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职业安全防护对策探讨

2011-04-12 21:22周新凤武谦虎姜林仙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年22期
关键词:针头艾滋病消毒

周新凤,武谦虎,姜林仙

(江苏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镇江,212005)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简称,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1]。随着AIDS患者数量的增长,HIV的流行已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展。越来越多的HIV或AIDS患者是以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症状及合并症到医院就诊、住院治疗,导致医护人员及工勤员在临床工作中发生HIV职业暴露的机会明显增多。因此,如何对来院就诊的患者进行识别,对住院的HIV或AIDS患者实施积极正确的职业防护,减少HIV职业暴露及做好职业暴露发生后的应急处理,防止HIV医院感染的发生十分重要。本文就本院2005年4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23例艾滋病患者的职业安全防护对策进行探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例患者中,男18例,女 5例,年龄24~64岁,平均43岁。职业:农民8例占34.78%,理发师3例占13.04%,工人 2例占8.70%,退休人员1例占4.35%,职员1例占4.35%,个体户3例占13.04%,无业人员5例占21.74%。

1.2 感染途径

本组病例中卖血感染3例占13.04%,手术输血及血制品使用感染2例占8.70%,性接触感染17例占73.91%,不洁拔牙1例占4.35%。

1.3 诊治、转归情况

本组病例诊断标准均按《中国艾滋病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2]。本组23例患者均为HIV初筛及确诊试验阳性的艾滋病患者。到当地医院、综合医院或疾病控制中心就诊或体检时作HIV检测阳性,确诊后来本院作进一步治疗。

本组病例中合并结核病5例(其中肺结核3例、肠结核1例、结脑1例),肝脏疾病8例(其中丙型肝炎4例、乙型肝炎 2例、肝血管瘤 1例、肝损伤1例),卡氏肺孢子菌肺炎5例,新隐球菌脑膜炎4例,上消化道出血 2例,高血压2例,急性肠炎1例,感染性休克1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例。

住院期间给予了抗病毒、对症、支持等治疗及并发症的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病程1~3年;住院时间1~103 d,平均25.7 d,其中13例好转出院,3例自动出院,7例死亡。

在诊疗护理本组患者过程中,病区医护人员及工勤员没有发生医院感染事件。

2 职业安全防护对策

2.1 加强AIDS防治知识培训与教育

做到针对性、分层次培训与普及性教育相结合。作为收治定点医院,本院建有健全的AIDS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医师、护士、工勤人员培训,使人人熟知职业暴露的预防及处理措施。一旦发生,遵循及时处理原则、报告原则、保密原则、知情同意原则。发生职业暴露后的预防用药开始时间越早,降低体内病毒复制和消灭病毒的机会就越好。

重视患者、家属及亲友的消毒隔离、安全防护指导,进行知识护理,让患者、家属及亲友熟悉艾滋病的感染途经与预防措施,并反复强调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有传染性,但一般日常生活接触,如共用餐具、卧具、毛巾、握手、面对面讲话、抱孩子是不会被传染的,消除家属及亲友的心理负担,并做到正确防护。

2.2 做好有效的沟通、评估与识别

本组患者中有22例是以常见疾病的症状体征,在当地医院或综合医院就诊时作HIV检测阳性,确诊后来本院作进一步治疗,有1例是体检时检测发现。就诊时,有的患者并不知道已经感染艾滋病病毒;也有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背负较大的心理压力,在治疗开始时隐瞒自己的病史,增加了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机会。因此,医护人员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理解同情患者,尊重患者隐私,打开患者心结,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及时发现高危患者,从而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

同时,加强对AIDS疑似患者的识别,做好HIV抗体筛查。23例患者中有发热症状16例,伴有咳嗽、咳痰等肺部感染症状7例,乏力酸痛7例,体重减轻、消瘦10例。其中伴有呼吸困难表现2例,同时兼有发热、头痛、纳差、乏力、口腔溃疡、腹泻、尿黄、皮疹、体重减轻等3个以上体征者18例。因此,门诊就诊或入院患者中,护士如发现患者同时具有以上多个体征应引起安全防护重视,并及时报告医师进行HIV抗体初筛检查。

2.3 严格艾滋病的预防性护理

本组患者住院期间,均安置在有消毒设备、生活设施齐全、舒适的单间病室,采取保护性隔离及严密隔离,并由技术操作娴熟、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负责患者的护理工作。护士为患者进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时,穿隔离衣裤、鞋及戴帽子、口罩、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镜,做好自我防护。尤其护士在做侵入性操作时要小心谨慎、耐心进行,事先向患者说明操作的必要性,争取患者的理解与合作,保证光线充足,防止被针头、刀片等锐器刺伤。有皮肤破损者暂不接触艾滋病患者。

患者所有的治疗护理工作尽量集中进行。静脉输液时使用安全型留置针,使用过的注射器具不得用手毁坏,应直接存放于专用的盒或桶内;使用过的针头直接放入锐器盒,禁止对使用后的针头回套针帽或将拔下的针头重新插到输液管等。规范操作行为是确保护士职业安全的重要环节。

处理血液、体液及污染物品时戴双层手套;血液或体液标本试管上贴红色标签作为特殊标记,放在专用的容器内送检。患者使用过的非一次性医疗器械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后送供应室清洗、消毒、高压灭菌处理。

患者的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止血带等物品单人固定使用,并用高效灭菌消毒剂进行消毒。患者所有生活垃圾及使用过的一次性用品用黄色医疗废物袋密封(双层)并标记,由医院单独回收焚毁处理;患者的衣被单独消毒清洗。

2.4 及时进行HIV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职业暴露:是指工作人员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以及相关的工作过程中被HIV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黏膜,或被污染有艾滋病病毒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刺破皮肤而具有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可能性的情况[3]。一旦发生HIV职业暴露,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流程。

①及时正确处理伤口。若因污染针头不小心刺伤了皮肤,处理方法为尽快从创口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尽量挤出血液,然后用肥皂和大量流动清水冲洗伤口。若为黏膜损伤,可用大量生理盐水对局部进行反复冲洗。研究表明,皮肤和黏膜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后,用清水和肥皂水清洗,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的危险性;局部用75%的酒精消毒或0.5%碘伏消毒,并包扎处理。②严格执行职业暴露后的登记上报制度和保密制度。立即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并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由市CDC专业人员对刚发生的HIV职业暴露进行评估、分级,给予暴露者心理疏导,填写《HIV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确定暴露级别和暴露源严重程度。③根据评估状况,给予预防性服药。在市CDC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最好在发生HIV职业暴露后2 h内开始服药。预防性服药一般维持4周,同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④暴露后立即抽血行HIV抗体检测,并先后在6周、12周、6个月后再作抗体检测,部分职业暴露者在暴露后12个月再次进行抗体检测。

[1] 杨绍基,任 红.传染病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2.

[2] 林 鹏.艾滋病预防与控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3.

[3] 苏关关.艾滋病与HIV的职业暴露后防护[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5,3(1):5.

[4] 李英珍.HIV/AIDS患者的护理安全防护[J].右江医学,2010,38(2):225.

[5] 岑 瑜.护理人员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职业防护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9):1024.

[6] 黄小红,覃金爱,韦志福,等.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48.

猜你喜欢
针头艾滋病消毒
如何做好家庭消毒
具有喇叭口结构的防刺伤针头帽的设计与评价
小小针头不迷路
胰岛素针头可以重复使用吗
《 世界艾滋病日》
专家建议这样消毒
消毒攻略大派送
消毒,大头有话说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