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教学单元解读

2011-04-11 07:33郭全其卞学昌
地理教育 2011年1期
关键词:大洲气候亚洲

郭全其 卞学昌

一、课程标准要求

1.课程标准解读

★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本条标准涉及的问题是“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要求以某一大洲为案例,学会分析描述大洲的位置,方法是“运用地图”,培养利用地图提取信息阐述事物的能力。

★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本条标准涉及的第一个问题是“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各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各不相同,课标要求以某一大洲为案例,学会分析大洲地形、气候、河流特点,方法是“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其能力要求更进一步,不仅会使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还应学会归纳总结。

本条标准涉及的第二个问题是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是对第一个问题的阐释。本问题要在前一问题的基础上,利用归纳综合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利于学生逻辑思维和综合思维的培养,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也便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本条标准主要涉及某一大洲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从人文角度让学生学会分析大洲的一般方法,即“运用有关资料”。需要注意,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发展问题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都应用辩证观点去分析思考问题。

★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

本条标准主要涉及大洲内部的经济差异,倾向于具体的实例与经济数字,应引导学生采用对比方法分析具体的实例资料,得出结论。

2.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和资料,认识亚洲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之概况;运用归纳方法,总结亚洲地理特征;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认识亚洲地理特征的成因;运用比较方法,认识亚洲与其它大洲及亚洲内部地理环境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初步学会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学会用比较法和综合法学习地理知识;自由组建学习共同体,进行游戏和考察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亚洲的自然环境,形成对所生活的大洲的热爱之情。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教与学的活动,使学生在考察、游戏、问题解决、反思的过程中感悟亚洲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产生的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体验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魅力,提高艺术鉴赏力;通过游戏、网上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

本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七年级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同时也为继续学习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在本套教材中只安排了亚洲这一个大洲的学习,其寓意是通过学习,教会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大洲,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如何分析一个大洲各地理要素间的联系。所以本章既是亚洲的学习,更是对区域研究方法的学习。

第一节“自然环境”分为“世界第一大洲”、“地形和河流”、“复杂的气候”三个小标题,这三方面的内容基本是相互独立的。需要注意为了扩大学生在“洲”这个层面上的知识,每一方面的内容都以亚洲为基点,向其它大洲作适当拓展,体现了分析案例、应用方法的思路。如“世界第一大洲”通过图6.1使学生明确大洲半球位置的描述,并安排了图6.2、图6.4和两个活动来练习描述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地形和河流”通过图6.5、图6.7、图6.8和一组学生活动教会学生描述一个大洲地形特点、河流特点的基本方法,同时分析地形与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复杂的气候”通过文字说明和图6.9、图6.10,归纳分析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并利用活动延伸到非洲气候特点的分析。

第二节“人文环境”划分为“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三个部分,主要体现区域之间的差异。“人口最多的大洲”通过图和数据,着重讲述亚洲与其它大洲的差异。“多样的地域文化”通过图6.17、学生活动、阅读材料,说明人类的文明同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并强调自然条件和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的差异”重点体现了亚洲内部的差异,运用事例说明某个大洲内部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三、教学建议

第一节自然环境

本节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注意学法的指导。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了解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应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如地形对河流分布的影响、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等。同时教材还强调了学生识图用图能力的培养,以及从各种资料中提取相关地理信息的能力。由此可见,本节的立意在于教会学生描述一个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新课引入)课前准备一些有关亚洲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用猜猜看的形式,请学生说出图片或电视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学生答出国家或地区名称,最后总结这些景观均在亚洲。

1.世界第一大洲

这一小节虽名为“世界第一大洲”,但主要教学内容是描述大洲的位置。教材安排了四幅重要的地图来辅助学习。“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图6.1)是一幅常见的东西半球图,不仅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明确亚洲的半球位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可以通过大洲在哪个半球来描述其位置特点。“亚洲范围图”(图6.2)描述了亚洲与其它大洲的分界线,标注了濒临的大洋和重要的经纬线,便于学生描述亚洲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七大洲面积比较”(图6.3)是一幅堆积图,不但清楚地表示出各大洲面积的数据排列,还形象地表示出各数据项的数值,从面积角度来说明“世界第一大洲”。“亚洲地理分区”(图6.4)地图展示了亚洲的六个分区,利于学生明确各分区的相对位置,特别是我国与亚洲其它大区的相对位置关系,为后面章节的学习进行铺垫。

教学中应首先带领学生通过读图完成P3的活动1、2,让其用分析归纳的方法总结出大洲位置,应从纬度位置(绝对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两方面描述。对相对位置的描述,应注意引导学生使用表示方位的词汇,能够换位思考,灵活应对。在P3活动3的教学中,首先应带领学生完成提示(1)、(2)和(3)的内容,然后提出问题“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证明亚洲是世界最大的一个洲吗?”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2.地形和河流

可用歌曲《亚洲雄风》引入,鼓励学生收集文艺作品中对亚洲的表述,加深学生对亚洲的热爱。在这一小节中,教材提供了三幅重要的地图。“亚洲地形图”(图6.5)是一幅分层设色地形图,形象地表示了亚洲地形及河流的分布。阅读这幅分层设色地形图是这一小节的核心。首先要指导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从陆高海深表中得出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高度,明确不同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类型,再引导学生找出主要地形区,观察其位置和海拔,最后总结出一个区域的地形特征。指导学生完成P5的活动。

亚洲的河流分布与地形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在地形图上找到这些河流,逐一分析河流的位置和流向,由此得出河流呈放射状分布的特点。“亚洲大陆沿30°N的地形剖面”(图6.7)和“北美洲沿40°N的地形剖面”(图6.8)两幅图直观形象地反映了两地高低起伏的状况,可以作为对已经得出的亚洲地势特征的一种验证。这两幅图的判读是难点,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剖面图的垂直比例尺和水平比例尺。地形剖面图的判读教学中可以设计为:参照“亚洲地形图”,学生想象一下沿北纬30°的地形剖面图会是什么样子,甚至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幅草图,然后与教科书上的剖面图进行比对,看看这幅剖面图与学生的想象有哪些相同之处,哪些不同之处。然后请学生用这幅剖面图解释亚洲的地形特点。可以提示学生计算这条剖面线上的最大高差,以及地势高低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之上,再要求学生分析北美洲沿40°N的地形剖面图。

阅读材料“亚洲地理集锦”中所提及的地形区和湖泊,让学生逐一在“亚洲地形图”中找到,并说明这些地理事物的特点是如何表现在地形图上的。通过这些描述,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如何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判断不同的地理事物。可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学习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3.复杂的气候

在这一小节中,教材提供了两幅重要的气候图,“亚洲气候类型”(图6.9)是一幅专题地图,非常清晰地将亚洲各气候类型标记在图中,便于学生分析总结。“亚洲四地年内各月气温或降水量”(图6.10)是一组气温曲线或降水柱状图,采用对比的方式展示了亚洲南北纬度方向上的气温差异与东西方向的降水差异,目的是通过此图引导学生分析纬度因素和海陆因素对亚洲气候的影响。

这一小节的教学中,一要注重各种地理图像的应用,二要将气候和位置、地形以及农业等地理要素联系起来研究。亚洲气候的特点,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读“亚洲的气候类型”和“亚洲四地年内各月气温或降水量”这两幅图来总结。结合活动1的第(1)和(5)项内容分析气候复杂的成因。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是本小节的另一个重点。可引导学生分析阅读材料“被淹没的土地”,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可以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简要说明季风气候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在分析亚洲气候特点之后,应总结分析一个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和步骤。可以提示学生从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哪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再将这种方法应用于非洲。应通过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最后可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从而学会分析一个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第二节人文环境

本节是在“亚洲的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对亚洲人文地理特征的展示。本节从“人文地理”的主要内容——人口入手,然后拓展到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影响形成的文化、经济方面。所以,这节课也是承上启下的部分。在对亚洲的人文地理环境有了认识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人文地理方面的分析尝试,将为之后的地理知识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本节作为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应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一方面认识亚洲的人文环境,另一方面学会对某一区域人文环境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

(新课引入)展示亚洲不同民族的服饰(事物或照片),根据第一节所学习的亚洲自然环境的特征,请学生猜一猜穿着这些服饰的民族分别分布在亚洲的哪个区域。用这样一个“猜猜看”的活动引入,既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切入本节课的主题——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1.人口最多的大洲

教材在进行人口部分讲解时,提供了三幅重要的地图。“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扇形图(图6.13)的直观形象对认识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很有帮助。图中的数据也很重要,是需要记忆并理解的部分。“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图6.14)展示了世界人口的大致分布特点,可以看到在有人类居住的大洲,都有人口数量超过1亿的国家,但亚洲最多,有6个,分别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日本和巴基斯坦,其余大洲均为1个国家。“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数和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图6.15)中的绿色圆柱体代表各洲人口总数,圆柱体顶端的数值即为人口数;紫色圆柱体代表该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顶端的百分数就是具体的增长率。这幅图由于是配合活动中的题目提供的,所以在解决活动中的问题时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人口学公式,对图中和活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中,应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完成活动1,总结出亚洲人口众多的特征;教会学生利用地图分析人口分布的方法。提出问题“人口众多会对资源和环境带来什么问题?”并在带领学生进行活动2的过程中得到解决。组织学生阅读材料“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完成联系框图的填充,同时应提出思考问题:“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怎样才能进入良性循环?”鼓励学生自己绘制出良性循环的结构图。可以“亚洲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席”的身份,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亚洲人口问题的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多样的地域文化

关于不同地域的文化,其内容相当丰富。由于初中阶段对文化的了解还很浅薄,对文化复杂的概念体系也很难形成区别,所以,教材的知识体系很简单,只是呈现一些文化实例,让学生对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产生感性的认识,重点是这些文化现象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材提供了两幅重要的地图。“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示意”(图6.16)大体展示了亚洲文明发祥地的自然环境特点,这里由于三地间的共同点相同,有利于得出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有影响的肯定结论。教材选用的三个文明发祥地都分布在亚洲,在非洲尼罗河下游分布着另外一处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可见,人类四大文明发祥地其实都分布在河流流域,这也充分体现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制约。“亚洲不同地区的住房、服饰等的差异”(图6.17)主要通过文化现象来展示各地的文化,然后再辅以文字呈现该地的地理环境特点,从而展示人类生产生活形式之间的关系,突出不同环境下的不同人文现象。

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亚洲不同地区的住房、服饰等的差异”,可组织学生分组探究活动1,训练学生观察顺序和思路,让学生说出: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同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和竞争合作意识。活动2可以在学生课下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让其扮演亚洲不同民族的代表,介绍本民族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独特的风俗习惯。也可以用游戏的形式,每组介绍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其它组猜猜这个民族分布在亚洲的什么地方,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3.经济发展的差异

不同的国家由于自然、历史、社会条件的不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与经济发展道路也大不相同。为了说明亚洲内部经济差异,教材提供了“亚洲部分国家200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图6.18)。教学时,首先应引导学生读图6.18完成活动1,通过对比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亚洲各国家经济发展的差异。关于各国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原因,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材料,选取一些典型案例,运用影视素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说明各国经济发展的道路不相同。“亚洲五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产业构成”(图6.19)是一幅统计图表,目的是向学生说明亚洲各国不仅国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同,而且各国的产业结构差异也很大。教材中的三个问题是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设计的。第一层次,以日本为范例,既提供了在坐标系中的位置,也出示了具体的数据,指导学生通过日本的数据认识这一坐标系。第二层次,韩国和印度部分是读图填数据;第三层次,泰国和缅甸部分是读数据填图。在教学中注意分层次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最后通过总结可以得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惟一标准,国家的产业结构也是一个重要指标。从地理图表和数据中发现规律,是研究人文地理的重要手段,应注重培养学生从数据中总结规律的能力。

亚洲经济部分,主要突出亚洲的经济差异与亚洲的经济发展两方面。只有在正确认识了阻碍亚洲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后,才能正确认识亚洲经济后来发展的现实。教材在展示经济差异的形势变化时,主要通过对典型国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果。▲

猜你喜欢
大洲气候亚洲
动物“萌主”在澳洲
大洲与大洋
地球七巧板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
亚洲足球
不讲
那些早已红透VOL.03半边天的亚洲it gril,你都关注了吗?
日全食令亚洲很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