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6期)总目次

2011-04-08 20:59
关键词:研究

学术观察

·牟宗三研究专题·

以西释中与以中评西:从牟宗三看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论 周炽成(1.5)

“坎陷”概念起于何时?——关于牟宗三“坎陷”概念提出过程的考察杨泽波(1.11)

牟宗三对康德“物自身”学说的改造及其内在问题卢 兴,吴 倩(1.15)

落寞而不落寞——牟宗三与三所著名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

合大学、台湾大学 王兴国(1.19)

·农/林地产权改革研究·

告别“有意的制度模糊”——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核心问题与改革目标王金红(2.5)

农地流转困局的破解之道 阮思余(2.14)

农业“去过密化”态势中的中国农地制度变迁——一个制度解释 刘芬华(2.20)

集体林权制度变迁的比较分析——基于行为主体的视角 胡武贤(2.26)

·家族和家族文学·

主持人语 方兴未艾的家族和家族文学研究杨 义(3.5)

江南文化世家的发展历程与研究趋势梅新林,陈玉兰(3.6)

家族文学研究的分层与守界原则 张 剑(3.11)

宋代家族史研究的创新——并就正于柳立言先生 周扬波(3.18)

清代文学世家联姻与地域文化传统的形成徐雁平(3.25)

汉字拼义理论:心理学对汉字本质的新定性张学新(4.5)

文字发展规律与汉字规范工作查晓芳,张积家(4.14)

·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题·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演化及前沿问题戴维·麦克莱伦,孟高峰(5.5)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层次结构及其硬核 程本学(5.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与党的执政理念演进刘同舫(5.14)

社会性质认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林妙珊(5.19)

马克思的人类学批判及其终极关系黄秋生,罗成翼(5.24)

儒学治理社会的三个环节 李承贵(6.5)

儒家的治国理政思想及其特征 蔡方鹿(6.9)

儒家治理文化五大理念论 平 飞(6.15)

教育学/心理学论坛

否定对动词方向表征的动态影响鲁忠义,高志华,马红霞,李丽娜,刘力勇(1.80)

前期情境对否定句加工进程的影响何先友,王 靖,徐妍娜,李龙昭,杨 惠(1.87)

自闭症个体的超常能力:音调知觉优势邓志洲,王穗苹,于洛迪(1.95)

观察学习的人文价值与校本文科课程开发张三花,黄甫全(1.100)

台湾九年一贯课改教科书评析——以国语文教科书为例 马早明(1.105)

基于主动公民观的香港公民教育发展——国家认同的视角 施雨丹(1.109)

教与养:德育性质的阐释 孙少平(2.100)

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从传统到网络赵惜群,翟中杰(2.104)

尴尬的转变——清末民初乡村教育变革的困境陈 胜(2.110)

名-名组合概念关系竞争理论与研究的嬗变陈 俊,张得龙(2.114)

图-词干扰范式下语义效应的理论及争论方燕红,张积家(2.120)

雷通群与教育社会学“中国化”的早期尝试——学术史的视角 肖 朗,许刘英(3.48)

陈白沙传道的语言困境与出路卓 进,王建军(3.56)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问题与审思 詹向阳(3.61)

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刘勤学,方晓义,周 楠(3.65)

家庭治疗在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中的应用刘学兰,李丽珍,黄雪梅(3.71)

演绎推理认知神经研究 刘志雅(4.120)

云南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对颜色认知的影响张启睿,谢书书,张积家(4.126)

“无聊”的心理学研究述评黄时华,张 卫,胡谏萍(4.133)

大学的自治与尽责——基于高等教育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思考黄晓波(4.140)

规模扩张背景下的香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吴 玫(4.144)

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动性:广东与浙江的比较研究蔡俊兰(4.148)

·补白·高等教育新问题研究(三篇)何崇军,等(4.153)

论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研究范式转变 郑 淮(5.103)

师范生农村从教个体决策意向的分析齐 梅,马 林(5.108)

批判民族志:教育公平研究的新视角 柯晓玲(5.112)

提高高校文科课堂教学效能的实证研究——基于 Presentation教学法 黄 萍(5.116)

跨越与发展——主观幸福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苗元江(5.122)

当代幸福感研究的反思与整合——幸福感三因素模型的初步建构高 良,郑 雪,严标宾(5.129)

情感幸福感的测量 邱 林(5.137)

“幸福”研究何去何从——来自半个世纪“幸福”研究的启示与反思严标宾,张兴贵(5.143)

·纪念中国书院改制110周年·(专题讨论)

书院与科举是一对难兄难弟 刘海峰(6.100)

批评与借鉴:民国学者对书院改制的反思李 兵(6.102)

清末以书院改学堂的名称之争 王建军(6.105)

书院教师社会角色探析— —以明清时期为例 胡 青(6.108)

论终极责任及其心理机制 张积家,马利军(6.110)

组织文化的影响: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李 霞,张 伶,谢晋宇(6.120)

知觉表征和语义表征在语言认知中的作用——以东巴文黑色素字为例谢书书,张积家(6.127)

论失语症患者语篇的衔接 吴克蓉,赖 鹏(6.135)文学论评

宋太祖朝翰林学士述论 陈元锋(1.56)

李商隐与西昆后学 张 巍(1.62)

北宋熙丰名臣致仕文学研究 吴肖丹(1.66)

文化生态与中国文学研究 戴伟华(2.32)

文化生态变迁与近代中国散文的新变 谢飘云(2.36)

胡适《三国演义》研究的贡献与偏颇 汪大白(2.45)

论魏晋文派 马茂军(4.39)

神思论 刘伟林(4.44)

认知科学与文学评论:对话与整合米卫文,张 敏(4.49)

胡先骕佚文《蜀雅序》考释——兼论胡先骕词学观念的文化守成主义倾向闵定庆(4.53)

“影响的焦虑”背后的权力意志——布鲁姆误读理论的主体性特征王 敏(5.28)

文学形式的政治批评——伊格尔顿文艺思想的文本解读程 露(5.33)

·莫有芝研究专题·

主持人语 走进“西南巨儒”的心灵世界张 剑(5.39)

莫有芝《影山词》简论 刘扬忠(5.40)

莫有芝山水游记初论 阮爱东(5.44)

莫有芝为诗路向的体制分殊 易闻晓(5.48)

莫有芝研究述略 欧阳大霖(5.55)

由古典文学看历史上的夷夏之辨与文化认同蒋 寅(6.19)

花部戏曲的兴起与传奇杂剧的创变 左鹏军(6.32)

《文选》赋与诗在唐宋时代的接受 汪 俊(6.39)

性别:唐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赵小华(6.44)

史学论丛

·澳门近代社会研究专题·

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澳门社会变迁与结社转型娄胜华(1.28)

近代澳门华政衙门的组织结构与职能演变陈文源(1.34)

近代澳门华商的崛起及其历史贡献——以卢九家族为中心 林广志,吕志鹏(1.40)

清末民初澳门华人教育的兴起王建平,王建军(1.48)

道德与经济的博弈——清末广东赌博与禁赌 毛克明(2.50)

“火险联保”:清末民初广州民间社会的保险应对杨锦銮(2.57)

宋代赋税的制度变迁 王 棣(3.32)

清代救灾法规的文献载体 赵晓华(3.38)

金文校读四则 唐洪志,白于蓝(3.44)

世纪回望:辛亥百年遗产解析 侯 杰,汪炜伟(4.61)

多维视野下的辛亥革命史研究 谢 放(4.68)

1922年湖南省宪法五辨——基于英美宪政经验的解读 王 涛(4.74)

辛亥革命时期华侨经济援助的地域变迁及其原因吴宏岐,于亚娟(5.62)

徐光启与利玛窦之交游及影响汤开建,张中鹏(5.71)

论宏观历史研究借用二手材料的界限及风险防范代继华,彭 莘(6.51)

革命的催化剂:康有为“大同之学”的再解读刘世红(6.65)

哲学视阈

人的本质解放:马尔库塞的艺术与审美之解放美学刘同舫,韩淑梅(1.71)

“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对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的调和殷 筱(1.76)

女权主义哲学与人之本质探究批判 王宏维(3.77)

关怀伦理的理论建构方式与基础 罗 蔚(3.84)

身体维度在当代女性主义理论中的突显李 重(3.89)

女性主义认识论视野中的知识生产 吕春颖(3.95)经济学研究

中国模式的理论基础: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相容性杨永华(1.115)

使命初探:21世纪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李欣广(1.121)

建国以来我国农民环保观念的变迁及其影响蒋万胜,李小燕(1.125)

理论假设: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探讨——兼与陈文通教授商榷 方兴起(2.62)

劳动力价值的形成和转移及其代际关系——新的活劳动创造价值假设中的若干难点探析郑志国(2.68)

论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利己和利他经济人假设李增福,袁 溥(2.76)

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资源与需要双约束”假说陈奇斌(2.82)

论公平与效率“互促同向变动”的内在关联性刘佑铭(2.88)

论公有制高绩效假设 张 球(2.94)

银根紧缩与银行信贷资金行业配置行为——来自SVAR模型的经验证据张 勇(3.100)

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行性陈延林,杜文光(3.104)

东亚产业关联与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进程朱尊尊,张建平(3.109)

新古典范式、比较制度范式与契约结构范式——交易费用内生化的三种思路张凤超,付才辉(4.80)

中国管理与组织研究30年:论文作者、风格与主题的分布及其演变 尤树洋,贾良定,蔡亚华(4.86)

人口红利兑现的SWOT分析 马 斌,张 静(5.81)

残障概念模型与残疾人集中就业政策工具研究廖慧卿,杨罗观翠(5.87)

珠三角产业升级与人力资本相互影响机制分析——基于东莞的微观证据官华平,谌新民(5.95)

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经营绩效相关分析——基于2003-2010年广东省上市公司分行业

面板数据的考察 凌江怀,胡青青(6.82)

信息质量与投资者保护——基于对违规披露公司及其配对样本的比较分析 张程睿,蓝锦莹(6.89)

国内投资移民定居意向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全国六个城市新移民调查王兴周(6.96)

中国转型期城市化进程的路径选择——基于非正式制度变迁的视角王 理(6.104)

法学评论

难以承受之重——论审判权在涉诉信访中的限度吴玉岭,杨志刚(1.133)

证明妨碍制裁的正当性与制度建构 李伯安(1.137)

互惠的还是整体的:WTO义务的性质许楚敬(1.141)

论国内法在ICSID国际投资条约仲裁中的适用沈 虹(3.142)

WTO争端解决中援引的非WTO规范贾海龙(3.146)

现代著作权法公共领域的危机和出路冯心明,丘云卿(4.94)

著作人格权保护制度的误解与真相 梁志文(4.100)

专利制度的未来模式:替代、革新抑或全球化刘友华(4.106)

商标法的未来发展——兼论我国《商标法》的第三次修改邓宏光,周 园 (4.114)

管理学研究

主持人语 科学发展与珠三角的政府管理创新刘志光(3.113)

从政治动员到制度建设:珠三角一体化中的政府创新杨爱平(3.114)

纵横优化模式下行政服务流程的逆向度选择——佛山创新经验的启示 徐 刚(3.121)

承认的政治——广东省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曾令发(3.127)

流浪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研究——基于广东省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考察戴 黍,陈少桂(3.132)

流动人口医疗保障参保条件研究——广州市的案例分析 张国英,吴少龙(3.138)外语教学与研究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中动结构习得研究孙 兵,史双义,边胜潮(2.125)

句子理解中的句法启动 回 坤(2.129)

CAUSE的语音实现及其句法意义——以现代汉语为例 成镇权(2.134)

负性情绪诱词在英语语义关联与英汉双语关联条件下的虚假再认 冯 茵,周 榕(2.140)

并列中英双语者在隐喻理解中的强化和抑制机制研究方晓湘,周 榕(2.145)

语言学研究

关于体词性谓语句的理论思考周国光,赵月琳(4.21)

汉语“胜-败”义语义场的历时演变 钟明立(4.26)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主之谓” 张玉金(4.33)

语言与翻译研究

学术语篇中的转述:不同声音的对话 李小坤(6.141)

“限知视角”与小说的翻译创作——以《草原日出》和《喜福会》的翻译为例王心洁,陈 曦(6.148)

异化的表达:《红楼梦》诗词英译的互文性朱 耕(6.153)

中青年学者论坛

汉语方言与地方民俗文化的多样性 吴 璇(1.144)

论粤方言影视剧的喜剧精神 李法宝(1.147)

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关联性研究——基于东北地区的数据曲 洋,支大林,唐 亮(1.150)

究竟什么是智力?——人类智力研究的三种方式许世红,胡中锋(1.15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文化载体研究罗建平,苏晓哲(2.152)

公民政治参与空间的转换与协商民主王志强(2.155)

论葡澳时期澳门社会治理的法团主义模式马志达(3.154)

回归后澳门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路向吴新凡(3.157)

从性别视角看中国女作家的女同性恋书写悖论郭海鹰(5.149)

张恨水小说中的侠义观 刘 熹(5.152)

“双刃剑”与科学技术的两面性李功网,万小龙,柳海涛(5.155)

猜你喜欢
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关于辽朝“一国两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声、光、磁、触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关于反倾销会计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层脱落的攻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