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2010-12-08 18:31吴有凯曾秀端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改革体育学校

吴有凯,曾秀端

(1.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8;2.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福建 厦门 361005)

1978年至今学校体育改革已走过30个春秋,在这30年间学校体育得到了有力推动和发展,取得良好的学术成果,开启了学校体育“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方向,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种偏差。我们应清楚地看到,在这一历史的进程中,正确与错误同存,求新与偏见一起相伴。因此冷静地总结过去,思考未来,扬长避短,对今后学校体育更加有序健康发展将是十分有利的。

1 学校体育教学30年改革的理性思考

伴随着社会变化的浪潮,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破旧、大转化、大立新的曲折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

1.1 “改革、破旧”时期

无论在体系、内容、方式还是在体育教学理念上,都对传统学校体育提出许多挑战,学校体育的标准被实践不断突破。这些积淀推进学校体育理论不断延伸,不断超越原本的界限,使我们更加理性的认识了学校体育自身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特征,初步明确了学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肯定了体育娱乐的合理性,论证了学校体育“健康第一”为目标,“个体社会化”、“社会感情”的功能,并为全面认识体育的本质功能,为日后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从1985~2000年间,“探索、实验”时期

其改革实践是在孕育“融合、转化”的过程中走完的,改革开放突破了学校体育理论不断完善来推进中外体育教学思想的相互交融,引入了世界先进的学校体育理论思想,丰富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内涵。各种学派和学说相互交流碰撞,为学校体育新的实践孕育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必要的理论支撑。它冲破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框框,摆脱了“以生物观体育”的思想约束,开辟了学校体育“生理、心理、社会”的三维空间,确立了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开始朝着多元方向发展。这一根本变化将学校体育发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为进一步深入认识学校体育的多元目标,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1.3 从2001年至今,不断完善建设时期

其改革实践是在“发展”完善,由自觉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进行的,开启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新一轮课程体系。从课程调整和手段目的转变都充分体现了从管制学生到服务学生的理念。在课程内容上,吸收了新的科学、新的技术、新的知识、拓展了教学的外延功能,丰富了体育文化对人的整体作用,在课的评价维度上,扩大了外延,开始关注对学生发展的非智力因素的隐性部分,走向了定性与定量科学评价的轨道。

2 对体育教学几个问题的再认识

2.1 进一步加强认识学校体育工作的艰巨性

30年来,随着我国的教育、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学校体育工作也取得长足的进步,有关学校体育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日趋完善,学校体育设施不断完善,体育课程的改革不断深入,在表面上看,似乎学生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但在反映学生体质状况的重要指标,如身体素质、身体机能等指标却20多年来连续下降,超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上升,中学生的视力不良率达2/3,大学生视力不良率高达83%。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人体的某些生物功能开始“退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状况的改善是近几年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然而,在另一方面,也给在校学生造成营养过剩的弊端,这也是摆在我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难题。

2.2 体育教学的本质功能及其任务

关于体育功能问题一直是体育学术界广泛关注的话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体育的功能也不断地被开发和重新认识。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健身,因此,体育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生理结构及其功能不断完善、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健康状况,体质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础,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体质(身体)的发展过程中,有机地渗透健康心理品质的塑造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3 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3.1 教育理念被曲解

体育教育在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时,过分强调了学生的个性张扬,过分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兴趣爱好,而极大忽视了学生的身体(心理)感受”。由于“身体”教育不够,机体所承受的生理刺激重视不够,效果不显著。由于过分地强调了学生的主观需求,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与作用的发挥,使体育教学失去了作为教学活动所应该具有的基本属性和特征。而变成了几乎是松散的,自由玩耍的“天堂”,更重要的是学生体质状况并没有从体育教学课得到应有的改善和提高。

3.2 体育教育目标被放大

体育与健康合二为一,夸大了体育及其教育在健康及其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容易使人们误解。第一,健康教育可以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得到实现,第二,体育的直接目的就是健康,放大了教育目标使人们把握不准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甚至舍本逐末。而事实上,健康是生物体在生长发育及维持正常生命过程中所处的一种良好的综合状态,它是受到遗传、环境、生活方式、教育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因此单仅靠哪一种教育或手段是不能够解决的。

3.3 教材内容的核心素材被忽视

由于教育目标的放大,必然导致体育教育内容过于宽泛,在开发休闲、娱乐、个性化体育教学内容资源的同时,减少了对磨练学生意志品质的教学素材,在一定的程度上,大大削弱了对学生身体及某些心理品质的培养,因为,机体必须承受一定的生理刺激本能是提高和改善身体素质、功能的必要条件,而当前我国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最大指标也正是速度、力量和耐力。

4 学校体育教学30年改革的启示

进一步提高对学校体育改革属性的认识。当前学校体育的改革已从前期强制性的破旧向立新变迁。学校体育今后改革推进的目标是改革、建设、完善和发展。总体上讲,是由上而下的改革转力、自下而上的自觉改革建设的一种演化过程。学校体育不仅需要改革,而且更需要建设。改革后更多侧重的是对事物持建设的态度是从事物的前进着眼。通过改革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是改革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整合教学理论研究成果,改变求新与误解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大量的教学思想、观点、理论不断涌现,教学理论知识的积累已相当丰富。但是,在创造、引进介绍这些知识的同时,却忽视了从整体上,从学科体系的角度进行批判和统整的工作。许多理论观点不够严谨,也常会给人一种混乱无序的感受。学校体育教学的不断完善,有助于推动我国学校体育朝向健康道路前进。30年学校体育的改革成就令我们自豪,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走过的道路,还存在不少问题,回顾是拨开前行中坎坷与磨难的迷雾,重新再认识,把过去与将来对接透视意味着把正确与错误区分,真理与谬误的识别,辞旧纳新、与时俱进,对其进行探索,不断完善正确地加以理解和转换,均有助于推动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朝向健康道路前进。

[1]张振华.试述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进展与误区[J].体育与科学,2003,24(3):73-75.

[2]张振华.三种教育理论在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关系[J].体育与科学,2005,26(1):64-66.

[3]王则珊.校体育理论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5]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改革体育学校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