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小儿烧烫伤流行病学研究

2011-07-24 03:31陶宏军
河北医学 2011年10期
关键词:烧烫伤三峡库区流行病学

刘 华, 陶宏军

(重庆市万州区三峡中心医院烧伤科, 重庆 万州 404000)

本文通过对704例小儿烧烫伤的流行病学分析,来了解三峡库区小儿烧烫伤的特点,为制定新的预防措施提供一定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烧伤科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704例12岁以下小儿烧烫伤住院患者,占同期烧烫伤病人总数的59.37%。

1.2 方法:对烧烫伤患儿的年龄、性别、烧烫伤原因、发生场所、季节、患儿家庭状况、烧烫伤部位、烧烫伤严重度、急救情况、并发症、住院日数及转归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1.3 烧烫伤程度标准:烧伤程度按小儿烧伤标准[1]分为:轻度:Ⅱ度<5%烧伤面积(TBSA),Ⅲ度TBSA为0;中度:Ⅱ度5%-15%TBSA,Ⅲ度<5%TBSA;重度:Ⅱ度15%-25%TBSA,Ⅲ度5%-10%TBSA;特重度:Ⅱ度>25%TBSA,Ⅲ度>10%TBSA。

2 结果

2.1 小儿烧烫伤年龄、性别分布:704例烧烫伤患儿中,男418 例(占 59.38%),女 286(占 40.63%),男:女为1.46: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1-3岁年龄段小儿发病率最高,占小儿烧伤总数的70.74%,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具体分布见表1。

表1 小儿烧烫伤年龄及性别分布情况

2.2 小儿烧烫伤原因分析:704例小儿烧烫伤中,以热液(包括热水、热汤、热粥、热油等)烫伤最为多见,共663例(占94.18%),其他原因相对较少,具体见表2。

表2 小儿烧烫伤原因分类

2.3 小儿烧烫伤发生场所:小儿烧烫伤大多属家庭生活烫伤,704例患儿在家中吃饭、洗澡、玩耍等致伤者669例(95.03%),所占比例高于其他公共场所烧烫伤。电损伤多发生于户外,如电线、变压器等设施防护不当,小儿玩耍攀爬而触电烧伤。

2.4 小儿烧烫伤发生季节:小儿烧烫伤四季均有发生,但夏秋两季(5-10月)发生率相对较高,具体发生月份分布见表3。

2.5 患儿家庭状况:农村及城市流动打工家庭占82%,市内家庭占18%;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家庭占86%,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占75%。

表3 小儿烧烫伤发生月份分布

2.6 小儿烧烫伤部位分布:小儿烧烫伤部位常为多部位的损伤,其中以四肢部的烧烫伤最为多见,共305例,占43.32%。具体情况见表4。

2.7 小儿烧烫伤严重程度:小儿烧烫伤以中度烧伤为多见,共387例,占54.97%。其次为轻度烧烫伤,共213例,占30.26%。具体见表5。

表4 小儿烧烫伤部位分布情况

表5 小儿烧烫伤程度分布情况

2.8 小儿烧烫伤院前急救情况:入院前进行冷疗处理者86例,仅占12.2%,非正规处理者182例,占25.9%;未经过处理者436例,占61.9%。

2.9 小儿烧烫伤院前并发症情况:704例患儿发生各种并发症者171例,占24.29%,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创面感染,共65例,占9.23%。具体情况见表6。

表6 小儿烧烫伤院前并发症情况

2.10 小儿烧烫伤住院日数及转归:烧烫伤患儿平均住院日数为11.6d,住院日数>30d者有245例,占34.8%。出院情况:治愈271例(38.49%),好转406例(57.67%),因各种原因自动出院者23例(3.27%),死亡4 例(0.57%)。

3 讨论

三峡库区小儿烧烫伤发病率较高,其在烧伤原因、烧伤相关因素、烧伤后病情特点等方面有一定的流行病学意义。本研究显示,三峡库区小儿烧烫伤占同期烧烫伤病人总数的59.37%,明显较国内其他地区高,这可能与三峡库区教育、科技、经济落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流动人口多有密切的关系。

小儿烧烫伤以1-3岁年龄段最常见,占70.74%,这与国内文献报道的其他地区小儿烧伤多发年龄段相一致[2-4]。1-3 岁小儿活动范围以家庭为多,小儿好动,对危险的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家长疏于看护则易发生家庭生活烧烫伤。男孩较女孩活泼好动,因此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随着年龄增长,小儿认知识别能力提高,则烧烫伤发生率逐渐下降。

致伤原因以热液烫伤最为多见,共663例(94.18%),多与小儿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各种热液有关,例如热水、热汤、热粥、热油等打翻在小儿身上而致烧烫伤。三峡库区夏秋季节气候潮热,因经济较落后,现代化热水洗浴设备安装较少,尤其在农村,多在热水盆里洗澡。家长烧开水给小儿洗澡时,往往先倒热水,后兑凉水,小儿无安全意识,常在大人不注意时先行伸入热水盆中而烫伤。另外,由于当地气候潮湿的特点,人们多喜食麻辣烫、火锅等带汤的热烫食物,家长若疏忽看管就可增加小儿发生烧烫伤的机会。

小儿皮肤娇嫩,皮下脂肪较少,皮肤附件尚未发育全,在同等热力下,小儿受伤程度往往较成人严重[5];另外,小儿接触热源后,回避反射不灵敏,动作协调性和精细度较差,不能迅速躲避热源,致使与热源接触时间较长,但小儿烧烫伤多为生活中热液烫伤,温度不会过高,所以严重程度以中度多见。小儿好动,喜欢攀爬、抓拿东西,因此以四肢部的烧烫伤最为多见。

烧烫伤患儿多来源于农村或流动打工家庭,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而且家长的文化程度较低,这些因素导致生活中存在的相对危险因素较多,家长对各种危险的认识不足,而且缺乏烧伤后正确紧急处理的相关知识。部分家长还会盲目使用一些不科学的“土方法”,用麻油、醋、牙膏、炭灰等生活用品涂抹创面,而不及时送入医院,增加了院前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小儿烧烫伤院前急救情况很不乐观。又因小儿自身抵抗力较弱,且配合护理的能力差,致使发生创面感染和其它并发症的机会增加。

三峡库区小儿烧烫伤平均住院时间较其他地区相对短,可能与经济落后有关,尤其农村或打工家庭经济条件较差,难于坚持到完全治愈,往往好转,创面结痂、无分泌物就要求出院了。

经以上分析,小儿烧烫伤是可以预防的,首先要加强三峡库区人民卫生知识宣传和教育,提高预防小儿烧烫伤的安全意识。医务人员应向人们宣传预防小儿烧烫伤的知识和小儿烧烫伤后正确的急救措施,家长要提高认识,重视对小儿的看护,并经常对小儿进行安全教育,逐渐使小儿增强自我保护和对危险的认识能力,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烧烫伤的发生。

[1]黎鳌,杨宗城.黎鳌烧伤学[J].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

[2]黄智勇,王晓,陈大夫,等.成都地区1132例小儿烧伤调查分析[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8,31(6):650-651.

[3]王峰,王荔,张艳红,等.深圳市302例小儿烧伤的流行病学调查[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6,18(4):302-304.

[4]周金武,陈琦,徐昌,等.海南省1382例小儿烧伤流行病学统计分析[J].海南医学,2006,17(5):175.

[5]易显贵.257例小儿烧伤特点分析[J].华西医学,2008,23(3):506-507.

猜你喜欢
烧烫伤三峡库区流行病学
羊细菌性腹泻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措施
羊球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措施
夏日谨防烧烫伤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三峡库区万家坝滑坡变形区稳定性复核研究
轻度烧烫伤不必包扎
烧烫伤的家庭急救小常识
一起疑似霉变蛋挞引起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
鸡蛋清能搞定烫伤不留疤?
长江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增收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