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高额利润藏隐忧

2011-03-09 02:41陈博闻
产权导刊 2011年6期
关键词:存贷存贷款银行业

□ 陈博闻

(淮安市经济师事务所,江苏淮安223001)

商业银行高额利润藏隐忧

□ 陈博闻

(淮安市经济师事务所,江苏淮安223001)

中国银监会近日发布的《银监会2010年报》显示,去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8991亿元,同比增长34.5%。其中,中行、建行、农行等8家上市银行公布2010年年报,其净利润同比增幅均在20%以上。从利润角度上看,可以说2010年中国银行业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资本市场也对此作出了反应,近期银行股掀起了几波行情。但是,在欣喜之余,我们不能不看到我国大型银行金融业务、发展模式过于同质化,赢利模式未有根本转变,且有向实体企业转嫁成本之嫌。银行目前还在收获规模扩张的红利,如果不加快市场化,同质化竞争持续数年,银行的压力与成本将会大规模上升。

银行业高利润背后存在隐忧

隐忧一:收入单一,盈利模式过分依赖于存贷利差。从已经公布年报的大型银行利润来源看,净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是201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收入构成的3个主要部分,其中净利息收入的收入贡献率达66%,靠政策吃饭、靠扩大规模取胜的路径没有根本转变。工行利息净收入为3037.49亿元,增长23.6%;建行利息净收入2515亿元,增幅为18.70%;中行利息净收入1939.62亿元,增幅22.08%;农行利息净收入2421.52亿元,增长33.31%。

银行业盈利模式过分依赖于存贷利差弊端非常之多。首先容易造成银行业信贷盲目扩张,为未来埋下巨大风险隐患。在存贷利差对利润约束过强情况下,驱使银行不顾一切盲目放贷,超负荷经营,追求利差收入规模化、最大化。这就使得资本约束面临压力,从而又驱使银行到资本市场大肆融资。这实际上是两头扩张:这头信贷扩张,那头资本市场扩张。其次,内生机制促使商业银行自觉不自觉地挑战宏观货币调控政策底线。在通胀高企的情况下,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大力回笼市场流动性、紧缩商业银行内部过剩头寸是重中之重。但是,银行过度依赖存贷利差盈利,使得其把放贷作为增加盈利的主要手段,这与央行货币政策方向相悖。这几年银行盲目放贷始终难以管住,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

隐忧二:中间业务虽有大幅增长,但可能向实体企业转嫁成本。中间业务收益占整体收益不到2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以上。就连这不到20%的中间业务收入,也不是那么令客户心服口服。因为这些所谓的中间业务收入,大部分是把原先就不收费也不应该收费的项目硬性变为收费项目,比如银行卡异地、跨行存取款手续费,结算转账手续费等,而不是像发达国家银行那样在给客户提供理财增值基础上收取客户一定佣金,从而实现双赢。

大银行在传统的存贷差赢利模式下可以获得收益,在金融机构转型时可以获得中间业务的小银行头寸拆借等新收益,恐怕还有强行向企业提供中间服务的贡献。目前各银行的分支机构常见的情况是将部分利息收入转化至“顾问及咨询费”科目。这些表面上的顾问费,实际上是银行掌握贷款定价权下的摊派。

隐忧三:商业银行高盈利水平基本上是粗放经营模式造成的,已经出现不可持续的迹象。依靠存贷利差取得高盈利,实际上是2009年、2010年盲目放贷,大举放贷的结果和反映,是在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粗放式放贷促成的。随着中国通胀压力越来越大,货币政策调控方向已经与商业银行大举放贷出现较大冲突,再依靠盲目放贷增加盈利可能性不大。然而,盈利的另一大支柱——中间业务也不容乐观。依靠过去把一般服务手段、结算手段等硬性对客户收费的模式,已经受到民众的强烈反对,再增加这种“无端”收费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依靠给客户提供高质量理财产品的能力不足,即使提供了一些产品也不断出现让客户亏损,使得客户投诉四起的状况。再者,央行货币政策没有丝毫放松的迹象,市场预测央行还将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大型商业银行已经高达20%的存款准备金率,不但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趋紧,而且直接影响银行资金运用,影响盈利水平。最后,房贷是银行最为稳定、最主要的盈利点之一。而现在房地产调控越来越紧,使得商业银行嘴里这块“肥肉”正在变小。

隐忧四:商业银行贷款质量不容乐观。2009年、2010年大放贷可能出现的风险,或将从2011年开始暴露,特别是房地产调控使得一些房贷质量可能下降甚至出现不良贷款,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正在暴露等。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大型上市公司突发事件越来越多,可能一夜之间轰然倒塌而造成此前银行一窝蜂式放贷风险越来越突出。最近发生的瘦肉精事件,都有可能给巨额贷款带来风险。

同时,各行低估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坏账风险,再融资之后对风险控制过于自信。按照银监会的数据,截至201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例43.7%,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存贷款比率69.4%,比年初下降0.1个百分点。各行的资本充足率仍然面临压力,因此在如此漂亮的年报背景下,派息率同时下降,建行、中行均拟下调2010年派息率,以便充实资本。

流动性派生超高利润难长久

3月29日央行放量发行990亿元一年期央票和1000亿元28天正回购等,并未使银行间短期拆借利率陡峭,反映正规金融市场流动性充盈。与其相悖的是,最近招行等竞相推出收益率诱人的短期理财产品,却发出了不同的信号。而事实上,当前“蜗居”在银行的流动性成色并不“纯洁”,作为金融中介的银行正在成为存贷款的循环衍生体,既加大自身的流动性杠杆风险,又使银行面临业绩虚增之困惑。

一方面,当前货币市场短期流动性宽松并不能遮盖整体正规金融市场流动性紧俏之问题。目前银行揽储和货币市场短期与中期拆借利率之喇叭口拉大等显示,当前正规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并不宽松。如目前隔夜拆借利率为1.78%左右,且持续出现回落态势,但7天拆借利率则为2.6%,3个月以上的拆借利率都维持在4%以上的高位。显然,中长期拆借利率的走俏正透射出目前金融脱媒问题依然严重,潜伏于不易受央行调控的领域。也使以净息差收入为主的银行业,虽然据银监会公布《2010银监会年报》显示,2010年税后利润高达8991亿元。但它们也面临复杂的风险管控考验。

另一方面,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国内正规金融市场,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主要通过银行信贷实现,而商业银行借助信贷进行信用创造,受到了自身存款规模、法定资本充足率、贷存比以及存款准备金率等限制,并不可能出现无限创造信用货币的情况,但却可能出现如银行商业票据空转的隐患。

具体地讲,目前很多银行发放贷款都会要求借款人在本行存款或建议借款人把贷款存在本行,如此一来银行发放贷款就直接派生出相应存款,形成新的可贷款资金,这使得银行贷款所需的存款无需全部依赖于从市场吸收新存款。因此贷款规模越大的银行,贷款派生的存款和流动性都比较丰盈,揽储压力就不大。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巨额的经济刺激计划大量配置于重工化、城市化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等,使贷款自动派生存款的空转问题相当突出,且这些信贷项目大都为四大行等获得,致使四大行只要资本充足率符合法定要求,就足以把贷存款相互派生模式演绎下去。

显然,这种存贷款近乎无缝对接的直接派生特征,本质上是把初始存款直接杠杆化,即100元的初始存款,在保证75%的贷存比规定下,无须吸收新的存款就可衍生出数倍于存款的贷款和流动性。存贷款在银行系统的自发派生,使银行的部分净利差收益不再直接依赖于贷款项目产生的收益,而是来自于初始存款的本金。例如目前银行配合经济刺激计划发放的贷款,至今尚未产生收益,其支付给银行的贷款利息来自于贷款本身,并最终源自初始存款。这不难理解为何近年来银行业绩快速增长,净利润高企,市场分红也相对吝啬,但却还需频繁通过市场融资补充资本金。因为银行的部分净利润并没有产生出真正的经营活动现金流,用来补充其资本金,是个权责发生制而非支付实现制下的会计业绩。

事实上,各类金融危机无不都源自流动性风险,这次美国次贷危机就源自流动性危机。因此银监会早在2009年7月就要求固定资产贷款实行贷款人委托支付的发放模式,即借款人从银行借款不会直接打到借款人账上,而是银行直接支付给借款人的交易对手方,以规避这种存贷款空转问题。遗憾的是,借款人的交易对手完全可以通过各种关联方交易来规避,从而使贷款人委托支付无法有效防范存贷款空转问题。

由此可见,这种存贷款空转衍生而出的短期流动性带来的更多地是一种流动性幻觉。若当前储蓄负收益加剧银行存款的金融脱媒风险,那么银行的这种流动性幻觉就会破灭,出现整个金融系统的流动性风险、暴露出银行业绩虚增的面目。

总之,中国银行业成绩的确很大,但是问题和隐忧也确实不少。银行目前还在收获规模扩张的红利,如果不加快市场化,同质化竞争持续数年,银行的压力与成本将会大规模上升。因此,银行业一定要全面、完整诠释“以客户为中心”这句话。这是要求把客户当做上帝,给客户提供优质廉价服务,培育客户的忠诚度,这是长久的唯一出路。而不是把客户当作任意宰割的羊羔,任意搜刮的对象,让客户只有怨气,没有满意,这样的话,银行业只有死路一条。■

猜你喜欢
存贷存贷款银行业
河北省银行业协会
办理银行业务须谨慎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
存贷款收益率编制要求与分析方法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与银行存贷款规模的回归研究
地区存贷比偏高的分析与思考
——以宁夏为例
银行卸除存贷比枷锁 释放6.6万亿
给银行业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