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力现状及改善措施

2011-04-13 08:34陈晓嘉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达标率执行力总数

张 静,陈晓嘉

(1.山西省针灸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 2.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山西太原030024)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院服务功能的扩大,作为以诊疗和康复为工作宗旨的医疗机构,其诊疗环境的建设,是控制医源性感染发生的重要环节。医务人员自身职业防护的执行落实,更成为医患双向防护、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举措。

医务人员经手传播的疾病已成为医源性感染的重要因素,不仅住院期间给患者带来感染危险,而且影响和危害着医务人员自身的健康。我们于2010年6月1日-7月31日对临床科室三类工作环境中的医务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进行了分组采样抽查检测。以未洗手/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两组菌培养检测结果为事实基础,说明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执行手卫生的必要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我院三类工作环境中医务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100例进行检测,并将其分为A、B两组。其中,A组为未洗手者,共58例。B组为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者,共42例。

1.2 监测方法

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中“医院消毒灭菌的效果监测”之“手消毒效果监测”的检验方法,对所抽取医务人员的手进行生物学采样检测,检验科工作人员按照此规范中相关标准做出微生物学检测。三类工作环境中医务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应≤10 cfu/cm2,若手细菌菌落总数>10 cfu/cm2,则表示三类工作环境中医务人员手卫生不达标。

2 结果

手细菌菌落总数达标率的比较:将未洗手与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后医务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进行比较,A组手细菌菌落总数达标率为20.69%,B组手细菌菌落总数达标率为83.33%。可认为未洗手与洗手后,手细菌菌落总数达标率不相同。对未洗手与洗手后,手细菌菌落总数达标率是否相同做χ2统计检测,结果P<0.05,认为未洗手与洗手后,手细菌菌落总数达标率不相同。结合实际资料,可认为洗手后达标率高。

3 讨论

通过检测调查显示,洗手可以提高手细菌菌落总数达标率。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医务人员缺乏手卫生知识,加之手卫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1],手卫生执行力不容乐观。

接触患者前的手卫生执行率明显低于接触患者后手卫生执行率。医务人员执行完一项诊疗/护理操作后,会自觉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原因在于,大多数医务人员自我防护的意识均强于对预防医院交叉感染的意识。

洗手依从性是指医务人员能够坚持必要的洗手次数,并且洗手的步骤、时间和范围都符合规定。按照七步洗手法的洗手时间一次洗手共>5 min,并且依照正确的洗手流程洗手。但在抽查检测中发现,部分医务人员不能准确掌握七步洗手法的操作步骤,不能按规范完全洗净双手。多数医务人员认为不能按规定正确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的主要原因是工作忙,同时,超长的洗手时间会影响到手部皮肤,造成皮肤的不适感。

4 通过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提高手卫生执行力

4.1 加强认识手卫生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调查显示,手污染是导致医院感染的主要途径,手污染的细菌是导致医院感染的主要菌群[2]。污染的双手接触患者可以造成医院感染的直接传播,而被污染的手接触的环境表面及医疗器械则可以造成医院感染的间接传播。研究发现,在全耐药鲍氏不动杆菌(PRAB)的感染患者中,免疫力低下者为PRAB的易感人群[3]。住院环境常会造成大批与众不同的耐药条件致病菌,定植于该环境以及患者和医务人员的皮肤和黏膜。而医务人员的手通过诊疗和护理操作,则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周围的无生命体构成了医务人员的手和患者间的中间载体。

从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来看,接触新生儿的主要人群是医务人员、产妇、家属,若洗手制度不严格,感染机会就会加大[4]。

临床实验室检验人员由于其特殊的职业性质,工作环境常常处于各种职业暴露危险因素中(包括HIV、HBV、HCV等感染源)。但调查显示,临床实验室检验人员在接触检验标本前的手卫生执行情况很低,接触标本后的手卫生执行率较高[5]。

护理人员每天常规进行各种基础护理和大量治疗工作,经常与患者的身体及各种物体表面直接接触,使手部微生物被大量携带,容易导致手上的病原菌在患者之间传播。

4.2 改善手卫生执行力的途径和方式

4.2.1 途径 通过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自我传播相结合的健康教育形式,对医务人员提供健康信息及正确干预措施,促进其自觉采纳健康行为,从而改善手卫生执行力。

4.2.2 健康行为改善方式 健康行为是指人体在身体、心理、社会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时的行为表现。

为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力,我们从矫正个人不良的手卫生习惯入手,对医务人员实施正确的行为指导。具体地说,就是在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力的健康行为干预过程中,研究和运用健康行为改变理论的“知—信—行”模式,将手卫生的执行落实贯彻到每一位医务人员行为之中。“知—信—行”行为改变理论的核心内容为:知(知识和学习)是基础,信(信念和态度)是动力,行(包括产生促进健康行为、消除危害健康行为等行为改变过程)是目标。

4.2.3 提供正确的健康行为干预措施 确保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改进完善洗手条件及设施[6]。洗手的条件及合理的设施是保证卫生洗手质量的基础。采用非手触式或脚踏式水龙头开关,可以防止洗净的双手碰触到水龙头而造成二次污染。改肥皂洗手为使用洗手液洗手,配备洗手后的干手物品,如一次性擦手纸巾。

加强技术培训,确保洗手到位。加强对医务人员手卫生工作的指导,对各级各类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知识的培训。在培训中采取分级培训的方式,重点培训对象为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成员,再由他们指导其他医务人员做好手卫生,保证诊疗安全。

4.3 提高手卫生执行力,培养正确积极的健康观

健康教育属于问题管理,即事前管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依据事情的转变,以管理执行中遵循的各种原理为契机,来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执行力。一切管理活动都要以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中心,进而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健康教育初期,我们以抽查检测临床科室医务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为起始,充分调动大家的主观能动性。为及时适应客观事物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在手卫生技术培训中,我们依据知识结构弹性原理,对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执行落实做到分批教育和指导,有重点、有层级,使工作实现连续而有效的动态管理。

手部卫生是一种最基本、最经济、最简便、最易行的有效预防与控制病原菌传播的手段。实施手卫生执行力的健康教育,以存在的问题为突破口,通过改善环境设施及对医务人员实施正确的行为干预,树立其风险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力,在环节上保障了医疗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刘跃进,王桂玲,王晓楠.传染病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4):545-547.

[2]何红燕,林伟青,黄雪琴,等.手污染的控制与医院感染的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0):1407-1409.

[3]董建菁,陈尔真,周伟君,等.全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肺部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8):1010-1012.

[4]黄瑾.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医院感染预防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51-52.

[5]刘欣跃,尤嵩革,石瑞芳.临床实验室检验人员手卫生及干预策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2):1541-1542.

[6]龚光明.临床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影响因素及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0):1413-1415.

猜你喜欢
达标率执行力总数
做到三个“必须坚持” 提高地方人大执行力
陕西省地下水水位考核情况
山西省2017年地表水功能区水质现状评价分析
四川脱贫攻坚半年“成绩单”出炉
◆我国“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超12万个
哈哈王国来了个小怪物
“一半”与“总数”
分层随访模式对院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率的影响
执行力是『干』出来的
儿子,未来需要你的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