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境中类向性概念文化的探寻——兼论“历史交往”镜罩中国文化的定义

2011-01-30 08:11郑宇泽
关键词:逻辑经验概念

郑宇泽

(宁德行政学院 哲学教研室,宁德 352100)

经验文化共质性承继的序次衍绎,历史文化形成了与类向性概念文化意向逻辑相趋的“序列文化”。在群聚范域内,“序列文化”属格相对贫乏,这是因为在界域内人对文化的感觉具有相对固定性、稳定性。“界域文化”是生长、生活在一定局限环境内的人对空间活动和客体表式的稳定特性的身体和心灵一种惯常的反映,这种反映产生于一种相对固定的客体思想表征为基础的心理联想的习惯对活动在限域内人的感染,表现为一个固定地方和一个时间相联系的稳定特性的主体间意识相似的社会反映的复合体。至此显见,实践习惯和实践技术的相对固定性、稳定性,促约范域内的经验文化,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感觉具有共通性,此种经验文化属格相对简乏,有利于人脑内在思维程式运算出与经验文化相映概念文化中合符人类发展的文化质的规定性——类向性概念文化。

蕴涵质规定性的类向性概念文化有着这样一个意趣:类向性概念文化是在历史文化平等化、开放化、共通化的经验范围内自我扬弃、自由整合,遵循历史文化发展序列逻辑,在物理意义上,可以认为与经验文化概念矢量最终合成的方向保持一致。物理意义上,类向概念文化和经验文化的辩证关系就是矢量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经验文化概念矢量既有物理量又有方向,物理量表示经验文化概念意向力度的强烈值,方向就是经验文化概念意向性方向,经验文化概念矢量在平等化、开放化、共通化的合成环境中两两自我自为的合成,合成的最殿就是类向概念文化概念,它所意向的方向就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方向。

如图:我们假设,在一定历史时晷内,F1、F2、F3是经验文化类归抽象后的概念,根据矢量一般运行法则,F1与F2合成F,F与 F3合成 F4,若 F4是经验文化时物性概念的最终合成,那么,矢量F4就是类向性概念文化的现实表征,ф就是它与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理想方向(正方向)的夹角,正方向指的是人类历史文化本质的、确然的发展方向,此方标只有在“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那种“社会力量”足量的社会状态下,才能为人类所认知。在经验范围内尚未形成这样的社会形态时,这种由经验文化概念间自我自为的方向很容易被人的活动破坏,如果人为添加一个外力F5,最终的发展方向就会发生改变,文化的应然逻辑变成了文化的为然逻辑。与文化的应然的逻辑不同,文化的为然就是通过人的活动改变文化自然的逻辑,把喜好对象准确地呈现于现实社会的过程,其中,如果人能够理性对待历史文化的发展逻辑,通过人的活动,可以加速减小ф角,使人类发展方向趋向于正方向,反之,效果则相反。但需要强调的是,无论人的活动如何粗暴,他们只能改变一个视域的文化,历史文化自我选择、自为发展将保证最终的合成的向标落在正统区域内,而且历史文化的发展方向会不断趋向于正方向。这样的逻辑,既规制了人的活动的合法限度,又提供了思维运算规则,证明了人脑内在程式在“世界交往”中计算概念的可行性。

“世界交往”镜罩下,历史文化出现多重“序列文化”属格共现的结果,要从文化序阶性的表征中计算出类向性概念文化,对人的思维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历史交往”中商品、流动的人口成为本土文化世界化最直接的传输载体,界域文化被世界化,本土文化运行的和谐灵境被打破。这样,世界性“序列文化”属格不但数量上变得丰富,而且存在着相同文化属格在“序差文化”级次上有不同表征方式,经验文化形成了在量上的丰盈、质上的级差复杂的现世文化氛围。其次,这个阶段内,世界文化运行准则是文化为然逻辑,资本的本性决定西方知识资本的营销方式就是文化倾销,文化交往的性格嗜好暴力扩张,现实全球化文化实质上表现为一种凌驭性的世界文化,文化本身带有支配性思维形式。但这种社会状况是历史的必然逻辑,待至文化发展到对其自觉表征的迫切要求达到协作性交往高度发展时,这样的历史逻辑才会发生改变。适时,实践主体内在性交互传递促就类个体本质力量等于类的实践属性的代数和,拥有序列中所有实践主体经验的特征。这样,相同的实践主体、实践技术和实践终向性的确定,实践主体对文化命题的陈述必将达到统一,这就是大同性的全球化时代。此时,世界性“序列文化”与界域性“序列文化”的内在逻辑一样,但在量上有代数差的表现,在质上有富有和富裕区分。可见,在“历史交往”的深镜中,获得拥有所有类属性的实践主体改造自然的思维方式并不轻松,规定这样类向性概念文化亦会被人的非理性活动和丰富经验文化质料的所掩抑,这种思维寻求规律的自觉当然被压抑。

二、历史文化的发展逻辑:有益的衰落和有效的规范

地域性的存在走向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这是一个有益的衰落。本土、块状的文化在文化“历史交往”的过程不断丧失本体性,走向世界性文化的大同。那时文化不再被冠以仇恨、残酷的民族和宗教情结,整个世界预示着理性的美德,再也没有伏尔泰“万恶之首”的非人性,人们享受着是经过磨合的一种世界文化权利,这种权利没有民族、宗教和地域的差距,是人类自身对类本质文化意识的锲合。对于这样的趋势,“历史交往”是打开这扇门一把钥匙。著名的学者让·鲍德里亚的反对这样的观点,这位哲学家认为“全球化对普世价值是致命的”,[2]4依生于市场、商品交换、资金流动的交流的文化是结束价值的普世性的侩子手,文化全球化的结果必然是“单级思维”的胜利。他认为,现在世界,文化变成产品,像石油、金融资本一样在世界中进行流通,民主、人权等这类对人类切身价值的概念文化在文化市场流通,这样铸锭文化市场像商品市场一样,遵循不平等的竞争规则,发展中国家成了西方文化商品的倾销场,文化接来的是西方“单级思维”所标榜的“民主”、“人权”等概念文化的内容。事实相反,“单级思维”实质是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所衍生出来现世的文化的第一个形态——大符号冲击小符号,尽管小符号会因不成熟、缺少人的活动关怀而消逝,但这是少部分的,文化的向善性发展这一本质逻辑是亘古不变的,那些反人类文化反复在人类反诘活动而不断被剔除,而那类为历史实践所磨砺符合人类发展的概念文化依然内蕴于大多实践主体的活动中而被保存下来,即使是消失的也会随超越的对象在下一个位置出现。正确认识全球化这一过程至关重要,全球化为协作交流带来了便利,协作交流的高度发展开启了这样的可能:人本质力量交互传递,外延不断丰富,个体自由全面发展得到支持,经验文化也会远离不同梯级的竞争,为文化提供平等化、开放化、共通化的竞争环境诉求。这样的观点看,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必然的、有益的过程。

文化世界化的胜利是一个可解的方程式。类向性概念文化范式不仅是现阶段人类对其本身共有的天性概念、社会契约和社会习惯等经验文化的伦理学意义上的心理的价值判断,更是类主体将历史文化进行理性的组合而获得的规范人类合目的性发展概念存在,因此,人的活动拥有可能将正统性的类向意趣文化反射到空间、时间和表象的历史文化的能力。这一个辩证关系说明:一方面,经验文化就是一种已然的或实然的事件性历史文化。在这一文化中,沉淀着纯粹传统性一般意义的概念文化,根植在语言交流、自然塑造和艺术创意等人类实践事件的效用价值;另一方面,概念文化是经验文化类的归结概括、历史文化阶段性最高的概括,概念文化的意向性是对潜在的经验文化一种绝对的规范性,它的可还原性的表征只有通过经验文化才能做到。事实上,概念文化现实的自我呈现没有前者无疑是不可能的,这一点得到马赫中肯称许:“比较健康一些的伦理是一种如高度发展的中国的伦理,它只是以事实为基础。”[3]96概念文化正确性是以坚定的经验文化为基础,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概念文化不可能是单个表象的直观,它只有集中包含整个经验文化的定义才能使自己得到阐述;另者,概念文化通过潜在知识的理性逻辑来规范经验文化现实性合目的性发展的可能,人的活动加强这种可能性,若辅以力量可使潜在的对象更快直观涌现。

康德也中肯地说明这一点:“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4]52通过感性直观,对象抽象为概念;通过理性,把概念进行系统计算,认识客观对象。相区别的是,他“思维”的概念是感性直观的先验形式,先于感性经验的“彼岸之物”,不可能由任何感性经验而做出任何判断,超越感性经验本真现实非法的、无效的臆断,这是为构造他体系所预设的。与他所理解的恰恰相反,这里的概念文化是对经验文化思想的意向逻辑的类关系的种一的抽象,是以经验文化为载体。当然,概念文化是抽象的,“自由”、“平等”、“正义”无一是我们直接经验的感性对象,但其存在必然性是无法否认,因为我们无法否认它不是基于某一经验这一特殊的载体的思维,可以说是人类在心理、伦理上对经验文化集幸福的选择。补充一下,“幸福的选择”绝不会落入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道德价值窠臼。首先幸福的选择不是个人偏好,它的选择话语权掌握在整个人类,概念文化的概括是建立在人类对经验事实的一个共通的、和谐的抽象协议上,不存在你、我、他三者间不同的关系;其次,相对的东西是随时空推移而进行的物与物的更替,缺少持延性,而我们所说的恰恰就是具有延续性的概念文化,概念文化是整个类的实践活动自为的一种理性抽象,是以人类的历史文化逻辑为基础的。自此可知,概念文化与经验文化的辩证关系为我们提供一个有效的规范框架:感性直观抽象经验文化,理性思维计算概念文化,把握历史文化的衍推逻辑,萃取经验文化中可为世界文化的规范新形式。

三、中国文化定义的确证:一种概念文化的萃取

文化早是西塞罗那里就有阐述,他认为“哲学是灵魂的文化”,但在当今时代,文化被认为是流动性的商品,米歇尔·赛尔把文化定义为可“全球化的”商品。这样的意义,世界文化缺少一张公平竞争的文化契约。要在这不平等话语下有所作为,现实文化的定义需要遵循世界文化的规范,即现实文化规避要符合经验文化的意义构成的那类适合人类这一“普遍对象”生存发展概念文化的发展逻辑。很显然,经验文化现实性蕴涵着概念文化的这种倾向性,经验文化的此在表现证明这类概念文化的存在合法性。同样,概念文化真实的可能要得以经验的表现,必须有适当相互关联倾向体,找不到适当的倾向体加以表述,对于合符人类发展的这种概念文化的表现只不过是一种倾向。因此,中国文化建构在本质上说是通过人的活动关怀寻找含有类向性概念文化的倾向体。一般意义上,概念文化搭配倾向体是自为的,通过人的活动培育被认为是不安全的,人心理的价值判断经常缺失理性的杠杆,但只要人类有充分自觉、自信、自强,通过人的理性活动增加文化可能的出现概率。然而,通过人的活动,如何根据经验文化的形状判断其实质,需要有一个科学的思维方式。新思维方式需要有种集力能把所关涉的经验文化抽象并联系在统一的概念运算模型中,继以把获得的先定概念和新生概念又统一在概念模型进行计算中。这思维活动还要遵循科学思维活动的基本逻辑,获得的新概念既可以解释现有思维现象,又可以阐释时过思维现象,破除原有概念解释不了现在思维现象的窘况。

判断以经验事实素材为基础的经验文化中质的要素的思维,就是运用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的互补式思维。互补式思维依靠感性直观和理性思维在可行域中的科学分工和功向定位,以感性直观拓展概念疆域,丰富理性思维的质料,续以理性思维的概念逻辑为依归,打破先成概念系统的既定性,将逻辑的先定值旋与“一次概念”同以理性思维式则重规袭矩。感性、直观的思维是对质料心理本能“初度一次”,这样的思维方式能排除导致信息呈现的失真盖然性,但这样的思维又因以对经验文化直观、感性的反应,缺少概念“二次跳越”而为先哲所贬违。但接纳经验文化,将其抽象为经验文化所相应的“一次概念”恰恰是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凭此,我们很容易得到经验文化类集合“一次概念”。好比我们在理解普通名词,就是这样做的,我们理解“牡丹花”这普通名词,心灵首先接收的是构成词的本身经验素材,或是通过回忆以前所直观感觉的经历,如“带刺”、“单瓣品种”等。但是,我们应该发现这个过程崇尚的仅是“一次概念”,并未续以“牡丹花”、“水仙花”、“荷花”等“一次概念”衍推出“花”这“二次概念”。新儒学中也备至推崇“感觉”的思维,崇尚“体悟”方法。“要认识本体非感觉理智所能办,必须生活的直觉才行”,[5]78这样的思维方式就是忽略了“一次概念”的再衍推。与“体悟”思维有区别的,逻辑思维推崇理性认识,认识的相对独立发展的可能给予概念逻辑推演合法性,但其不乐意接纳新的“一次概念”的嵌入,拒接逻辑意外的任性,超出了科学思维活动的合法限度。成型的理论体系就是个例子,先定值为通常是在额定的概念中推演得来的,紧能对既定的环境作出判断。鉴于此,互补式的科学思维,既考虑到对“一次概念”嵌入的关怀,给予它参与系统推演的权利,又注重概念在理性式则中的计算,符合科学思维活动。思维活动的科学经历便是二元变量在可行域中最优组合值的有效运用过程。对文化的科学思维便是这过程,首先以感性直觉广域的内涵接纳世界的经验文化,收集散落在世界各处概念文化的素材。通常文化受到现实生活关系的制约,与不同生活条件相应的文化非常不同,不同形式的经验文化产生不同的概念文化,这些经验文化中都有可能储涵着合乎类共同体目的性发展的概念文化,视域的广阔直接决定判断符合文化范式规范的确然性。其次,从繁芜的概念文化计算出合乎人类合目的性发展一般的概念文化,要依赖理性思维厘清概念文化的历史逻辑,这想法的可能性可以从怀特海的论证结构得到证明:“理性主义的方法就是讨论类似。理性主义的局限性在于有不可避免的歧义性。文明思想的发展可以描述为在歧义中发现统一性。”[6]88确然,对那些符合人类切身对类历史的本质文化意识的理性抽象,便是在经验文化歧义中寻找与历史文化承继的统一性。对人类而言,现有概念文化系统的理性逻辑还不成熟,经验文化每个时代丰富的加入,都会有可能改变这一先定的逻辑,要得到人类发展科学的知识,只有不断接纳“一次概念”嵌入,丰富理性逻辑的质料,才能保证类向性概念文化方向与人类历史文化发展正方向的夹角越来越小,慢慢趋向“正方向”。毋庸置疑,这样的思维过程也暗喻着中国文化定义需要遵循这个逻辑,发挥其对人类生存的文化预言式形而上理性的指导,规范现实社会文化的建设。

中国文化定义的确证,应有三个普遍的语义。首先,中国文化体制的建构需要有广阔的胸襟接受世界文化。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都与周围环境及其他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开放性是系统存在和发展必要条件。“历史交往”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多维文化的历史平台,一面能够把本土文化与优秀的世界文化对照的镜子,一次抓住人类合目的性发展的逻辑的机遇。中国应该抓住这个新世纪机遇,在文化领域,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巩固和深化与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构筑高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新形式,并借此接纳世界各国文化中的优秀文化。温家宝总理说:“要以战略的眼光和开放的胸怀看待中欧文化交往,更加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中欧间思想文化界的交流,推动文化机构间的互动,鼓励文化产业和产品服务领域的合作。”这展示了中国对世界文化不惧怕与渴望,中国有能力从世界文化中萃取有利于中国文化发展因子;其次,中国文化的建设必须遵循民族纯粹传统性一般意义。合目的性发展的概念文化产生,是不断对旧文化的批判和继承,这是一个对历史文化不断扬弃的过程。中国文化的建设自然也不例外,必须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般意义。传统文化中不仅有以有形的形态历代相继,让人考究,更有以无形的观念形态衍化在中国人的行为、思想、生活当中,这就需要我们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互补式思维,思维传统文化中的一般意义;最后,中国文化体制的建构必须遵循社会实际和目的性发展的统一。马克思指出:“精神生产随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7]292文化本身受制于社会存在,但是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或促进,所以我们要注意文化发展的梯次,一种环境需要什么文化,注意什么样的文化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只有做到这种把握,才能保证人类文化稳健发展。总之,“历史交往”镜罩中,定义中国文化,就是要我们通过科学思维,获取经验文化的逻辑形式。同时,以此为构件,通过人的关怀活动,构筑起合乎人类发展的需要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20.

[2]热罗姆·班德.价值的未来[M].周云帆,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

[3]恩斯特·马赫.认识与谬误[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96.

[4]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2.

[5]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78.

[6]怀特海:思维的方式[M].刘放桐,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4:88.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2.

猜你喜欢
逻辑经验概念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逻辑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创新的逻辑
幾樣概念店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