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蒙学教育兴盛的原因探析

2011-04-03 06:31吕国光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蒙学教材教育

屠 峰,郭 鑫,吕国光

(云南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650031)

宋代是我国蒙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蒙学思想广为流传。涌现许多像朱熹、张载那样的蒙学教育家。他们或编订蒙学教材或开馆讲学,推动宋代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经过六朝隋唐的发展,宋代蒙学教育进入一个全新阶段,达到了完善化、正规化、制度化的地步。[1]

一、 宋代蒙学教育的发展

宋代统治者结束了唐末分裂割据的局面,基本统一了天下。因此,在统治策略上有了巨大的转变,由原来的重“武功”,改为重“文治”,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2]的基本国策。在这个基调的影响下,蒙学教育也有了巨大的发展。总得说来,宋代的蒙学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涌现了一大批蒙学教育家。

(一)蒙学教育机构

宋代的蒙学教育机构有官学和私学之分,其中政府办的蒙学又可以分为三种。一是设在宫廷内的宗学。这是一种专为王室子弟设立的学校,据《宋史·选举志》记载,宋初,“凡诸王属尊者,立小学于其宫。其子孙,自八岁至十四岁皆入学,日诵二十字”。“建内小学,置教授二员,选宗子就学。”二是国子监小学。神宗熙宁四年设国子监小学。元丰五年又在国子监“置职事、教谕二人,掌训导及考校责罚”。崇宁兴学期间国子监小学得到加大发展,“小学生近千人,分十斋以处之”。南宋绍兴年间恢复了太学的同时,恢复国子监小学。三是地方州县小学。据《资治通鉴》记载,宋徽宗时期第一次大规模设立州县小学,在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运动中,下令“天下州县并置学,县置小学”。而在此之前,两湖地区如浦江、湖州、海盐等地早在仁宗中期就已经设立了官办州县小学[3]。这说明宋代对州县小学是非常重视的。为了更好地管理州县小学,朝廷对小学的入学条件、学规、学习内容及教师的选配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

(二)蒙学内容与教材

宋代蒙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初步的道德行为训练和基本的文化知识技能。援引朱熹的话说小学的任务就是“教以事”,即“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以及“礼、乐、射、御、书、数之文”。[4]211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综合性启蒙教育,以培养儿童基本的行为习惯等为基本内容; 基础文化知识的教育,包括识字启蒙教育、历史知识、博物知识、诗词歌赋等诸多内容;伦理道德教育,侧重于传授儿童伦理道德知识以及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准则。

宋代的蒙学教材根据内容的侧重点一般可分为五类:识字教学类,如《三字经》、《百家姓》等;伦理道德类,如《童蒙训》、《少仪外传》等;历史教学类,如《十七史蒙求》、《叙古千文》、《史学提要》等;诗歌教学类,如《训蒙诗》、《小学诗礼》等;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类,以《名物蒙求》为代表。[4]212

(三)蒙学教育家

宋代十分重视蒙学的发展,从而涌现出了一大批蒙学教育家,他们提出了大量的蒙学教育观点、方式和方法。本文主要探讨两位对宋代蒙学教育影响比较深远的蒙学教育家。朱熹(1130—1200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晚号晦翁,姿源(今江西姿源县)人。著述浩富,主要有《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等,是南宋时期最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5]朱熹主张教育要注重德行,把学校教育划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尤其重视小学教育,认为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朱熹亲自编写了《小学》、《训蒙诗》,修订了《童蒙须知》、《童蒙规约》,作为小学教材或儿童补充读物。张载(1020—1077),字子厚,北宋著名的学者、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家在凤翔郡都县横渠镇,人称横渠先生。 他重视童蒙的教养,认为“蒙以养正”是“教人者功也”。对童蒙进行教养,是教师的职责之一。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从婴孩做起,注意儿童心理,依据行为标准对儿童进行教育;而且还要注意日常行为训练,形成生活习惯。要先教学生立志,激发求知欲,然后教师再抓住时机施教,就会收到点滴入土的效果。知人善教。主张教师首先要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知道从何处入手最适宜;其次还必须了解教学内容的难易,了解学生接受程度的差异,了解学生素质的优劣,做到因材施教。在治学方法方面,张载有许多论述,内容丰富。如:学贵坚勇、学须有疑、精思力行等,对当时以及现代都有积极意义,这些观点都见于《张子全书》中。[5]

二、 蒙学兴盛原因

(一)思想控制的需要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同寻常的历史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需要对人民进行思想控制,而实现思想控制的最佳途径莫过于控制教育。儿童时期又是对人进行思想控制的最佳时期。宋初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6]的政策,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到北宋中期竟然形成“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7]的局面。北宋还存在着十分严重的“冗员”现象,官府开支惊人,人民的负担进一步加重。宋朝存在着严重的民族矛盾,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不时南下侵扰,威胁宋朝统治,边陲人民更是苦不堪言。在这种情况下,宋朝统治者为防止社会的进一步混乱,必须加强对人民思想的控制,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蒙以养正”,从小就灌输封建伦理道德规范,让他们养成恪守伦理纲常的习惯,并将统治者所要求的思想意识变成社会普通民众的道德自觉。

(二)社会风气的推动

“重文轻武”是宋朝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推动了社会崇尚才学的风气,客观上推动了宋代蒙学教育的普及。宋初,赵匡胤为了防止兵变夺权,故用以文治国的思想作为宋代治国的指导方针。宋太祖明确提出“宰相须用读书人”[8],宋太宗则主张“兴文教,抑武事”。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宋朝普遍重视教育。宋太祖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能“知人善任,擢用英俊,不问资级”[9]。宋真宗为了表示他对教育的重视,曾诏令全国“诸路郡县有学校,聚徒讲诵之所,赐九经书一部”[10]。其后宋朝历代君主都十分重视教育,呈现出一派“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治彬彬”[13]的读书崇学的风气。

(三)道德教育的手段

宋代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从小就对儿童进行伦理道德思想的灌输,使其符合封建统治的需要,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蒙学教育的发展。宋代理学发展迅速,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理论支柱。理学家提倡从儿童期开始进行伦常教育,张载提倡先入为主的教育思想,朱熹认为蒙学教育阶段是“打坯模”阶段,对儿童将来的发展影响巨大。为实现从小就开始接受封建伦理道德教育的目的,理学家或编订教材或开设学校,朱熹的《童蒙须知》和《小学》极大地推动了宋代蒙学教育的发展。

(四)教育制度的发展

宋代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科举制度的发展,使读书成为一种风尚。自范仲淹开始的三次大规模兴学运动,极大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入学规模大大增加,入学对象逐渐扩大,为庶族百姓提供了更多的入学机会,使得更多家庭重视儿童的早期启蒙教育。科举进士制度的改革,科举入仕机会的增加,科考公平性的提升,也提高了庶族百姓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推动了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五)印刷技术的发明

印刷术的发明推动力宋代图书事业的发展,客观上为蒙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活字印刷术有效地降低了纸张成本,有利于图书普及,更多的人可以承受书籍的费用。渐渐形成了“鏱板成市,板本布满天下,中秘所藏,莫不如家藏而人有”[12]的局面。宋代印刷术的改进,使编书、写书以及图书的广泛流传成为可能,这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13]

(六)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古代《易经》就有“蒙以养正,圣功也”一说,意思是如果让儿童在蒙昧无知时就开始认真学习,修养正道,将来就能够成就伟大的事业。《汉书·食货志》中也说道:“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说明古人已初步意识到蒙学教育的重要性。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也表明儿童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对于人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 蒙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虽然宋代的蒙学教育思想中不乏封建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但宋代蒙学教育有其合理之处,其中很多的思想内容、教育方法对现代社会的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教育目标应多元化

宋代学校教育的任务一方面是为了培养治国人才,另一方面是为了教化民众。宋代不仅重视文化知识的培养,更注重伦理道德的灌输。这些虽然都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但是至今仍有积极的意义。现代教育中重知识轻能力、重文化知识灌输轻道德品质历练的现象非常普遍。为了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教育者在制定教育目标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实际,考虑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目标应涉及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

(二)教材编写应多样化

宋代重视对儿童的教育,当然也重视蒙学教材的编写工作,出现了《三字经》、《百家姓》、《小学》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蒙学教材,出现了按专题分类进行编写的现象,使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的编写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蒙学教材种类繁多,涉及识字教学、伦理道德、历史教学、诗歌、博物等几个方面。根据宋代教材编写的经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教材编写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注重儿童兴趣的培养;体现时代精神,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三)学法指导应灵活化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明了教授方法的重要性。宋代蒙学讲究夯实基础,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因势利导,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的,而不仅仅是传教式的灌输。

(四)教师素养应时代化

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开展,从而影响教育的和谐发展。作为一名新世纪的教师首先应该具备高尚的师德(对教育事业的忠诚、热爱学生、良好的自身道德修养);现代人的素质(教育要促进人的现代化,取决于很多条件,其中教师自身个性品质的现代化,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渊博的知识(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一定的科研能力、广博的文化修养)、教育能力(教师要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就必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教育观点,了解教育工作的规律与方法,并使之指导实践)。[14]

[参考文献]

[1]樊彩萍.略谈宋代蒙学的教材与教法[J].台州师专学报,1999(4):81.

[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八[M].太平兴国二年正月庚午.

[3]顾宏义.教育政策与宋代两浙教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85.

[4]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郅美丽.宋代蒙学教育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6]王明清.挥鏖录余话:卷一[M].祖宗兵制名枢廷备检.

[7]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七[M].雍熙三年七月甲午.

[8]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M].乾德四年五月甲戌

[9]司马光.谏水记闻: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0]徐松.宋会要辑稿·崇儒[M].二之二.

[11]脱脱.宋史:卷一百五十七[M].选举三.

[12]乔卫平.中国宋辽金夏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7.

[13]李晖.简论宋代蒙学教育[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4]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565.

猜你喜欢
蒙学教材教育
基于CiteSpace的蒙学教材研究可视化分析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日新才能启蒙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