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在跟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1-04-09 06:57张利民
河北医学 2011年10期
关键词:距骨平片三维重建

张利民

(河北省承德市第五医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本文就双排螺旋CT对外伤患者进行CT扫描,旨在探讨CT扫描在跟骨折中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本文收集45例跟骨外伤性患者,男34例,女11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为38.6岁。其中39例在外伤后进行平片和CT检查;6例患者因伤情较重直接进行CT检查。常规X线平片,使用PERLONG G8200机;CT扫描使用西门子欢悦双排螺旋CT机,扫描用120KV,层厚及螺距均为5mm。

2 结果

跟骨粉碎骨折27例:右侧15例、左侧7例、双侧5例;右侧跟骨前突骨折1例;跟骨结节骨折3例:右侧2例、左侧1例;跟骨体部骨折14例:右侧9例、左侧4例、双侧1例;X线平片确诊骨折35例,疑似骨折4例;CT确诊骨折43例,排除2例。

3 讨论

3.1 跟骨正常形态与结构:跟骨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前部为关节面,与骰骨构成跟骰关节,它的内上方有骨性突起,称为载距突。中部为体部,体部上方有三个关节面,后关节面最大,与距骨后关节面相对应,组成跟距关节;前、中关节面与距骨相应关节面构成关节,与距舟关节处于一个关节囊内,形成距、跟、舟复合关节。跟骨正常形态,由跟骨结节关节角测量(跟骨结节上缘于跟骨后关节面高突处连线和沿跟距关节面向后延长线形成跟距角,又称结节关节角)。正常为20-40°,一般约 35°[1]。

3.2 X线平片与CT扫描的诊断价值:X线平片包括跟骨侧位、跟骨轴位,一般对跟骨体部及跟骨结节部的骨折显示清晰,对前突处无明显移位的骨折显示欠佳,对观察整体骨折的解剖有着重要诊断价值。在侧位X线平片上,应特别注意观察跟骨后关节面,如出现两个“台阶”,提示为跟骨距下后关节骨折。轻者为距下后关节面向前下方倾斜,重者距下后关节面可直立起来。如有压缩骨折,结节向上移位或关节面向下移位,结节关节角的角度可减至10°甚至出现负角[2]。CT扫描常规为横断面可显示骨折碎片数目、范围、部位,是否波及距骨下关节面等,还可根据需要在冠状面和矢状面上图像重建及图像三维重建,结合定位像基本能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CT扫描特别对跟骨关节内的骨折有很高的诊断价值,目前最常见的是Sanders分类法。Sanders按照CT扫描的结果分为4型。在冠状面上选择距骨后跟关节面最宽处,从外向内有两条线将其分为相等的三部分,外侧块、中间块、内侧块和载距突。

3.3 外伤后影像学的选择:螺旋CT扫描速度快,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扫描,避免X线平片检查时须变换体位给患者造成不便等,结合定位像和图像三维重建进行诊断,诊断准确性明显提高。

笔者建议:①当常规X线平片检查时有疑似骨折,应选择CT进一检查以明确诊断;②当患者病情较重时,应直接进行CT检查。③目前大部分医院均使用CR或DR,X线平片与CT扫描在价格上已无明显优势,而CT图像能为我们提比平片更多的影像信息,如通过CT扫描和三维重建图像对外科治疗方案的设计、治疗结果的评估有重要作用,应列为跟骨外伤后的首选常规检查。

[1]吴阶平,裘德祖,主编.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001.

[2]王云钊,主编.中华影像医学 骨肌系统卷[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51.

猜你喜欢
距骨平片三维重建
X线平片和CT对颈椎病诊断的临床效果
礞石滚痰汤联合奥氮平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观察
基于Mimics的CT三维重建应用分析
距骨全脱位的临床研究进展
基于关系图的无人机影像三维重建
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在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应用X线平片、CT及MRI在颈椎病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美容中的应用
距后三角骨误诊为距骨后突骨折2例
距骨骨折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