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班会教育行为研究

2011-04-13 04:26刘晓丽杨耀荣
关键词:班会辅导员目标

刘晓丽 杨耀荣

(1.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电广传媒系,湖南 长沙 410100;2. 广东地下铁公司 法务办,广东 510030)

[基金项目] 本文为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研究”(课题编号:10B27)的研究成果之一。

一、界定高校辅导员班会教育行为的思考

行为,就是举止行动,现代汉语辞典里的解释是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人类行为可分为本能行为和社会行为。本能行为是由人的生物属性决定的,社会行为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教育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即“教育意识的外在表现,教育活动中为实现某种教育意图所采取的具体的教育行动。”[1]高校辅导员班会教育行为是一种教育行为,行为主体是高校辅导员,行为客体是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行为环境是高等院校及其所带班级,行为手段是开展班会教育,俗称“班会课”,行为结果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学生和学校的认可乃至家长和社会的认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辅导员的班会教育行为是高校辅导员希望得到社会承认的一种智力劳动,是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受辅导员思想支配面向所带班级学生开展班会的教育活动,它是一种社会行为,具有社会行为特征。

(一)高校辅导员班会教育行为是一种角色行为

“角色行为是指在角色概念、角色期望基础上,实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行为,即角色实现。”[2]高校辅导员教育行为是在高校辅导员这一角色概念、角色期望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角色行为。班会教育行为是高校辅导员实现这一角色的一种典型行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目前,许多高校班主任制度未能落实,高校辅导员实际上身兼辅导员和班主任两项职责。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校辅导员不管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还是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都可以采取班会教育这一形式。通过开展班会教育,高校辅导员不断发挥他的人生导师的作用,得到学生、学校乃至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从而实现自己的角色扮演。

(二)高校辅导员班会教育行为是一种目标行为

班会教育行为是辅导员面向所带班级,针对某一主题进行设计、讲授、组织和评价的“班会课”,是辅导员从事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其目标是有针对性进行主题教育和处理班级事务。目标导向理论认为“为了使动机强度经常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就必须交替运用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也就是说,当一个目标实现后,应适时地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以便进入一个新的目标导向过程,从而使动机强度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使人保持一种积极的状态。”[3]班会教育正是这样,始终服务于一定的班级目标或者教育目标。因此,它需要经过目标导向行为,根据需要不断地有针对性地确定合适的主题,与时俱进、因材施教,不断在思想、学习、生活方面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三)高校辅导员班会教育行为是一种群体行为

班会教育行为是一种典型的群体行为,其具有行为科学中有关“群体行为”的全部特征。高校辅导员班会教育行为是指由高校辅导员和学生共同组成班级集合体,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教育目标而组织召开班会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辅导员、学生和整个班级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具有共同的需要和目标,具有共同的归属感。每一次班会的表现形式可能不一样,但归根结底其行为模式还是一样的,都是由高校辅导员进行预先设计、引导、组织以及对学生表现实时评价,自始至终高校辅导员和学生都要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二、影响高校辅导员班会教育行为的因素

影响高校辅导员班会教育行为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既包括内驱力因素,即辅导员自身的心理、职业道德、文化水平等综合素质,也包括所在学校对辅导员的认可程度和所在学校的学风班风等外部环境因素。归纳而言,现阶段影响高校辅导员班会教育行为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高校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和素质

辅导员的自我意识和角色行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复杂心理关系。要了解高校辅导员为什么愿意接受“保姆”、“消防员”等角色,并表现出这些角色的行为,而不愿意接受大学生人生导师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那个原本角色,表现出那个原本角色的行为,则取决于他对自己的素质和所担任角色的认识。同时,开展班会教育是需要教育艺术的,并不是具有高学历或者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就可以开好班会的。班会教育行为需要高校辅导员具有以下综合素质:1.一定的引导能力、策划组织能力和群体驾驭能力;2.快速的反应能力;3.较好的归纳综合与口头评价能力;4.较强的责任意识;5.端正的工作态度。因此,高校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尤其是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及自身素质,是影响班会教育行为的内驱力因素。

(二)高校大环境对辅导员班会教育的认可程度

如前所述,高校辅导员班会教育行为是一种角色行为,其角色实现的过程,也就是辅导员对高等院校及其所带班级环境的适应过程。角色行为是一种特定行为,一般人皆因担任某种角色而感到满足(如医生、处长、父亲、棋手等),因而使人在角色承担场所表现的言行均受到本身角色,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制约。高校辅导员如果能因担任高校辅导员这一角色而感到满足,就能主动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其符合规范。而高校辅导员在班会教育中是否将因担任高校辅导员这一角色而感到满足,取决于高等院校这一大环境对辅导员这一角色的认可程度及其对辅导员班会教育行为的认可程度。

本课题组对湖南长沙16所高校共计600人的随机抽样调查(下文简称本次湖南长沙高校抽样调查)表明,分别有30.03%的学生和30.87%的老师认为学校不重视辅导员,地位明显不及专职任课教师,工资待遇低于专职任课教师;40.04%的学生和37.62%的老师认为学校不够重视辅导员,使得辅导员缺乏职业认同感,看不到出路;只有29.93 %的学生和31.51%的老师认为学校重视,辅导员与其他教职工享受同等政治和经济待遇。而分别有60.97%的学生和52.61%的老师认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弱化的主要原因是学校考核重量不重质,形式主义严重或者是学校重教学轻教育,辅导员与授课教师的薪酬有差距。可见,目前,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不容乐观的,领导不重视,同事不尊重,待遇不相当,出路不清晰等等,这些环境因素都影响高校辅导员对自己的角色认同,从而影响其角色行为的积极性和行为效果,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高校学生参与班会的积极性

高校辅导员班会教育行为的客体是大学生的行为,特别是大学生的失范行为。大学生的失范行为指与高等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甚至是冲突的行为,是以大学生道德规范行为的对立而存在,是对规范行为的背离或否定,包括违背大学生道德规范的越轨行为和违法行为。因此,所在学校的校风、所带班级的班风、所带学生对辅导员班会教育的认可程度与高校辅导员的班会教育行为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辅导员班会教育行为能否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引导、组织和评价是否得当,能否真正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程度和班会教育价值的实现程度。同样,所在学校的校风、班风和学生参与配合的程度也影响着高校辅导员开展班会教育的积极性。通过本课题组的调查,当学生被问及“主题班会上您会主动发表您的看法、畅所欲言吗?”有41.03%的学生选择“不会,对班会不感兴趣”,有29.93%的学生选择“会,这样可以加强沟通,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锻炼胆量和表达能力”,还有29.04%的学生选择“沉默”,可见,大多数学生对主题班会的效果持怀疑态度,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这又给高校辅导员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改变学生对主题班会的态度,积极开动脑筋提高学生参与班会的积极性。这项工作是否成功又取决于两点,一是学生的价值观,对班会教育的看法和认识,二是辅导员驾驭班会的能力,是否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而在社会变革、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学生自我意识突显,特立独行,对辅导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规范高校辅导员班会教育行为的对策

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班会教育行为亟待规范。湖南长沙高校抽样调查结果表示,5.89%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对班会教育进行了精心设计和安排,主题贴近学生实际;22.8%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对班会教育给予适当引导和评价,效果较好;而20.88%的学生和32.64%的老师认为辅导员为了完成工作任务,随意安排,说教式教育,方式简单,枯燥乏味;甚至还有19.03%的学生和11.28%的老师认为辅导员基本上不召开班会。可见,班会教育现状是不符合高校辅导员应有的角色定位的,规范其行为势在必行。规范高校辅导员的班会教育行为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高校应进一步重视班会教育

班会教育行为是一种目标行为,目标行为的完成需要经过目标导向行为。行为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对目标导向行为来说,随着对目标的不断接近,动机的强度也不断增强,这种趋势直到达到目标或遭受挫折后才停止。对于目标行为来说,情况则有所不同。当目标行为开始后,动机的强度反而有逐渐降低与减弱的趋势。但是,如果导向过程时间过长或者目标不具有挑战性,也会降低激励的力量。”[3]因此,学校要不断地向辅导员提出富于挑战性的班会教育目标,并为其提供实现班会教育目标的模板,引导其去实现一个又一个更高的目标。这就需要一套合理的班会教育考核制度进行激励,需要高校重视班会教育并对辅导员的这一劳动予以适当认可。在问到“以主题班会教育为例,您认为应该如何考核管理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本次湖南长沙高校抽样调查表明,只有14.31%的学生和24.22%的老师选择了A.量化考核,以工作笔记中所做主题班会的数量和内容为依据;有60.38%的学生和48.83%的老师选择了B.定性考核,由学生、学生干事、授课老师,院系党总支书记、包括本人进行360度全方位对主题班会的效果进行评估;另有25.31%的学生26.95%的老师选择了C.按班会课对待,参照教学管理中专任教师考核管理模式进行考核(包括按课时计酬的考核管理模式)从前面的选项可以看出,C项强调的是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这种劳动也与其他劳动一样形成了商品价值,只有正视并予以认可,才能激发作为劳动者的辅导员们的工作热情,使班会教育这种目标行为始终受目标导向的引导,不断向前。B项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班会教育这一“劳动的商品价值”进行评估[4]。学生和老师们所做的选择表明他们中的大多数对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这一劳动是认可的,也希望整个高校的大环境都能重视和认可。

(二)高校辅导员要使班会教育行为规范化、管理制度化、考核有效化

在本次调查中,很多问题涉及到班会教育行为具体如何实施、如何开展,如何更有效,对如何规范班会教育行为提出了很多有代表性的、建设性的建议。如当被问及“您认为辅导员应如何召开主题班会”时,22.91%的学生和9.50%的老师选择了A(不必刻意为之,只需针对具体问题或者时事政策进行临场发挥);21.23%的学生和17.21%的老师选择了B(应安排班干部策划并主持,辅导员不必每会亲临);却有55.86%的学生和73.29%的老师选择了C(由班干部负责搜集资料,策划流程,辅导员做引导、组织、评价和总结);D(辅导员先进行简单的书面设计与安排,全程主持,组织讨论并进行评价与总结。可见,大部分高校学生和老师认为辅导员在班会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希望辅导员在班会教育中发挥设计、策划、组织、引导、评价和总结的作用。此外,还有“您认为主题班会的主题如何进行确定比较有效?”“您认为主题班会最关键的环节应该是什么?”“您认为班会最主要应解决什么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最基层、最真实、最有说服力的声音,他们为班会教育行为的规范提供了模板。

我们知道,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看,有工作要求就应有激励制度和绩效考核。本次湖南长沙高校抽样调查中,在问到“您认为促使辅导员自觉提高班会教育工作责任心主要应通过什么途径”时,32.29%的学生和17.80%老师选择了A.加强对辅导员的思想教育,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15.91%的学生和18.80%的老师选择了D.建立末位淘汰制,不断优化辅导员队伍;51.80%的学生和63.40%的老师选择了B.提高辅导员的薪金和待遇,以与其他教职工形成平衡;C.着重工作业绩和实效的考核;E.着重考核工作投入和工作过程和F.结合工作考核,在收入上实行重奖重罚。可见,大部分高校老师和学生认为,要提高辅导员班会教育的工作责任心,仍然需要依靠一套与班会教育规范管理制度相配套的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实现行为规范、高效。

[参考文献]

[1] 朱久思,姚启和. 高等教育辞典[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 787.

[2] 百度百科:角色行为[EB/OL]. [2011-05-19]. http://baike.baidu.com/view/4464859.

[3] 张德. 组织行为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147.

[4] 汪建. 高等教育劳动与商品价值[J]. 湖南社会科学,2010(4): 123-145.

猜你喜欢
班会辅导员目标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主题班会
初中生主题班会创新策略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主题班会共话中国梦
微班会:管窥班会的现实与未来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