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教师理念 发展高职教育

2011-08-15 00:50李宜华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知识经济人才优化

李宜华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更新教师理念 发展高职教育

李宜华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高职教育是国家提高民族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高职教育,教师理念更新尤为重要。确立新的教育质量观、新的学生主体观、新的教师主导观,有效推动我国高职教育与国际社会教育发展趋势相接轨。

高职教育;软实力;素质教育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昭示着职业教育春天的到来。欣喜之余,应该切实考虑如何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不断上水平的问题。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1]高职教育工作者尤其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就在于:高校的发展,硬件设施、投资保障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应该是“软件”建设。发展高职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在创造条件力求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切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关注教师的理念更新和能力提升。这是提高教育实效、优化院校发展后劲的治本之举。

1 关注学生投身社会实践需要的适应力和参与力,确立新的教育质量观

为有效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在需要大批大师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的同时,还需要更为大量的有知识、有能力的专业技能人才。高职教育无疑应当以此界定新的教育质量观,高职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关注全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需求。为此需要关注学生发展所需要的适应力和参与力,正视高职教育所面临的冲击或推动力。

1)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须知,货币、技术、设备等都可以引进,唯有人才买不到、借不来。何况,国家建设需要的是数以万计的多层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此需要着力培养能够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

2)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世界正在进入电视、通讯、电脑三网并存的新经济时代。为有效培养现代化人才,教学目标、内容、形式、过程、方法、手段等,显然需要相应优化。

3)21世纪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对教育的需求。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将是国家发展和民族繁荣的战略制高点。所以必须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目标,从力求与国际社会接轨、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高度实施教育。上述诸方面的推动力,实际上早已被概括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的目标体系之中。努力适应这样的时代要求,致力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应当成为高职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

由此可见,为确保高职教育能够适应社会生产力推动下的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要求,必须着眼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教育事业的要求,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恰当界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致力于培养人,培养既有多样化追求与个性特点,又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主动全面发展自己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定要据此为高职教育准确定位:实施培养各个层次人才所需要的大众型普及型教育,而非仅仅服务于顶尖人才培养的精英教育;着力培养和优化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推动学生成为能够服务于祖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四有”人才,尤其应注意不断优化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了解知识经济时代特点及其人才要求,确立新的学生主体观

2.1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为更好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工作者需要正确理解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下的知识经济时代所具有的“四化”特点,以及由此决定的相应的人才要求。

1)经济发展可持续化需要创造型人才。比如在自然资源几近耗竭的今天,需要科学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开发和利用尚未被发现利用的资源,这就需要创造型人才支撑。

2)资产投入无形化需要智力型人才。知识、智力的投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日益发挥决定性作用,因此我国需要全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需要高品位智力型人才。

3)经济决策知识化需要自主型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决策的调控能力在日益强化,这当然需要人才的自主性,而高职教育的自主意识培养则尤为重要。

4)世界经济一体化需要开放型人才。近年的经济危机所彰显的各大国间错综复杂关系,充分体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特点。为此不得不全面改革教育教学的封闭型模式。

2.2 知识经济时代下新的学生主体观

综观知识经济时代的“四化”特点,不难确认,坚持不断学习、创新的终身发展能力将决定一个人的生存力。终身学习的最根本特征,应当是全面开放的多维度系统:在时间上,受教育时限扩展为人的一生;在空间上,学校、家庭、社区教育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立体化统一整体;在人力、物力方面,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的职责;在内容方面,将以充分、及时地传递和处理信息为主体。据此,高职教育工作者更需要有效地转变教学观念,坚持在实践中以人为本,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和有效调整教学思路。

1)21世纪人才需要自学能力,这将事关学生在未来竞争中的地位。为此必须引导和优化学生自觉、主动地在新情境下理解接受新知识,以及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以讲代学”只能培养其依赖性。

2)21世纪人才需要创造力,知识经济的核心在于实践和创新。据此,致力于指导学生善于内化前人知识,将所学知识因素重新排列组合,才能有效优化其主动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生为贮存知识的容器只会窒息其创造力。

3)21世纪人才需要与别人交流合作,即善于传递信息、积极参与和争取协作的能力。为此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并着力培养优化其团队精神。如果仅以“教”课为任务,仅以学生为教学中的“道具”,就会诱发和强化其自我封闭性格等不健康心理。

实现培养21世纪人才的关键,应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负责,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素质、创造意识和基本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为目标,积极实施创新教育,以期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职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殷切期望。

3 切实建树和践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确立新的教师主导观

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更是日新月异。为了确保高职教育事业能够健康有序高效地发展,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对的要求就是,切实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参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正确发挥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坚持不断强化和优化师德修养和文明素养,并以应有的综合能力驾驭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地推动一代新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1)要善于突出工作重点,不断强化优化德育工作。为达成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标,要全面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目标的“希望工程”,结合学习和了解中国近代现代历史,引导学生了解党的性质、宗旨、任务等基本知识,并深入持久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基础文明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为活化德育形式,还应充分重视强化和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作用,倡导专业课教学在实践中有机有序渗透德育。此外还应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专题讲座及报告会等丰富多彩的德育形式,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和正确认识社会。

2)要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建树现代教学理念。根据实施创新教育或实践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践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坚持新的学生主体观、教师主导观和教育质量观:坚持新的学生主体观,即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方向、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坚持新的教师主导观,即教师坚持以应有的素质能力驾驭课堂教学,首先有师德修养、文明素养的不断强化和优化;坚持新的教育质量观,即坚持充分挖掘、培养和优化学生的个性潜能,从而使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殷切期望真正变为现实。

3)要瞄准创新教育目标,创造高职教育特色。高职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质和要求,坚持以创新教育理念指导学科教学,并从高职教育的实际出发,着眼于“比较群体的创新”和“自我实现的创新”等相对意义上的创新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在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过程中尽量“出新”。[3]要着眼于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关注学生进入企业所需要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关注其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培养,充分强调高职课程的探索性和设计性,培养和优化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批判性。

4 结束语

根据人们认识发展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高职教育教学一定要认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必须靠学生自主参与的道理,力求使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知其所以然)和运用功效(了解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有序组织和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使得学生能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学会合作,并培养耐挫力,有效改变我国学生在相关方面的形象。作为引路人的教师,为此要提倡渗透性学习情境的创设,多方引导学生进入自觉主动“体验式学习”的境界,而不应满足于平铺直叙,按部就班地“告诉”学生以知识。[4]只有这样,才能坚定不移地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努力创造工作特色,为推动和促进教育事业不断上台阶上水平做出应有贡献。

[1]刘宜庆.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李景华.思想政治教学艺术散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4]杨振宁.读书教学四十年[M].香港:三联书店,1985.

Renvate Teachers'Conception,Develop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 Yi-hua
(Taizhou Polytechnic College,Taizhou 225300,China)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focuses on the nation's overall quality and its soft power.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oftware construction,focus on the update of teachers'concept,establish a new concept of education quality,form the new views of students subjectivity and teachers guiding role to effectively promot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be coincide with that in the worl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oft power;quality education

G 715.1

A

1672-2434(2011)02-0004-03

2011-02-25

李宜华(1956-),男,副教授,从事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知识经济人才优化
人才云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评价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