牛马上枷具及获得神通力等意思。引申的意思就是要用意志力量抑制住知觉器官的功能,抑制住丛生的杂念,把精神和肉体结合到最佳状态,把生命和大自然结合到最完美的境界。从其起源来看,瑜伽却完全没有武术技击含义,只是精神与肉体结合起来并类似于宗教性质的修炼,希望借助控制身心,在静定状态下追求心灵的超脱。瑜伽在印度属于身体保健范畴,是研究人体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列入体育竞赛之内。显然,“武”是太极拳区别于瑜伽最为显著的特征。

2.2.2 哲学思想层面的分歧

中国太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被誉为东方文化的一朵奇葩,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植根于数千年华夏文化的沃土,浸润在中国系统的哲学体系下,使其魅力无穷。太极拳的习练方法和理念都蕴含着深刻的中国哲学思想,其中阴阳对立统一是中国古典哲学最基本的思想,对太极拳运动本身而言,影响最大的当属阴阳五行。道教认为:太极建构了中国古典哲学的阴阳理论。阴阳(也称两仪)来源于太极,太极来源于无极,即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系辞·上》也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记载。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思想界产生了阴阳学说,即从事物矛盾着的两方面的对立斗争、依存互根、消灭转化来说明事物的变化与发展。

瑜伽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与宗教的密切联系上,且宗教性质非常浓厚,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如奉爱瑜伽对神的敬仰、哈塔瑜伽中对“蛇力”的崇尚等。尤其在传统社会,瑜伽的练习者多委身于神。即使现代社会,瑜伽在印度以外的大多数国度,基本上开始逐渐脱离了与宗教的关系,但也不排除还有许多流派仍然依附于宗教与神秘主义的躯体。到了现代,瑜伽已发展为一种独立的哲学体系和修炼形式。而太极思想虽然也有些道教的神秘特征,但其世俗化、大众化的程度更高,无神论的太极思想为其主流。另外,与瑜伽不同的太极具有突出的辩证倾向:如天地有乾坤刚柔、人分男女、卦有否泰、有无相生、高下相形等。纵观中华武术的任何一路拳术或器械套路,自始至终无不包含动静、虚实、刚柔、开合、进退、内外、起伏、显藏、攻守等阴阳对立面的统一和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2.2.3 德育贯穿于太极文化的传承

无论是中国的武术还是其中的拳术,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滋养下形成的兼具技击和健身功能的体育项目。在传统的拳术中,其“德”集中体现在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勇”。“仁”即是用广博的心去爱人;“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强调人的行为必须遵守一定规范和准则的伦理观念;“礼”是来自人的恭敬辞让之心,是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礼节;“信”是指诚实可靠、信守承诺;“勇”指的是通晓仁义道德、明辨是非善恶之后,果断采取的举止行为。在太极拳的练习和运用中无不贯穿着这些传统精神的灵魂。

现代瑜伽道德基本内容可以简单概括为:非暴力、真实、不偷盗、节欲、无欲,这和太极文化的道德要求是有差异的。传统瑜伽的德育功能通常是以宗教为依托而传达的,因此强调的内容多侧重于宗教的信仰、皈依和自律等,而到了现代,瑜伽德育功能的踪迹却也没有特别的表露,其运动的瑜伽体式开始删繁就简,自然流畅,向着大众健身的需求和方向在演进,与此同时,其文化在向世界传播的途中更加注重的瑜伽行法实践对人的身心健康,对塑身、减肥、美容、治疗疾病的功效,而其德育功能的传承似乎略显薄弱。而太极无论传统还是现代,都有武德的考察与约束。例如在武术段位考试中,武德是重要的考评内容,要有单位或老师的鉴定,以及武礼规范操作的考察。因此,从这一层面上看,太极文化的传承比瑜伽文化要更加完整,德育的教化更加鲜明。

2.3 健身原理的差异

太极首先是一种含有技击之意的武术,其次才是一种健身的运动项目。而瑜伽本身就是一项健身术。这两种不同的健身项目,都是一种舒缓柔和的运动,是对东方传统文化中重和谐、自然思想的实践写照。看似有相像之处,实则各异。太极拳讲究“外示安逸,内宜鼓荡”,表面上表现的是一种安静轻逸的形态,而实则蓄势待发,以“慢”的假象蒙蔽敌人,后发制人。而瑜伽的运动方式主要是一种身体各个局部的拉伸、挤压等,用“静”来统领整个运动过程。动作缓慢、让身、心都处于一种超自然状态,只有从内至外的静才可臻至灵性世界。

太极拳运用的是“三调——调形、调心、调息”的保健原理。简单的讲,调形就是调节身体的阴阳,使身体达到平衡放松的状态;调心就是调整心态,使之平和健康;调息是指调节呼吸,吐陈纳新,洁净身体的五腑六脏。太极拳“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张弛有度,在理论上完全来自中国的哲学思维,尤其是阴阳理论。这种促进身心统一的活动方式也是符合生命运行规律的,因此有益于健康长寿。

根据瑜伽的原理,人体是由五大元素组合而成,即太、气、火、水和土,并由身体中不同的脉轮所支配。人体部位和神经控制机制与内分泌腺体。这七个脉轮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平衡与否,直接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脉轮中的顶轮支配松果体、眉心轮支配脑下垂体、喉轮支配甲状腺和副甲状腺、心支配胸腺、脐轮支配肾上腺、生殖轮支配性腺,脉轮透过内分泌腺来控制人体的身心活动,当腺体的分泌作用正常时,人的身体健康、心智安定,而当任一腺体功能失常时,也就是内分泌作用失衡时,便会导致身心的疾病。瑜伽动作的扭转或弯曲姿势,通常需停顿、静止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中所施予腺体的能力,正是在强化这些腺体,使其内分泌作用趋于平衡。健身瑜伽结合这一理论设计出多套肢体体位在于通过调整和控制呼吸并配合体位来刺激脑、脏器、神经与腺体等生理组织,进而促进个体生理及心理健康。

3 结语

综上所述,以太极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和以瑜伽为代表的印度传统文化的对比中,明显看出,太极文化和瑜伽文化存在统一性的同时差异凸现,在两种不同文化土壤中孕育出来的体育项目也是不可能相同的,其差异的本质便在于此。瑜伽文化在现时代作为一种健身文化风靡全球,必然有其值得借鉴和学习之处,而中国的太极文化要想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对于两者文化的认识和研究便是起点和基础。

美国学者弗里乔夫在其名著《转折点》中写道“:由于东方哲学和宗教传统总是倾向于把精神和身体看作一个整体,因而东体内的七个脉轮,分别控制着身体周围某些特殊方发展出大量的从身体方面来解决意识的技术是不足为奇的。这种沉思方法对治疗的意义在西方正逐渐被认识,许多西方治疗家正把东方的身体作用技术,例如瑜珈、太极和合气道结合进他们的治疗中。”从这位西方学者的观点中,更加应证了一点:现代社会人类更多的在东方文化中寻求人类真正需要的东西。作为两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的精髓,太极和瑜伽文化更应该走向世界,让全人类都能共享这份世间的奇葩,带给人类健康和幸福。

[1]美国瑜咖协会编.瑜伽哲学十四讲[M].邱宏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06.

[2][印]艾扬格.瑜伽之光[M].王晋燕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3]李旺华,高河永.太极拳与瑜伽的比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5).

[4]马 玲,陈 青.瑜伽养生思想研究[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7(4).

[5]但爱兰,李晓红.太极拳的传播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9).

[6]李旺华.太极拳与瑜伽的比较——兼论太极拳的国际化发展战略[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7).

[7]Gharote,M.L.Yoga for sports[J].Societyforthe Institutes of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Journal,1998(4).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aiji Culture and Yoga Culture

Zhong Xia
(The Sports Department of Yangtze University,Jinzhou Hubei434100)

Both Taiji and Yoga as oriental wisdom,are the classic and enrichment of oriental civilization.Comparison of Taiji culture and Yoga culture,from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we can understand more on them,and further to know and touch the traditional culture.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mainly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n these two kinds of culture through the in-depth analysis on the connotation of them,and hopes to provide theory and referencesfor their heritage,development and study.

Taiji culture Yoga culture comparison

G85

A

1004—5643(2010)09—0029—03

钟 霞(1973~),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太极瑜伽太极拳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Hello White瑜伽馆
太极
游太极洞
『太极+』,未来可期
练瑜伽
禅逸瑜伽对瑜伽文化的创新
练瑜伽,悠着点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