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第二类贫困生”的心理错位及调适

2010-11-30 07:16王芝华邓志强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助学金错位贫困生

王芝华,邓志强

(1. 长沙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76; 2.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湖南 长沙 41006)

高校“第二类贫困生”的心理错位及调适

王芝华1,邓志强2

(1. 长沙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76; 2.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湖南 长沙 41006)

高校“第二类贫困生”发生了自我认知偏差、态度偏激、行为偏执、人际关系偏离、排斥感趋强等为表象特征的心理错位现象。他们的认知和心理同客观实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心理、行为不符合客观现实的要求。因此,高校须构建心理调适模式,抚平“第二类贫困生”的心理偏差,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第二类贫困生;心理错位;调适

高校贫困生群体一直备受社会关注,与经济状况良好的学生相比,他们因经济困难承受着较大的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外界的刺激都有可能触发他们脆弱的心理防线,出现心理错位,滋生心理问题。有不少学者从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等视角探讨了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傅成仕等人认为,高校贫困大学生比非贫困大学生表现出更高的抑郁、焦虑、敏感、愤怒、紧张等不良的心理困扰,并提出了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1]。熊珍琴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危机成因进行深刻剖析后,认为学校、社会要变单向的经济脱贫为经济、心理双向脱贫,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引导,提高贫困生解困及竞争能力,才能有效地预防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健康发展[2]。

“第二类贫困生”是相对于符合国家助学金新政策并享受到了国家助学金资助的学生(我们将其称之为“第一类贫困生”)而言,他们家庭的经济条件符合国家助学金新政策的资助标准,但因更为具体条件的限制而未能得到资助。他们处于贫困生和伪贫困生的中间状态,徘徊于国家助学金新政之门外。部分“第二类贫困生”因此出现了心理落差,引发了心理错位,酿成了越轨行为,导致了个人人际关系的破损及诚信的丧失,形成了较大范围内的消极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对“第二类贫困生”展开调查和分析,探寻一种有效的、即时的心理调适方式来抚平这类学生的心理偏差,促进他们健康发展。

1 “第二类贫困生”的心理错位状况

第二类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通过测量44项第二类贫困生的行为意愿和行为活动,可以判断第二类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见表1)。通过KMO and Bartlett's Test ,KMO=0.676gt;0.5,而且Bartlett 的球形检验的X2的值为2179.704,达到了显著水平,代表母体的相关矩阵有着共同的因素,适宜做因子分析。通过主成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对44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而且经过Varimax Rotation,44个变量分解为6个子量表,以此来反映“第二类贫困生”的心理错位状况,即自我认知偏差、态度偏激、行为偏执、人际关系偏离和排斥感。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第二类贫困”大学生出现了心理错位现象,即他们的认知和心理同客观实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心理、行为不符合客观现实的要求。我们用5级量表赋值法对上述统计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将值域范围确定在1—5之间,分别代表“第二类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轻微甚至无”、“不严重”、“一般”、“比较严重”和“非常严重”的不同水平。通过调查发现,42%的“第二类贫困生”发生了心理错位现象,虽然“比较严重”和“非常严重”占的比重比较低,但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表1 “第二类贫困生”心理错位状况 N=448

1.1自我认知出现偏差

通过调研发现,57.6%的“第二类贫困大学生”可以正确地认识自我,但是出现自我认知偏差的有42.4%,而且7.6%的自我认知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可见,“第二类贫困”大学生自我认知状况并不理想。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贫困生身份的主观认同、与父亲和母亲的相处关系同自我认知达到了显著性影响。自我认知偏差与贫困生身份的主观认同的Gamma值是0.584,是强关系,第二类贫困生越是认为自己是符合贫困生,出现自我认知偏差的概率就越小(见表2)。而且,与父母亲相处越和谐,他们更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可见,第二类贫困生产生自卑、不安、孤僻等心理问题,不仅源于外界,更重要的是源于自己的心理,源于自己对贫困的不良认知,他们过于关注自己的贫困,经常悲观地认为自己有一个贫困、可悲的形象,从而对自己全盘否定,一蹶不振。而且,他们的自我认知与家庭的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

表2自我认知偏差与贫困生身份的主观认同

自我认知偏差是否符合贫困生符合不符合不知道总体轻微甚至无2320652281不严重1811331166一般525534比较严重1224非常严重1402总体3494990488

1.2学习生活态度偏激

“第二类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多数学生缺乏固定的生活费来源,因此利用课余时间打零工、勤工助学等来筹集生活费。据调查发现,79.3%的都有做兼职的经历。这些不可避免地会分散他们的精力,使他们虽有学习的愿望,但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面临想学和不能安心学的矛盾和冲突中。并且,他们特别希望获得奖学金以缓解经济紧张,竭尽全力地学习力争奖学金,但奖学金要依据学习成绩,他们由于精力分散又难以取得奖学金,从而造成这些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受挫,形成一种紧张不安的学习焦虑。他们对学习产生消极的态度,学习的动力下降,“反正也拿不到奖学金,成绩只要及格就OK。”而且,他们对待生活缺乏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而是得过且过,对自己人生规划缺乏长远性和前瞻性。而且他们认为自身条件符合贫困生的标准,却未能享受其待遇,心理的期望未能实现,需求未能满足,心理的落差会导致“第二类贫困生”学习生活态度的偏激。对政策支持期望的落空,且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产生了对自己完全否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过度敏感使他们承受能力较低,面对挫折,他们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失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面对社会变革和环境的变化,常常感到无所适从,他们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前途感到迷茫和困惑[3]。调查结果发现,69.5%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态度偏激,3.7%的倾向严重;29.7%的对学习产生了紧张情绪,18.2%的感到焦虑,10.2%的产生了恐惧心理。

通过调查得知,年级与态度偏激有着密切的关系,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年级越高,对学习、生活的态度出现偏差的可能性越大。据调查,60.8%选择“学习刻苦是为了拿奖学金”;71.9%“要求入党主要是为了毕业后好找工作,容易进事业单位、行政机关等”;63.4%“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为了综合测评能够加分”。他们大多数是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考上大学,因此入学后十分珍惜学习机会,勤奋刻苦,努力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二类贫困生在价值观念上实用性、功利性取向逐渐强,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可见,校园环境对第二类贫困生的学习生活态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3行为发生失范现象

通过调查得知,虽然相对其他变量,行为偏执的严重程度要低得多,但仍有20.5%的“第二类贫困生”有行为偏执倾向。生活上的窘迫,学业上的压力,需求上得不到有效满足,他们会因此无视一些社会规范、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从而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如果缺乏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指导,不能正确看待自尊,他们宁愿挨饿也不愿承认贫困,不愿接受外界的资助;他们心理上存在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甚至有的人试图通过不正当途径来缓解经济压力。部分第二类贫困生因生活的困难而去行窃,做一些违法的事情。网络、手机等各种高科技产品流行于高校,物质的诱惑也在侵袭和腐蚀着他们浮躁的心,同学间的关系也似乎更冷漠了。正是这种漠视,可能导致了逃课,甚至玩失踪。而且,随着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第二类贫困生的“网络失范行为”也不可避免地萌生出来,如侵犯个人隐私、发布不良信息、在网上进行人身攻击、带有政治倾向性的恶意攻击行为等。他们将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迁移到虚拟生活中,把网络看成是纯粹消遣的娱乐工具。

1.4人际关系出现偏离

人际交往是指个体与周围人之间的一种心理与行为的沟通过程。第二类贫困生在中学时由于学习成绩好受到老师器重、同学羡慕,而到大学后因个人见识和特长方面的劣势而荡然无存,自卑感迅速占据心里,容易形成自我封闭的心理。从表3,我们得知:第二类贫困生绝大多数出现了人际关系的不和谐,18.8%的出现了严重的人际关系偏离。“第二类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认为交际是一种负担,由此产生一种心理压力,害怕交际并尽量回避交际,长期以往,就会形成闭锁心理。这种自我封闭和边缘化的生活以及同学间的不良交往形式,给他们带来社交上的恐惧和人际交往的障碍,形成了自我封闭的孤独感。他们由于自卑、敏感,导致他们的内心有时不够宽容,容易对他人带有成见和偏见,看问题比较偏激,表现为对别人总是不信任,感觉与他人难以沟通,认为别人都是自私的、虚伪的,瞧不起自己的。当问及“当你遇到不良情绪或学习、生活困难时,你通常会采取哪种方式解决?①自己解决;②寻求父母或教师帮助;③找好朋友倾诉;④退避;⑤自责;⑥抱怨他人;⑦其它。”46.9%的选择了“自己解决”。

表3 第二类贫困生人际关系状况 N=488

1.5对他人的排斥感增强

调查显示:“第二类贫困生”对国家的贫困生资助政策感到不满,认为资助作用最大的资助方式是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他们大部分对“并轨招生、统一缴费”的制度普遍表示不理解,认为该制度“不合理”;认为教育费用首先应该由国家承担,其次才应该由家庭负担;对我国的贫困生救助措施的作用也普遍认为“作用不明显”。调查结果表明:只有3.7%的样本对国家助学金政策非常了解,34.0%的不了解,2.5%的根本就没听说过;52.9%的认为国家助学金政策的作用不大;35.9%的对国家助学金政策的满意程度是“一般”,56.5%对国家助学金政策是满意的。可见,他们没有因未能获得助学金而对国家政策持抱怨的态度。政府对高校贫困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高度关注,给予政策的支持。自国家在2007年5月颁发新的国家助学金政策后,冯涛等人论述了我国的高校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自建立以来,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然而,48.4%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评定贫困生不合理;25.8%的认为影响贫困生评定的最大因素是“班上同学投票”,38.9%的认为是“辅导员的推荐”,而只有10.5%的认为是“自己平时的表现”。他们认为,那些能拿助学金的是因为能讨好老师,与同学打成一片。因此,他们对同学、老师会产生一种排斥感,据调查,51.2%的对他人的排斥感比较强。这也会引发他们与其他同学及老师的矛盾与冲突,造成恶性循环。

2 第二类贫困生发生心理错位的影响因素

为了发现影响第二类贫困生心理错位发生率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我们运用Binary 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对第二类贫困生心理错位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见表4)。

表4 影响第二类贫困生发生心理错位的Binary losistic回归分析

注:B为回归系数的估计值;S.E为标准误差;WALD是偏回归系数与自由度的函数,用来检验偏回归系数显著度;SIG为显著度水平;EXP(B)为幂值。

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的前提是因变量必须是二分变量。我们将第二类贫困生心理错位现象划分为两个等级:发生了心理错位和没有产生心理错位,以此作为因变量[4]。自变量分别为:个人基本情况、家庭和成长环境、集体活动的参与度、自身贫困生的认同度、对国家助学金政策的满意度、评定贫困生的公平性等。个人基本情况包括①年龄;②学校的属性,根据学校的属性分为重点院校和一般高校:③年级,分为低年级(大一和大二)和高年级(大三及大三以上);④专业,分为理工科和文科;⑤党员;⑥学生干部;⑦获得过奖学金。家庭和成长环境包括①来源地,分为农村和城镇:②父亲的职业,归为两类:干部、知识分子和其他职业;③母亲的职业,同上;④父亲的文化程度;⑤母亲的文化程度;⑥是否独生子女;⑦与父亲的相处关系;⑧与母亲的相处关系;⑨父亲的教育方式;⑩母亲的教育方式。

针对自变量的每个方面,笔者根据条件参数估计原则(Forward:Conditional)的输入法进行分析。条件参数估计原则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显著水平为0.05),逐步将自变量输入模型进行回归,并且每一步都根据回归检验的结果,删除那些在加入其他变量后又不再显著的自变量。调查表明:自身贫困的认同程度是第一位因素,对自身贫困程度主观认同程度提高一个级别,心理错位的发生可能性就会增加4.6倍。父亲的教育方式、与父亲的相处关系分别是第二位和第三位影响因素。父亲越是专制,步入大学之后,第二类贫困生发生心理错位的可能性越大。当父亲教育方式比较民主时,他们发生可能性是专制的40.6%;与父亲关系处理的越好,能和谐相处的,第二类贫困生发生心理错位的概率降低。当与父亲关系冲突不断,他们发生心理错位的可能性是和谐相处的1.5倍。可见,家庭的成长环境在第二类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排在第四位的是“评定贫困生的公平性”,“认为评定贫困生身份不公平的第二类贫困生”发生心理错位的可能性是“认为评定贫困生身份公平”的2.5倍。可见,第二类贫困生的心理错位与高校贫困生评定工作密切相关,高校贫困生的评定工作越体现公平,他们发生心理错位的可能性就越小。排在第五位的是对国家助学金政策的满意度,满意程度低的发生心理错位的可能性是满意程度高的1.8倍。排在第六位:是否获得奖学金,没有获得奖学金的第二类贫困生发生心理错位的可能性是获得过奖学金的1.5倍。排在第七位的是年级,低年级的第二类贫困生比高年级发生心理错位的可能性大,低年级的比高年级的发生的可能性要高出38%。

3 结果与讨论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第二类贫困生的自我认知出现了偏差,不能正确地对待贫困问题;学习生活态度出现了比较消极的现象,感到前途渺茫;失范行为也频繁发生;人际关系发生了偏离;对他人的排斥感逐渐增强。第二类贫困生发生了心理错位现象,心理出现了失衡。因此,我们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他们进行心理调适。

3.1外部调适,营造良好环境

优化家长环境和学校育人环境。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得知,家庭成长环境、学校育人环境和社会环境对第二类贫困生的心理错位都产生了影响。第一,家长不要以为子女已经是大学生了,就不需要关心了,而是要多鼓励他们,不要给予他们太大的压力。第二,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务实性与针对性,立足第二类贫困生心理需求,切实抓好他们的心理素质教育,引导他们进行自我修身教育。高校要积极开展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切实重视良好班集体的培养,从而营造一个融洽、健康、和谐的人际氛围,使第二类贫困生从中受到更多的正面激励和良好熏陶,也使其心理上的归属感得到满足。要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推广专兼职咨询员心理咨询工作。要定期定点地给第二类贫困生进行心理测查和咨询,对他们的心理状况进行备案,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异常倾向,对存在心理问题或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及时咨询与治疗,使心理问题得到及时的疏导与解决。

3.2自我调适,提升心理素质

要预防和调适第二类贫困生的心理错位,防止失范行为产生,除注重外部调适外,还应充分重视他们个体心理的自我调适。第一,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我。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欣然接受自己,避免心理冲突和情绪焦虑,使自己心安理得,获得健康,也利于发挥自身最大潜力。第二,建立和健全第二类贫困生的心理防卫机制。在自我心理受到侵袭时,随时采取自动的心理防卫行为,从而缓解心理冲突和心理压力,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第三,正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敢于面对现实、适应环境。要做“乐天派”,不做“唉声派”,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一味地怨天尤人,要自觉地磨炼自己,提高自己的耐挫折能力,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1]傅成仕.高校贫困生心理困扰与思想冲突团体辅导方案[J].继续教育研究,2008(5):95-96.

[2]熊珍琴.高校贫困生心理危机成因及化解对策[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2):97.

[3]徐国兴.中美日大学生资助政策新动向的比较研究[J] .复旦教育论坛,2008(2):46.

[4]王济川,郭志刚. 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与应用[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12.

(责任编校:光明)

PsychologicalDislocationandAdjustmentoftheSecondTypeImpoverishedStudents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

WANGZhi-hua1,DENGZhi-qiang2

(1. Institute of Literature and Law,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mp;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6, China;2. Party School of Hunan Committee of C.P.C, Changsha, 410006, China)

The psychological dislocation phenomena such as self-perception bias, extreme attitude, paranoid behavior, interpersonal deviation and other superficial characteristics have happened about the second type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Obvious differences exist in their cognitive and psychology and objective reality,and psychological behavior does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objective reality. Therefore, the university must buil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mode to smooth the second type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bias and promote their healthy growth.

the second type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dislocation; adjustment

2010-04-28.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08FD3067).

王芝华(1976—— ),男,湖南邵东人,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讲师,中南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G645

A

1673-0712(2010)04-0097-04

猜你喜欢
助学金错位贫困生
有趣的错位摄影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对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发放的思考
The Value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
“错位教育”要不得
角色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