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改革理念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的影响

2010-12-08 18:31黄健武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新课程青少年改革

黄健武

(梧州学院 体育部,广西 梧州 543002)

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突出的能力,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公共体育课程作为培养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基础课程,在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当前高校体育课程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存在的诸多问题日渐彰显,高校建立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已刻不容缓。如何根据社会的发展在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立、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转换、学生主体地位确立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变革,对推动高校整体素质教育的提高,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1 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学校体育是我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及社会适应能力,创造和谐校园环境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以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指导,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和健康体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的体育工作……”,新课程改革强调的就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础性。体育教育要为青少年将来的生活与工作奠定基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引导青少年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如何通过身体练习去实现健康目标,以培养青少年健康意识和健康体魄作为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目标。

1.2 不断改革与创新课程内容与教学手段,充分体现课程的时代性

体育新课程改革要求课程内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将传统项目进行改造,并适时的引入新兴运动项目。选取符合时代需要的,对青少年奠定终身体育意识产生深远影响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术技能和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统一,课程的设置能够充分体现时代性。

1.3 明确师生关系,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体育新课程理念注重改革传统的单一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诱导地位,起到从旁引导作用。课程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平等对话,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沟通互动的过程。发扬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教学理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参与运动技能学习的主动性,带动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2]。

1.4 教学开展因人而异,注重个体差别,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青少年群体复杂,因体能、性格、爱好及生活环境的差异,使得青少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性。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注重青少年学生个体差异为前提,充分的挖掘学生内在潜能和特质。教学过程要注意通过多种评价方式给与学生正确的评价与引导,评价要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和维护青少年参与体育的兴趣。从而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自我完善能力及社会适应化等方面的素质均衡提高,进而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的发展[3]。

1.5 注重学生健康锻炼理念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健身方法,并能将所学的相关理论来指导自己的体育健身实践,从而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并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和能动性。让青少年养成自我锻炼的意识和参与运动的能力,即便日后进入到社会生活中,也可以很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竞争能力,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 体育新课程改革理念对高校公共体育课发展的影响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快速推进,对高校也提出了要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改进与更新,对高校公共体育在明确培养目标,拓宽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整合教师队伍,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2.1 明确体育培养新目标,加快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让高校体育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引领下,改变了过去以项目为教学目标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为课程目标。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高校要加快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摒弃过去旧体育“重竞技能力,轻健康指导”的教学观念,确定“健康第一”的新体育观。高校体育在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健康人才方面有了明确的前进方向[4]。

2.2 优化教学手段与方法,拓宽了教学内容

高校体育教学手段与方法单一。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一直以注重体能、强调竞技为重点。教学内容也是停留在单一的教会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上。忽略了向学生传授相关的体育健康知识和对学生科学健身锻炼进行有效指导的教学过程。这种单一刻板的教学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参与运动学习的积极性。体育新理念所倡导的“不断改革与创新课程内容与教学手段,充分体现课程的时代性”促使了学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上进行优化改进,以实现“健康第一”为教学目标,课程设置以学生个体健康发展为重点。教学手段的“正规化”逐步向“灵活化”“多样化”转变。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娱乐性、健身性,拓展性和自由性的等方面的比重。为体育教学向更深层次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帮助。

2.3 以学生发展为本,明确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体育教学中学生是被动接受式学习。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的师生定位,是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而学生则成为被灌输的对象[5]。新理念确定了学生的自主性。在“明确师生关系,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理念引导下,教师改变传统上课“一言堂”的现象。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使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及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变“灌输第一”为“诱导第一”,将学生“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更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特点、个人爱好。以挖掘学生内在潜力,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教学重心,力求达到学生在体育技能、增强体质、追求学生身心和谐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3 结束语

面对21世纪人才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造就人才的高等学校教育,不仅需要利用高校的有利条件,让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培养道德品质,还必须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体魄。因此,高校体育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体育教学成为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基础平台,并成为今后终身锻炼的起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2]马亦兵.高校新体育课程教改对策的探索和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3,(2):57-59.

[3]宋盛庆.培养“以人为本”的高校体育新理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7):24-45.

[4]魏秋珍.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4):67.

[5]张燕杰.高校体育课的新型师生关系[J].体育学刊,2006,(5):78-80.

猜你喜欢
新课程青少年改革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创新理念下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创新理念下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改革之路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改革备忘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