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出入理论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2011-04-13 08:34虎,冯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营卫医家伤寒论

邓 虎,冯 明

(1.山西中医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2.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山西太原030024)

气机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之一,气机指气的运动,包括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升降出入泛指体内所有物质的运动和变化[1],是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矛盾运动的全过程[2]。历代医家对升降出入理论非常重视,参与己见,从不同侧面对其进行阐发,论述颇丰。晚清医家周学海提出“升降出入者,天地之体用,万物之橐龠,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其所倡导的升降出入辨证已逐渐被现代研究者所重视。下面就近十多年来,当代学者对历代医学升降出入理论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1 对《黄帝内经》中升降出入理论的研究

《内经》是气机理论的肇始,因此学者对其中升降出入的研究较多。张正海[3]从病机十九条对气机升降出入进行了探讨,说明“任何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其气机运动形式的异常改变则为其实质所在”。常富业等[4]认为玄府是气机升降出入最基本的运行道路,与其他运行道路如三焦、腠理、经络、血脉等并不相悖,并且三焦、腠理、经络等也必须依赖玄府才能维持其相应的功能。刘玉金等[5]则指出升降出入之根本为“神机”与“气立”,二者间存在关系,保持二者的正常对养身防病至为重要。游能鸿[6]认为《内经》从天人相应之理阐明阴阳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从精、气、血、津液的代谢论证了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为生化之机。并且体现了以调节机体升降平衡为目标的治疗原则,包含了药物升降出入之性的初步概念。叶海丰等[7]则认为《内经》中的升降出入可以从天人相应、脏腑功能、气血津液、经络运行、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调养摄生等角度进行阐述分析。

2 对《伤寒论》运用升降出入理论的研究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的创立,标志着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虽未明言升降出入,但从各个方面体现着升降出入的思想。赵永山[8]通过剖析升降出入理论在《伤寒论》诸多方证中的体现与运用,发现气机升降出入的异常和虚实寒热等病机是同一疾病过程的不同方面,中药的升降浮沉性能和寒热补泻等作用也是针对病情“随证治之”的同等重要的取效因素。吴丽丽等[9]通过研究也认为《伤寒论》中病证病因、治病立法、处方用药皆体现了升降出入之理。叶海丰等认为十二经脉经气的运动以升降出入为主要形式,脏腑经络的气机升降运动,是对脏腑经络阴阳升降运动的概括。刘华生[10]以气机升降的动态观点,对《伤寒论》六经传变趋势、病例特征等进行了探讨,指出仲景这种从整体观出发,动态地、辨证地探索疾病本质,把握疾病演变规律的认识方法,对临床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曾庆利等[11]从《伤寒论》六经病的角度探讨气机升降,认为太阳病是营卫出入之机的失调,阳明病是阳土之气的不降,少阳病是气机升降道路的不畅,太阴病是阴土之气的不升,少阴病是水火升降的失常,厥阴病是气血升降的逆乱,从而得出结论:气机升降失常是外感与内伤杂病的主要病机。张继东[12]则通过研究提出《伤寒论》太阳的功能即营卫的功能,太阳病的病机即营卫不和,营卫不和即营卫升降出入失调。

3 对宋金元时期升降出入理论的研究

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的金元医家在理论上独树一帜,从不同角度充实发展了升降学说的内容。对这一时期升降出入理论的研究,多数学者从张子和以吐法论升降、朱丹溪滋阴降火、李东垣以脾胃为枢纽论升降、张元素论药物升降浮沉等方面进行研究。

4 对明清时期升降出入理论的研究

明清时期众多杰出医家从各个方面丰富了升降出入的理论与运用。学者通过研究其他医家著作诸如吴东旸《医学求是》、张景岳《景岳全书》、李时珍《本草纲目》、汪昂《本草备要》、何梦瑶《医碥》、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皇甫中《名医指掌》、黄元御《四圣心源》等,认为其各自发挥了对升降出入的理解与运用,推动了升降出入理论的发展。

学者对于这一时期升降出入的研究多与温病结合起来,关于升降出入辨证的研究尤其值得关注。冯明教授认为周学海从以下几个方面奠定了升降出入辨证:①具有指导意义的病机理论;②区分不同证候类型并确立相应治则、治法、治禁;③指出升降出入辨证宗旨是给邪以出路,其方法是辨病势,治则是矫平病势和因势利导;④把升降出入障碍的原因责于肝,将其失调后的病理产物及所致疾病纳入升降出入辨证体系[13]。谈发建[14]认为温邪传变纵有千变万化,尽可用升降出入理论概括:从纵看不外升降,从横看不外出入。且温病“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衡,治下焦如权”的治疗总则也是用升降理论来指导的。

游能鸿以《临证指南医案》中的16案为据,认为叶天士在用药方面时时注意人身气机的调达,在辛散解表中寓升降开合的理念,体现了“升降出入,无器不有”[15]。游能鸿认为明清时期升降理论得到了普及和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气机理论得到了广泛认可;②升降用药理论得到普及;③重视脏腑升降相因作用;④临床应用出新论;⑤周学海建升降出入辨证体系[6]。

也有人对近代扶阳学派的学术思想进行了研究。傅文录认为彭子益在其著作《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用阳气降升圆运动学术思想阐明了阳气在圆运动中的动力作用,认为“一切外感、内伤,无非中气受损,升降乖乱”,并且强调了“调理中土脾胃之升降,则实际上就是在复其阳气之圆运动之根本也”[16]。吴文笛也强调了“真阳”是圆运动中气机正常有序进行升降出入的最重要条件,认为“圆运动归根结底就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有序运行”[17]。

升降出入辨证体系是以历代医家实践为依据形成的,升降出入辨证近年已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关于升降出入辨证与其他辨证方法如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的关系,徐锦中从辨证思想方面进行探讨,认为《黄帝内经》中已包含了“无器不有升降出入”运动观的辨证思想[18];刘旭峰以《伤寒杂病论》六经与脏腑理论下表里上下的相互关系阐述升降出入理论,以期在辨证论治时更全面地看待病情变化[19];应道祺认为升降同“八纲”之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一样都揭示了疾病的内在本质,应同属病机辨证的纲领,如果把升降提到“纲领”高度,“辨证手段会更加丰富”[20];冯明教授指出“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中的传变理论也属于升降出入辨证的出入精义”,认为现行的几个辨证论治体系多偏于定位,认为辨证论治还需辨病势,并指出升降出入辨证的两个要点,温病学的病机治则更宜以升降出入辨证阐发,认为升降出入辨证“可能统驭温病内外的各家学说”[21]。即便如此,和其他的辨证方法相比,“周氏倡导的升降出入辨证理论也还只是一个雏形”[13],使其成为真正集大成的辨证体系还需不断整理研究。

5 总 结

气机升降出入理论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发挥已日臻完善,是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指导着临床。但通过对历代医家主要著作及当代学者研究成果的整理研究,我们发现目前文献对升降机理及运用阐述较多,关于出入及升降与出入之间关系的论述和运用则较少,所以有必要对升降出入理论进行进一步的挖掘、整理和创新。中医要发展必须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目前在中医界中仍有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气机学说可能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点。升降出入学说有望统驭六经、三焦、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进而解决如寒温统一等目前中医界存在的问题。

[1]张登本,牟全胜.气机升降出入规律的初探[J].新疆中医药,1985,1(2):54-62.

[2]北京中医学院.中医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13.

[3]张正海.从病机十九条略论祖国医学气机升降出入[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4,2(5):90-92.

[4]常富业,王永炎,高颖,等.玄府概念诠释(四)——玄府为气机升降出入之门户[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3):10-12.

[5]刘玉金,孟静岩.升降出入之本浅析[J].江苏中医药,2009,41(6):6-7.

[6]游能鸿.中医升降理论的内涵、发展及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7]叶海丰,贾宁,孟静岩.对《内经》升降出入理论的分析与探讨[J]天津中医药,2010,27(1):81-82.

[8]赵永山.升降出入理论在《伤寒论》中运用规律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0.

[9]吴丽丽,程畅和.“升降出入”理论源流探析[J].甘肃中医,2009,22(4):3-4.

[10]刘华生.试论气机升降学说在六经传变中的运用[J].山东中医杂志,2009,19(5):265-266.

[11]曾庆利,张德新,赖展少.从气机升降谈六经病机[J].四川中医,2006,24(2):31-32.

[12]张继东.从《伤寒论》太阳病看营卫的升降出入[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1,5(4):18-19.

[13]冯明.浅论周学海升降出入辨证及治法[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2):79-81.

[14]谈发建.试论温病三焦气机的升降[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1,16(4):12-16.

[15]游能鸿,鲁兆麟.论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外感表证升降理论应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5):308-309.

[16]傅文录.彭子益“阳气降升圆运动”学术思想发微[G].上海:第三届扶阳论坛暨扶阳学派理论与临床应用培训班论文集,2009:29-31.

[17]吴文笛.中医气机圆运动机理本源探讨[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0,33(6):18-30.

[18]徐锦中.《黄帝内经》辨证思想探微[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8(3):10-11.

[19]刘旭峰.如何认识升降出入[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11):68-70.

[20]应道棋.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J].中医药通报,2007,6(1):44-47.

[21]冯明.试论温病学中的升降出入辨证[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1):50-51.

猜你喜欢
营卫医家伤寒论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基于营卫理论对中医护理的初步探讨*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伤寒论》实为115方
以“营卫气化”病机观论治皮肤病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新安医家吴楚《吴氏医验录》补中益气法辨治特色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