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精品文化活动培育问题初探

2011-08-15 00:50李文珊
大庆社会科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精品校园文化培育

廖 阔,李文珊

(湖南工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高校校园精品文化活动培育问题初探

廖 阔,李文珊

(湖南工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校园精品文化活动的教育引导功能日益凸显,这对校园文化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校园精品文化活动培育要实现以专业为基础,把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高与学生的德育素质提升融为一体。要构建“以活动育人”、“以节育人”的全面育人长效机制,就必须紧紧把握学生思想的异动,紧跟高校教育的大环境,力求不断改善、不断适应、不断再造,使高校校园精品文化活动的建设始终处在不断变革的过程中。

高校;精品文化活动;培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指出:要“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要“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校园精品文化建设在方法上的突出特点是寓教于文化,即通过文化教育、文化娱乐、文化感染等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文化思想和精神素质,以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一、作用及意义

通过校园精品文化活动的培育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长效的学习环境,力图在校园里形成一种精神上和思想上的凝聚力,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以提高高校教学及学生学习的层次与绩效。通过校园精品文化活动的培育,坚持以专业学科为依托,以创新灵感为动力,打造系列品牌活动,确立多维成才坐标,举办多种形式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依靠校园文化活动的多元化、专业化特色,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方针,按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原则,在拓展专业教学领域、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整合资源,挖掘和培育特色品牌,以创新的思维,积极探索德育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新机制,切实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实现“以精品活动育人,专业水平提高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共促进”的目标,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校园精品文化活动培育的大格局,开拓高校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新局面。

通过校园精品文化活动的培育搭建学生实践基地,并通过项目化管理运作,实现以下五个目标:

(一)以技能竞赛为途径,竞赛育人。校园精品文化活动的核心内容是专业技能竞赛,通过举办相关专业竞赛,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深入交流,发现和培训优秀专业人才,提高学生专业竞争力,增加学生的就业途径和就业信心,达到竞赛育人效果。

(二)以科研课题为契机,科研育人。校园精品文化活动组建学习兴趣小组和专业团队、工作室,指派专业教师作为科研导师,指导学生完成科研课题或科技开发,或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热情和科学精神,为科研育人提供队伍保障。

(三)以校企共建为平台,实践育人。校园精品文化活动引入企业赞助与合作,学生成立相关技术工作室,进行科技志愿服务,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共建。通过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形成基地化、专业化、日常化的实践机制,为培育厚基础、重实践、精技术、强能力的综合应用型人才提供可能。

(四)以前沿对话为依托,文化育人。校园精品文化活动通过邀请知名学者、权威专家和企业领军人物、成功人士来校就科技前沿研究、发展趋势、技术应用、企业文化、创业及成功经历等方面的内容开展讲座、交流,通过倡导网络文明风气、文化教育普及等,营造浓厚学术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

(五)以规范运作为模式,工作育人。校园精品文化活动从前期策划到活动实施,从宣传发动到总结提高,整个工作流程任务繁重,基本可以实现学生干部梯队的建设和培养,使他们成为校园文化积淀与传承的直接参与者和创造者。

二、存在的问题

高校校园精品文化主要表现在高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在教学、科研、生活等各个领域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念以及物质和精神成果中所体现的文化形态。校园精品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心理、实施方法都有积极的影响。但在新形势下,高校校园精品文化活动培育也面临新的困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一)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轻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精品文化活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绝不能把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文化的娱乐性。

(二)重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功能,轻校园文化的引导功能。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控制层面上,强调其管理控制功能,只把校园文化建设看做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

(三)重校园文化的专业性,轻校园文化的学术性和思想性。内容单一、综合性不足、层次低、重复化甚至庸俗化的活动较多。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限于名目繁多的各种具体活动,而把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等潜在的教育活动排斥在外。

(四)重校园文化活动的短期效果或轰动性,忽视校园文化活动培育的持续性和效果的长期性。缺乏相关合作平台,未能通过校园精品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和运作,形成基地化、专业化、日常化的育人长效机制。

(五)重视学生工作机构的作用,忽视专业教师的作用。把高校校园精品文化活动培育仅仅看成是学生处、团委、学生会等学生工作机构和学生的事情,而忽视教师的作用。其实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教师,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教师的人格和文化涵养直接影响所培养学生的素质,他们的整体凝聚力对校园文化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对策及方法

高校校园精品文化活动培育要实现以专业为基础,在高校精品文化活动的培育及开展过程中,把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高与学生的德育素质提升融为一体。要构建“以活动育人”、“以节育人”的全面育人长效机制,就必须紧紧把握学生思想的异动,紧跟高校教育的大环境,力求不断改善、不断适应、不断再造,使高校校园精品文化活动的建设始终处在不断变革的过程中。

(一)完善和发展校园精品文化活动培育策略与模式理论。在校园精品文化活动培育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克服学生绝对的服从心理、惰性心理、因循守旧的保守心理等,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量,促使学生发挥潜力。力争坚持以校园精品文化活动培育为契机,以专业学科教学为依托,整合资源,在举办校园精品文化活动中贯彻“全面育人”的思想,力图解决在鼓励学生广泛参与的前提下,校园精品文化活动培育如何进行设计,如何调控建设过程,如何有效实施建设活动以达成目标,这是对校园精品文化活动培育策略与模式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从深层次根源上寻求培育校园精品文化的方法和策略。校园精品文化活动培育,要从制度层面、操作层面、心理层面分析其内涵的深层次根源和障碍,找到这些根源形成的社会机制及其变化规律,寻求克服这些根源的方法和策略。要正确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导向功能,渗透和熏陶功能,传承、融合、创新文化功能,必须实现学生的心理认同。通过校园精品文化活动来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积极的思想、情感、知识交流,取得学生的认同。具体措施:在制度层面实现领导行为透明化,以发挥领导、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操作层面要培育公平的竞争环境并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达到鼓舞士气的激励作用和以情动人的教育作用;在心理层面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使他们通过校园文化反馈的整体积极学习取向来调整自己的学习取向。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在举办校园精品文化活动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必须以学生的需要为原点,把激励和兴趣作为唤醒学生主体作用的两大动力,综合运用情境感染法、问题激化法、实践竞争法等手段。校园精品文化活动的开展首先要通过专题网站、学院主页、班级的QQ群、BBS论坛、专题博客、手机短信等多种新途径、新方法构建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受到情境的熏陶和感染,依靠多形式的主题活动,激发学生思维,把学生带入到一个饱含创造、学习情感的意境之中,让他们的心灵深处受到强烈震撼而产生共鸣。其次,学生思维是否活跃,除了与他们对学习某种知识的目的、兴趣等有关外,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有解决问题的需要。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思维又总是朝着尚未弄明白的问题前进,疑能促思,从而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再次,通过校园精品文化活动中设计的竞赛项目,组织学生激烈竞争,用有效途径和手段,通过团体合作来促进班级成员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学习技能、行为习惯等心理和行为要素,朝着有利于学生个人不断完善的方向发展。

〔责任编辑:李 霞〕

G642.0

A

1002-2341(2011)02-0146-02

2011-02-11

2010年度湖南省普通高校优秀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10F37)资助项目;2010年湖南工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建设资助项目

廖阔(1974-),男,湖南衡阳人,讲师、哲学硕士,从事西方社会哲学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精品校园文化培育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校园文化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