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灌肠结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盆腔炎200例临床观察

2011-07-24 03:31于桂云武周燕吕小华左百珍王海春李立平徐金环刘保华
河北医学 2011年10期
关键词:任脉主症盆腔炎

于桂云, 武周燕, 吕小华, 左百珍, 王海春, 李立平, 徐金环, 刘保华

(1.河北省承德市妇幼保健院,河北 承德 067000 2.河北省承德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医院, 河北 承德 067001 3.河北省隆化县新农合管理中心,河北 隆化 068150 4.河北省承德县上板城卫生院,河北 承德县 067403 5.河北省滦平县中医院,河北 滦平 068250)

近几年,笔者采用中药灌肠结合穴位注射药物疗法治疗病200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①治疗组200例均为已婚女性,年龄最小者21岁最大67岁,平均年龄44岁,均为慢性盆腔炎。病程长者为20年,最短者3个月。②对照1组80例,为已婚妇女年龄最小者为24岁,最大者为54岁,平均年龄为39岁,病程长者为10年,短者为半年。③对照2组50例,年龄25-48岁,平均年龄为36.5岁,病程1-13年。3组间年龄病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并(P>0.05),只有可比性,其中流产(含人流,药流)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其次是产后感染,月经不洁,宫腔内手术操作,带环,部分原因不明,各组病因分布情况一致。所有患者均在外院,本院诊断为慢性盆腔炎病接受过治疗,并且均为门诊病人。

1.2 诊断标准:①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使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1]。②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法求济》[2]中的证型。再就诊之前均做B超检查,并且每月行经前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腹部疼痛,同时,伴有盆腔积液,带下量多味腥臭者,腰骶部疼痛易出现疲劳、嗜睡。妇科检查:宫体有压痛,双附件增厚、压痛。

1.3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自拟方“慢盆舒”中药煎剂保留灌肠,药物组成由红藤30g、败酱草30g、紫草地丁 30g、旱枝莲 30g、连翘 30g、马齿苋 30g、黄柏 9g、三棱 9g、赤芍 20g、乌梅 15g、蒲公英 60g、胆草 15g、蛇床子6g。用法:浓煎成100mL,药温39℃以下保留灌肠,取枕左侧卧位,用14号导尿管插入肛门14cm缓慢注入,每晚睡前治疗一次,10-15d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一周,共2个疗程。同时采用中极穴,子宫穴为主,用当归注射液每穴各注入2mL,每天一次,10-15d为一疗程。疗程同中药灌肠法。对照1组:采用中药 治疗,方药组成:蒲公英 15g、丹参 10g、赤芍 10g、红花10g、桃仁 10g、黄芩 6g、穿山甲 15g、三菱 10g、莪术10g、白芍10g、生甘草6g,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口服,15d为一疗程。对照2组:采用抗生素治疗,左氧氟沙星2g,每日一次静滴,联合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250mL,每日一次静滴。7d为一疗程,连用2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治愈:主症及兼症全部消失,实验室及其他检查无阳性体征,显效:主症明显好转,兼症消失,有效:主症减轻,兼症减轻。无效:各种症状无减轻,治疗后无变化。

2 结果

结果见表1。

表1 各组间疗效比较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系现代医学病名,根据临床症状属中医学“带下病”“热入血室”“癥瘕”等范畴,多因经期产后,肾精亏虚,胞门未闭,摄生不慎,风寒湿热之邪或虫毒乘虚内侵,与冲任气血相搏结,蕴积于胞宫,反复进退,虚实夹杂,导致冲任失调,缠绵难愈。瘀血、湿热、肾虚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其实质为本虚标实。《素问.骨空论》曰:“任脉为病,好带下瘕聚”,《傅青主女科》曰:“夫带下俱是湿证。”

现代医学认为,CPID(盆腔炎性疾病)多由逆行感染造成盆腔内脏器及盆腔结缔组织充血,水肿,渗出,与周围组织粘连。且由于盆腔解剖位置低,炎症消退慢,易迁延,一般抗生素治疗效果不理想,使部分患者形成慢性盆腔炎性包块及炎性不孕,给妇女的心理及生理带来极大的痛苦及不适,且西药抗菌局部难吸收、疗效不佳、副作用大,长期使用易造成肠道菌群失调和耐药性,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而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在坚持应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用局部用药,多途径给药,多方法治疗,使药物直达病所,促进局部炎症吸收,具有显著优势。因此,笔者在此理论指导下,采用中药灌肠与穴位注射相结合,治疗CPID200例,取得了显著疗效。应用红藤、败酱草、地丁、旱枝莲、连翘清利湿热,解热毒作用;黄柏、白芍、三棱的活血化瘀功效;乌梅、公英、胆草、蛇床子协助上药增强活血利湿的作用。由于本病部位主要在任脉,故取任脉经上中极穴,此穴为膀胱经募穴与足三阴与任脉交会穴,主治脏腑病症,有清热利湿作用,子宫为经外奇穴,可调理冲任,专治生殖、泌尿系统的疾病,二穴行当归液注射,可改善盆腔血液循环,减少炎性代谢产物的渗出。同时,将药物注入此穴,由于药物的吸收有一定过程,这样对穴位产生了一个持续的物理刺激,从而发挥药物与腧穴的双重作用,提高疗效,更有利于局部的吸收。

[1]陈贵延,杨思澎.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疗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947.

[2]朱文锋,季绍良.中医病症治法求语[J].中医诊断杂志,1997,3(3):102.

猜你喜欢
任脉主症盆腔炎
任脉释名浅析*
基于多种方法融合的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主症选择研究
寻常型银屑病主症量表反应度测评研究
不寐常见方证与药证辑要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针刺任脉经穴疗法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效果探讨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2017年版)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48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观察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