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治国理政思想及其特征

2011-04-08 20:59蔡方鹿
关键词:君主理政治国

蔡方鹿

(四川师范大学 政教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儒家的治国理政思想及其特征

蔡方鹿

(四川师范大学 政教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儒家治国理政思想主要包括:“大一统”的国家观念,以仁王天下、以德治国,君主民本,人治观念,改革变通思想等内涵。它是中国多元复合体政治文化的主体,具有重民、以民为贵,亲亲与尊尊同体并用,着眼伦理本位,强调对封建统治者权力加以约束等特征。这些思想对当代社会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儒家 治国理政思想 特征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在儒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大量吸取了道、法、佛等其他文化的内容,从而丰富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在中国文化史上,儒学与政治的关系十分紧密。与中国政治文化联系密切的还有道家和法家。尽管各家各派都力图把自己的学说落实到政治治理上,以求“务为治”①《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但不可否认,在中国封建时代,以儒学为代表的、吸取了各派学说的政治文化和治国理政思想一直居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体地位,至今仍有深刻影响。

一、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基本内涵

儒家治国理政思想主要有以下基本内涵。

(一)“大一统”的国家观念

“大一统”的观念是儒家提倡的一个重要政治主张,历来作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治理的理论依据。此观念由来已久,儒家经典《诗经·小雅·北山》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强调天下的疆土都在天子的统辖之下,四海之民,都是王的臣民。自秦汉统一全国,国家的统一要求思想的统一。顺应思想统一的历史潮流,董仲舒在前人努力的基础上,总结各家各派的理论,以儒学为主体,完成了统一思想的历史重任。

成于汉初的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始载“大一统”的提法。其“隐公元年”称:“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董仲舒在答汉武帝的策问中,援引《公羊春秋》之义,提出“大一统”的政治主张。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②《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围绕着这一主张,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根基,强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统一思想来维护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为“大一统”的刘汉王朝的合理性和永恒性做论证。继汉武帝之后,儒家“大一统”的治国理念被历代统治者所接受,并努力推行。在历史演进发展的过程中,尽管在中国境内,中原民族与各少数民族时有纠纷,但总的说来,各兄弟民族和睦相处之时居多,使中国逐步形成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的统一国家。普天之内,地不分南北东西,人不分民族,大部分时间都在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的治理之下,友好相处。掌握中央政权的,除汉族外,也有蒙古、满等民族。各族人民认识到,分裂、割据是不得人心的,也是短暂的。这即是儒家“大一统”的治国理念所发挥的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

(二)以仁王天下,以德治国

仁的学说在儒家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仁字初见于儒家经典今文《尚书·金縢》:“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其核心是爱人。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提出一些切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其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要求实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以满足百姓的衣食需求。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以仁王天下,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认为政令刑法的作用是有限的,只能从人身上去约束百姓,却失去了廉耻之心;而用道德教化去引导百姓,百姓不仅有廉耻之心,而且也不会去犯罪。这是以德治国的最早的主张。

董仲舒继承孔子,总结强秦重法轻德而亡的历史教训,力图从政治制度上落实王道政治的理想。他反复强调德治、仁政对于巩固大一统政治统治的重要性,提出“文德为贵,而威武为下,此天下之所以永全”①《春秋繁露·服制像》。的思想,经董仲舒的提倡,儒家的德治主张被统治者所接受,对后世影响很大。

(三)君主民本

儒家君主民本的思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君为主,君王是整个社会的最高主宰;二是民为本,把民众视为国家的根本。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共同构成儒家基本的治国理政思想。君为主的王权主义的形成是中国古代社会君主政治的需要。虽然儒家在维护王权的同时,也主张对封建君权加以一定的约束,使其符合封建社会的整个利益,但儒家自汉代以来以“君为臣纲”来规范君主与臣民的关系,客观上为专制主义的加强提供了条件。总的说来,自宋代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独裁日趋严重,使君权至上成为趋势。虽不能把封建专制主义的日趋严重片面归咎于儒学(在这方面,专制君王的肆意独裁起了决定的作用),但与儒家提倡的“以君为主”、“君为臣纲”的观念亦有密切的关系。

所谓以民为本,即儒家提倡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②《古文尚书·夏书·五子之歌》。。视民众为国家的根本,这是儒家的基本政治主张之一。需要指出的是,儒家的民本思想,不仅反映了民众的意志和愿望,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相适应,而且与君主至上的主张密切相关。一方面,儒家为了维护稳定有序的封建中央集权制的社会结构,需要强调以君为主;另一方面,又看到人民的力量和民众作为国家根基的作用。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如果国之本不稳,那么即使君主在上,权力无边,也无法维持其统治。所以君主不能脱离民本而存在。由此,儒家从维护封建社会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奉劝统治者以民为本,以民为重,争取民心。故把君主与民本联系起来,作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其主张贯彻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整个历史时期,形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色。

(四)人治观念

与德政及君权至上的观念相联系,儒家重视人治,轻视法治,形成人治主义传统。

在治国理政中,儒家把治国建立在对人性本善的充分肯定和对社会等级制度认真维护的基础上,突出人的作用,尤其是君主及各级官吏在社会治乱中的作用,从而推崇人治。

儒家的人治理论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从人性本善出发,把保存固有的善性和道德的自我完善视为人生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从而提出“修身”为治国之本。《礼记·中庸》云:“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由修身到治人,由治人到治天下,以修身作为治国的基础,而人则是修身的主体。就这个意义上讲,人治与道德修养息息相关。儒家的理想政治以人的道德完善来达到政治的清明和社会的稳定,它主要是通过自我伦理约束,而不是侧重于法律约束来完成的。故儒家提倡“为政在人”③《礼记·中庸》。,而不在法。这种重道德的人治思想与中国宗法制重血缘宗亲、人伦等级的道德观念相适应。

儒家人治理论的第二层意思是,以君主制下的帝王将相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各级官吏分别行使各自范围内的社会治理权,而最终向君主负责,国家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君主的意志成为法律,也是人治原则的最终体现者。由于儒家重视人治,故对人的选拔十分重视,而对制度的建设则重视不够。

虽然儒家强调人治,把政治的基础建立在德政和个人道德的完善上,但也一定程度地吸取了法家的法治理论,以德刑并用、德主刑辅来补充儒家的人治观念,将礼乐与刑政统一起来。理学家张栻说:“德礼者,治之本,政刑非不用也。”④《癸巳论语解》卷一,四库全书本。尽管在历史上,受法家思想的影响,有儒家学者如黄宗羲偏重于法治,指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⑤《明夷待访录·原法》,第7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但儒家总的倾向是强调人治,轻视法治,而把法治作为人治的补充。

(五)改革变通思想

儒家把变化、发展、日新的辩证法思想运用于政治领域,由此形成了改革变通的治国理政思想,在实践中保证了中国古代社会不断地自我调整更新,革除弊政,以求发展,长期居于各国文明发展的前列。

儒家改革变通的治国理政思想发端于《尚书》和《周易》。《尚书·盘庚上》云:“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这被概括为新旧纠葛的维新路线。也就是说,中国社会向文明演进走的是因革损益、三统循环、温和渐进式的维新道路,激烈的变革主张未得到认同。

孔子对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的因革损益做出总结,认为“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⑥《论语·为政》。。既肯定三代相循以礼,又指出后世对前代有所损益,而不是一成不变,并预示了历史的因革发展。

儒家推崇《易传》对《易经》思想的发挥的一句话:“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①《周易·革卦·彖传》。中国古代的“革命”二字便源于此。《易传》的作者对商汤和周武改朝换代的社会革命十分乐道,认为汤、武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而革桀、纣之命,是顺天应人之举,非常伟大。这为社会政治的改革变通提供了依据。

之后,历代儒学人物都程度不同地提出改革变通的主张,尤其当封建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之时。一些进步的思想家设计出各种社会改革方案,有的甚至得到最高统治者的赞同,将改革方案付诸实践,形成社会改革运动。其中著名的有北宋神宗时的王安石变法运动。另有清末维新思想家康有为继承龚自珍、魏源的思想,提出变法维新的政治主张,指出孔子笔削《春秋》的微言大义在于托古改制,在孔子改制的名义下,把他向往的西方议会制和君主立宪制比附于儒家经典所言,借助孔子的权威来宣传西方思想,论证变法维新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二、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特征

从以上儒家关于治国理政思想的基本内涵看,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特征,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一)儒家治国理政的政治思想是中国多元复合体政治文化的主体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多元复合体的综合型文化。除儒家文化外,还有其他各家各派的理论和思想,如法家、道家、墨家、农家、名家的思想以及从印度传入的佛教和中国本土生长的道教等,都对中国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中国多元复合体综合型政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墨家的影响在先秦后大为减弱,农家、名家的思想影响有限,佛教、道教作为出世主义的宗教,少讲社会治理。真正对中国政治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有儒家、法家和道家。儒、法、道三家在中国政治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既相互论争,又相互融合。其中儒家的治国理政思想以重人伦、讲仁义、施德政为主;法家的治国理政思想以任刑罚、讲法治为主;道家则崇尚自然,无为而治。它们各自程度不同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但自汉代以来,儒术独尊。儒学在统治者的提倡下,不仅逐步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流,而且演变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体。儒家治国理政思想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吸取了其他各家的理论,主要是吸取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和道家的无为政治,以德主刑辅,德刑并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与民休息,无为而治,从而丰富了儒学乃至中国政治文化的思想体系。所以,我们在看到中国政治文化是一种多元复合体的同时,还应该承认这样一种历史事实和特点,即中国政治文化的主体和核心还是吸取了各家思想的儒家学说。

(二)重民,以民为贵

儒家仁政、德治和民本思想建立在重民、以民为贵思想的基础上,这体现了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特征,也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一。重民思想渊源已久。《尚书·盘庚上》记载:“重我民。”周公姬旦提出“敬德保民”的思想,认为民意是上天意志的反映,上天的威严与诚心,从民情上可以看出。西周具体制定了“保息养民”的六项政策:“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②《周礼·地官·大司徒》。体现了儒家早期理想的重民思想的萌芽。儒家经典《左传·哀公元年》提出著名的“视民如伤”的思想:“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认为重民,恐惊动打扰,则国家有福,必然兴盛;轻视民,视民如泥土小草,则必遭祸殃,以至亡国。

孔子继承西周以来的重民思想,提出“省刑罚”、“薄税敛”、“使民以时”、“博施济众”等主张。孟子把儒家的重民思想加以系统发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孟子·尽心下》。的思想,强调以民为贵,统治者必须“保民”、“富民”、“养民”、“教民”,指出民为国本,君为轻,“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④《孟子·万章下》。。孟子的重民思想体现了儒家理论的特色。荀子在回答君民关系时指倡:“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⑤《荀子·王制》。荀子要求君主治理国家,必须“平政爱民”,否则百姓就会起来反抗,国家便会倾覆。

宋代理学家把儒家重民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程颢每到一处任官,凡坐处皆书“视民如伤”四字作为座右铭,以鞭策自己;并把“视民如伤”与“视民如仇”相对立,指出如果与民为仇,必将被民众所抛弃。⑥蔡方鹿:《程颢程颐与中国文化》,第38-39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朱熹强调“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⑦《宋史》卷四百二十九《朱熹传》。,把民摆在国之根本的重要地位。王夫之进一步指出:“君以民为基,……无民而君不立。”⑧《周易外传》卷二,第71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以民为君的根基,君为民而立。黄宗羲不仅继承了传统的重民思想,而且在其《明夷待访录·原君》中批判封建君权,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以天下百姓作为社会的主体,包含着以民众为主的思想,这尤其与近代民主思想有近似之处。

尽管儒家治国理政思想具有重民的特征,反映了古代民众的意志和愿望,在历史上起到了积极的进步作用,是对封建专制独裁的一种制约,但由于历史发展阶段的局限,一般说,其重民的主体是君主,民众则是不被重视的对象。除黄宗羲等个别人外,儒家的重民思想仍与现代民主思想所强调的主权在民、民众有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并根据自己的意志来产生和决定以至罢免领导者、领导者也必须对民众负责的观念存在着根本区别。

(三)亲亲与尊尊同体并用

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特征之一是亲亲与尊尊同体并用。所谓亲亲,指首先亲近和爱敬自己的亲人,然后施仁爱于众人;所谓尊尊,即对君长要尊崇。儒家以亲亲和尊尊作为仁礼的根本要求,认为植根于血缘基础的亲亲与维护宗法制的尊尊是相互依存的。由亲亲出发导向人文主义,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肯定人的地位,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注重人伦亲情,其个人存在于社会人际关系之中。因而儒家文化具有重社会人事、轻天命鬼神的色彩,而与佛、道二教以及西方宗教不同。由尊尊出发通向王权主义,这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褒奖。虽然在中国古代社会条件下,维护固有的宗法制度有助于保持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和文化的必要前提,但专制独裁也借此而生。亲亲和尊尊的关系是同体并用的,君臣如父子,对父能亲,对君就能尊,国家君臣关系是家庭父子关系的放大;正如忠孝并存,忠君与孝亲彼此联系一样。亲仁和睦的“亲”最终导向君权制的“尊”。有人认为儒家的人文主义传统是优秀的,王权主义则应否定。但应看到这两样东西同处于儒家学说之中,就像忠孝乃为人之本,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要求一样,亦体现了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特征。

(四)着眼伦理本位

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特征还表现在政治与伦理相结合,着眼伦理本位,相对轻视物质利益和自然、技艺。伦理型文化是儒家的重要特征,也给整个中国文化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儒家把人的自我道德完善看作立世的根本,认为道德是崇高的,基于人的本质,具有内在的价值,并把道德原则提升为宇宙的根本法则。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理政、文教传授、立身行道的内容和根据。并且,其“道”在日用中,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种泛道德主义成为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与物质利益相比,儒家强调道德原则,提倡重义轻利、以义制利的价值观;并重群体,轻个体,表现为尊公轻私,群体意识超强,个体淹没在群体之中。这既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为公思想,又具有轻视个人利益、抹杀个性的消极因素。

与法家相比,儒家重德轻刑,故中国古代重人治,法治观念淡薄。由于儒家重义轻利,重政治治理,故对于自然、技艺不予更多的重视,这使得中国自明代中叶以后,科学技术发展缓慢。这也是商品经济迟迟得不到持续发展的原因之一。

儒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与封建社会的政治产生了密切的联系。由于它自身存在着的重道德自律、心性修养,以纠正前代社会和统治者人欲横流、人无廉耻的偏向,而相对轻视物质利益和人生欲望的满足的思想倾向与现实社会人生难免发生矛盾,产生冲突,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弊病。理学存理去欲的思想虽然强调公私之分、义利之辨,提倡大公无私、重义轻利,但其消极因素也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被历代统治者歪曲利用后,成为套在广大民众头上的“礼教”枷锁,造成了不少人间灾难,而受害最深、最烈的是妇女。其流弊也遭到了人们的批判。

(五)对封建统治者权力加以约束

与以仁王天下、以德治国的思想相适应,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突出特征是对包括皇帝和权臣在内的封建统治者的权力加以约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天谴说

天谴说是儒家对君主的失道行为加以约束的一种思想。董仲舒认为,天是一种超人间的支配力量,君权乃由天授,天生民以立君,天与人事有着必然的联系,指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①《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即上天对统治者,经常通过自然界的灾异变化来进行谴告,以使其改正错误,符合天意和民意。天谴说把本不相干的自然灾变与社会人事混为一谈,虽不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并受到王充等人的批评,但在君权至上的时代,以天灾来警告统治者的失职行为,在君权之上树立起天的权威,至少是对封建君主的一种约束。以天谴说来约束封建统治者,这种思想在整个封建社会都存在,而在封建社会前半期则更为流行。

2.格君心之非说

格君心之非说是儒家匡正君主过错的一种理论,体现了对君主的约束。《孟子·离娄上》指出:“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认为纠正君主心中的坏念头,是有德之人才能胜任的大事。并把格君心之非与“正君”联系起来,强调“正君”关系到国家的治理与安定。《古文尚书·冏命》篇亦记载:“惟予一人无良,实赖左右前后有位之士,匡其不及,……责群臣正己,绳愆纠谬,格其非心,俾克绍先烈。”是说周穆王称:惟我一人无善无知,实依赖于前后左右的大臣来匡正我的错误,以绳过纠错,检束非理枉妄之心,使妄心不作。如此匡君,才能继承先王的功业。

朱熹继承格君心之非的思想,强调“辅相之职,必在乎格君心之非,然后无所不正”①《四书章句集注·孟子·离娄上》。,并提出“正君心是大根本”②《朱子语类》卷一○八。的思想,以强调格君心之非的重要性。这种限制和纠正帝王心中坏念头的思想体现了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特征。

3.国家利益重于君主利益

儒家提倡以大公无私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程颐指出:“圣人以大公无私治天下。”③《周易程氏传·比卦》。反映到国家利益与君主利益关系问题上,便是强调国家利益重于君主利益,君主必须一心为公,为国家利益和天下百姓考虑,以君主个人的利益服从于国家社稷的整体利益。这也是儒家对君权加以约束的一种表现。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认为君主个人的利益为私,与国家社稷的利益是不同的。如果君以公义为社稷而死,如此则臣亦随之死;如果君自以己之私欲取死亡之祸,那么只有私近之臣敢当其任。这表明国家社稷利益高于君主利益。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顾炎武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④《日知录》卷九《守令》,四库全书本。,提倡众治,反对独治。这些对封建君主的批评及其民主思想的萌芽,都是对儒家国家利益重于君主利益思想的发展。

4.以理抗势的思想

儒家提倡君主制,却不赞成绝对君权主义,反对君主个人专制独裁。先秦儒家认为,治国理政以德为本,德比权位更为重要。荀子强调“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⑤《荀子·君道》。,道的存亡决定国家的存亡,所以提出“从道不从君”⑥《荀子·臣道》。的思想,认为仁义之道重于高于君主之位。理学家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儒家的这种道重于君思想,主张以“天理”规范君主等封建统治者的行为,提出以理抗势的思想,体现了儒家对封建统治者权力的约束。

理学家主张把君主置于“天理”的约束之下,包括帝王、皇室宗亲、大臣等在内,都须服从天理的原则。尽管君主权位至尊,但君主也不得违反天理。张栻强调“王者之政,其心本乎天理,建立人纪,施于万事”⑦《南轩集》卷十六《汉家杂伯》,四库全书本。。以天理为王者之政的根本,君主之心必须符合天理。人纪原则,国家大事,均以此为准而不得违背。明代吕坤透彻论述了儒家以理抗势的思想。他说:“天地间惟理与势为最尊。虽然,理又尊之尊也。庙堂之上言理,则天子不得以势相夺。”⑧《呻吟语》卷一《谈道》,清光绪十五年《吕新吾全集》本。不仅指出理尊于势,而且主张君主运用权势时,也必须遵循理的原则。对那些违背天理的专制势力,不惜以理抗势,维护理的尊严,不向专制势力低头。历史上以服膺儒家以理抗势思想为宗旨的士大夫,面对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专制独裁的朝廷政治,坚持以“义理”为标准,敢于犯言直谏,指出君主及权臣不合于“义理”的行为,企图匡正朝纲,以至杀头坐牢也在所不惜。这些都是受儒家以理抗势思想影响的结果。

三、儒家治国理政思想对当代社会治理的借鉴意义

以上可见,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主要内涵包括:“大一统”的国家观念,以仁王天下、以德治国,君主民本,人治观念,改革变通思想等。其所具有的特点有:它是中国多元复合体政治文化的主体,重民、以民为贵,亲亲与尊尊同体并用,着眼伦理本位,强调对封建统治者权力加以约束等。这些思想对当代社会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儒学之所以占据了中国传统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正统地位,是因为经过历史和时代的选择,儒学最大程度地适应了中国宗法社会这个基本的国情而成为官学。对此,我们既要吸取其积极因素,立德立功、奉献社会,以重理性自觉、重义、尊公的观念和道德自律来反对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损公肥私、欺诈蒙骗、放纵物欲的行为;又要纠正其相对轻视物质利益和压抑个性的消极因素,从而树立起理欲结合、义利统一、公私结合的新观念,为实现社会公共和个人利益,发挥道德调节应有的作用。对儒学的价值观进行时代改造,使之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同时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以促进社会的治理和全面发展。

儒家的治国理政思想,提倡仁政和德治,其仁是德性的实践和行动,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是道德价值的根本,在历史上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自近现代以来,儒家的仁说受到片面的批判,直斥之为“仁者吃人”,致使人们的道德水准普遍下降。加上儒家的道德人文遭到工业化和西化思潮以及“文革”反儒批孔运动的冲击,其社会影响已经削弱。要使儒学精华在新时代得以承传发扬,重建儒学伦理是一重要内容。然而时代的变迁和随着经济、生产力的发展而社会日益发生深刻变革的现实,要求儒家伦理的重建须与推进民主、依法治国相结合,才能体现新时代的特点,使儒家伦理之精华发扬光大,为社会治理提供借鉴。

在现代社会,高科技的日益发展给人类带来生活的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紧张。传统的伦理道德失落,人性异化、冷漠、自私,人文精神下降,伦理道德观念混乱,给当代社会治理带来了很大问题,其中包括损人利己、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泛滥造成的恶果,大量的暴力犯罪,道德败坏、贪污腐化、精神空虚等。这些社会问题单凭技术力量是不能解决的。而儒家的道德伦理思想则可在一定程度上担负起拯救人类精神、不使之堕落的重任。这体现了儒学伦理道德思想的当代价值。通过在新形势下推行儒家伦理,可使儒家的注重修己爱人、强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讲求自省慎独、以礼待人、讲信用和尊重别人的精神得到社会舆论和青少年的重视,从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孔子的修身思想、理学家的道德自律观念从人的自我完善的意义上讲,具有个人安身立命的意义;就其更大的目标而言,可使社会完善、天下太平,陶冶良好的社会风气。

儒家的伦理价值思想重视个人对家庭、社会、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义务,把个人价值置于社会价值之中,重视整体、社会、民族的利益、提倡群体和谐,强调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提倡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社会优先于个人,主张个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从而以对社会、国家贡献的大小来衡量一个人价值的高低。这种伦理价值观具有对治西方极端个人主义的积极因素,并对东亚地区的现代化起到了促进作用。社会实践一再表明,个人主义发展到极端,就会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地去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产生各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对此,应当提倡人人对社会都尽点义务,把社会的利益放在个人的利益之上,拒斥西方那种无限度的个人主义。重建儒学伦理,提倡具有约束自我的整体意识,可以抑制个人主义的恶性发展,维护社会的整体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不因个人主义的过度泛滥而损害人类社会的根本利益。

另一方面,重建儒家伦理应与推进民主、依法治国结合起来。从本质上讲,儒学与推进民主、健全法制没有根本的矛盾。只是由于时代的差距,双方所要解决问题的侧重点不同罢了。儒学中历来存在着民本思想,甚至有民主思想的萌芽。这些思想表明,儒家的民本思想历来强调尊重民意,重视民心的向背,反对统治者压制、扼杀民意。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包含了以民众为主的内容,这尤其与现代民主思想有相似之处。虽然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存在着不同(民主思想强调权利在民,而民本思想则强调权利在君不在民,民众只能被动地接受君主及统治者的“为民作主”),但民本思想强调尊重民意、以民为重的思想仍与现代民主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应轻易抛弃和否定。正是由于儒家传统政治思想中有重视民意、以民为本的内容和成分,所以儒学与现代民主政治没有根本的冲突。可以经过现代转化,疏导出民主政治的基本精神,把时代民主政治与儒学文化基本的重视民意、以民为本的观念结合起来,从而贯通中西,发展中国文化。

重建伦理不仅与推进民主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应与依法治国相互结合。民主的实施和普遍化有赖于法制的完备和法治的执行。推进民主和现代化必须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依靠法制的手段。传统的人治思想与德治主张相联系,把国家大事的治理系之于统治者个人及各级官吏的品德和素质上,而不是建立在法律制度保障和法律监督的可靠基础上。因此,从现代社会的法律观点看,人治概念存在着流弊,不足以应付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建设当代法制社会,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就必须变革传统的人治观念,把伦理重建与依法治国结合起来,而不是互相脱节和互相排斥。从另一方面讲,法治也不能取代道德的作用而代替德治。道德是教育人们从内心消除犯罪的动机和不好的念头,是人们内化于心的一种自我约束力量。伦理约束与人身约束相比,其作用是不同的,也是不能被取代的。即使在当代社会,理学家提倡的道德自律和德治也有它的合理因素和存在的价值,可以防止一旦法律管束不严或管束不到而产生违法犯罪的行为。所以,在新时代弘扬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积极因素、重建伦理的过程中,应将其与推进民主、依法治国相结合,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新的启示。

儒家对统治者的权力加以约束、使之符合民意、为天下百姓考虑的理念可为当今社会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以监督和制约领导人,约束执法者,使之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保持各级公务员的廉洁行政,不鱼肉百姓,实现施政为民,以民为本,做人民公仆。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Confucian Social Administrating Thought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by CAI Fang-lu)

Confucian social administrating thought mainly includes:the state idea of“a unified world”;to be the king of the world with benevolence and to govern the state with virtues.A monarch is the leader of a state while his subjects the foundation of the state.It is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mainstay of a pluralistic complexity in China.And it is characterized by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people;loving one's family while respecting the elders and betters;keeping ethics-based idea in mind;and emphasising that the power of the feudal rulers should be restricted,etc.These are the ideas from which we can draw some lessons in terms of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administration.

confucianism;social administrating thought;characteristics

蔡方鹿(1951—),男,四川眉山人,四川师范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1-06-17

B22

A

1000-5455(2011)06-0009-06

猜你喜欢
君主理政治国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五张羊皮
当代皇室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和谐君主帝喾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신시대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