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零和”思维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机制*

2011-03-16 17:00廖启云廉永杰
关键词:现代化政治思想

廖启云,廉永杰

(1.西安理工大学 思政理论课教研部,陕西 西安 710048;2.太原科技大学 思政理论教育部,山西 太原 030024)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两大主题,合作共赢是核心价值取向。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现代化,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思维方式表达着人们的实践水平以及由此决定的认识水平。只有用崭新的思维方式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机制,才能推进其现代化的进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信念、发展目标与秩序规范的价值指向协同。合作、共赢、和谐、协调、互利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这种理念与合作下的共赢思维——“非零和”思维方式不谋而合。

一、什么是“非零和”思维

(一)“非零和”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

1937年美国数学家约翰·冯·纽曼首先提出博弈论,1944年他和奥斯卡·摩根斯坦的合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出版。他们首先发现了“非零和”效应,把游戏分为“零和游戏”和“非零和游戏”。零和游戏比如竞争某一职位,两个竞争者的利益对立,一个人的收获就是对方的损失;而非零和游戏中,两个人的利益有可能重合,比如发明一种新药,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有利的。”[1]“非零和”思维又称共赢思维,“从博弈论的角度看,赢输思维属零和博弈,共赢思维属非零和博弈。共赢要求在处理双边和多边关系时,不仅是相互交往的各方都获得好处,而且是不以牺牲其他方面的利益为代价。”[2]它是一种非排他性的竞争程式,即冲突双方得失之和不为零。“在一个非零和博弈中,收益的情况取决于博弈参与者的行为,即取决于他们是彼此合作,还是彼此遏制。”[3]罗伯特·赖特在其名著《非零和年代——人类命运的逻辑》中,为全世界展示出一个崭新的视野:人类命运要想昌盛必然要懂得从“零和”年代走向“非零和”年代。“非零和”竞争要求创造一个公平、公正、有效、有序的社会发展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个体通过利他、合群、融群、沟通,实现与群体的合作、协调、团结。

(二)“非零和”思维方式的哲学基础

“非零和”思维方式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即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个人与群体的相互协调。主客体相统一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基本思维方式,“正是凭借这个思维方式,马克思的实践人学才能够以‘实践’这个‘人与自然主客体相统一的真正基础’为总体,来破解‘人是什么’这个最大的哲学疑难问题。”[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5],强调人与自然、个体与群体的和谐相处,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是其真实本义。“强调通过人的劳动创造过程不断产生人本身及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的主客相统一的生成性思维方式,当然也就赋予了多样性、偶然性和差异性等不确定因素在人及其生活世界中应有的价值和地位。”[4]通过揭示人劳动的创造过程,承认了人的多样性、偶然性和差异性,也就承认了人需要合作才能共赢。人既然处于复杂关系网中,就必须用一种合作、共赢的思维方式去调整、控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个体与群体的相互协调。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重要方面,就是通过提倡什么、鼓励什么、压抑什么,引导人们的行为方向,改变人们的偏好,影响人们的选择,激发或者制约人的能力的发挥,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指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受制于社会形态和物质条件。它具有三个基本规定性:自觉能动性、社会的文化价值性和自我意识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以体现其社会主义方向和性质,理应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漠视转向“以人为本”。即摒弃仅仅把人作为手段的工具理性取向,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视为主体进行价值追求、价值创造、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的过程。

二、“非零和”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理念创新的意义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静态视阈,是指世界范围内的社会生活、国民经济等诸多方面在现时代所能达到的先进水平;动态视阈,是指落后国家和地区努力达到现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动态运动历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现代化需要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转变的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的过程。”[6]它的“现代性”渗透在价值、观念、目标、内容、模式、手段、方法等方面,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整体上深刻变革的系统工程,它不是仅局限于教育手段、方法等技术层面,而是为了达到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传统人与现代人相互协调平衡的目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组织行为、思想观念、目的、内容等价值层面全方位现代化的一个有机整体。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就是通过协调、控制,使整个的社会系统产生“非零和”效应——共赢效应。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机制构建过程中引入“非零和”思维,就是要把“非零和”思维方式的内核,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机制的构建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内容、规律、队伍、路径、模式等更为高效协调,实现“1+1>2”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创建未来社会的目的。“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或人类历史或我们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交织起来的画面”[7]。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本身是主体与客体,根据所处的复杂关系,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而进行的协同行为、沟通行为和交往行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既是一种目标追求和价值引导,又是一种功能实现;既是思维方式转变的结果,又是转变思维方式的过程。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式需要进行创新

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不变是暂时的,变则是永恒的。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的思维方式本身就是主客体相统一的生成性思维方式,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目标是主客体的相统一,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式也必然是主客体相统一的生成性思维方式。主客体的相统一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主客体的交互适应是永恒的。

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够取得实效的关键在于是否有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是否有一套高效运作、前瞻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机制。“一个价值观念维系它的存在至少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是社会生活为这个价值观念提供合理性依据;其二是有广大的支持者理解并实践这个价值观念。价值观念只有具备这样两个条件才能在社会上获得一席之地,失去其中一个条件就要走向衰落和灭亡。”[8]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已经为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实践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念要得到人们的普遍支持,就必须在信息的收集、分析、决策到运行过程中有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

(二)“非零和”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存在耦合因子

“非零和”思维方式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存在耦合因子是一种客观存在。罗伯特.赖特认为:“全球化的前景一直存在,不是从电报或蒸汽船发明开始才出现,甚至不是从文字或轮子发明开始,而是从生命初始就存在。自始至终,毫不妥协的非零和逻辑就一直指向今天这个国际关系越来越趋向非零和的时代。”[9]零和思维方式向非零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是社会复杂性加剧的体现,也是社会变革发展的必然结果。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是通过调整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从而实现零和结果向非零和结果的转变,使社会更加和谐、进步、稳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非零和”的实质内容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普遍地树立“非零和”思维,将把人类社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个人身心更健康,社会更融洽,天、地、人更和谐。这种“非零和”效应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一致。

(三)“非零和”效应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目标异曲同工

“非零和”思维方式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样,既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要求。从实践看,由于利益关系、人性、体制环境等的多样性、复杂性,各种思维将长期共存。但共赢思维却越来越一枝独秀,成为现代系统思维的最高级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为了实现人的现代化,使现实中的人获得现代性,要求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人的本质。“由于人类社会处于永恒的发展和人的需要的多样性,所以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是某种意义上的现代人或传统人,而是传统人和现代人的统一体。”[10]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来看,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解放和人的本质从异化状态的真正复归。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使人的自由不断得到提升和张扬,又要使主流的政治理想信念成为人的社会价值追求,就必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与受教育者的和谐、协调,实际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非零和”效应。

三、基于“非零和”思维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机制

“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现已广泛应用于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指其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根本性的作用。在理想状态下,有了良好的机制,甚至可以使一个社会系统接近于一个自适应系统——在外部条件发生不确定变化时,能自动地迅速做出反应,调整原定的策略和措施,实现优化目标。

(一)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的基本功能,是激发组织内部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动机,并将这种动机转化为实现组织目标的推动力。“非零和”思维要求在处理双边和多边关系、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时,通过“1+1>2”的机制,使各方均取得较自由竞争更好的结果,而不以牺牲第三方或环境为代价。“非零和”思维能够促进自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因而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是社会现代化的终极制导力量。而“在决定一个人的现代性的水平方面,教育是一个首要的因素”,“是一个非常强有力的直接的和独立的因素”[11]。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内在诉求,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机制,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蛋糕做大”。

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及其人员,要在一定决策机构的指挥下,在实现人的现代化目标、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动力的指引下,在社会机制日趋完善的保障下,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的变化、重视受众的尊严和需求,通过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心理上、行动上的耦合,协调有序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非零和”思维方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问题,它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的内生动力,即通过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的矛盾运动,了解人们内在需要和得到满足之间的对立统一,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自我运行、自我修复。所以我们必须理解全球化大格局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参与、自我修养、自我提高的意识的觉醒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根据社会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需求,凝聚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充分考虑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与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客观存在,合理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围绕目标,对不同的社会群体采取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调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动力;在不同社会群体利益冲突相对协调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群体的所处环境,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机和内容,从而产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非零和”效应。

(二)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指由能灵敏、准确地昭示风险前兆并能及时提供警示的机构、制度、网络、举措等构成的预警系统,其作用在于超前反馈、及时布置、防患于未然。实现“非零和”效应,既需要人们主观认识和行为的改变,也需要适宜的社会环境条件的培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非零和”思维方式逐步影响了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不断培育出人们互信的社会基础,在不损害第三方利益的前提实现“非零和”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了可能。但人类的社会历史活动的价值取向都是以人类自身为中心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也是解决旧矛盾,迎接新矛盾的过程。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有了“非零和”的思维模式,在行为方式上就会没有了矛盾。“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12]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面对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既是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阿·英格尔斯曾经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化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化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手中变成废纸一堆。”[13]“非零和”思维方式指引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要求人们在调适自己心理、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同时,抛弃与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实际上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之间矛盾斗争运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具体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必须通过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人们的思想动态进行了解、收集、整理和分析,全面掌握人们不符合“非零和”思维方式的片面认识、有害的社会思潮。同时认真反思思想政治教育主管部门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方面,及早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使得不正确的思想认识、思想观念、社会思潮及时得到控制和克服。

(三)调控机制

调控机制的本质是各主体活动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与相互协调所表现出的整体的合目的性,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一种内在的、源生性的自我调控机制。现代系统观认为,自然、社会和人类文化中的任何一个部分,均可视为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它们是其组成部分的有机结合,同时又是更大系统的一部分;世界上万事万物都以系统形式存在、相互联系并发展变化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它与万事万物在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一个开放系统、稳定的系统、持久的系统必须具有组织和调控,为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非零和”效应,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也必须进行调控,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不会偏离其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为了达到共赢的效果,要求其系统下的各个子系统、系统内的各要素,都把注意力调整到目标和根本任务上,实现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体的最大功效。要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随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进行统一监测,对负责各项指标的部门进行业绩目标管理,对随时出现的偏轨或脱轨行为进行调控和整合,进行校正和纠错。

为了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共赢目标,需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进行调控。“组织的出现标志着其成员共同利益的存在,组织规范提供了这种共同利益的一种保证机制”,“组织一旦形成,其规范同时就起到了维护其存在的稳定机制作用。规范对系统的成员来说还具有标识作用和角色改造作用,这些都有利于增强系统的凝聚力和稳定机制。”[14]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调控,就必须有特定的规范体系,即制度体系作为保障。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产生、及时预警、有效运行做出严格的制度规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善工作的设施和环境,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整体素质,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做出制度性安排,通过形成规律的、稳定的制度规范,用以调控思想政治教育各子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要素的关系。通过不断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纠偏、纠错,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各系统和内部各要素工作状态的最优化。

总之,“非零和”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思维方式的变革历来是最深刻的变革和最困难的变革,它既可以潜移默化地到来发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也可以大张旗鼓地推进产生“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联动效应。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过程中引入“非零和”思维方式,对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理论体系、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机制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尹春明,汪 虹,李国亮.论非零和与人类历史的发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45-46.

[2] 张月娟.对国际贸易非零和博弈的一些认识[J].现代企业教育,2007(5):163-164.

[3] 詹姆斯·多尔蒂.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606.

[4] 段文灵.马克思“实践人学”思维方式的生成及其当代意义[J].哲学研究,2008(1):33,36.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41.

[6] 胡斌武.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的现代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5.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0.

[8] 兰久富.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7.

[9] 罗伯特·赖特.非零和年代:人类命运的逻辑[M].李淑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0] 吴育林.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现代化中的作用[J].探求,2005(2):73.

[11] 阿列克斯·英克尔斯,戴维·H.史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M].顾 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97-201.

[12]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33.

[13] 阿列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编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3.

[14] 李习彬,李 亚.政府管理创新与系统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97.

猜你喜欢
现代化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边疆治理现代化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