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结与传统文化归根意识
——徐复观文化思想探析

2011-08-15 00:44傅小凡
关键词:徐复观情结美德

傅小凡,兰 浩

(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乡土情结与传统文化归根意识
——徐复观文化思想探析

傅小凡,兰 浩

(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台湾新儒学大家徐复观在湖北浠水故乡的生活贫苦而艰辛,但乡土生活经历和农民人情、人性美德令他终生眷念。通过对徐复观著作的爬梳,厘清乡土情结对徐复观传统文化情怀的影响;解析徐复观尊崇传统道德精神和传统艺术精神的文化思想,指出徐复观的传统文化归根意识与乡土情结影响密不可分;解读他的乡土情结有助于理解其文化思想。

徐复观;乡土情结;文化思想

0 引 言

很多作家、思想家内心深处都对故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乡土情结深刻影响其文化思想。从湖北东部的巴河流域泥土地走向世界的台湾现代新儒学大家徐复观,于 1903年出生于湖北黄冈浠水偏僻落后的巴河“凤形湾”,他在这个旧中国普通小乡村的生活经历给他以深刻影响。乡村生活虽然贫困艰辛,但乡土农村人情、人性美德等却使他终生深深眷念。他一生大约四分之一的时间在乡土世界生活,之后求学、从军、从政,到台湾后从政界转向学术界,在港台两地从事教育与学术活动。他曾写了很多文章描述和回忆农村生活,表达其真挚、深沉的乡土情感。1982年4月1日,徐复观在台湾大学医院逝世。他生前在致浠水友人的信中表示:“万一在港随草露以俱化,如得政府许可,亦当埋骨灰于桑梓之地。”他的这个愿望在死后得到了实现,骨灰移回浠水,安葬在浠水故乡的土地上[1]3。少小离家死方回,恋土是中华民族悠久而深厚的情感,这在新儒家徐复观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徐复观到台湾后,尽管再未能回祖国大陆,但始终眷念着生他养他的故乡,关怀着内地的建设和发展,希望有机会重回故土,亲拜曲阜孔陵。他是近现代以来“回乡”情结最浓郁的思想家之一。在《旧梦·明天》中,徐复观浓郁的怀念故土情结一览无余:“我的生命,不知怎样地,永远是和我那破落的湾子连在一起;返回到自己破落的湾子,才算稍稍弥补了自己生命的创痕,这才是旧梦的重温、实现。[1]281”

对故土的眷念是人的一种自然情感,很多作家、思想家将其上升为一种文化归属情怀。乡土情结是一种情愫,即对农村农民美德的肯定、称颂,进而对以几千年乡土世界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真诚维护和热爱。乡土情结也是文化思考的逻辑起点,它以农业文明的美德为出发点,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进行历史的梳理和阐释。正是浠水巴河的“凤形湾”生活,使徐复观获得了中国文化传统最初的根源性体验。乡土情结奠定了徐复观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情感和逻辑基础。徐复观的中国传统文化归根意识与乡土情结的深刻影响密不可分,值得重视。

1 乡土情结与中国传统文化情怀

徐复观学术体系一以贯之的主线,是通过对中国文化作“现代的疏释”,阐扬中国人文精神,执著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他的学术著作和笔记、杂文——从《中国艺术精神》、《先秦人性论史》到《两汉思想史》等,无不浸润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情怀。笔者以为,徐复观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和归属情结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早年乡土生活的深刻影响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从他的著述中可以梳理出其乡土情结与传统文化精神的关联。

徐复观对乡土的眷念,不仅仅是对浠水“凤形湾”的眷念,大而言之,更是对以乡土世界为根基的传统文化的精神皈依。他终生认定自己是“农村的儿子”,认定中国的劳动民众是“中国文化的母亲”。徐复观的“还乡”情结建立在动荡岁月、颠簸人生以及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后,寻求人生终极归宿的深沉意愿之上,“回乡”是对故土健康、温暖人性的回归以及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心理留恋和皈依。他的著作中有不少对农村生活的记忆,往往将农村的美德和精神视为一种普遍性,上升到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高度“:农民的辛勤和德性,在周公,至少是在作《诗序》的人看来,就是周朝王业和风化的根本。[1]284”他将对农村的眷念和农民美德的思考上升到政治和社会哲学的高度,认为:“在生死之际能坚持一种信念,立下自己的脚跟,如忠孝节烈、耕读传家之类,这是中国文化在农村中最深厚伟大的成就。吸收农村这些美德而伸长到政治上的,一定是贤良的士大夫,一定是政治清明的时代。[1]289”关于农村美德的育人作用,徐复观认为“:抚孤守志,教子成名,农村这类的伟大母亲,代不绝人,蒋母就是伟大的例证,这都是农民坚贞奋励的标志。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多半出于乡下贫困之家,所以有‘茅屋出公卿’的成语。[1]289”正是农村很多可贵、值得保存和发扬的品质促使徐复观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钟情、反省与坚守,探索一条寻根、归根之路,是他生命的思想支撑。乡土故园成为他生命与学术的生长点,也是根源意义上的存在基础。

徐复观新儒学的基础是对文化问题的哲学思考,他在中西文化比较中确立其传统文化价值立场,认为西方现代化的种种问题和局限在于过分重视“科学世界”而忽视“价值世界”,从而导致了人性的失落和生存危机。中国传统文化尽管也有不少局限性,但中国传统的道德精神、艺术精神、孝道精神等内核的突出贡献在于重视文化的“价值世界”,为中国人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安身立命之基,这是补救西方现代化弊病的良药。徐复观文化的基本观念就是“价值世界”比“科学世界”更为重要。在他看来,人类文化的三大支柱——道德、艺术、科学中,中国文化在源远流长的道德精神和艺术精神方面体现了中国独特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正是西方文化所缺乏的,也正是现代人类所亟须的。乡土朴实人情、山水自然、人性美德对他形成中国道德精神和艺术精神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形成了他独具一格的文化哲学和中国文化观,使他对于中国文化价值做出了富有开拓性的研究。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值得大力继承和发扬,以对现代化起补救和治疗作用。“在人的具体生命的心、性中,发掘出道德的根源、人生价值的根源……中国文化在这方面的成就,不仅有历史的意义,同时也有现代的、将来的意义。[2]1”“在人的具体生命的心、性中,发掘出艺术的根源,把握到精神自由解放的关键……中国文化在这一方面的成就,也不仅有历史的意义,并且也有现代的、将来的意义。”[2]1值得注意的是,徐复观在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中提出了传统的横断面和文化的横断面问题,以及“低次元传统”与“高次元传统”、“基层文化”和“高层文化”等重要命题。从这些思考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内心乡土情结的深刻烙印。“要进一步了解传统,只有从它的横断面去看。传统的横断面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低次元的传统’,另一个是‘高次元的传统’。[1]9”“一切风俗习惯,也就是民俗学所研究的范围,都属于低次元的传统。[1]9”徐复观终生所眷念的乡土文明就属于他所总结的“低次元传统”。他对乡土文明进行了学理上的辨证思考,指出:低次元的传统是静态的,富于保守性,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徐复观给予“低次元传统”充分的肯定和地位:“我们要了解传统在整个文化中的意义,便须先谈到整个文化的横断面。整个文化的横断面,也可以分成两个层次。一是‘基层文化’,另一是‘高层文化’。基层文化,即指的是社会所传承的低层次的传统。高层文化,则是少数知识分子对于知识的追求、个性的解放、新事物的获得、新境界的开辟所作的努力。[1]9”“低次元的传统”与“基层文化”是同义的,“没有无基层文化的民族,也没有无高层文化的民族。没有基层文化,其民族的生活是漂浮无根的。没有高层文化,其民族会由于僵滞而消灭。[1]10”徐复观对中国文化精神的解读,其实就是对乡土文明反思和总结的“高层文化”。徐复观认为,“基层文化”与“高层文化”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都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所需要的。一个民族的文化,固然不可忽视文化精英的思想创造,但同样不可忽视人民大众的生活取向。与其他现代新儒家人物相比,徐复观是一位对“基层文化”倾注了更多关心的思想家。追根溯源,“基层文化”即是乡土生活经历的理论提炼,实质是他内心乡土情结的再现。

2 乡土情结与中国传统道德精神

徐复观的不少文章称颂农民的人性、人情美德,这是他乡土眷念的心理基础。他到台湾后不久写下《谁赋豳风七月篇——农村的记忆》,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歌颂故乡农民。《豳风》中的《七月》一面歌咏农民的辛勤,同时也歌颂农民的德性。周公作此诗目的就是教化天下,去体味农民的辛勤和美德,徐复观借用此诗表达对故乡农民的深情。在徐复观的笔下,农村是一个充满温馨人性美的世界:“农村富有人情味,一直到灯节,人人堆上笑脸,满口都说吉利话,一团喜悦,一片温情……农村的新年,才真是人情味的世界,才真可以看出是人的世界……使中国的农村,不是由鞭子所造成的冷酷黑暗,而富有温暖光辉。[1]287”“乡下人并不是没有大方的时候:割谷割麦收豆子的日子,可以让女人小孩去捡,有时还要送他一把。过新年的头三天,以及有婚丧庆吊,对于乞丐都特别大方。尤其是遇着插秧割稻,彼此都是无条件地帮工。只要自治稍有轨道,农村的守望相助,最为容易。[1]289”农村有着大量的美德,也是教育人和培养美德的好地方。“中国过去做官的人,多半是从农村中来;做官告一段落了,也多半依然回到农村去;他们的身上多少总有点土气,他们的脑子里多少总还有沾点民情,所以坏也有个限度。[1]285”“我的妻,初结婚时,人情世故,一窍不通,简直把她没办法。抗战发生,到乡下去住了两年,居然前后两人,美德呈显,娇习尽除,大家都说她贤德。我常想,农村环境的教育力量真算大。[1]286”在《春蚕篇》中,徐复观高度称颂故乡姊妹们的纯洁高贵:“当我读师范时,有一次,偶然在踏青时节看到陈家的三位姐妹;一到现在,我觉得这三位女孩子,才代表了人间所能见到的最圆满的女性。[1]282”可见,他对农村人性美德的赞许,溢于言表。农村的贫苦艰辛和美德,是徐复观对乡土的主要感受,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一体两面。富贵显要则易生奢靡骄横,贫苦低贱则易保持朴素淳朴的美德。“台湾层出不穷地出现学生流氓组织,据保安司令部负责指导的人分析其原因说:‘父兄位居显要’,‘受都市不良生活之感染,不谙物力艰难及农村之疾苦,养成其趋腐逐臭之习惯’。[1]285”农村的艰辛一方面令徐复观痛心怜悯,而由贫苦环境养成的勤俭朴素等人性美德却令他深情眷念和赞颂。

在徐复观的学术体系中,儒家道德精神的梳理和阐扬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如果我们把他对传统道德精神的阐扬与乡土生活联系起来,可以梳理出其内在的心理根源。几千年从事农业的农民,尽管不能象精英知识分子那样总结出形而上的精致理论,但长期的躬耕互助、靠天依地的生活方式,将勤劳、朴实、互助、善良等德行积淀下来。农民的道德生活更多的是靠实际经验的自动生成,而非宗教他力的强制,它是深入中国人内心世界以及生活世界的现实生命伦理。中国文化即是以儒道为主干,儒学是典型的农耕社会的产儿,大自然对人赖以存在的森然万象的成全,为儒家贯通天人、崇尚德行提供无限的灵感和根基。在天人一体的农耕文明背景下,儒学道德精神与乡土美德有着内在一致的根源。徐复观早年体验到的农民美德更多的是基于感性的认识,其后来的著作则上升到理性的总结,从中国历史的深处挖掘传统道德精神的根基和渊源。他的著述《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对先秦人性论做了细密的爬梳整理,从历史的深处来揭示中国道德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徐复观认为孔子奠定了中国正统人性论的基础:“由于孔子对仁的开辟,不仅奠定了尔后正统人性论的方向,并且也由此而奠定了中国正统文化的基本性格。[3]64”同时,他认为孟子在中国文化中的最大贡献是提出性善说:“儒家思想,至孟子而完成一大发展。先秦儒家的人性论,由他从心善以言性而得到圆满解决。[3]85”徐复观在对儒家人性论的爬梳中得出,中国文化堪称“仁性”道德文化,而“礼”、“仁”、“性善”等论点不难在他的农民美德中找到某种“原型”。正是对乡土美德和生活经历的深刻印象给予他有力证据和情感支撑,使他固守传统道德精神并加以承续、发扬。《中国孝道思想的形成、演变及其在历史中的诸问题》这篇长文,论述了孔子的立孝之意义、孟子对孝道的传承和扩大、孝道思想对孝道政治的作用,批驳了专制下的伪孝道。最后,徐复观竭力维护、宣扬传统孝道的重大作用:“但若每一个人,能有以孝悌为纽带,亦即以爱的精神为纽带的一个安定和乐的家庭和家族,与其他许多社会自治体,并立并存;……这对于我们乃至整个人类的生活,是不是更为健全呢?[1]71”徐复观对儒家孝道大力维护的原因,如果联系其乡土生活记忆中对农村孝道美德的称颂,是不难理解的:“这是乡下人有一个孝的观念、有一个礼的观念在驱使他不得不如此。[1]289”“在生死之际能坚持一种信念,立下自己的脚跟,如忠孝节烈、耕读传家之类,这是中国文化在农村中最深厚伟大的成就。[1]289”在早年的乡土生活中,徐复观体验到正是农村自发的“礼”、“忠孝”等朴实的观念维系着农民的行为美德。他的儒家孝道精神正是乡村美德向历史深处的挖掘和推演。

3 乡土情结与中国艺术精神

徐复观的不少著作对西方现代文明和艺术进行反思和批判,对中国传统艺术价值予以肯定。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批评和中国艺术精神的阐扬,在徐复观的著作中形成鲜明的对比。徐复观认为:“道德、艺术、科学,是人类文化中的三大支柱。[2]1”“中国文化,在三大支柱中,实有道德、艺术两大擎天支柱。[2]2”乡土世界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和载体,乡土即是人与自然过分亲和的生存方式,征服自然的科学未能充分发展,但却孕育出良好的忠孝仁礼等道德意识以及“道法自然”的宇宙观和艺术观。徐复观在其著作《中国艺术精神》中极力推崇儒道中以孔子和庄子所代表的艺术精神,他认为:“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追究到底,只有由孔子和庄子所显出的两个典型。[2]4”孔子的“仁”与音乐教化合一,在道德和艺术方面实现了善和美的统一,而庄子更能代表中国艺术精神。他对庄子的艺术精神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论述了由庄学以及由老庄演变而来的魏晋玄学对中国绘画的巨大影响。他指出最能直接、深刻、鲜明地体现庄子艺术精神的是中国的山水画:“自然,尤其是自然的山水,才是庄学精神所不期然而然的归结之地。[2]167”“正是有了玄学中的庄学向魏晋人士生活中的渗透,除了使人的自身成为美的对象以外,才更使山水松竹等自然景物都成为美的对象。[2]173”自然与人、人与人的亲和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根本。儒家侧重人与人的和谐,道家重视人与自然的冥同合一。

从历史上分析,中国传统社会阶层即由官方朝廷、士人、乡土民间三大主体构成,而以乡土为代表的农业文明从数量、面积上占绝对主导地位。几千年的农业乡土世界虽然有经济、政治落后的一面,但其从根本上维持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友善互助等人文传统。乡土文明为中国艺术精神产生的基地,与儒道所阐扬的仁义礼乐和道家的自然精神相吻合。从这里分析,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阐发与乡土生活联系密切。他对人与自然、人与人相容相和的传统艺术精神加以肯定和赞赏:“专制政治今后可能没有了;但面对由机械、社团组织、工业合理化等带来的精神自由的丧失,及生活的枯燥、单调,乃至竞争、变化的剧烈,人类是需要火上加油性质的艺术呢,还是需要炎暑中的清凉饮料性质的艺术呢?我想,假使现代人能欣赏到中国的山水画,对于由过度紧张而来的精神病患,或者发生更大的意义。[2]6”中国艺术可以在现代文明社会发挥独到作用,因为它是和谐的,人与自然亲近的,人与人融合的,可以使灵魂干净、心灵安静,而这正是现代社会缺乏的。“在中国古代,人与万物皆为天所生……所以容易与自然发生亲和之感,因而在道德上、在艺术上,都表现出人与自然的谐和融合的境界。[1]210”湖北古称楚地,属中原温带气候,四季分明,降水丰沛,自然界品类繁盛,生机蓬勃,从小生活在故乡山水的徐复观对自然界的亲近和留恋,对他的艺术启迪不能说没有影响。他对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中国艺术精神极为推崇,并由此展开对人与自然分离的现代文明和现代艺术的大力批判。1960年徐复观到日本,写下《樱花时节又逢君》,记叙了他对日本现代化都市文明的感受:“人在由科学所成就的物质世界中,是一天一天变得更为渺小了……现代文明,是把自己从属于自己所造出的机械。机械变成了主体,而人自己反成为机械的附庸。[1]183”对现代文明和现代艺术的激烈批判,是徐复观思想体系中一个重要基调,在他看来,都市文明越来越使人的生活失去自由。都市文明作为农耕文明的对立面,在徐复观笔下总是以负面印象出现,现代艺术总是遭到无情鞭挞。“现代最大的特征之一,是人的地位的动摇。这在现代艺术方面,便表现为‘非人间’的性格……也一步一步地转向反自然方面去了。[1]210”“现代艺术的精神背景,是由一群感触敏感的人,感触到时代的绝望、个人的绝望,因而把自己与社会绝缘,与自然绝缘……[1]216”在徐复观看来,现代艺术即是现代社会畸形生活的反映,是非人性、反自然的绝望、幽暗、孤绝的心理异常现象。西方文明过分重视科学世界,而忽视价值世界,从而导致人性的失落和生存危机,使现代艺术也走向了人性和自然的反面。徐复观对西方艺术的批判,虽然难免有偏激处,但他内心对传统古典艺术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的称颂情愫极为真挚。徐复观的文化理想即是以乡土世界样态建构、承续和发扬传统文化道德、心性、艺术等为目的的生活样式,足见他对“乡土”可谓一往情深。

以乡土文明为基础的自然悠久的中国传统文明,其不足和落后也是很明显的,如科学的不发达、几千年来专制政治制度的毒害等。徐复观对传统文化的弊端有清醒认识,他认为儒家精神中缺乏现代意义的科学认识:儒家对于自然是很亲切的,但不同于科学对于自然作冷静、客观的剖析,而是把自己的感情、德性客观化、自然化。“西方科学,把人也演化于自然之中;而儒家精神,则把自然演化于人之中。[4]37”这就使得儒家难以成就关于自然的科学。“中国文化所遗留的问题,是在物的方面。因物的问题未得到解决,致今人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4]41”从徐复观对乡土贫困艰辛生活的回忆中可看出,他对中国传统文明由于科技落后带来的贫苦生活的认识是深刻而清醒的。他还在《儒家对中国历史命运挣扎之一例》、《儒家政治思想的构造及其转进》等文章中对儒家政治思想的局限和传统专制制度的毒害作了深刻揭露。徐复观对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明的优点和局限均有全面深刻的认识,不是偏狭的保守主义者。

新儒学大家徐复观由政界步入学术界,是近代史上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在政治理想不能实现之际,由于结识并师从了一代大儒熊十力先生(熊是他的老师,又是湖北同乡),并在熊十力那里获得了新的启迪和希望,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方向和归宿。他认同熊十力所开启的现代新儒家的路向,从文化问题入手探寻中国的出路。熊十力告诫其“亡其国族常先自亡其文化”的教诲成为他铭记终生的箴言[1]1。他由政治转入学术,成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个中原因,熊十力起着关键的作用。另一方面,笔者以为他内心深处的乡土情结也是影响他学术路向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1]李维武.文化与人生[G]//徐复观文集:第1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李维武.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卷[G]//徐复观文集:第3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4]李维武.儒家思想与人文世界[G]//徐复观文集:第 2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Rural Complex and Traditional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Going Back——An Analysis of Xu Fuguan’s Cultural Thoughts

FU Xiaofan,LAN Hao
(Philosophy Department,Xiamen University,Xiamen361005,China)

Xu Fuguan is a Taiwan’s new Confucian.Although his life in his hometown Xishui county,Hubei,was poor and hard,the rural life experience and farmers’virtues were unforgettable to him.This paper,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Xu Fuguan’s works,illustrates the influence of the rural complex on his traditional culture feelings,an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his praise of traditional moral and artistic spirit in his traditional cultural thoughts,draws a conclusion that Xu Fuguan’s going back to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onsciousness is inseparable with his rural complex.Studying his rural complex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his cultural thoughts.

Xu Fuguan;rural complex;cultural thoughts

B821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1.06.001

1673-1646(2011)06-0001-05

2011-07-13

傅小凡(1957-),男,厦门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从事专业:中国哲学和美学。

猜你喜欢
徐复观情结美德
诚实是美德
徐复观拜师熊十力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熊十力骂醒陆军少将
告别“GDP情结”
难舍难分的情结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她是自立自强的美德好少年
逝前的美德
徐复观眼中的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