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化”角度下的“陌生化”语言翻译

2011-08-15 00:54
关键词:陌生感白线源语

孙 乐

(天津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天津300191)

“新鲜化”角度下的“陌生化”语言翻译

孙 乐

(天津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天津300191)

陌生化;陌生感;新鲜化;源语

文学创作手法“陌生化”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应用。深入剖析了“陌生化”的概念内涵,提出应将“陌生化”同“陌生感”加以区分,同时采用“新鲜化”和“陌生化”相结合的方法翻译源语的“陌生化”语言,从而更加有效地传达源语的信息。

一 “陌生化”与“陌生感”

在准备本论文的过程中,笔者查阅了与“陌生化”和相关的一些论文,发现部分文章扩大了“陌生化”这一概念的内涵,把“陌生化”与“陌生感”混为一谈,没能正确认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在论述中产生一些偏差。下面笔者就先来谈谈个人对“陌生化”与“陌生感”二者关系的理解。

“陌生化”这一文学创作概念源于俄国的形式主义,由该派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最早提出并将其发扬光大。什氏在其作品《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提出:“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长。”(方珊译,1989:6)而艺术“陌生化”的前提是语言“陌生化”,把“日常语言”加工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语言,即“陌生化”的语言,就是具有文学性的语言。(张冰,2000:187))换言之,“陌生化”的本质是新鲜化,就是将人们原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在形式或者描写角度上加以改变,造成似曾相识的新鲜感,让人在陌生片刻后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常采用诸如夸张、比喻、重复以及冗赘表达等修辞技巧来达到文字的“陌生化”效果。如在小说 Invisible Man(隐形人)中,拉尔夫·艾里森在描写cold(冷)这个概念时,没有采用英语中现成的短语,如as cold as ice等,他创造了“as cold as a well2digger’s posterio r”(冷得像挖井工的臀部一样)这样别出心裁的比喻,让读者顿感新鲜,也令小说的文字增色不少。

“陌生化”不能和“陌生感”混为一谈。文学作品中的“陌生感”分两种。广义的“陌生感”指因不熟悉、不相识而产生的生疏感觉;而狭义“陌生感”则主要强调因语言体系、文化差异,时代背景等不同而造成读者在理解上的困难。而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如前所述,指的是作者对熟悉的事物扭曲、变形后产生的艺术化效果。初次读到“陌生化”语言的读者会有片刻的“陌生感”,但他们很快能跳过这个障碍,得到阅读上的新鲜感。而纯粹的“陌生感”语言则没有这样的效果。例如,英语中常见的“Achilles’Heel”(阿喀琉斯的脚后跟)在缺乏相关知识的读者看来,会产生完全的“陌生感”,他们不会想到“致命弱点”这层意思。倘使一部作品中出现过多带有“陌生感“的信息,读者很可能会产生抗拒心理,放弃进一步的阅读。“陌生化”效果则不会产生这种负面的影响,“陌生化”带来的新鲜感会让读者兴趣盎然,产生进一步阅读的欲望,如若“陌生化”的效果没有给读者带来新鲜感,反而让读者产生了“陌生感”,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陌生化”。

二 何为“新鲜化”?

“陌生化”这种文学创作方法在文学创作中的广泛使用,在给源语读者带来新鲜感的同时,也让翻译这些“陌生化”文字的译者们颇为头疼:如何翻译这些文字,才能避免让目标语的读者对文字产生“陌生感”,达到与源语同质的“陌生化”效果呢?笔者建议引入“新鲜化”这一概念。

所谓“新鲜化”,是指在译文中保留源语的“陌生化”效果,还“陌生化”以“陌生化”。“源语作者是通过许多变化来表达一个既定主题的,译者可用不同语言、时间、地点和传统的相应变化来代替源语的变化,使不熟悉源语中变化的目的语读者也能够把握源语主题。”((廖七一,2000:50)这样一来目的语读者也能感受到和原文读者同质的新鲜阅读感。即将源语的文字“新鲜化”了。也有人用“陌生化”来定义这种翻译方法,但笔者以为,“陌生化”是通过扭曲、变形等变化来表示作品内涵的一种文学创作手法,而其本质是带给读者阅读的新鲜感,对原文中的平常语言,我们可以在译文中将其译为读者能接受的“陌生化”文字,但对于原文中本身已有的“陌生化”文字,如果再将其“陌生化”,就等于对源语信息进行了二次扭曲、变形,不符合其内涵。如此我们可以引入“新鲜化”这个概念,用以区分作为文学创作概念的“陌生化”,以防发生混淆。因此笔者认为用“新鲜化”这个概念来定义对源语“陌生化”语言的翻译更为贴切一些。

“新鲜化”看似和“异化”类似,实则不然。“异化”是针对源语中的“陌生感”文字而言的译法,是“通过保留源语的某些成分有意地打破目的文化的规范”。(Mark Shuttleworth&Moira Cow ie,2005),其在翻译过程中没有对应的语词概念,因此采取保留源语的异域特色的方法,让读者体验到他国文化语言的差异与魅力。而“新鲜化”翻译是针对源语中的“陌生化”语言的译法,在笔者看来,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语言结构、文化背景等信息的范围之广,绝非某一种翻译原则所能概括,所以要结合使用,就“陌生化”语言的翻译而言,则要采用“新鲜化”和“陌生化”相结合的方法。下文将以戏剧语言为例加以论述。

三 “新鲜化”角度下的“陌生化”语言翻译

之所以选择戏剧语言为源语,在于其代表性和特殊性。所谓代表性,是指戏剧融合了小说、诗歌、散文、评论等文体特点。“剧作家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总是充分运用各种修辞手段,力求使语言文字新鲜活泼…取得艺术性的表达效果”。(冯庆华,2002:388)所谓特殊性,是指戏剧的无注性。戏剧舞台上台词从演员嘴中说出是一瞬间的事情,台下的观众来不及仔细品味台词,台上的场景已经进行到下一幕,而台词也随之改变。余光中在谈到戏剧翻译时提出:“译者的理想是:读者顺眼、观众入耳、演员上口”(余光中,1994:155)如果译者翻译不当,这种无注性可能会让观众无法跨越“陌生化”台词制造的“陌生感”障碍,使“陌生化”语言失去了其本应达到的新鲜效果,反而成为观众欣赏戏剧的障碍。而采用“新鲜化”和“陌生化”结合的翻译方法在保证台词流畅自然、易于理解的前提下,让观众感受到“陌生化”带来的语言魅力。对其他学文体也有普遍的适用性。

“普利策”奖最佳剧本《推销员之死》是阿瑟·米勒(A r2 thur M iller)戏剧创作上的巅峰之作,故事讲述推销员威利·罗曼(Willy Loman)因年老体衰被老板辞退,而两个儿子也一事无成,让他饱尝打击。最后他为了使家庭获得一笔人寿保险费,在深夜驾车外出时撞车身亡。国内常见的《推销员之死》译本有姚克和英若成等翻译的两版。两部译作既有相通之处,又各具特色,均乃上作。相较之下,姚版翻译的较为灵活,而英版““翻译非常忠实”(英若诚:2009)。本段选自该剧第一幕,是疲惫不堪的威利在推销途中突然返回家后,对妻子林达(Linda)说的一段独白:

Willy(w ith wonder):Iwas driving along,you under2 stand?And Iwas fine.I was even observing the scenery.You can imagine,me looking at scenery,on the road every week of my life.But it’s so beautiful up there,Linda,the trees are so thick,and the sun is warm.Iopened the w ind2 shield and just let the warm air bathe over me.And then all of a sudden I’m goin’off the road!I’m tellin’ya,Iabsolute2 ly forgot Iwas driving.If I’d’ve gone theotherway over the w hite line Imight’ve killed somebody.

惟利 (暗暗称奇地):我一路开着车,你明白?我精神非常好。还贪看风景呢。你琢磨琢磨——我在看风景——跑了一辈子码头,没有一个星期不在公路上的,我还稀罕风景么?可是,林妲,那边儿可真美,树林子长得那么密密层层的,太阳又那么暖和。我打开车前边的挡风窗,浑身上下让清风暖烘烘的吹个痛快。接着是——冷不防的车闯到路边儿外头去了!告诉你,我压根儿就忘记了自己在开车呢。要是车开出了那一边的白线,也许撞死人都说不定。(姚译)威利:(惊讶)我一路开过来,你明白吗?我很好,我居然还欣赏风景呢。你想想看,我一生中每周都在路上看风景。不过那一带地方的确很美,林达,树木真密,太阳又温暖。我打开挡风玻璃,就让温暖的空气给我洗个澡。不料一下子我竟离开车道!说真的,我完全忘了自己在开车。要是我超出了白线开到对面的道上,不定会压死什么人呢。(英译)

本段讲述W illy告诉妻子他已经疲惫到了无法集中精力开车,W illy简短而又口语化的言辞正是戏剧台词的特色,这番真情流露中没有美国人惯用的诙谐语和俏皮话,有的只是朴实、自然的语言。通过对上述两版译文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在翻译戏剧语言时可以:

1 将源语中形象易懂的“陌生化”语言“新鲜化”

以“let the warm air bathe over me.”这句为例:

Willy为了生计在路上奔波,早已疲惫不堪,他亟需恢复精神,以便集中精力开车。而此刻,车窗外的风景气候又分外怡人,Willy认为感受一下美好的空气就像洗澡一样,会让他神清气爽,于是他打开车窗,想“let the warm air batheover me”。这种贴切的比喻是典型的“陌生化”用法,充分展现了Willy当时的心情。英译“让温暖的空气给我洗个澡。”并非地道的汉语表达方式,但人人都能听懂或读懂其中意思,温暖的空气对比让人放松舒畅的洗澡,让人感同身受,在深刻理解舒畅的空气带给疲惫不堪的Willy的感觉的同时,对这个句子也产生了新鲜感。相较之下,姚译也用地道的汉语表达出了W lliy的感受,但不如陈译将源语“新鲜化”的效果好。

2 将源语的平常文字“陌生化”

以“You can imagine,me looking at scenery,on the road every week of my life”这句为例:

姚译将“on the road.”这个再普通不过的的短语译成“跑码头”,原文直译为“在路上”,而姚版译文的“跑码头”原是解放前底层人民在码头边卖苦力揽活的说法。让一个美国的推销员开车去“跑码头”,言下之意是说推销员的工作和跑码头一样辛苦,饱尝辛酸苦辣,不能不说是妙用。相较之下,忠于原文的陈译则显得平淡无奇。再如,姚译将Linda这个英语中常见的女名译为“林妲”,突破了以往翻译将洋名“洋化”的翻译方法,

3 因文制宜,因时制宜,灵活运用“新鲜化”

以“If I’d’ve gone the other way over the white line I might’ve killed somebody. ”这句为例:

“w hite line”是对“lane line”(车道线)的形象变称。这个在源语中属于“陌生化”的口语化表达,若要译成中文,则要结合上下文和时代背景,因文制宜,因时制宜地灵活运用“新鲜化”。试看姚译:

“冷不防的车闯到路边儿外头去了!……要是车开出了那一边的白线……”

姚老的译本发表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我国汽车普及率低,多数人对车道线都没有概念。将“w hite line”译为“白线”确属“新鲜化”,但听到“白线”,观众可能会产生这样的困惑:“车闯到路边儿外头去了”不就是出车祸了嘛,怎么后面又“开出‘那一边的白线”了,这个‘白线’是什么东西呢?

对比之下,英译考虑到了上下文的衔接,更适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不料一下子我竟离开车道!”……要是我超出了白线开到对面的道上……”

原句中的“road”原指道路,但陈译将其译为“车道”,考虑到了观众的接受能力,实属妙变。如此一变观众即使之前没听说过“白线”,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对于现今的观众而言,两版的译词都是非常合适的。但是考虑当时的国情,英译的译词更易为观众接受。

四 结 论

在翻译文学作品的“陌生化”信息时,译者应该在正确理解“陌生化”的真正内涵的同时,采用“新鲜化”和“陌生化”相结合的方法来处理源语的“陌生化”信息。随着时代的进步,读者接受力的提高,译者更有义务将源语的“陌生化”文字在译文中“新鲜化”。当然,在对“陌生化”语言的“新鲜化”翻译应该因文制宜,因时制宜地加以理解。不能将其绝对化,过分的标新立异只会导致哗众取宠。

[1] [法]茨维坦·托多洛夫1俄苏形式主义文论[M]1蔡鸿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

[2] 什克洛夫斯基等1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1方珊等译,三联出版社,北京:19891

[3] 冯庆华1文体翻译论[M]1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

[4] 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

[5] Mark Shuttleworth&Moira Cowie.翻译研究词典.谭载喜主译[M]1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6] 阿瑟·米勒1姚克译1推销员之死[M]1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1

[7] 阿瑟·米勒著1英若成等译,推销员之死[M]1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

[8] 余光中.戏剧的翻译[M]//SeymourRK,LiuCC.Translationand interp reting:bridging the east and west.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 aii,[M]1994:155~1611

[9] 张冰1陌生化诗学——俄国形式主义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0] 英若诚,康开丽1水云在流:英若诚自传[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1

Translation of“Defam iliarization”Language in Terms of“Originalization”

SUN Le
(College of Tianjin Polytechinc University,Tianjin 300191,China)

defamiliarization;sense of unfamiliarity;originalization;translated language

“Defamiliarization”is broadly used in literary works as a way of literary creation.This paper,on the basisof deep a2 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s of“defamiliarization”,suggests that“ defamiliarization”should be distinguished from“sense of un2 familiarity”,and“ defamiliarized”info rmation contained in the o riginal wo rks be translated on account of“o riginalization”and“defamiliarization”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ing of the translated language.

H31519

A

167322804(2011)042012020003

2010208220

猜你喜欢
陌生感白线源语
青丝与白线
幸福的“加”
在失败中奋进
白线
追求有价值的“引导”
浅析被误读的私摄影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青丘白线线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