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2010-08-15 00:50张宏妹金利娟
铜陵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新建应用型金融

张宏妹 金利娟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张宏妹 金利娟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加入WTO以来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对金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新建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无法满足市场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文章结合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目标,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定位,并对创新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具体实施建议。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加入WTO以来,我国金融业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日益发展的金融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上升,同时对金融人才的质量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从我国目前金融教育的供给来看,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滞后于经济金融的变革,高校培养的金融人才还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要,表现为:一方面,国内许多金融类企业面临专业人才饥荒,金融专业人才成为紧缺人才;另一方面,近几年每年从国内各大财经院校和其它综合类大学金融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数以万计,其中有相当一批学生大学毕业即面临就业压力,就业形势严峻。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专业结构难以满足金融部门对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要。可以说,目前金融专业人才质量和教育结构的矛盾已成为我国各大高校金融专业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所谓“应用型金融人才”,在一般意义上是指能将金融学科的一般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金融领域的专门人才。由于金融产业是一个具有知识密集、风险聚集并有较高的正负外部性等特征的服务性行业,所以金融应用型人才不是“单纯的技术人才”。根据金融应用型人才的层次特征,可将金融应用型人才划分为操作、应用型技术人才;服务、咨询、管理型人才;开发、研究创新型人才[1]。不同层次的应用型金融人才,需要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不同层次的高校,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也应有所不同。

目前我国开设金融学本科专业的高校很多,近几年,几乎所有财经类院校、部分综合类院校、民办院校、高职高专院校都先后开设了金融专业。而新建本科院校的金融学专业作为后起之秀,如何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是所有新建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社会需求及其目标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金融业呈现出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金融人才的质量和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金融业发展趋势

1.金融全球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金融全球化。加入WTO之后,根据协议会有更多外资金融机构突破地域限制和数量限制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截至2007年底,中国境内已有外商独资银行24家(下设分行119家)、合资银行2家(下设分行5家,附属机构1家)和外商独资财务公司3家;另有23个国家和地区的71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了117家分行。在保险领域,外资在整个保险行业的市场份额则由2001年的1.55%增长到了2007年的5.97%,增长了将近4倍[2]。而外资银行、保险、证券机构全方位进入中国后,需要大批来自中国本土的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以解决作为外资企业适应投资环境本土化的问题;同时WTO的互惠原则也将有利于我国金融业增设海外分支机构、拓展海外业务,截至2007年底,中资银行机构在2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60家分支机构,海外机构总资产达2674亿美元,我国金融机构的扩张也需要派出一大批金融人才到境外拓展业务,因此,加入WTO对我国金融教育来讲是挑战也是机遇。

2.混业经营趋势

当前金融业混业经营已成为世界性的发展趋势,我国金融业将由分业走向混业也是勿容置疑的。并且我国部分企业集团公司控股下的银行、信托、证券、保险之间的业务往来,形成了事实上的混业经营。如光大集团控股光大银行、光大证券公司、光大永明保险公司、光大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这些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之间业务关联非常密切,事实上已经存在混业经营。这一趋势相应地需要复合型人才,需要调整现有金融人才的知识结构。

3.信息化趋势

信息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信息化有力地支持着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信息技术可以看做是金融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因素。我国金融业发展已进入重要转折期,金融创新日新月异,金融市场瞬息万变,技术和信息管理将成为经营有方的银行的核心能力,信息技术人才成为银行发展的关键。

4.个性化服务趋势

财富的金融化趋势刷新着人们的投资理念和财富思想,现代金融服务也从规范化、标准化走向个性化。金融机构为了扩大市场、争夺客户,开始建立自己的客户关系管理手段,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定制服务,为其提供更周到的服务。可以看出,现在金融越来越需要创新、变革,拥有市场。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金融人才,是决定我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金融人才需求目标分析

正是这些重大变化极大地改变了金融人才的需求,其中最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人才需求总量不断上升

经济发展对资本和金融行业发展有着高度的需求,从长远来看,未来十年仍将是我国金融行业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将会产生对金融人才的极大需求。据统计,美国金融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就连我们的近邻马来西亚都超过了5%,我国则连0.3%都不到[3]。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的快速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将会急剧增加,因此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财务公司以及工商企业的财务部门都成为吸收金融人才的主要需求方。

2.金融活动对人才的需求呈多样化趋势

由于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混合化、证券化、复杂化、微观化的发展趋势,不同需求方的业务内容各不相同,因而对人才的要求各有特点,所需要的金融知识也呈现扩展趋势:

比如作为宏观调控部门的中央银行需要的是熟悉金融法令与法规、能参与金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的人才;商业银行需要的是懂管理、能够熟练进行业务操作、能进行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善营销、精于财务分析、能有效控制风险的人才;证券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必须懂得风险资产组合管理、股票的基础分析和技术分析手段等必备的金融学知识外,还要懂得会计学、法学等知识;企业财务公司则需要通晓经济、金融运行状况,具有现代金融营销意识,能根据企业微观财务状况和宏观经济形势相应制定融资策略和目标的人。由此可见,经济、金融的发展对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既熟悉本国宏观金融体制与规律,又精通微观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金融人才。

3.我国金融机构对人才需求呈现非均衡化趋势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地域性差异,金融领域各行业、机构单位发展程度也明显有,各类金融机构的发展并不均衡,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非均衡化趋势,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以银行类金融机构为例:中央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属于国家机关,其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条件较高,并且由于编制受限,对人才的需求较为有限。商业银行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外资银行随着WTO过渡期结束,全面入住国内,他们最感兴趣的是既熟悉中国市场,又了解外资银行管理的人员。中资银行情况又各有千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由于分支机构的收缩及人事编制等方面的原因,对人才的需求数量有限。而我国的中小金融机构随着2006年底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以及2009年5月银监会下发的《关于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将会急剧增加,他们对人才的需求也会急剧上升。如宁波银行2009年3月份召开的董事会会议,同意设立西安分行、重庆分行;截至2009年6月末,全国已有11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而这一数字还将迅速壮大。银监会2009年7月28日发布的消息显示,在未来三年将会新设129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4]。

(三)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从以上分析可知,随着我国金融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金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各级各类高校在金融人才的培养上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明确培养目标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定位必然有所不同。对于重点高校和研究型大学来说,其金融专业毕业生一部分会进入大型国有金融机构、股份制商业银行、大中型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并且其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可以通过考研进一步深造,日后从事科研、教学或高层次管理工作,所以这一类高校应以培养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强研究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型人才为主;而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大中型金融机构的进入门槛较高,而同时其考上研究生的人数也较少,也就是说,绝大部分毕业生要在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各类服务组织或中小金融机构工作。根据对金融业未来的展望和金融人才需求目标分析,笔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地方经济金融发展服务、面向中小金融机构的应用型、复合型的区域性金融人才。

二、新建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虽然目前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将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精英教育模式的影响,其大部分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过分强调理论知识传承的系统与完整,而忽视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育,这种模式必然与就业市场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产生严重脱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不能适应金融业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会直接影响将来金融人才培养的质量

课程计划弹性不足,限制了学生的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专业知识和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充实滞后于金融业务的发展,课程与教材内容重复较多,课程结构和人才培养过于僵化与封闭,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简单化,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式和手段落后,不少学校的教学仍是“纸上谈兵”:黑板上“炒股”、课堂上“保险”、校园内“融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不多,实验室建设与实践基地建设严重滞后,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金融行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能力、个性和素质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善于学习、应变和应用”的能力,因此,教学方法应该由传授知识型转变为培养能力型。

(三)教师队伍的实践和应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也是培养能力的决定因素,而要培养出应用型金融人才,就必须要有一支应用型的教学团队。而新建本科院校中金融学专业教师也绝大部分从硕士或博士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其自身也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也有部分新建本科院校从企业和其他一些实践部门聘请其高管和业务人员来学校讲学,然而,这些人一般自身工作都较为繁忙,时间和精力有限,很难系统地进行课堂教学和实践指导。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着力培养一支应用型教师队伍。

(四)金融人才培养突出时代特色、行业特色不够

金融教育的调查研究工作和国内外的比较研究工作做得不深入,课程设置上反映信息化的课程还开得不多,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大。

三、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措施

为了实现上述新建本科院校区域性应用型金融人才办学目标,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大胆创新教学模式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都普遍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系统训练。而金融行业又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因此,我们要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向理论与实践并重转变。当然,要实现这个转变,要求创新教学模式。因此,笔者建议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建议实行“3+1”本科教学模式(本科四年学习时间,其中三年在课堂学习,一年在校外实习),具体时间安排为2.5+0.5+0.5+0.5,即在学校学习两年半,出去顶岗见习半年,再回校学习半年,然后毕业实习半年。这样做既体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用实践检验理论”这一学习知识的科学过程,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社会交际能力,提高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可改善目前学生普遍学习目标不明确、针对性不强的普遍状况,另一方面又解决了企业目前普遍不愿招聘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的问题。

(二)着力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是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也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笔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5],可按照“双体系、双平台、多模块”的模式来设置课程体系。

1“.双体系”的课程安排

就是在人才培养中始终坚持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机统一,彻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或是片面强调动手能力、忽视理论基础的教育理念。理论教学体系的设置参见后面的“双平台”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主要侧重以下安排:一是加强实验教学,如开设会计实务模拟、外汇交易模拟,商业银行业务模拟,证券投资交易模拟、保险业务模拟,这些实验课程基本涵盖了金融行业主要涉及的实务操作,二是将见习、实习、实训、论文设计、科研创新等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双平台”的课程设置

就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提供两个基础平台:一是加强通识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精神和修养的公共基础理论课程平台,主要包括:(1)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政治思想理论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2)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工具性课程,使学生掌握现代社会应当具备的技能和手段;另一个是帮助学生拓宽口径、加厚基础,以适应专业和人生拓展的专业课程平台:一是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主要包括: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管理学、经济法、财政学等概论性课程,涵盖金融学科各个领域深入学习、研究所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二是主要专业方向主干课,主要包括:金融学,保险学,金融风险管理学,金融企业会计,投资学,证券投资学,公司金融,个人理财,国际金融,金融工程,金融营销学,区域金融等课程,这部分应相应增加微观金融的比重,添加“金融营销学”“、区域金融”这样的课程,充分体现地方性金融人才培养的特色,以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3“.多模块”的方向设置

即在“大金融”的专业下,不具体细分学生的专业方向。各校可根据市场及本校情况开设银行、保险、证券等方向,各方向下可设专业选修课,学生可根据个人情况选1~3个个方向。银行方向:可开设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财务会计、金融中介、国际结算、房地产金融、网络银行;保险方向:可开设人身保险、财产保险、社会保险、再保险、责任与信用保险、海上保险、保险中介、保险心理学、保险精算;投资方向:可开设财务管理、财务会计、期货市场学、证券发行与承销、证券投资分析、投资基金管理、金融工程、国际投资、风险投资。

(三)务实创新,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办学目标的实现有直接的作用,为了实现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应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可采用案例式教学、开放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

(四)改革考试制度

考试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目前,新建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的考试主要以书面考试为主,而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难以得到体现。为此,应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有些课程可以采取口试形式;有些课程可以采取写论文形式;有些课程可以让学生完成案例分析报告;有些课程采取实验报告形式;有些课程甚至可以采取金融模拟大赛形式等等。

(五)校企联合,共同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

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学校与金融企业签订校企联合协议,构建校外实习基地。聘请金融企业管理人员作为专业工作委员会委员和兼职教师,与学校共同制定和调整培养目标及实习计划,举办学术讲座;学生在校期间可到金融企业进行实习和见习。学生在基地实习期间,由金融企业内部提供经验丰富的人员作为实习指导教师[6]。

(六)打造“双师型”应用型教学团队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关键。目前在新建本科院校中缺乏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为此,应通过采取派出教师到所签订的实习、实训基地挂职锻炼等措施,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另一方面,从金融行业聘请一批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理论功底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和金融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新建本科院校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应从社会时代的需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模式应与时俱进,及时调整,不断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金融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高林.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张承惠.中国金融机构改革的成就与未来趋势展望[EB/OL].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网,2008-10-15.

[3]朱敏杰.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与金融人才需求[J].辽宁教育研究,2004,(6).

[4]肖丹.3年内中国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将扩十倍[EB/OL].经济观察网,2009-07-30.

[5]庄华洁,周金其.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4,(6).

[6]朱正伟等.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G642.0

A

1672-0547(2010)03-0102-03

2010-04-20

张宏妹(1973-),女,安徽含山人,铜陵学院金融学系讲师,硕士;

金利娟(1963-),女,浙江金华人,铜陵学院金融学系副主任,教授。

铜陵学院教研项目《新建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成果(编号:JY082006)。

猜你喜欢
新建应用型金融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