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教学文化研究
——基于一种文化传递的视角

2011-08-15 00:44曹电康
关键词:体育教师主体体育

曹电康

(中北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学校体育教学文化研究
——基于一种文化传递的视角

曹电康

(中北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体育教学中师生不同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体育教学文化传递的方向、过程和效果。体育教学文化传递的路径是从三个视角展开的:从文化自身的视角看,分为濡化和涵化两条路径;从教师的视角看,分为积极传授路径和消极传授路径;从学生的视角看,分为文化认同路径和文化遵从路径。

文化传递;学校体育;教学文化

从文化传递的视角探究学校体育教学文化,首先是源于文化传递与学校体育之间的密切关系。文化传递是一种文化传播形式,是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式与途径。文化传递与教育具有内在的、密切的联系。“文化之所以能成为文化,关键是它具有被传递性,即通过教育传递,人们才能了解其中的意义、观念、技术,才表现出群体性,才能作为文化而存在,才能对人类产生影响,使传统文化这种外观体验转变为文化传统这种主观体验。[1]”文化正是通过教育得以保存和不断传递的。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体育文化传递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其次是强调体育教学过程同样也是一种“文化”传递过程。与其他文化课教学一样,学校体育教学同样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当然,所不同的是,体育教学传递的是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知识文化、外显性文化。“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是以组织学生进行身体练习的实践活动为其主要特征的。[2]”文化课教师固然可以在文化传递中得到尊重,体育教师同样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等师者的尊严,也完全可以担负起传递文化的职责。第三是希望有针对性地促进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当前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存在许多问题,一些问题与未能理顺文化传递中师生的逻辑主体关系有关,另一些问题则与未能明晰文化传递的路径及影响因子有关。笔者希望通过对体育教学文化传递主体和路径的分析,对当前体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有更完整的认识,从而促进未来体育教学在改革的行动取向选择上更具针对性。

1 学校体育教学文化传递的内涵

在对学校体育教学文化传递内涵做出界定之前,必须对文化内涵先做一个较为清晰的界定。尽管文化的定义多达上百种,但都可以归于两种取向:一种是泰勒式的大而全的广义文化,例如《辞海》将文化定义为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中国大百科全书》将广义文化定义为总括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的和精神的全部产品;狭义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群体习得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本文对体育教学文化传递进行解释所根据的是狭义的文化,其缘由:一是狭义文化虽然仍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意义,永远也不可能包括充分发展的现象的一切方面的联系”,但它已基本展示出了文化现象与其他现象间的区别与联系,抓住了文化的概貌;二是狭义的文化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影响和作用更大,它时时把握着体育教学的“脉搏”;三是学校体育教学文化作为一个隶属于学校文化的下位概念,仍有其相对独立性。广义的文化含义过宽,无法区别于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等其他学科。可以说,狭义文化的界定,为正确看待与分析学校体育教学文化传递提供了一个理论前提和解释框架。本文所使用的体育教学是指以身体活动为特征的体育活动,至于在教室中所进行的以体育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活动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参照狭义文化学以及教育文化学的解释框架,本文将学校体育教学文化传递的内涵界定为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观念和体育行为等文化信息进行文化互动的活动。

2 学校体育教学文化传递的主体

教师和学生,谁是体育教学文化传递的主体?这不仅关系到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影响到体育教学文化传递的方向、过程以及效果。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者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完全消极被动接受外来刺激的客体,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把条件反射或程序设计施之于学生,使学生做出期待中的反应,避免不期待反应。持这种观点的人看来,体育教师在体育文化传递中是主体,是绝对的权威,学生是文化传递的客体,是服从者,这是20世纪中国学校体育普遍流行的教学观念。在这种观念下,文化传递是按照教师向学生“单向度”的方向进行的,难以达成师生互识与共识的互动关系,容易出现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以及教师教得辛苦,学生练得痛苦,最终还是不满意的结果。以杜威为代表的“学生中心论”则是另一个曾经极度流行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学生的发展是一种自然,教师只能作为“自然的仆人”,而不能主宰自然。教师不应作向导和指挥官,只能充任一名看守者和助理者。持这种观点的人看来,学生是体育文化传递的主体,教师要一切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中心,在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时只起辅助作用。根据这种观念,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来源不是教师,而是其他渠道;文化传递过程体现出的不是正常的师生传承关系;文化传递的效果是无视体育学科的特殊性,无论什么人都可以来上体育课,导致教师向学生传递文化的功能被严重弱化,体育教师越来越没有了传递知识和技能这样的文化尊严。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点在我国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中成为非常流行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试图调整体育文化传递的方向,平衡师生关系。不可否认的是,与上述观点相比,这种观点有了重大进步。但问题在于,主导是表示功能的范畴,而主体表明角色性质,二者依据的不是同一个标准。再有,当体育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以确立并发挥作用时,学生容易被体育教师的主导地位影响;另一方面,当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起来以后,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往往难以发挥。可以说,这种关系不仅在逻辑上难以成立,不能明晰体育教学文化传递的方向、过程与结果,而且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也确实难以得到运用。我们可以看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旗号下,一些体育教师发给学生器材,让学生自由结组选择自己喜欢的篮球、排球等运动项目,其实就是变相的“一个哨子两个球,学生老师都自由”的放羊式教学行为。

“师生交互主体性”是近年来体育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新走向,其理论渊源来源于胡塞尔现象学中的核心要义,即极力关注人的存在,关注人的交互主体性,反对主客二元分离。“师生交互主体性”体育观的第一层含义在于,由于教师“术业有专攻”、“闻道在先”,在体育教学常态中,教师是传授体育教学文化的主体,即在体育教学的讲解示范、教学设计、场地器材、比赛安排等文化传授方面是主体,学生则是在文化传递过程中接受体育教学文化的主体。在接受过程中,学生在道德、情感、信念等人格层次上与教师是平等的,他们通过自主、合作、发现等学习方式发挥着主动作用,成为人格以及学习的主体。此时,体育教学文化观念和行为的传递方向是由教师到学生。“师生交互主体性”体育观的第二层含义在于,在尊重彼此差异的前提下进行的持续体育教学行为中,体育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互转换。在萨特看来,“当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发生关系时,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不再是互为主体,而只能是主从关系。”这表明:从哲学意义上讲,主体与客体是相对的、互换的,因此交互主体性在体育教学的文化传递过程中更多的是主客关系的交互更替。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但是当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对文化的接受出现问题,难以再进行自主、合作、发现式学习,教师必须对其进行指导和纠错时,学生就不再是学习的主体,即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再互为主体,而是发生主客关系的转换。“当学生在练习中出现了理解上的困难或者难以掌握的技术,必须要体育教师去指导和帮助时,他们之间就一定会持续地发生‘交互主体性’的关系。[3]”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学文化传递的方向是:先由学生反馈给教师,再由教师传递到学生,体现了教学活动的互动性与教学效果的优化性。可以说,“师生交互主体性”体育观反映了体育教师和学生的交互主体性关系,这种关系也决定了体育教学文化传递方向的双向性和传递过程的动态性,以及在某种程度上传递效果的优化性。

3 学校体育教学文化传递的路径

3.1 从文化自身视角看,体育教学文化传递的濡化与涵化路径

濡化是指一种对传统文化连续性的传承方式。在文化人类学家看来,社会文化的许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与延续性,这种文化延续的部分是通过“濡化”的过程来保持的。在他们看来,濡化是部分有意识、部分无意识的学习。在学校体育中,武术教学就是一种濡化过程。武术作为民族体育文化的瑰宝,蕴涵了“仁、义、礼、信、勇”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如武术文化中强调的尊师重道体现了“礼”,讲礼守信体现了“信”,勇敢仗义体现了“勇”和“义”。另外,坚韧笃实、刻苦求进,太极拳的虚静自然、舍己从人等都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体育教师传递这些传统文化,对于青少年融入当代主流社会,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濡化使受教育者适应本团体、社区的生活方式和知识观念,促成了其社会化。[4]”

涵化意指由处在不同文化环境的个人组成的群体,因持久地接触,相互适应、借用,结果造成一方或双方原有的文化模式发生了大规模的变迁,其使受教育者接受不属于本团体、社区的生活方式、价值习俗,拓宽受教育者的视野,进而为文化的变迁提供动力。例如,对奥林匹克教育的文化传递体现了体育教学文化的涵化路径。奥林匹克的基本思想是以体育运动为手段,通过组织国际性的奥运会,教育全世界的青少年和民众,最终达到捍卫人类根本利益——社会和平的目的。教育是奥林匹克的主线,奥林匹克追求的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和真善美的精神境界。通过在学校体育中进行奥林匹克“公平竞争”、“运动员风范”、“合作精神”等体育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文化传递,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和掌握体育运动知识,理解体育文化内涵,还对其自身人格的健全、社会价值观的培养等具有重要意义。

3.2 从教师的视角看,体育教学文化传递的积极传授与消极传授路径

积极路径沿着文化选择 积极传授的路径进行,消极路径沿着文化选择 消极传授的路径进行,两条路径都来自文化选择。这表明体育教学文化首先需要进行有选择的传递,影响体育教学文化选择最重要的因子是社会主导的意识形态,这一点可以从体育大纲(体育课程标准)中关于不同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求上看出。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是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社会主导的意识形态确定的,事实上,这种选择的原则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体育教学课程内容所要求的。

两条路径都来自文化选择,但后来却发生了分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教师对于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倦怠程度影响了其对待文化传递的态度。一般而言,教师对自身职业认同感越强、职业倦怠性越弱、心理的满足程度越高,就越能以积极、主动、愉悦的心态投入到文化传递的教学中,就越能营造出生动、活泼、和谐的课堂气氛,反之,则有可能使文化传递停留在基本需要的满足层次。提高体育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减少职业倦怠程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通过广泛宣传和引导,为体育教师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工作环境,使教师感受到体育教师职业与其他文化学科教师一样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同样在社会上具有较高地位。②完善评价机制,创设一个和谐、公平的学校组织环境,激发体育教师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加强体育教师专业化培训。加强体育教师专业化培训是提高体育教师爱岗敬业、减少职业倦怠行之有效的办法。从事体育教师职业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需要专业化的智能培训。④加强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成立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等多种措施,激发体育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预防职业倦怠的发生。

3.3 从学生的视角看,体育教学文化传递的文化认同与文化遵从路径

文化认同路径沿着文化关注 文化认同的运行轨迹,文化遵从路径沿着文化关注 文化遵从的运行轨迹,两条路径均来自文化关注,但在后来同样发生了变化。原因在于,虽然它们都来源于文化关注,但关注的程度有可能不同。一般而言,学生对教师传递的文化的关注程度越高,说明这种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越大,学生越有可能产生文化认同心理,去主动实践练习的行为。反之,则会迫于外界的压力产生文化遵从心理,出现消极被动的体育教学行为。目前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广泛存在的“身顺而心违”现象就是文化遵从心理的真实写照。显然,第一种文化传递路径具有更佳、更长远的效益,但第二种传递路径在当前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更为普遍。为此,需要从以下3个方面加以改进:

1)提高体育教学文化的亲和力。尽管近年来我国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有了很大提高,但总体看来,社会对体育教师的看法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一般的教师中有三种人,语文、数学老师给人的形象是文人,音乐、美术老师给人的形象是艺人,体育老师更像是武人。[5]”更像“武人”的体育教师在人们看来文化素养是较低的,不具备“文化”传递的功能或文化传递的含金量不高。如果体育教师仍然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使学生不能感受到体育教学的文化亲和力,学生对体育教学文化关注 文化认同的运行轨迹就无法完成,因此提高体育教师文化亲和力是完成文化认同轨迹的前提。

2)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串联。由于在社会选拔功能上不如文化学科那样强,学生首先关注的不是教师传递什么方法,而是传递什么内容。如果传递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意愿,学生会立即体现出较高程度的关注,这从大学体育教学选修课的选择上可以看出。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普及性较强的项目往往早早地就被选满,显示出学生对这些内容关注得更多。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就比教学方法重要,事实上,如果只有教学内容的传递,并不足以保证学生对体育教学关注的持续性。例如,许多学生对于足球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假如教师不注重教学方法,总是进行无球跑动等基本技术练习,学生对足球的热情就会随之降低。因此,体育教师传递符合学生意愿的教学内容和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是使学生对体育教学传递中文化认同路径得以发生并持续的保证。

3)注重学懂、学会、学乐的结合。文化关注文化认同路径的实现取决于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内在动力,即具有学习兴趣,而产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是让学生在体育教学的文化传递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功。体育知识的一个特性是知识的学懂与学会可能脱节,即学生学会做一个动作并不代表他完全理解了这个动作。如一个学生也许可以单手肩上连续投中10个篮球,但他未必可以说清楚为何能够连续投中,这是典型的“知其然”而不知道“所以然”,也就是只学会而未能学懂。不可否认“,学懂”能够使学生体会到体育学习的快乐和成功,但这只是一种浅层次的快乐。同样,一个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网球的击打要领,但他可能一练习起来就错误动作频现,这就是只学懂而未能学会的表现。同样“,学懂”也有可能使学生在做练习或欣赏高水平的体育比赛时感到快乐,但这也是一种浅层次的快乐。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文化传递中注重学生学懂、学会、学乐的结合,不仅要教会学生,还要教懂学生,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道“所以然”,进而让学生学乐,从深层次体会到快乐和成功。

[1]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刘清黎.体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吴本连.论后现代主义体育教学观下的师生关系[J].体育文化导刊,2008(7):108-109.

[4]郑金州.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辛利.体育与健康课程培养初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初探[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6):121-122.

Sports Teaching Cultural Studies in School——A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CAO Diankang
(Sport and Art Institute,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Taiyuan030051,China)

In PE teaching,different subject position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determine the direction,process and result of its cultural transmission.The cultural transmission is illustrated from such three aspects as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divided into Confucianism and acculturations;the teacher’s perspective,divided into positive imparting and negative imparting;and the student’s perspective,divided into cultural identity and cultural compliance.

cultural transmission;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teaching culture

G807.4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1.06.021

1673-1646(2011)06-0105-04

2011-07-02

曹电康(1969-),男,教授,硕士,从事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主体体育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我们的“体育梦”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