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永生”的困惑

2011-08-15 00:49张金云
山花 2011年20期
关键词:诗节狄金森先验

张金云 郭 涛

变化的时代和文学

狄金森所处的时代是个变化的时代,变化涉及美国生活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美国正从神权政治过渡到工业主义。神权政治信仰逐渐没落而工业主义日渐兴起,美国在转向一个工业化国家。到19世纪中期时,铁路、工厂兴起,社会已经积聚了大量的财富,镀金时代也早已开始。

狄金森身处的文化氛围被打上了过渡时期的烙印。一方面,整个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仍然弥漫着清教的神权政治氛围,并受其左右。无论虔诚与否,也无论是博学还是庸俗,人们都会从清教思想中体会有关生命的意义,而这在当时仍是主流。对于这一点,Allen Tate 评论说“这给个人经历带来的是一种史诗且悲剧式的模式,对狄金森来讲,这也是它的意义之所在”。而在另一方面,人们积极进取,甚至富于野心、以物质追求为焦点的思想观念开始蔓延。人们也因为缺乏真正的宗教核心开始变成社会习俗的奉行者。例如,人们放弃了“救赎”观念,转而去追求“邻里面前的体面”这种社会习俗。事实上,就思想意识来讲,人们也开始“怀疑先验论者所关注的上帝的仁慈,马克·吐温所说的‘镀金时代’取代了拓荒和拓荒者的精神”,荒蛮让位给文明。在文化上,美国浪漫主义尤其是以Ralph Waldo Emerson为代表的先验主义在当时被广为称道。先验主义强调人们的精神世界,认为超灵是宇宙最重要的事物。它强调不为世俗所局限,要像信奉清教的先民那样在心灵深处追随上帝,始终克己发奋,“自然”最讲道义,也是仁爱的,上帝无时不在,这其实是把上帝自然化。它也强调个人的重要,认为个人是社会最重要的元素,人们应该通过自我文化修养来实现自我完善,而不是疯狂地攫取财富。这一观念正是文人反对世俗奉行新兴工业主义而提出的。

狄金森的确卓尔不群,非同一般。毫无疑问她受到自身时代背景的影响,却有着个人独到的认知。狄金森敏锐地观察到了这种思想上的变化,那就是社会正走向一种外在的一致性。对此,狄金森表现出了她在面对以清教神权政治为基础的旧秩序基础上形成的新秩序时进退两难的困境。对狄金森来说,这种外在的一致性体现并考量的是内在精神的贫瘠。人们倾向于也需要在内在的精神世界花费更多的精力来加深个人对新秩序独特之处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除了圣经之外,在她寻求信仰的道路上,Ralph Waldo Emerson的哲学是她最重要的向导”。狄金森从这种学说中得到了很大的慰藉,她认为人的精神在于自然,人自身作为超灵就高于任何理念,且天生就是完美的。狄金森与先验主义的联系主要显现在她对个人主义和精神内省的辩护中。

狄金森的诗歌与众不同,这恰恰是她所处时代的思想和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童明把狄金森归入美国浪漫主义文学范畴之下,实际上“许多人试图把狄金森归为先验论者” ,而Peter B. High本人把狄金森归为镀金时代的作家。需要看到,这一时期的特点就是变化,狄金森受到浪漫主义和先验主义的影响,但随着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出现和兴起,难免不被打上这后来者的烙印,又加上她隐士的生活经历,使得她的诗歌极具个性化,得以从新的视角来审视世界,所以不能简单地把她加以归类和划分。

个性而矛盾的宗教观

狄金森的诗歌经常涉及上帝,好像是基督教义的视角,实际上无论是自然的启示还是个人生死挣扎的痛苦,她的宗教概念不是教会的教条而是个人主义内心自我的启迪。狄金森聪明、感性、思想深邃而富于想象力。她是一位清教徒同时又是一个自由的思想者。她摒弃了传统的人性堕落观转而赞同Emerson的观点。经文里面的上帝对她来讲既不是真实的也不是虚幻的,而是有时令人感觉神秘的事物,也因之更加接近先验主义的自然说。在她身上人们体会更多的是对个人启示的关注而非既定的宗教观念。狄金森是位隐士,她拒绝了喧嚣的世界而沉醉在自己的诗歌世界中,老宅楼上的房间就是她的天地,读者需要牢记的是狄金森的隐退生活对她个人和诗歌的意义。“在所有19世纪伟大的作家中,她对她所处的时代影响最小。然而,因为她把自己与外部世界隔绝开来,她得以创作出非常个性化和纯粹的诗歌”。狄金森用她个人独到的视角来审视世界,这或许是她个人文学史上完成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唯一方式。

在狄金森的诗歌中不难看出狄金森对宗教、对信仰的探究和困扰。在她探究信仰的过程中她“对于信仰的本质从未得出任何坚定不移的结论” 。可以说,狄金森的世界观充满着矛盾。她受到浪漫主义乐观精神的影响,但在狄金森的诗歌中,人们能够看到她有关痛苦和局限的一面,“这是存在主义者的痛苦,世界是‘上帝和自然都沉默不语’的地方,宇宙是‘设计好了的黑暗’”。她探索灵魂,一方面受清教的影响,却又认为灵魂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永生之源。对于这一普通而又神秘的话题她写下了许多诗篇。她描写死亡,又用清教神学的永生来反抗,而她对永生的理解又因先验思想而自然化,凸显个人的内省。对于永生,她总是怀有一种矛盾的心理,是一种信念却又怀疑的复杂情感。她既不赞同也不反对上帝允诺的来世说,对其探究却常感困惑,为其困扰。

狄金森诗歌中对死亡和永生的阐释

狄金森的诗《因我不能停下等待死亡》是一首关于死亡和永生的诗歌。诗的框架就靠死亡和永生这两个意象化的抽象概念来支撑。狄金森认为人生就是一次行程,死亡和永生只是两个持续相连的阶段。她用一种几近于讽刺性的手法让死亡服务于最终的永生,死亡被拟人化处理,被描绘成了一个彬彬有礼的车夫形象。死亡本来是最普通的风景也是常在的威胁,从常识来看也应当是令人恐惧的事物。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狄金森写这些诗篇或许就是要“消除自己对死亡的恐惧”。

诗中对坟墓的描写,一方面显得很超脱,另一方面又很消极。“车在一座房舍前停下,低平得就像是地面的一处隆起,几乎不见屋顶,更不见隐没地里的房檐”。人生最终的归宿不过如此,微不足道,死亡已不再是进入天堂那样的美好,难免有消极之嫌。死亡让人恐慌,也让人想到永生而解脱。有些人也不相信永生,但他们仍然求助于永生来慰藉他人,慰藉自己。最后一句诗行说:“几个世纪转眼飞逝,却仿如隔日,我第一次猜测马头是朝向永生”。尽管读者可以认为狄金森对坟墓的描绘“不是阴森恐怖的地狱之门,而是一处安宁的休息之地”,对死亡也“采取了乐观的态度”,但是,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工业化兴起、经济发展的繁荣和个性追求所带来的浪漫主义的乐观精神了,对永生充其量也只是猜测而已。

她的另一首诗《我听到一只苍蝇在嗡嗡叫》,诗中,狄金森营造了一种死亡的氛围,诗中的主人公躺在临终床上,听着一只苍蝇在嗡嗡地叫着,等待着死亡。在最后时刻,她看到一只苍蝇挡在了她和光亮之间。“在19世纪的美国,到处可见蒸汽机和工厂的大烟囱,这种视角或许显得老旧,但它却让狄金森从新鲜的视角来看待事物” 。狄金森描绘了垂死之人的思维活动,通过想象勾画了死亡的过程和体验,她的幻象描写精细、逼真、可信。第一个诗节中,狄金森描写了诗歌发生的背景。“她”躺在临终床上,周围一片死寂。“她”听到一只苍蝇在嗡嗡地叫着,听起来是那么的忧郁。空中凝固着一种死亡的气氛。在第二个诗节中,诗人把镜头落在了床边“亲属”的身上。“身边的人早已哭干了泪水”,他们节哀镇定等待死亡的降临。在第三个诗节,诗人再次聚焦垂死之人。“她”想象着留下遗言,把财务留给他人。就在那时,一只苍蝇引起了“她”的注意。在最后一个诗节,诗人写道,“她”发现那只苍蝇挡在“她”和“光亮”之间,盘旋着,嗡嗡的叫声时断时续,竟似很忧伤。最终“她”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了。从象征意义来说,苍蝇本身是与死亡紧密相连的意象,“光亮”是阳光,是圣灵之光,也是先验主义追寻的精神之光,而此结尾表明的是某种绝望的情感。此处,苍蝇不仅挡住了透过窗口的阳光,也挡住了来自天堂的圣灵之光,这恰恰象征了死亡是注定的,也象征了不相信升天和天堂之说。诗行“伴着忧郁、捉摸不定而又踌躇犹疑的嗡嗡声”凝聚了听觉、视觉,含义隽永,意境深远。此处“忧伤”是诗人刻意表达的用词,乍看上去似乎是天堂天空的“蓝色”,细想起来,该取“忧伤”之意,黑暗中暗无天日的痛苦。而“捉摸不定”和“断续犹疑”,贴切而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对永生的不确定,那种矛盾犹疑的心情跃然纸上。另外本诗没有严格的韵脚,似乎也巧合了垂死之人那种混乱无序的思维状态。但在最后诗节的末尾处却出现了一对严格押韵的诗行。那就是“me”和“see”这两个单词相互押韵。长元音/ i: /在诵读时也似乎给读者一种渐行渐远,渐远渐弱,而最终消逝的效果。怀着对来生、对天堂梦幻的不确定的心情,怀着未解的困扰,“她”把自己交给了死亡。正如童明所说,实际上她很多诗歌中的人物都是悲伤而痛苦的,那镇静的语气反而会令读者感到阵阵寒意。总之,在对诗歌的细细品味中,在欣赏她对死亡和永生独到的阐释之时,读者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狄金森的思索和困惑。

结语

死亡和永生是狄金森对宗教信仰的思考,也是对其所处时代背景和文化的认知,有关这一话题的诗歌也占了狄金森全部诗歌很大的比例。从诗篇中可以感受到狄金森对死亡和永生,对光明天堂的不确定性的困惑,是她经验世界的困境,也体现她精神理念的矛盾和冲突。她将自己放到了一个隐士的世界、一个自省的世界来思索灵魂,探究其本质,这使得她的诗歌显得个性鲜明,深邃睿智,体现着她敏锐的洞察力,有着她自己独到的阐释,形成了新颖的狄金森视角。狄金森的诗歌深受美国人民喜爱,也定然为世界文学爱好者所喜爱,她让读者从新鲜的视角来理解普通的事物,发人深省。

[1] 胡艳. 美国文学精要[M].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

[2] 梁亚平. 美国文学研究[M]. 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童明. 美国文学史[M]. 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2.

[4] Eberwein,Jane Donahue.ed.An Emily Dickinson Encyclopedia. Westport:Greenwood P.1998.

[5] Martin,Wendy.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mily Dickinson. Cambridge:Cambridge UP.2002.

[6] Peter B,High. An Outline of American Literature. New York: Longman Inc. 1986.

猜你喜欢
诗节狄金森先验
雨天
雨 天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基于无噪图像块先验的MRI低秩分解去噪算法研究
与狄金森一起尝试思考
《采薇》里的深情
基于自适应块组割先验的噪声图像超分辨率重建
我的朋友
基于平滑先验法的被动声信号趋势项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