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私塾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2011-08-15 00:44吴松芝
关键词:塾师私塾办学

吴松芝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边防系,河北廊坊065000)

传统私塾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吴松芝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边防系,河北廊坊065000)

传统私塾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其实就是产生并服务于我国农耕文明时期的初等教育,而现代教育其实就是产生并服务于工业文明时期的教育模式。长期以来,人们对私塾教育存有偏见,视其为一种束缚学生身心发展、毫无可取之处的封建落后的教育模式。通过对传统私塾教育和现代教育在办学方式、办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分析与比较,认为传统私塾教育的一些独特理念与方法,并没有丧失其固有的优势和价值,对现代教育来说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传统私塾;现代教育;农耕文明;工业文明

1 传统私塾教育概述

私塾是旧时宗族、家庭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的统称。1905年以后,为了与官学和新式学堂相区别,私塾才作为一种称谓慢慢固定下来[1]。私塾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认为,孔子办学即是私塾的开始,但从《学记》推断,私塾可能有着更为久远的历史。秦代之后,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私塾已比较普遍。到汉代,私塾已逐渐发展成为小学性质的教学场所,并承担起启蒙教育的职责。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向西方学习”的呼声越来越高,政府开始实施新学制,推行西方教学模式,私塾因此逐渐没落。新中国成立后,私塾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而现代教育开始普及开来。

长期以来,人们对私塾教育存有偏见,视其为封建落后教育的代名词,完全是一种束缚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模式,毫无借鉴可取之处。实际上,虽然传统私塾存在某些弊端,但私塾教育在办学方式、办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一些独特的理念与方法,对于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现代教育改革,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2 传统私塾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2.1 办学形式

私塾在办学形式方面的主要特点就是简单方便、学时灵活、收费低廉,非常适合我国传统农村社会的实际需要,这也是其强劲生命力的基础。

私塾处处可设,时时可办。塾师常常以“就近入塾、方便就塾”为原则,依据农村地理环境设塾。不论是村落星散的高山峻岭,还是地广人稀的水泽湖乡,不论是穷乡僻壤,还是大族宗村,只要有间房子、有张桌子、有个学究即可,为学生上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私塾学习时间灵活。无事者可以早来多学,有事者可以晚来早归;农闲时可多学,农忙时可少学;甚至可以将弟妹带到学塾,边照应边读书;如有旷课,可择日补课。所有这些,在时间上为学生提供了极大的“自主权”,使学生能家务、农活、学习三不误,非常适合农场小农生产的实际需要。

私塾收费低廉灵活,钱物均可;可一次交完,也可分期付给。虽然“谁给钱谁读书”,但实际上学费多少常常是根据家境贫富、农村季节、收成好坏而定[2]。实在贫寒无法支付的,还可上免费的义塾,能适合并满足传统农村的需要。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城乡差距很大。有些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人口分布非常稀散,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教育设计者们完全忽视了这些实际情况,在农村推行撤并乡村中小学、集中设校的做法,给一些偏远地区、山区的孩子上学造成了极大不便。而在学费方面,虽然我国目前已推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及初中的学费已经免除,但由于集中教学等原因而产生的住宿费、伙食费、校服费、资料费、补课费等,使农村学生的费用负担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增加了不少,使偏远地区、山区以及贫困家庭孩子的上学更加困难,严重地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同时,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之中,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很大,很多孩子随着父母工作变化而四处漂流,上学也非常困难。而一些富裕家庭,希望能根据孩子培养需要,设计课程,制定并实施培养计划。而现有的办学方式难以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

因此,应借鉴私塾简单灵活的办学方式,在教学大纲、教材统一的前提下,改变当前一刀切的做法,无论城乡,均应允许开办一些学制灵活、形式多样的学校,以解决农村家庭、流动人口以及富有家庭所面临的实际教育问题,实现人才培养方式的多元化。当前,各地私塾教育不断涌现[3],各种形式的补习班、家教等“变相私塾”也层出不穷,这实际上是对现代办学方式的丰富与补充。

2.2 办学目的

任何朝代的办学目的都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和教化民众,只是不同时期有所偏向罢了。我国传统社会,一直处于分散的小农经济与家族宗制相结合的状态[4]6,实际是一种农耕文明,对知识和文化的需求相对有限;而管理人才虽然有一部分来源于科举考试,但大部分都是世袭而来的;同时,工艺及技能方面的知识传授,我国的传统一直是通过师徒或父子相传的方式进行的。因此,我国农耕文明时期的办学目的,主要就是为了教化民众,维持社会稳定。所以如何建立完善的教化体系,始终是统治者必须面对的棘手问题。由于政府的财力及资源有限,历朝历代的官学,其覆盖面都非常窄,并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因此,一般民众的教化就必须由私塾来完成,而帮助封建统治者推行人伦教化、训导民众、维持社会的稳定,也就成了私塾教育的重要职能。

为了有效地帮助统治者推行人伦教化,私塾非常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在儿童的道德教育方面,不但注重从小抓起,从日常琐事做起,而且总结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防微杜渐、禁于未发等一整套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在成人修养方面,更有立志、躬行、内省、慎独、去私、解蔽、与人为善、兼善天下等伦理道德要求[5],并常常在教学过程中将伦理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6]。尽管私塾教育并没有单独把伦理道德知识拿出来教授,但在《三字经》、《千字文》以及朱熹的《小学》等蒙养教材中,不乏一些典故。学习这些典故时,塾师将伦理道德规范进行渗透传授,使学生在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伦理道德规范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学生从小养成儒家所倡导的情操与品德。

当今世界,工业文明已成为潮流与趋势,发展经济成了任何一个国家所面临的主要课题。在这种情况下,对执政者来说,虽然维持社会稳定非常重要,但办学更主要的目的是传授知识,为工业文明培养出足够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掌握一定技能的工人,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工业文明来源于西方,所以西式学校教育也随之走向世界。现在,世界各国教育都是从西方教育模式发展而来的[7]。一个世纪以来,我国也全面照搬了西方的教育形式和内容,而传统的伦理道德教化则被弱化或摒弃,甚至用政治教育取代道德教化与人格培养,并把它与国家功利主义的价值观相结合,使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知识之教、技艺之学,使学校成为培养标准化工具的“教育工厂”[8],而德育教育则流于形式,空泛无力、枯燥乏味。面对日益发达的网络资讯中的色情与暴力、现实生活中铺天盖地的负面信息与犯罪报道等,青少年由于缺乏坚实的道德基础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极易迷失自我。

现代教育与传统私塾教育比较起来,在人伦教化方面,明显重视不够,导致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及价值观念已发生紊乱。为了解决现代教育中的这一问题,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把目光转向了私塾。现代教育应该加强伦理教化这一环节,并改善教学方法,借鉴塾师的相关做法,抛弃苍白无力的说教,将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结合起来,使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水乳交融,以达到“习与智长,化于心成”的双重功效。

2.3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私塾教育以伦理教化、维持社会稳定为主要目标,并传授满足农耕文明所需的有限知识与文化。为实现这一目标,私塾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识字教育、知识教育、道德教育与科举教育等方面,从识字、写字、读书、写作,循序渐进,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不断调整、充实并规范。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后,儒家思想就成为私塾教育的重要内容。隋唐时期,私塾的教学内容为适应科举制度的出现也做了重要调整。唐宋以后,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工商业日趋发达,文化知识也越来越丰富,私塾的教学内容也得到充实。到北宋时期,蒙学教材开始分门别类,有了道德教育、历史故事、典章名物、诗词歌诀的课本[9],而综合性的教材内容也较以前广泛,理学思想也较多地反映在教材之中。从清中叶到民国时期,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加,西方的部分科技知识传入我国,私塾的教学内容也进一步得到了丰富。所以,客观地讲,私塾的教学内容是“与时俱进”的,而不是有些人讲的那样“一成不变”。

由于我国历史上的文明是一种农耕文明,在科技方面的发展远没有达到西方工业社会那种程度,所以我们的先祖们所掌握的“理工科”知识较少,他们既不懂万有引力定律与牛顿定律,也不懂蒸汽机及电磁感应,更不知计算机为何物。因此,虽然私塾教学内容一直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逐步调整并充实,但用我们现今的标准来衡量,私塾的教学内容明显是“重文轻理”。然而,私塾没有接连不断的考试,学生相对轻松。

当前,我国现代教育以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为主要目标。虽然教学内容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而不断更新,但传授的知识以“理工科”内容为主,并用考试来检验教学效果这一主导思想并没有改变,而对道德、伦理等“文科”训导则相对较少。同时,虽然我国正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不敢也不能提应试教育[10],但不容否认的是,目前的教学内容几乎是按应试需要设计的。学生挣扎于应试教育,除了全心全意地对付考试外,对知识的探求、对品德的培养,在教育中似乎已经变得无足轻重了。

尽管私塾“重文轻理”的观念不值得提倡,但现代教育“重理轻文”的观念也至少应该弱化。因为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技术与文化双轮驱动、协调发展,而不是单轮独行。

2.4 教学组织

私塾不受学生年龄及数量的限制,统班而分教。这虽然极大地增加了塾师的教学负担,但塾师能对学生进行深度关注,为个别教学和因材施教创造了条件。由于塾生的入学年龄不同,知识水平、认识能力也不同,因此,学生入私塾后,塾师往往会采取个别教授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教授不同的内容。5岁~9岁的学生,主要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年龄较大一点的学生加读《幼学琼林》、《唐诗三百首》和珠算、记帐等;年龄在 10岁以上,且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则授以《四书》、《五经》等科考内容。在教授方法上,对初入塾者,塾师注重诵读、背诵与识记的教授;对入塾已有一段时间的学生,则注重课文的讲解。新课文“开讲”后,学生必须“回讲”,即复述塾师所讲授的内容;在指导学生写字时,塾师常常在堂中巡视,当面纠正学生的握笔姿势和运笔方法;在教授学生作文时,塾师更是耳提面命,当面批改,使学生受益颇多[6]。

由于传统私塾塾生人数较少,一般只有十几二十人,塾师对每一个学生都比较了解,采取的是个别教学,这就使得塾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及接受能力安排课业、进行因材施教成为了可能。因材施教既不限制聪明学生的学习速度,又保证了智力较差的学生能踏实地慢慢掌握其学习内容,满足了不同智力学生的需要,解决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资质不一、良莠不齐的实际困难,在教学效果上比现在的学校班级教育、留级生制度要科学得多。

现在实行的分班分科教学,实际上是工业化“批量生产”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每一个老师要面对很多学生,人数的增加使得教师难以对每一个学生深入了解,因材施教也就难以实施。所以,虽然提高了教学效率,但由于教学活动在时间和内容上都是程序化、固定化、步调一致的,造成一些学生“吃不饱”,另一些学生“消化不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因材施教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很好地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对现在所推行的分班分科这一“批量生产”的教学组织模式进行适当的改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加入一些适合我国国情的“个别教学”和“因材施教”的元素,努力提升教学效果。

2.5 教学方法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把私塾的教学方法归结为“死记硬背”与“鞭笞体罚”,并加以否定,认为私塾教学只重注入、不重启发,只重背诵、不重理解,只重训练、不重兴趣,教学管理严格死板,体罚盛行,应该完全摒弃。实际上,对私塾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辩证地看待。

私塾教授的内容以人文知识为主,而人文知识的教育与传承有着自身特殊的规律,它必须要求背诵与记忆[11]。并且,对于13岁以前的儿童来说,记忆的内容无所谓难易。因此,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一定程度的强制性记忆是合理的。所以在私塾教学中,学习一篇文章,熟读并背诵常常是最低要求。清代杭州城内著名的宗文义塾在条规中要求学生:“每日读生书,朗读百遍。”可见,私塾对学生背诵的要求是特别高的。

待学生熟背后,塾师再对文章进行讲解。但这种讲解不是逐词逐句讲解,而是有选择性地进行精要讲解。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靠学生自己的“领悟力”。“悟性高”的学生往往学习起来更轻松容易,而“悟性低”的学生则往往一时消化不了,但随着知识的积累、阅历的增加,也会慢慢体悟出其中的精妙。

在熟记的基础上,通过塾师的讲解与启发,使学生领悟到知识的真谛,这就是私塾最常用的教学方法。现代教育对文科知识的传授方法几乎与私塾教育如出一辙,因此,私塾重视“死记硬背”其实是正常而自然的。

现在,我们一方面批评私塾在教学方法上的死记硬背,另一方面又与私塾一样在要求学生记忆或背诵一大堆的东西。其实,死记硬背并不应该受到批评,因为记忆是学习的必经阶段,是学习最基本的方式。因此,我们要做的不是对要求记忆的方法横加指责,而是思考如何帮助学生进行记忆。私塾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就值得借鉴。例如,私塾的识字课本大多句子精短整齐、四声清楚、平仄互对、琅琅上口,即使不很聪明的儿童,也很容易读熟。同时,私塾还常用“摇头摆尾”的唱诗方式帮助大家记忆。这些做法充分利用了汉字单音、四声音节的特征,非常适应儿童“多记性,少悟性”的特点[12]。而现在教育工作者忽略了这些,某些课文让学生记忆起来非常困难,而对学生的记忆或背诵要求却并没有减少。

私塾学规极严,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学习活动都做出了具有一定约束力的限制,并订有严厉的罚则,以使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遵纪守时、动静有序的良好习惯。“教不严,师之惰”、“不打不成才”等观念深深地根植于塾师的脑海之中。因此,私塾的体罚现象比较普遍,戒尺和教鞭是常用的“教具”[13],背不出书或有违规行为的塾生,都可能被施以体罚。挨打的部位主要是头部、手心和屁股,还有罚站、罚跪等[14]。虽然鞭笞体罚不值得提倡,但由于人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有一个从不自觉到逐步自觉的过程,而孩子们的自觉、自律能力较弱,理念和意志也较差,因此,为他们制定一些简明的条文和准则,对于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有积极作用的。

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教育既不能严厉苛责,也不能一味放纵。与私塾教育相比较而言,由于各种原因,现代教育对学生的管束已大为放松。这种做法或许有其正面作用,但对于尚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孩子来说,适当的严厉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应在顺应学生的性情与兴趣的同时,借鉴私塾“管束严苛”的理念,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管束,让学生在宽严相济的环境中成长。

[1]左松涛.新词与故物:清季以来所谓“私塾”问题的再认识[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3):69-82.

[2]陈阳凤.论“废科兴学”以后私塾存在的原因[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6):111.

[3]肖玲,成云.从现代“私塾教育”的特征谈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32(5):136-138.

[4]杨宏雨.困顿与求索[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5]黄济.关于传统教育现代化的几点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5):15.

[6]蔡娜.中国传统私塾教育的特点及其对现代初等教育的启示[J].新课程研究,2010,173(1):23-24.

[7]安希孟.从私塾与学校谈起[J].社会科学论坛,2006(3):68-75.

[8]杨宝珍,赵春宁.从私塾开办看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9(11):91-94.

[9]何立新.从两宋蒙学教材看中国古代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49-53.

[10]王晓清.被放纵的教育私塾化倾向[N].长江日报,2005-04-11(11).

[11]文远.传统国学与“现代私塾”[N].兰州日报,2005-11-24(3).

[12]张勇,潘素萍.论塾师在近代私塾改良中的消极嬗变[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5(4):7-9.

[13]谈儒强.教化之基养正之所贤才之薮[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28(5):103-106.

[14]蒋纯焦.论近现代中国教育转型对传统私塾的改造[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3(5):11-15.

The Enlightenment to Modern Chinese Education from Old-style Private School Education

WU Songzhi
(Dept.of Border Control and Immigration,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 Academy,Langfang065000,China)

The old-style private school education was actually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of Chinese farming civilization time in essence.And the modern education is actually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time in essence.People have prejudiced against the old-style private school education for a long time,and regarded it as a kind of backward,feudal,worthless education system fett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body and mind.Through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two education systems,the paper illustrates that the distinctive idea and method of the old-style private school education can still enlighten and instruct us to renew the modern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fields of forms and purpose of school running,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teaching method.

old-style private school;modern education;farming civilization;industrial civilization

G629.299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1.06.010

1673-1646(2011)06-0054-05

2011-07-10

吴松芝(1969-),女,副教授,从事专业:日语教学以及中日文化比较。

猜你喜欢
塾师私塾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改对联
改对联
段祺瑞的宽容
段祺瑞的宽容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