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1937年陕西植棉业的发展及其影响

2011-01-30 08:11徐卫涛
关键词:植棉鸦片陕西

徐卫涛,温 艳

(1.西北大学 历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2.陕西理工学院 历史文化系,陕西 汉中 723001)

一、1929年前陕西的植棉业

陕西植棉历史悠久,棉花被陕西人称为“土花”、“乡花”、“茧花”等,即大陆棉或亚洲棉。这种棉花“棉株低矮,接桃较少而且小,每亩多者能收籽棉二十斤,少者只收十余斤”。[1]80-8319 世纪末,洋棉传入陕西,洋棉较大陆棉品质高而且产量亦高出许多,为了推广洋棉,20世纪初,清政府农商部将大量美棉种子,分给各省农民种植,陕西也有栽培。

1914年,张謇任农商部总长,提出了“棉铁主义”的主张,大力提倡种植棉花,陕西的植棉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洋棉逐渐代替大陆棉。但是,20世纪20年代前,由于引进的棉种未经试验和驯化、散发种子不能收回集中、各种棉种混杂等原因使陕西的植棉改良及推广总体上成效不大。1920年,陕西皮棉总产量为29.3万担,为全国皮棉789万担的3.7%,陕西皮棉亩产量为22.9市斤,低于全国平均皮棉亩产量的 30.1 市斤[1]84。

20世纪20年代,陕西植棉业又迎来一个发展机遇。华商纱厂联合会“鉴于购用外棉之非计,谋根本改良之计”[2]16,他们就联合起来谋求改进棉花品质及增加棉花产量。华商纱厂联合会经多次开会讨论,做出几项计划:一是拟定关中道为纯棉种美棉区;二是汉中道提倡种植美棉;三是榆林道试种中棉[3]43-44。该会还组织委员会,并以穆湘玥为委员长,之后在全国主要棉产区大力提倡植棉。华商纱厂联合会曾经在陕西两次大规模散发美国种子,扩大美棉种植面积。第一次是1920年,该会由美国购脱字棉、隆字棉十吨,运河南、陕西散发,当多能为农民所得;第二次是1929年,陕西大旱,“江苏省财政厅拨款五万元,荣宗敬捐款一万五千元,向美国购爱字棉百吨,运陕、豫代赈”[2]17。由于这次代赈分发方法不善,以及天气干旱不利于棉花生长,损失颇多,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当时陕西鸦片种植遍及全省,一些有识之士为了遏制鸦片田不断扩大的趋势,大力改良棉种和推广种植棉花,如民国十五年西安有农棉试验场两处,一在西关,面积二百亩零一亩,一在西安以北三十里之草滩,面积七百余亩[3]43。但是由于天灾人祸,加上人才缺乏,经费上亦面临巨大困难,因此,这两处农棉试验场也没有取得多大的成效。此时,北洋军阀政府对于发展植棉业没有给予重视,他们为了筹措军饷,扩充地盘反而放任甚至鼓励农民种植鸦片,使得大量的烟田占据了棉田,棉花生产受到了巨大的冲击。1920—1929年,一方面一些有识之士鼓励、提倡农民种植棉花、进行棉业改良;另一方面陕西军阀政府却为了筹措军饷,纵容鸦片田的存在,妨碍了棉种的改良及推广。这一时期,陕西植棉业发展表现为以下特点:

第二,品质低劣。由于陕西军阀政府对于植棉业改良工作的不重视,使得陕西缺乏良种,棉花品质得不到切实有效的改良;再加上使其本来就为数不多的良种任其退化,缺乏科学的管理,造成棉花品质长期得不到改良,棉花品质低劣,当时即有“市场舍陕棉而称灵宝棉品质优良”。

第三,产量减少。1928年陕西棉花总产量为26.5万担,比1920年的29.3万担亦减少2.8万担,“近年陕棉每亩产量远不若民国十年以前之多”[3]42。

1929年前,陕西植棉业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各种发展植棉业的尝试基本上以失败而告终。

二、1929—1937年陕西植棉业的发展

1929年以后,随着内忧外患状况加剧,发展植棉业亦逐渐被中央及地方政府所重视。国民政府鉴于内忧外患的危机,拟成立棉业统制委员会,以谋发展植棉业。棉业统制委员会与各省省政府合作,成立棉产改进所,担任各省试验推广及调查工作。

1934年,国民政府成立棉业统制委员会,下设有中央棉产改进所,在各省区设有省棉产改进所。为了培养植棉业改良技术人才,国民政府还设立专门的学校和科研机构。1932年,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在陕西武功正式成立,至1936年,其经费为27436元,农场面积460亩。至1936年,陕西共有国立学校农场1处,省立农场1处,县立农场2处,私立农场1处,农棉试验场6处[4]393-403。这些学校及农事试验场的设立对于陕西植棉业改良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支持。

陕西棉产改进所成立于1934年4月,内部分总务、植棉、经济三股,辖省东、泾惠两植棉指导所,办有棉场两所,繁育场三所,泾阳棉场面积500亩,供斯字棉育种繁殖栽培试验及肥料试验之用。大荔棉场1000亩,作德字棉719号育种繁殖及栽培试验,咸阳、渭南、兴平各有繁殖场一所,专做繁殖斯字棉4号种子之用。另外,棉产改进所共有轧花机134部,清花机、打包机、发电机具全,并且有棉花运销合作社,办理运销业务。民国二十六年,该所在泾阳附近,划设斯字棉4号棉棉种管理区一万亩[2]25。陕西棉产改进所成立后,在育种、肥料试验、良种推广、整枝试验、灌溉试验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陕西植棉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34年,陕西省建设厅在西安推广脱字棉。1937年,棉产改进所有计划地推广斯字4号和德字棉,在以后的推广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陕西棉产改进所对于棉花的摘心试验进行了多次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美棉摘心整枝在旱年行之反能减低产量;多雨之年,则功效较显,举行之适期为大暑以前。在灌溉试验方面,棉产改进所副所长李国桢曾在1931年陕西关中区渭河沿岸举行脱字棉灌溉试验。1936年,陕西省棉产改进所在泾阳棉场用斯字棉作试验,结果灌溉区产量较不灌溉区为佳,灌溉时期则以每隔十五日灌溉一次者为佳。在肥料试验方面,中央农业实验所1936年在武功、泾阳举行化学肥料与有机肥料比较试验,结果显示:无论使用何种肥料,均可使棉产量增加,而以硫酸铔之肥效为最高,油饼类次之,厩肥又次之,骨粉与厩肥配合施用,有提高厩肥功能[2]53。这些试验使广大农民了解了植棉技术,对于棉花的增产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减少高利贷对棉农的剥削,陕西省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建立棉产生产合作社。如长安地区的棉花生产合作社于1934年陆续建立,在贷款方面,合作社社员享有优惠,各社社员向合作社借款,月息一分二厘,合作社向银行借贷,月息八厘,这样的利息率较之高利贷要低许多,就减轻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同时社员因为入社,克服了个人生产力低下的弱点,提高了抗御风险的能力,促进了植棉业的发展。1934年,长安地区的合作社就达16 个,社员达 6573 人[5]346-348。长安地区的生产合作社,“受省政府与银行三方面之监督与指导”,“逐渐取得人民之兴趣与信仰”[5]348。

修建灌溉工程也日渐被政府所重视,成为提高陕西棉花生产的另一项重要举措。当时的泾惠渠、渭惠渠和洛惠渠都是在这个时期修建或疏浚的。水利工程的修建,对于陕西棉花的增收具有明显的作用。如当时关中地区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区——泾惠渠区皮棉产量由1934年的114578市担,增加到1936年的240851市担,1939年棉花亩产53.5公斤[6]。

给排水系统是有色金属矿山企业的基础设施,给排水系统的稳定运行是矿山生产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合理的方案,不仅能够提升给排水系统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还对矿山环保、安全等工作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设计合理、经济的给排水系统,对于建设绿色、节能矿山有着重要意义。

银行业也开始发挥其作用,积极支持陕西植棉业的发展,给予陕西棉农以相当数量的贷款,推动陕西植棉业的发展。上海银行西安分行于1931年派员来陕,与陕西棉业改进所(陕西棉产改进所前身)协作,在长安县试办农业生产贷款10万元。1934年,上海、金城、浙江兴业、交通、中国农民银行总行联合组成中华农业贷款银团,在陕西发放89多万元贷款。贷款经陕西棉业改进所向农业产销合作社转贷,利率月息9厘。1935年,作为银团成员的5家西安分行,截止5月底在陕西发放农贷55万元。此外,上海银行又在陕西单独发放农贷,1934年7月至1935年6月,发放146多万元”[7]。这些银行业发放的贷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资金的不足,对于陕西植棉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经过国民政府及社会各团体的努力,1929—1937年,陕西植棉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一是棉花品质得以改良,正如当时李国桢所说,“陕棉织维平均主体长度约为一又十六分之一吋,平均长度约为一吋,以之纺三十二支纱,当不成问题”[8]153;二是棉田面积和亩产量都得到提高,良种的推广、植棉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的修建等等,对于扩大棉田总面积和提高棉花亩产量起了重要的作用。棉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1929—1937年陕西棉花面积及产量

三、1929—1937年陕西植棉业发展之影响

第一,陕西植棉业的发展,对于改变陕西的社会风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陕西在近代曾大量种植鸦片,1906年陕西鸦片产量达50000担,在全国仅次于四川省,居第二位[9]。1929年陕西鸦片种植面积达到最顶峰,“各县种烟亩数,最高者占地90%,最低者30%”[10]。当时陕西“植烟区占到了全省耕地面积的75%,鸦片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90%”[11],鸦片的大量种植,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1929年中央政府开始全面控制关中地区,开始执行禁种鸦片的政策。经过各方选择,只有棉花代替鸦片最为合适。1933年,陕西政府为贯彻铲除烟苗的计划,将全省县区划分为三期:第一期长安等57县至1935年均已改种棉花,第二期咸阳等16县在1935年禁绝,第三期原定在1936年禁绝,后由中央禁烟特派员会与陕西政府共同决定,提前在该年春夏收烟后即改种棉花或粮食[12]。据李国桢记载,1934年“政府提倡禁烟植棉,需要大量棉种”,经过政府和各方的努力,共筹集棉种“合计共一百七十万余斤,可植棉二十八万余亩”[8]81,由于棉花的种植,使鸦片的种植面积逐步减少。如1936年,咸阳境内,据县方估计,麦田计35万亩,棉田15万亩,现在鸦片种植已然铲除[13]。陕西的鸦片种植虽然没有彻底根除,但植棉业的改良以及由此引起的棉田面积的扩大确实是减少了鸦片的种植,这对于改善陕西的社会风气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促进了陕西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据李国桢记载,1937年6—9月,陕西麦价为7.12元/百市斤,棉价为45.67元/百市斤,麦棉比价为1:6.41[8]229,再根据民国 25 年至 34 年(1936—1945)的十年间,陕西小麦平均亩产125市斤[14],棉花1937年平均亩产为28.1市斤。通过上面数据的计算,1937年小麦每亩平均收入为8.9元,棉花每亩的平均收入为12.83元,棉花的每亩收入要比小麦每亩的收入要高许多。可见,陕西在这时期的植棉业改良以及由此引起的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对促进陕西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必然会起到重要作用。

第三,为中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原料,促进了中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一方面,陕西棉种的改良,提高了棉花的品质,为棉纺织企业提供了优质的原料,如当时“渭南、灵宝棉推为中国棉产之最良者”[2];另一方面,陕西棉产面积和棉产总量的增加,使得陕西成为中国第六大产棉省,为中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依陕西全省棉花

通过上表可知,1929—1937年,陕西棉田面积、棉花产量都有大幅度的增加,皮棉产量也有所提高。在此期间,经过国民政府及有识之士的努力,陕西植总量而论,1920年只有三十万担,1925年增至七十七万担,1937年更增至一百万担,主要皆输往省外[8]24。美棉的改良和推广,使得陕西棉花品质得以改善,当时陕西细绒织维长度在1吋以下,3/4吋以上,主要产地在陕西之渭南、三原、长安、泾阳、朝邑等地,这种棉花基本上可以满足纺织细纱之需要。根据陕西棉产改进所所长李国桢所说,“陕棉织维平均主体长度约为一又十六分之一吋,平均长度约为一吋,以之纺三十二支纱,当不成问题”[8]153。

第四,陕西棉花改良的进步,为以后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根据陕西棉业改进所1934年出版的陕西棉产估计报告书中称“陕西棉田面积及产量均居全国第六位”[16]66-67。抗日战争爆发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浙江、湖北等主要棉产区相继沦陷,棉产大为衰落,“据上海纺织周刊六卷一期所载以冀、鲁、豫、晋四省而论,因游击当局严禁种棉及黄河流域迭遭水灾,复因敌人之残害人民流离失所,以致二十八年棉产总额为一,三一五,一八六担,较之二十六年之六,四二八,七二一担,已减少五分之四。其他各省,可想而知,故战时纺织原料,实胥赖后方之补给,陕西棉产地位遂益彰重要”[16]68。在抗日战争前期,陕西棉花推广及换种工作在全国最为迅速、取得的成绩最大,陕西已成为大后方主要的棉产区,“大后方各省棉花,于抗战所以未感极度缺乏者,实有赖于此”[2]25。陕西植棉业的进步,确实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中国政府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综上所述,陕西作为中国主要的产棉省份,1929年后,在国民政府的主持下积极发展陕西植棉业,经过多方的努力,到1937年陕西的植棉业取得了重要的进步。陕西植棉业的发展对于改善社会风气、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中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以及为抗日战争提过物质基础做出了重要贡献。1929—1937年,陕西发展植棉业的工作及成就是应该给予肯定的。

[1]李之勤.鸦片战争以后陕西植棉业的重要变化[J].西北历史资料,1980(3).

[2]胡竟良.中国棉产改进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3.

[3]华商纱厂联合会,中华棉产改进会.中国棉产改进统计会议专刊[R].1931.

[4]中国历史第二档案馆.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5]秦孝义.革命文献—抗战前国家建设史料:西北建设(三)(第九十辑)[M].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辑发行,1977.

[6]叶遇春.泾惠渠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259.

[7]张优民.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陕西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623.

[8]李国桢.陕西棉业[M].西安:陕西棉产改进所,1946.

[9]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M].上海:三联书店,1957:457.

[10]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M].上海:三联书店,1957:49.

[11]苏智良.中国毒品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324.

[12]刘阶平.陕西棉业改进之检讨[J].国闻周报,1936(7).

[13]徐盈.西安以西[J].国闻周报,1936(8).

[14]陕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志·物价志[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2:45.

[15]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M].上海:三联书店,1957:178.

[16]陕西银行经济研究室.陕行汇刊[J].1941(5).

猜你喜欢
植棉鸦片陕西
2021 年新疆棉花生长气象条件分析
鸦片种植与甘青社会经济互动(1928—1937)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太平天国与清军的一笔奇葩买卖
太平天国与清军的一笔奇葩买卖
新疆棉农植棉决策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全国植棉意向面积再降3.1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