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互译模糊而达精确

2010-08-15 00:49叶宜生梁子恒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译语模糊性译者

叶宜生,梁子恒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3;广州市海珠区英华外语培训中心,广东 广州 510250)

英汉互译模糊而达精确

叶宜生,梁子恒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3;广州市海珠区英华外语培训中心,广东 广州 510250)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取词的品级、句子、语篇各个层面上,它使得语言本身成了一个意思潜势理解系统,能够以有限的手段表达无限的意义。翻译标准的模糊性也导致翻译活动的模糊性。与此同时,语言的模糊性存在着对一些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影响。

模糊;翻译;精确

语言中存在着模糊现象,在人类思维、语言和文学作品中存在着模糊的语言。在牛津高阶字典中,fuzzy的意思是 not c lear in shape or sound;confused and notexp ressed c learly。而在剑桥百科辞典中,翻译 translation的定义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而在翻译过程中,遇到源语出现文章意思并不十分清晰、文中主语并不明确,甚至词性、词义也含糊不清。无论作者是否有意如此,使得读者需要运用理解、意境、想象才能明白作者的话时,就出现了模糊现象。把两者结合起来在翻译中产生“留白”,让读者享受独立思考,[1]让读者运用想象补全意思,从而使读者在读译语时的理解更接近读源语的理解。因为语言现象是错综复杂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故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有时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翻译时更加难以求得绝对精确。语言的模糊性、译文的模糊性,就更能激发读者开放某种特定的接受趋向,唤醒读者以往阅读的记忆,就更能拓展读者的“期待视野”,而精确表达,如同“嚼饭与人”,已经从根本上缺乏了激发或拓展读者“期待视野”之机制。[2]

一、翻译的本质

翻译是语际间表达方式的一种转换活动,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外一种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思复述出来。由于语言与语言之间是相对独立的;也就是说,语言各自都有一套自足的系统[3],在各种语内用自己系统的规律表达意思。所以译者常要把源语的意思读懂了,再结合译语的系统与规律用译语尽量使到意思与源语相同或略等表达出来。

二、模糊现象影响的翻译

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在语言中绝对“精确”是不存在的。[4]模糊性 (fuzziness)的定义,在国内外学术界中还存在一定的分歧。从认知角度看,所有范畴都是模糊的。因此语言也具有模糊性。并且无论在语言的语音、词的构成与词的意义、词组搭配和词组意义、句子语法结构、篇章的结构与组成,都存在着大量的模糊现象。因为语言是有限的;而世界是无限的,我们要用有限的语言表述无限的世界;就必须用到模糊手段。模糊的语言并不直接表达意思;而是提供一个系统,让我们在这个系统中运用我们的想象,根据个人的知识与生活经历去理解,理解作者所传达的意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俗语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正是由于《哈姆雷特》运用了大量的模糊手段,而世上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自然理解的哈姆雷特也不相同。在翻译的过程中,语言的模糊现象是如何出现的呢?本身,在未翻译的源语中有着模糊,译者用自己的理解达到大概相同于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即在头脑中产生精确,再用译语提供另一个系统,让读者的理解也略等于原作者的理解。这样就是由模糊到精确再到模糊。

三、翻译过程中模糊理论的运用

在翻译过程中引入模糊理论也是近年的新观点。在毛荣贵 2005年著的《翻译美学》中,已提出了运用模糊理论在语际转换中的四种方法:以精确译精确、以精确译模糊、以模糊译精确、以模糊译模糊。译语与源语有对等的模糊语时,用译语的模糊词翻译源语的模糊词,从而保留模糊信息。[5]例:W e shou ld like to know the app roximate quantity youmay sell in the com ing year.(我们想知道明年你们要销售的大概数量是多少。)例句中的源语 app roxim ate于译语“大概”都是模糊词。在翻译过程中运用模糊理论,就需要译者具有高度的阅历和奇妙的“灵感”。在《全国思维科学讨论会上的发言》中,钱学森先生又明确把灵感思维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并列地提出,列入“思维科学的基础学科”。[6]“灵感”使得译者再造译文的模糊性成为可能。我们来看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之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朗江上歌唱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情却有晴。

这首诗运用了语音的模糊。诗的第四行是“道是无情却有晴”。这里用“情”与“晴”同音,巧妙地对应了上行的自然环境,而且在中文的思维上晴天和情都能引起心理的快乐。对此中文相关语的妙用,以这十分难以把当中传神的意义译出来。甚至有人把它定为不可译性的一个代表 (马红军认为张其珠,文殊、黄新渠、许渊冲等几位翻译大家的译文不管是用典,加注还是遣词的雕琢都难以复制出原文的效果)[7]但纵观译苑,却有人运用了模糊理论,译出了比较到位的译文。

Thew illow s green,the river quite at rest,

Ihearm y lover sing ashore his lay.

Sunshine in the eastand raindrops in thewest,

It isn’tw arm,butwarm yet,Idare say.

(赵甄陶译)

我们暂且不看此译文的人称方面,我们可以发现此译文对“晴”与“情”的译文却十分高明。英语 warm一词由于英国的地理原因在较暖的夏天,天气会变得晴朗,所以带有人间“温情”的意义。能找到如此巧合的相关语来翻译汉语中的模糊的“晴”与“情”,译者在理解中运用了模糊理论去指导理解,在头脑中也运用模糊理论去除了 fine;clear;affection;love;favo r等在此语义中心的词,再结合自己的阅历运用隶属度,取了词义处在中间的warm。

我们再来看一下模糊理论用在词汇层面上的例子: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郁达夫:《故都的秋》)

A fter a street clear has done the sweep ing in the shade of the trees,youw ill discover trails leftby his broom in the dust,which looks so fine and leisured that som e how a feeling of fo rlornness begins to creep up onm e.The sam e dep th of imp lication is found in the ancient saying that one single fallen leaf from the phoenix tree d rops a broad hintof the app roaching of autum n.(毛荣贵译)

在原文中,郁达夫的这段文字,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哀伤。当中的“落寞”二字既指作者看到的景物也指作者本身的感受,正所谓“触景伤情”。这样的文字绕梁三日,本来就够让我们玩味良久,对于译者更是难以求得表象意义与隐含意义共存。

由“扫帚在地上留下的丝纹”与“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可得知作者是“借景抒情”,所以译者巧妙地把“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译作:The sam e dep th of imp lication is found in the ancient saying that…!用 dep th把前后句的表面秋天和作者心中的秋天连在一起。译者在处理“落寞”时更选用了forlornness。

forlorn(ad j.)在 Am erican Heritage D ictionary的解释是:appearing sad or lonely because deserted or abandoned(孤独凄凉的;由于被遗弃或抛弃而呈伤心或孤独状的)。这刚好就是作者的那种心情了。

由于模糊现象的影响,同一文本有时候会出现几个不同的译本,而且各有千秋:

原文: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 ent and,for ability.Their chief use or delight is in p rivateness and retiring;for ornament,is in discourse;and for ability,is in the judgm 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FrancisBacon)

译文 1:读书可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采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事判事之际。(王佐良译)

译文 2: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以装饰。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何新译)

译文 3: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人们独居或退隐的时候,最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谈话的时候,最能表现出读书的文雅;判断和处理事务的时候,最能发挥由读书而获得的能力。(廖运范译)

以上三个译本虽然都出自名家之手,但由于词的模糊性使得他们的译文各不相同。[8]语义的外沿是的不同译者对语境有不同的理解,使得他们对词义的理解不同。原文中的for是一个十分“虚”的词,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在牛津高阶字典 (第六版)里,fo r有 20种意思,而第一个译本是把 for理解为used to show who is intended to have or use sth.orwhere sth.is intended to be put.而第二个译本则理解为 used to show purpose of function.第三个译本理解为 in order to obtain sth.这样就使得后面 delight的翻译有怡情的、消遣的、乐趣的。由于不同点太多,这里就不一一细析了。最难能可贵的是三个个译本虽不同,但都能“自圆其说”,都是上乘之作。

四、模糊理论与以往翻译理论的衔接

现今,在翻译这一方面已经有十分多的理论,而模糊理论就与前面的翻译理论相悖了吗?其实不然,正好相反,模糊理论是以往翻译理论的补充、延伸,使得以往的翻译理论更加明确。如严复 1898年《天演论》中写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这个概念本身已十分模糊,且每个译者对原文理解也不同。如何做到信 (忠实),如何做到词要达意,如何做到优雅。运用了模糊理论,我们可理解为把读者在读译文得到的感受取其最大隶属度近于原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傅雷1951年提出了“传神”的标准,他提到:“以翻译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他的意思在于反以作品应当做在精神上与原文相似。何为精神上?应当做到什么程度才能相似,又如何相似。傅先生没有给到一个明确的标准。但我们运用模糊理论却不难发现,经过模糊理论在脑子里加工过,我们就能把握当中的隐含意义,并且用另一种语言形态,另一种模糊说出来。我们还应模仿原文的模糊使得读者不会像喝“白开水”一样,失去阅读的乐趣。原文在模糊形式下创造的许多隐含意义都得以保留。而钱钟书在 1964年提出的“化境”一说就更加贴近模糊理论了。钱先生的“化境”说的是在译文中应当如原文般流畅,“无斧凿之痕”。可见,这是一个十分理想化的标准,我们并不能玩全达到。译文只可能尽量地靠近这个标准。但译者如果仿原文在译文中运用了模糊手段后,就有可能由读者的想象和理解去完成这些“贴合原文”的工作。当这个效果达到之后,自然也达到了“化境”。就翻译的四大策略:对应、添加、忽略、变通而言,什么时候应该用哪一种策略,我们没法从这些概念上知道,运用了模糊理论后我们知道了运用这些策略的目的。就是要运用它们构建一个系统,使得读者自己理解到原作者的意义。也就是说这些策略只是一些砖瓦,译者需用这些材料建成大厦。

五、结束语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重要特征,原文和译文中的模糊现象,翻译标准其定义的模糊性,使我们觉得模糊理论应用在翻译当中的重要性。如果只是片面追求译文准确性,往往误导初涉翻译者认为译语必须与原语对等,这样就会使他们无法自我解脱,局限于逐词逐句地翻译,其结果往往使得所得译文与原文相差甚远,最终导致对原文的背离。我们清醒地看到语言的模糊性必然会引起翻译的模糊性,人们可以利用思维的这种模糊性对纷繁复杂的语言进行分析、阐释和综合处理,从而达到精确的认知和理解原语的目的。语言的模糊性必然会引起翻译的模糊,更好地认识和掌握翻译标准的模糊性,理解和表达过程中的模糊性,更有助于我们提高翻译水平和鉴赏水平,译出高质量的作品。

[1] 毛荣贵,范武邱 .语言模糊性与翻译[J],上海翻译,2002,(1):11-12.

[2] 毛荣贵 .翻译美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231.303-312.

[3] 赵彦春 .语言模糊性与翻译的模糊对等[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现代外语》编辑部,2001:11.

[4] 林红 .语言的模糊性与英汉翻译[J].重庆工业学报,2007,(5):160.

[5] 廉虹 .英语翻译中的模糊分析[J].文化教育,2006,(4):223.

[6] 赵宏 .人的思维与创造[M].解放军出版社,1988.

[7] 马红军 .翻译批评散论 [M].北京:中国对外出版公司,2000:161-165.

[8] 何三宁,唐国跃 .模糊语言的客观性对翻译的影响[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4):111.

[9] 傅雷 .翻译经验点滴[J].1951.

[10] 刘在良 .试论翻译的模糊性[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1).

[11] 万来声 .模糊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总第 68期第 18卷,2002.

Fuzz inessand A ccura teness in Two-way Tran sla tion Between Eng lish and Ch inese

Ye Yi-sheng,L IANG Zi-heng
(Guangdong L ingnan Institu te of Techno logy,Guangzhou 510663 Guangdong;
Yinghua Foreign Language Training Centerof Haizhu D istrict,Guangzhou 210250 Guangdong)

Fuzziness is the nature of hum an language,which is embodied on levels ofword,sentences and text.Itmakes language itself a system ofmeaning potential,ab le to exp ress infinitemeaningsw ith finitemeans.The paper p robes in to the p robl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rget language and offers tentative app roachesof fuzzy exp ressions in translation.

fuzzinessof language;translation;accurateness

G40

A

1671-5004(2010)06-0149-03

1672-9382(2007)03-0072-05,2007.

2010-11-21

叶宜生 (1981-),广东饶平人,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外贸学院教师、职业指导师、研究方向:职教教育英语语

言与教学。

梁子恒 (1983-),广东开平人,广州市海珠区英华外语培训中心教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与翻译英语教学法。

[13] 伍铁平 .模糊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译语模糊性译者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我国传统色名的模糊性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刑法修正案(十)》中“公共场合”的教义学理解——兼论刑事立法语言的统一性和模糊性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法律英语中形容词搭配及其模糊性探讨——基于USC语料库的reasonable个案研究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