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9年成都地区17家医院抗感染药应用分析

2011-01-29 08:15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药剂科成都610041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1年3期
关键词:喹诺酮排序类药物

张 蕊,徐 珽,唐 尧(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药剂科,成都 610041)

近年来,抗感染药研究进展很快,很多疗效确切,质量稳定,安全可靠的抗感染药新品种、新剂型不断涌现,面对品种繁多的药物,既给临床用药提供了较大的选择范围,也给临床医师合理选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基于此,本文就2007—2009年成都地区17家医院抗感染药利用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了解使用情况,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建议,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成都地区17家医院2007—2009年上报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科技情报研究所的药品销售数据,包括药品名称、规格、数量、金额、生产企业等信息。

1.2 方法

根据《新编药物学》(第16版),将抗感染药分为抗生素、磺胺类及其他化学合成药、抗病毒药、抗真菌药、抗寄生虫药、消毒防腐药、抗结核药及抗麻风药、抗感染中草药等8类,统计并比较2007—2009年成都地区各类抗感染药的用药金额,用药金额排序前10位的药品,DDDs排序前10位的药品等相关信息,并采用金额排序法和DDDs排序法进行比较分析。以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来计算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剂量指为了达到主要治疗目的,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剂量[1],主要取自 WHO 2010版 ATC&DDD索引系统,对上述未收载的药物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及《新编药物学》(第16版)所推荐的主要适应证成人平均日剂量而定。用药频度(DDDs)=年消耗总剂量/DDD值,其含义为以限定日剂量为单位的某药品的消耗量。DDDs越大,说明药物的使用频度越高,反映临床对该药的选择倾向性越大[2]。

2 结果与分析

2.1 2007—2009年抗感染药用药总金额及增长情况

2007—2009年间用药总金额持续稳定增长,增幅每年均在28%左右。抗感染药的用药金额也相应增长,2009年较2008年而言,涨幅略有增加。而抗感染药的构成比虽然有增有减,但基本保持平衡,见表1。

2.2 2007—2009年抗感染药各亚类用药金额

3年间,除了四环素类外,各类抗感染药的用药金额都显著增长,见表2。其中,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用药金额遥遥领先,居第2、3位的是磺胺类及其他化学合成药和青霉素类药物。四环素类的用药金额及用药比例均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降低,大环内酯类和磺胺类及其他化学合成药的用药比例每年均持续降低,而抗病毒药和抗真菌药这两类药物的用药比例在3年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表1 2007—2009年抗感染药总体用药情况(万元,%)Tab 1 Overall utilization status of anti-infective drugs from 2007 to 2009(10 000 Yuan,%)

2.3 2007—2009年抗感染药销售金额排序前10位的药品

在排序前10位的药品中广谱β-内酰胺加酶抑制剂所占份额较大,且排名逐年上升,除此以外,头孢美唑、头孢米诺的上升速度也非常快,而氟喹诺酮类的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却有比较明显的下降,见表3。

表2 2007—2009年抗感染药各亚类用药情况Tab 2 Utilization status of each subcategory of anti-infective drugs from 2007 to 2009

表3 2007—2009年抗感染药销售金额排序前10位的药品Tab 3 Top 10 anti-infective drugs in terms of consumption sum from 2007 to 2009

2.4 2007—2009年抗感染药DDDs排序前10位的药品

3年间DDDs排序情变化较大,主要体现在头孢米诺、头孢美唑排位的快速上升,莫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DDDs值明显降低,见表4。另外,DDDs排序大多数与金额排序不一致,3年中差别均较大的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虽然金额排名靠前但DDDs却相对较低。

表4 2007—2009年抗感染药DDDs排序前10位的药品Tab 4 Top 10 drugs anti-infective drugs in terms of DDDs from 2007 to 2009

3 讨论

2007—2009年,成都地区17家医院的抗感染药持续位居总用药金额构成比的首位,3年间药物利用总体来说呈现这样的特征:抗耐药菌株抗菌药物使用量较大;抗病毒药、抗真菌药迅猛增长;氟喹诺酮类药物限制性使用。这样的改变与成都地区流行病学的变化及国家相关政策调控是密切相关的,具体分析如下。

3.1 抗菌药物用药金额分析及增长率

3.1.1 头孢菌素类:3年的数据相比,大部分的抗感染药的用药金额都显著增长,说明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在逐年攀升。其中,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用药金额遥遥领先,其次是磺胺类及其他化学合成药和青霉素类药物,这说明细菌感染仍然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3.1.2 四环素类:四环素类药物是广谱抑菌剂,除了常见的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以及厌氧菌外,多数非典型病原菌也对本类药物敏感,且由于其价格低廉,曾经被广泛应用。但此次监测数据显示,四环素类药物的用药金额及用药比例在3年间均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降低,这说明临床对这类药物的使用率减少,归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由于这类药物广谱且价廉,所以多年来被广泛应用,甚至于畜牧业亦大量使用,这样就导致了四环素类药物耐药性显著性增加,特别是临床常见病原菌[3]。其二,四环素类药物具有众多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肝肾毒性、骨髓毒性、口腔黏膜及牙损害等。综上,该类药物在近几年已不再受临床喜爱。

3.1.3 大环内酯类和磺胺类:大环内酯类和磺胺类及其他化学合成药的用药比例每年均持续降低,说明临床对这两类药物偏爱度降低,这与大环内酯类耐药性增加及氟喹诺酮类药物限制性使用有关。另外,在过去,外科医生在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时,偏爱氟喹诺酮类,但2008年卫生部48号文及紧接其后的2009年38号文发出后,明确限制了氟喹诺酮类药物在外科围术期的预防性使用,这也导致了氟喹诺酮类药物使用率的降低。

3.1.4 抗病毒药:抗病毒药和抗真菌药这两类药物用药比例的增长幅度较大,这是由于目前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及放疗、化疗等的应用增多,使得深部真菌、病毒的感染率也在逐年上升,使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的使用量增大。

3.1.5 氟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是氧氟沙星的左旋异构体,属第3代氟喹诺酮类药,抗菌谱广而均衡,耐药率低,具有良好的药动学/药效学特性和强大的组织穿透力,所以在2007、2008年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无论是销售金额还是DDDs在2年内都表现非常突出。但随着左氧氟沙星大量的应用,其安全性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2009年5月,SFDA发出警告,要求“警惕左氧氟沙星注射剂的严重不良反应”,并指出:“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与左氧氟沙星注射剂相关的严重病例报告在氟喹诺酮类品种中较为突出。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以全身性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呼吸系统损害、胃肠系统损害为主,其中过敏反应问题较为典型。”与此同时,国内相关文献也报道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占到了相关医院的 42.55%和16.95%[4,5]在此之后,成都众多医院均对左氧氟沙星进行了限制性的使用,因此,在2009年的监测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到,该药品的销售金额显著下滑,DDDs值也有明显降低。

而同样出现此类问题的还有莫西沙星。作为第4代氟喹诺酮类药物,莫西沙星有强大的抗菌活性和极广的抗菌谱,无论是口服制剂还是注射制剂曾经很受临床的喜爱,但2008年6月,拜耳公司证实莫西沙星会导致严重肝损害和皮肤反应,并发出警告:“建议患者警惕严重肝损害和大疱性皮肤反应的早期症状和体征,建议医生在处方莫西沙星时,尤其是治疗非严重感染时,应充分考虑有关抗生素合理使用的专业指导意见。”而欧洲药品管理局更于08年8月,提出“应限制性使用含莫西沙星的药品,在治疗急性细菌性鼻窦炎、慢性支气管炎的急性发作和社区获得性肺炎时,只有当其他抗菌药都无法使用或治疗无效时,才能使用莫西沙星。”同时,“还建议加强莫西沙星口服制剂产品的警告。”因此,在2007、2008年排位较前的莫西沙星在2009年,销售金额显著降低,DDDs值更是排在前10位之外。

3.1.6 β-内酰胺加酶抑制剂:在销售金额及 DDDs值排位前10位的药品中广谱 β-内酰胺加酶抑制剂占据了较多的份额,这些加酶抑制剂的大量使用与目前细菌耐药状况有关。近10多年来新的抗菌药物不断出现,但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情况也日趋加重。导致细菌耐药的机制有很多,最普遍的就是产水解酶导致抗菌药物的失效,而水解酶中又以 β-内酰胺酶最为常见。为了对抗β-内酰胺酶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破坏,β-内酰胺加酶抑制剂的使用就显的格外重要了。常用的酶抑制剂主要包括克拉维酸、舒巴坦和他唑巴坦3种,其酶抑制活性逐渐递增,克拉维酸最弱,他唑巴坦最强。再加上克拉维酸若使用时间较长本身反而会诱发更强的β-内酰胺酶的产生,而舒巴坦和他唑巴坦不仅不易诱酶,且具有直接抗不动杆菌的活性[6],所以这两者的使用明显高于克拉维酸。

3.2 DDDs排序分析

DDDs排序大多数与金额排序不一致,说明药品DDDs与金额不成正比,DDDs排名前列主要取决于:(1)药物本身有广泛的适应证;(2)学术界对药物临床治疗作用的再认识[5]。一些药物虽然金额排名靠前但DDDs却相对不高,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这些药物价格偏高,所以也限制了临床的应用。

3.3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药学监护

抗感染药滥用所引发的严重后果已经成为人类的灾难,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早已成为世界性的课题。作为药师应加强各种形式的宣传,强化临床对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同时根据相关数据分析制定相关的措施,从而使抗菌药物的使用更趋规范合理。对于临床药师应积极向临床医生分析每一种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规律,并根据药敏协助医师及时调整用药,并综合药物经济学的指标,尽量选用窄谱药物,建立最佳给药方案,才能更好的减少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7]。

综上所述,成都地区的抗感染药的使用基本是合理的,这与成都地区较早开展临床药学工作,临床药师积极介入临床医疗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1] 刘春雨,杨利平,赵 郁,等.2003—2005年成都地区喹诺酮类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药师,2007,10(5):500.

[2] 姚军红,冯 琳,侯晓云,等.2005年南京市22家医院循环系统药物利用分析[J].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2006,14(6):410.

[3] 谢景超.抗菌药物耐药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3,2(1):66.

[4] 丁志杰,王 乐,颜清华.我院114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报告[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10(6):570.

[5] 张 莉,董明明,卢协勤,等.我院35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9,9(11):866.

[6] 冯 琳,侯晓云,戴惠珍,等.2004年长江流域6城市循环系统药物利用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3):328.

[7] 蔡卫民,吕迁洲,张建中,等.2005年上半年上海地区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6,15(4):227.

猜你喜欢
喹诺酮排序类药物
关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简介
恐怖排序
节日排序
卷柏素对唑类药物体外抗念株菌的增效作用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药学干预对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影响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
英语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