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记》的启发诱导思想

2011-07-14 07:49
文教资料 2011年30期
关键词:学记教学相长诱导

林 凌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学记》是先秦儒家学派对教育经验和理论的概括总结,是中国和世界最早的、体系严整的教育理论专著。它是《礼记》四十九篇之一,考为战国末年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在思想渊源上,《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孟的教育学说,与《大学》、《中庸》的思想更是一脉相承;在内容上,《学记》首先阐明了教育和政治的关系,概括和总结了先秦时期官学和私学的教育教学经验,为后人呈现先秦时期的完备的教学体制、丰富的教育内容、科学的教学原则和方法等内容。我认为,《学记》晓谕了教师“至学之难易”,教学之“悖”之“兴”之“废”,以及学生学习之“失”。 本文将围绕“喻”这一思想来阐述《学记》的启发诱导思想。

《学记》共3处5次提到教师要能够“喻”。 “喻”,即启发诱导,这一思想贯穿《学记》的全文。《学记》要求教师不仅能够“喻”,而且能够“善喻”、“博喻”及“罕譬而喻”,将“喻”列为教学的根本(“君子之教,喻也。”),以及为师为长为君的基础(“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足可见启发诱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事实上,《学记》中“喻”的思想是对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朱熹注解:“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学记》进一步阐述了启发诱导的具体做法,它既明确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又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进行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学记》认为,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启迪学生“志于道”,而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首先在于 “辩志”(“士先志”),继而“逊志”(“敬孙务时敏”按《尚书》原文为“惟学逊志务时敏”①),进而“继志”(“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北宋黄裳注:“辩志,求道之时也;逊志,从道之时也;继志,会道之时也。”要达到“会道”的境界,除了教师的启发诱导之外,学生自己首先要做到志趣坚定,这样才能真正完成教和学的任务。

一、反例:注入式的教学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这一节,《学记》全面揭露并谴责了注入式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祸害,这也为引出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性做了铺垫。在注入式教学中,教师只知照本宣科,让学生死记硬背,满堂灌,急于赶进度,并不考虑学生能否巩固所学知识,这正是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必然导致学生厌恶学习、埋怨老师,进而漠视学习对人的益处。即使勉强完成了学业,所学的东西也会很快就忘掉。这样,教学就收不到该有的效果。

二、矛盾的集合点:“教学相长”

对《学记》中“教学相长”的解释自古就有争议,争论的焦点是“教”和“学”的主体究竟是教师还是学生,又或者两者皆有所指。本文认为,根据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思想,可以认为此处的“教”和“学”是教师自身的修养和实践。尽管如此,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也可用以解读师生间的相辅相成关系。如下图所示:

一方面,对教师而言,学习和教学是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自身所知的局限,从而鞭策自己去进一步探索和研习;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又不断发现自己在教学技能技巧中的缺失,并以此鞭策自己努力进德修业。

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教师的合理诱导和严格要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由于自主学习而产生的得与失,又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和教法,提高教学质量。

这里,教育学中三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学记》中的教学内容“道”即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按照《大学》 的要求, 包括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师是“传道授业”之人,学生是学道之人;教师通过“善喻”、“博喻”和“罕譬而喻”的方式将“道”传递给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要在一年、三年、五年、七年、九年之时进行检查考核,这也就产生了教学的结果反馈。

三、启发诱导的原则和方法

“故君子之教,喻也: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导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这一节讲述的是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但不要牵着他们走,这样师生关系才会融洽;要严格要求学生,但不能用压力去推动他们学习,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才会感到容易;要为学生的学习开端倪,但不能和盘托出,这样学生才能独立思考。做到了这三点,才算是善于诱导。

这里,“弗牵”、“弗抑”、“弗达”表明,教师在向学生输送知识和道理时,只需开一端倪,留给学生自我体悟的余地,任其自行思考,不施加任何外部压力。这样,既能顺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能挖掘出其潜在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这一节是对教师讲解“道”的言辞所提出的要求。教师在讲解时应该做到语言简练而透彻,说理微妙而精善,举例不多但诱导得体,这样的讲解才能引人入胜,使学生顺着教师所指引的方向去探索钻研。毕竟,“老师说出来的或者做出来的,只是表面现象。没有说出来的或做出来的才是核心,才是精神,这样的核心和精神需要学生自己去顿悟”(季羡林语)。同时,这也是对“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思想的呼应。

尽管对教师的这种言辞要求并未落实到具体的细节,甚至近乎抽象,但正如孟子所言:“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孟子·尽心下》)这样的要求“贵在言有尽而意无穷,如食橄榄,贵在留有余味……把读者的心带向悠远……带向一个无法言传的意境”(季羡林语),对于任何读者来说,这都是其意义所在。

以上即是《学记》有关“喻”即启发诱导教学思想的有关论述。

[1]高时良.学记评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M].1983.

[2]陈高岑.《学记》疏议[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02:136-144.

[3]陈高岑.《学记》疏议[J].南充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1:59-75.

[4]孙亚玲.《学记》四题[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0.04:51-54.

[5]高时良.学记评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M].1983:84.

猜你喜欢
学记教学相长诱导
齐次核诱导的p进制积分算子及其应用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及诱导公式
游园学记——北京君谊中学国际部
教学相长角度的德育教育双赢
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趣味数学”课上见真章
续断水提液诱导HeLa细胞的凋亡
大型诱导标在隧道夜间照明中的应用
教学相长
《学记》的教育理想国——看《学记》教我们如何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