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A与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对比观察

2011-07-24 03:31谢兰军钱令涛李乃玉
河北医学 2011年10期
关键词:载瘤下腔动脉

谢兰军, 钱令涛, 李乃玉, 谢 军

(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安徽 阜阳 236000)

颅内动脉瘤(AN)是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临床上AN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主要的原因,后者是临床上造成脑血管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早期诊断和有效的术前评估成为成功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关键因素。目前CTA与3D-DSA术是最常用于AN的检查方法。3D-DSA术目前已作为临床上AN诊断的金标准,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运用[2]。本研究选取了简单方便而重建效果好的常规CTA VR技术与3D-DSA作对照研究。评价不同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治疗,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36例(男16例,女20例;平均51.6±7.3 岁)。Hunt-Hess分级其中 I级 8例、Ⅱ级16例、Ⅲ级10例、Ⅳ级2例。36例患者中共检出41个颅内动脉瘤。入院时32例患者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1.2 CTA检查方法:CTA使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机。扫描延迟主要采用SmartPrep软件自动确定。图像处理使用 Adw4.1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

1.3 3D-DSA 检查方法:使用 AXIOM Artis dTA(德国西门子公司,德国)。在5 s内进行全程220的复杂轨迹旋转扫描,以6幅·s-1的速度采集图像。图像处理使用x-Leonardo工作站,进行VR重建。

1.4 诊断动脉瘤:图像分析由有经验神经外科及影像科医师共同阅读CTA及3D-DSA图像,动脉瘤的诊断标准为:瘤颈、瘤体明确显示,瘤颈>3mm;对于瘤颈<3mm、瘤体显示不清、怀疑动脉瘤者,结合临床表现并参考入院所做CT或MR图片确定诊断。

1.5 统计分析: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总的检出结果:36例患者中,32例患者检出1个颅内动脉瘤,3例患者检出2个颅内动脉瘤,1例患者检出3个颅内动脉瘤多发动脉瘤。41个动脉瘤分布部位:大脑前A1段1个(2.4%),A2段1个(2.4%);前交通动脉9个(22.0%);大脑中动脉M1段1个(2.4%),分叉部 3个(7.3%);后交通动脉 8个(19.5%);眼动脉3个(7.3%);脉络膜前动脉2个(4.9%);颈内动脉颅内段8个(19.5%);椎动脉2个(4.9%);基底动脉远端1个(2.4%);大脑后动脉P1段1个(2.4%)。

2.2 动脉瘤检出率的统计学结果:与3D-DSA结果相比较,CTA对动脉瘤的敏感性为88.89%,特异性为100%,准确性80%,与3D-DSA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2.3 动脉瘤颈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动脉瘤颈及与邻近血管关系的显示,CTA只对27个瘤颈清晰显示,5个瘤颈形态及邻近血管三维空间结构无法显示。3D DSA的VR优于CTA。3D DSA对38个瘤颈及周围血管三维结构准确清晰显示,清楚显示率高。3D-DSA对瘤颈及周围血管三维结构的清晰显示率优于CTA,(P<0.01),见表2。

表2 动脉瘤颈的可见度与载瘤血管关系显示情况 (n=41)

3 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主要的原因是颅内AN的破裂所致,占脑血管病死亡病例的25%。临床上AN的早期诊断及评估载瘤动脉及邻近重要结构的空间关系,将影响AN疗法的选择和预后。

目前关于颅内动脉瘤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临床研究报道很多,以期找到一种准确、方便的颅内动脉瘤的血管检查技术。随着医学影像学成像设备以及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的快速发展,CT血管造影在诊断颅内AN的准确率上得到很大提高,临床上CTA可用于脑动脉瘤的筛选、诊断和动态观察,可同时显示多支血管,并可多角度进行数据采集,还可同时显示瘤栓形成、钙化及血管周围结构,为临床医生明确颅内AN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信息,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方面显示出巨大优势。但CT血管造影只能观察血管解剖结构而不能了解血流动力学情况,对大脑末梢血管的显示不如3D-DSA,同时操作者重建的熟练程度将影响图像质量等[4]

临床上传统的2D-DSA一直以来被作为检测颅内AN的金标准,但因其观察角度方面的局限性,使得2D-DSA成像技术不断受到CTA和MRA等非创伤或微创伤成像技术检查方法的挑战。3D-DSA是近年来在旋转DSA技术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是旋转血管造影技术、DSA技术及计算机三维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工作原理为采用二次旋转DSA采集图像,然后将所采集的成像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容积再次重建后处理,可以针对病变进行任意角度的观察,DSA技术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高质量的动脉瘤成像优点。临床上今后将以3D-DSA成像作为评价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5]。

在本研究中,36例患者中CTA术对动脉瘤的敏感性为88.89%,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80%,与3DDSA成像技术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对动脉瘤细节及瘤颈的显示方面,3DDSA要明显优于CTA,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1]Wardlaw JM,White PM.The de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J].Brain,2000,123(2):205-221.

[2]李大成,邢喜玲,李亚军,等.CT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1(8):789-792.

[3]Villablanca JP,Martin N,Jahan R,et al.Volume-rendered helical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in the det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J].Neurosurg,2000,93(2):254-264.

[4]杨永林,熊峰,刘谦东,等.CTA和3D-DSA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9,45(2):125-127

[5]Jayaraman MV,Mayo-Smith WW,Tung GA,et al.Detec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Multi-detector row CT angiography compared with DSA[J].Radiology,2004,230(2):510-518.

猜你喜欢
载瘤下腔动脉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术中荧光造影定量分析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合并载瘤动脉狭窄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因素的初步分析
颅内动脉瘤形态与血流动力学的关系
新疗法治愈脑动脉瘤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单纯吻合指动脉在末节断指再植术中的应用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