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咽炎从五脏论治思路

2011-04-09 10:58孔令娟翟冰峰
河北中医 2011年5期
关键词:上炎循行咽炎

孔令娟 翟冰峰

(承德医学院中医系方药教研室,河北 承德 067000)

慢性咽炎属中医学喉痹范畴,主要表现为咽部红肿疼痛,痒涩不适,异物感等,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质量。咽喉上接口腔,下连肺胃,又是经脉循行之要冲,通过经络的联系与五脏关系密切,构成了咽喉与五脏在生理方面的相互依赖,在病理变化方面相互影响的整体关系。中医学认为,慢性咽炎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特殊病例可从心辨证施治。

1 从肺论治

中医学认为,咽喉为肺之门户,肺之诸病皆与咽喉有一定的关系,故慢性咽炎不仅是咽部局部的疾患,且与肺有密切的关系。慢性咽炎临床上以肺阴不足最为常见。中医学认为,劳损过度,肺阴多损,虚热内生,上犯咽喉而为病,以至咽喉失养。或因嗜好烟、酒、辣,气候干燥,高温作业而耗散肺阴,致使肺阴不足而发病。肺阴虚则津液不足,咽喉失于濡养,虚火上炎,循经上蒸,消灼咽喉,发为喉痹,常以咽痒最为突出,治宜养阴生津,润肺利咽。选方养阴清肺汤加减。

2 从脾论治

《素问·玉机真脏论》谓:“脾不及则令九窍不通。”从经络走向来看,脾经上行挟食道二旁,循经咽喉连于舌根。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土失健,导致气虚、血少、津亏;脾不升清则难以上养于咽喉;津血同源,血虚则生风,而致咽痒如蚁行、干燥而发病。《素问·阴阳类论》谓:“喉咽干燥,病在土脾。”脾虚还会导致痰、滞、瘀、阴血不足等病理变化,亦在慢性咽炎中产生。由此可见,脾的病理变化可直接影响咽部的正常生理功能。故临床常见脾气虚弱,清阳不升,表现为咽干咽痛,乏力气短,多语,纳呆,大便溏泄。治宜补脾益气。选方补中益气丸加减。

3 从肝论治

从经络循行上看,肝经循喉咙入颃颡,肝之清气上于咽喉。若肝气郁结,疏泄升降失常,则影响咽喉的正常生理功能。肝郁化火,可导致气血凝滞于咽喉而发病。《素问·诊要经络论》谓:“厥阴经郁者,中热嗌干。”指出了肝和咽喉的病理关系。

《医宗金鉴》谓:“咽中如有炙脔,谓之咽中有痰涎,如同炙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即今梅核气也。”在临床上很多慢性咽炎患者都有类似的感觉,表现为咽如物阻,隐隐作痛,伴胸闷,胁肋隐痛,睡眠不安或失眠。多由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痰郁,蕴结于咽中所致。治宜疏肝解郁,理气利咽。选方逍遥散加减[1]。

4 从肾论治

《灵枢·经脉》谓:“足少阴肾脉,其直者,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年老肾虚,久病伤阴,或好酒色、房劳过度,致肾阴亏虚,虚火上炎,咽喉失养而发病,当以滋阴补肾,清热利湿,活血利咽。选方六味地黄丸合四妙汤加减。此外,多病伤阳,肾阳不足,咽失温养,寒湿结咽,也可发病,咽部不透,紧闷如堵,遇寒尤甚,治宜温补肾阳,散寒利咽。选方金匮肾气丸加减。

5 从心论治

咽喉为经脉循行交会之所,阴阳气血升降之路,而心主身之血脉,经脉和畅,则咽喉通利。且心经挟咽循行,走两旁,咽喉疾病也与心经有一定关联。

从心的生理功能上,心主血,而血主濡之,咽喉位在五脏之上,依赖于津血的濡养滋润,方能无病。若心火亢盛日久,暗耗心阴,阴虚血少,虚火上炎,客于咽喉,则咽干燥热,痒而微痛,常做清嗓,发声不扬,虚烦心悸,夜寐不安,口舌生疮,舌红少津,脉细数。此为心阴亏虚所致,故应治以养心安神。滋阴降火,选方天王补心丹[2]。

再者,心主神明,乃五脏六腑之主,为火热之脏,故诸经之热皆主于心。人若压力太大,思虑、操劳太过,其心必生热,热极化火,火性上炎,头面诸窍,首蒙其害,心火灼咽,则发喉痹。证见咽痛,干痒,口渴、频频求饮,口舌生疮,心烦少寐,溲黄便干,舌红,脉数。治宜清心泻火。选方导赤散加减。

综上所述,无论从经络循行还是五脏的生理病理上,都能体现慢性咽炎与五脏的密切关系,在临床上要根据兼证的不同来辨证治疗,同时脏与脏之间亦有联系,故在发生病变时,往往互相影响,形成脏脏兼病。

[1] 魏祥.从肝脾胃论治慢性咽炎[J].四川中医,1995,13(11):48.

[2] 黄飞.从心论治慢性咽炎[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5(4):319.

猜你喜欢
上炎循行咽炎
带脉循行浅议❋
火鍉针滑烙刺治疗慢性咽炎验案
治咽炎要分清证型
任督脉循行刍议*
论五输穴向心排列与《灵枢·经脉》中经脉循行方向相悖*
口疮试试中药含漱
失眠多梦睡不着? 收好这两个食疗方
慢性咽炎雾化剂含漱治疗慢性咽炎的疗效观察
咸茶水治口腔溃疡
督脉循行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