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增进两岸政治互信

2011-08-15 00:43赵秀忠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两岸关系中华文化中华民族

★ 赵秀忠

中华文化基本精神是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心理依据和精神纽带。在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挥中华文化的精神纽带作用,对于增进两岸政治互信、促进两岸和平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增进政治互信是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证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也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理想愿望。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中华民族的利益代表,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高举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旗帜,不断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向前发展。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国际势力和“台独”势力的阻挠和破坏,祖国统一大业曾一度出现波折,台海局势变得复杂紧张。2005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高度的政治谋略和政治智慧打破了国共两党长期隔绝的僵局,以胡锦涛总书记邀请国民党主席连战到大陆访问为契机,国共两党一致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和“五项共同愿景”,建立了政治互信基础。这一互信基础在两岸和平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特别是2008年5月国民党在岛内重新上台执政以来,两岸关系发生了积极变化,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两岸关系在经历了长期的波折后,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终于迈入了和平发展轨道。

目前,两岸关系发展处在非常关键的时期。经过两岸近两年的共同努力,关系到两岸民众切身利益的一些紧迫性问题,大部分都已得到或已接近解决,而影响到两岸关系朝纵深方向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的、复杂的,甚至敏感的政治问题已逐渐浮出水面。在两岸关系发展历经了十几年重大波折的情况下,两岸双方形成的“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基本思路。基本思路是理智、务实的,有着阶段性的价值与意义。但是,两岸关系发展不可能一直停留在浅层次的“易”事上,也不可能停留在脱离政治的经济阶段。当两岸关系发展需要再往下深入时,必然要碰触到政治瓶颈,更何况在发展两岸关系的过程中,“易”、“难”、“经”、“政”本身就是相互交叉、错综复杂地纠缠在一起的。面对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巩固和深化两岸政治互信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增进两岸政治互信,促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就成为两岸双方议事日程的实质性内容。

在这样的形势和背景下,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的座谈会上发表了题为《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携手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讲话。讲话提出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并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了六点意见。在六条意见中,第一条就是“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这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党对台方针政策的战略性调整和对台工作理论的发展与重大突破,既有原则的坚定性,又有高度的灵活性,为新形势下两岸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前瞻性思维和指导性方针。

政治互信是海峡两岸双方彼此以口头、书面或行为默契的方式,展现出共同维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法理和政治现实的意志,建立起相互包容和信任的政治关系。而“增进政治互信”就是双方在既有的互信基础上,继续扩大两岸领土和主权一体性的认知交集,默认或接受“一个中国境内两个竞争中国代表权的政权差序并存”的现实。同时在政策上采取互助和互利的行动,增强两岸人民的利益联合和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为最终解决政治分歧、实现祖国统一建立起更加稳固的政治架构。

政治互信是发展两岸关系最基本的前提,一个中国原则是建立两岸政治互信的基石。两岸和平发展成果的取得和所发生的巨变,归根结底是因为今天的两岸执政党有了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互信基础,归根结底是政治因素在发挥着作用。人所共知,“一个中国原则”这个概念,是海峡两岸在共同反对外国势力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制造“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的斗争中,为了维护中国领土与主权完整不约而同地提出来的,并且长期一起共同坚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民党重新上台执政后,两岸双方得以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建立了政治互信,才有了目前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突破和突出成就。两岸关系几十年来所发生的任何变化,无论是出现危机,还是有所缓和、有所改善或有所突破,无论是涉及到政治方面的问题,还是经济、文化与事务性方面的问题,无一不是由政治所决定的。因此,要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签订和平协议、建立军事互信机制,要解决直接关系到两岸同胞福祉、台海和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健康地不断向前发展,最终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面对、正视复杂和敏感的政治问题,就必须在恪守一个中国的基础和前提下,不断增进两岸的政治互信。

二、中华传统文化在增进政治互信、推动和平统一中有重要作用

政治是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文化是政治的精髓和灵魂。文化对政治有着深广的影响和作用。中华传统文化在增进两岸政治互信中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发表的《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重要讲话,在提出著名的八项主张时指出:“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也是民族融合、祖国统一的发展史。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了三个重要的功能,即价值整合功能、精神激励功能和民族凝聚功能。正是在这些功能的作用下,中华民族才历经劫难而不衰并日益强大,才历经多次分裂动荡而终归统一融合。在增进两岸政治互信、推动两岸和平发展、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事业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整合、激励、凝聚功能同样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1、中华民族共同的文明发展史是增进政治互信的历史前提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中华民族是对中国各民族的总称,它的外延还应包括海外华侨和华人。民族文化是以民族为界对文化的一种分类,顾名思义,中华民族文化就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文化。它是中国各民族在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格与特点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学为代表,以龙为主要标志,以汉字为载体,将中华民族联成一体,形成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正是由于这种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我国团结统一的趋势历经千年而不衰,并日益发展和逐渐达到更高程度的团结统一。

中华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孕育和生长的。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造就了一个当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统一大国和56个兄弟民族组成的整体。中华民族从原始人到氏族部落,华夏部族长期的生殖繁衍,与其他族系的不断融合,形成炎黄两部落结合的氏族。这一汉族祖先的部落又与其他部落进行纷争、融合,形成了有文字记载的夏商周时代,又经过长达一千多年的华夏各族群的共同开拓,相互融合,到清朝,形成了完整家园,形成了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利益的中国。中国的历史熔铸了领土主权的不可分割,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大家庭。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为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奠定了重要的文化基础。

2、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增进政治互信的精神纽带

中华民族是统一意识特别强烈的民族,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蕴含着丰富的团结统一、和平和谐的思想内容,是增进政治互信的精神纽带。

第一,中华文化“大一统”理念是国家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有着世界上其他民族少有的大一统的历史传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理念世代传承,成为历代王朝一直宣扬的公理,也是大一统理论的重要认识渊源。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分裂时期,不管其动因是什么,许多民族的统治者都以统一中华为己任,以建立统一的中华政权为最大的荣耀。因此,自秦统一六国后的两千多年来,虽然也曾有过混战、割据的局面,但历史主流是统一的。近代,孙中山创立的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堪称典型,其中,坚持祖国的统一和独立是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基本内涵。他的和平统一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财富,教育和启迪后人继续奋斗,以实现这位先行者的伟大遗愿。因此,以中华统一为主流,以分裂为逆流,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这种共识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它在国家统一时起着维护统一、防止分裂的融合作用,在国家分裂时起着促进统一、结束分裂的纽带作用。

第二,中华文化“和合”的民族观是国家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和合”思想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历代人民期盼国家统一、民族和睦的愿望。“和合”既有团结、协作的意蕴,又有融熔、化一的含义。“和合”思想超越地域、风俗、语言的界限,将国内各个民族联结成团结和睦的民族大家庭。在历史上,国内各民族之间也曾发生过纠纷,甚至发生过战争,但这不是历史的主流。中华民族的形成,就是在各民族间不断地发生纠纷与融合中进行的。有斗争,有联合,分分合合,最后才形成一个谁也离不开谁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种以漫长的历史为基础逐渐形成的血浓于水的精神和情愫,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和情愫,不论生在什么时代、不论身处何种地域,强烈的民族认同都成为炎黄子民的共同心理、共同追求。

第三,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是祖国团结统一的一面旗帜。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逐步形成的对自己祖国最深厚的感情,是民族凝聚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动员和鼓舞人们为自己祖国的发展繁荣前赴后继、奋斗不息的一面旗帜。中华民族有着延续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历史,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是极其重要的原因。古有“遥望中原怀故土,静观落叶总归根”;“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名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热爱祖国、捍卫统一的爱国情怀。可以说,爱国主义传统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性格和民族气概之中,成为我们民族的一种心理自觉。在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心目中,“中华民族”的概念是深深扎根的,他们始终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成员,虽然他们在政见、意识形态等方面可能有分歧,但只要涉及到中国富裕强大、中国要抵抗侵略、中国反对民族分裂、中国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等等这样一些事关民族整体利益的重大问题,不论是身处祖国大陆,还是身处台湾、香港、澳门,或者天涯海角,黄皮肤、黑眼睛的炎黄子孙都是一家人,中华民族都是一个坚强的整体。这就是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潜在地发挥着作用。

3、多元融合的中华文化是增进政治互信的文化基础

在文化意义上,民族的融合就标志着文化的交流与整合。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都以其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同时,各民族文化又不断地相互影响、融合乃至同化。这其中,既有中原文化向其他区域的辐射和传播,少数民族地区及中原以外区域的文化也不断向中原内地渗透,对中原文化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漫长的文化融汇过程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特色的中原齐鲁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主导作用,但儒家以外的道家文化、佛教文化,西南地区的巴蜀文化,南方地区的湘楚文化、吴越文化,北方地区的羌狄民族文化,岭南一带的闽、粤、台文化,都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不单是大陆各民族的创造,也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浩瀚大海,无疑也融纳了台湾文化的涓涓细流。台湾与大陆有着相同的史前文化。在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完全连成一体,后来桑田变沧海,使台湾成为大陆边缘的一个岛屿。台湾的原始人类,包括原住民的祖先均来自大陆,他们所创造的史前文化与大陆史前文化一脉相承,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台湾的民情风俗许多与大陆极为相似,台湾民间的婚丧喜庆礼仪乃至服饰、起居、饮食等,与闽粤两省如出一辙。海峡两岸民众还以同样的方式过着同样的节日,进行着形式相同的民间娱乐。海峡两岸长时间的文化交融,形成了割舍不断的民族血缘、亲缘、情缘,中华文化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共同体凝聚的自然纽带。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有着一样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认同、民族归属,因而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这个占人类总数1/5的巨大民族共同体,既包括世世代代生活在祖国大陆的亿万同胞,也包括数以千万计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中华子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成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文化基础,当然也成为增强政治互信、实现祖国统一的文化基础、精神纽带。

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进政治互信的实践路径

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大陆与台湾长期处于人为隔绝的状态,这是造成政治上互相对立、互不信任的重要原因,也是增进政治互信的主要障碍。而共同的中华文化精神与传统则是永远都割舍不断的。开展两岸文化交流,政治色彩少,且不受两岸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容易被两岸各界人士所接受,成为两岸之间化解敌意、消除对立心态的最佳方式。因此,怎样在两岸之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进而推进政治互信的进程和深度,是值得尝试和探索的现实问题。

1、以传承中华文化为纽带,推动两岸文化交流

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消除两岸同胞彼此隔阂、增进相互了解、密切两岸同胞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粉碎台独势力“去中国化”、“法理台独”的有力武器。我们应将河洛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加以弘扬,以台湾同胞喜闻乐见的形式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地开展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应该承认,两岸之间在具体的文化方面是有一些差异的,但由于大陆与台湾在文化上有着同根同源的特点,因而开展文化交流有着许多容易沟通的有利因素。文化交流的形式应生动活泼、丰富多样,应为两岸人民所喜闻乐见,应该借鉴中华民族教育的传统和经验,寓教于乐,做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我们知道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对中华文化就有着很深的感情和很深的造诣。他在担任台北市市长和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坚持用毛笔批阅公文。早在2006年5月17日,时任台北市长的马英九就出席了台北市政府主办的第二届汉字文化节开幕式,并与千名小朋友现场挥毫,共同书写出“汉动天下,字转乾坤”的主题口号。2009年6月19日,他还提出两岸民间合编《中华大辞典》的主张,建议将繁简体两种字词语汇陈列比较,以利两岸互动。2010年9月16日正值中秋佳节前夕,在北京古老的太庙,举行了首届“两岸汉字艺术节”开幕式,两岸青少年共同吟唱《诗经》,让人似乎回到了两岸文化共同源流的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许嘉璐的致辞激动人心而意味深长:也许汉字艺术节举行了N届的时候,“海峡两岸”这几个字都不要了,就是“中华民族汉字艺术节”,到那个时候,我们对世界的贡献就会比祖先更大,所有中华民族的子孙都可以顶直腰杆说: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汉字的传承者!

2、以弘扬妈祖文化为桥梁,凝聚两岸民心

台湾是妈祖信仰者最集中的地方,岛上有大小妈祖庙800多座,信仰者超过台湾总人数的三分之二。流传千年的妈祖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国沿海地区源远流长,是海峡两岸重要的文化交流纽带。目前台海局势在政治层面虽说霜寒未除,但不可否认的是,一种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社会“暖流”在频频涌动,尉为壮观的妈祖文化已上升为人类传承文明、发展进步的世界性课题,同时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各方人士的关注,并使其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妈祖文化以弘扬妈祖精神为核心,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民俗、华侨等多领域内容的客家文化,其核心内容是热爱祖国、热爱和平、除暴安良、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无私无畏、甘于奉献等,妈祖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海峡两岸交流的桥梁。因此,两岸同胞应以妈祖文化为纽带和桥梁,进行文化交流,增进台胞对于祖国大陆的情感,为两岸和平统一提供心理共鸣。并以此为“数典忘祖”的“台独”分子以心灵的痛击。

3、以两岸青年互动交流为媒介,促进台湾青年对祖国的了解和信任

当代台湾青年长期生活在与祖国大陆隔绝的社会环境中,对大陆各方面的了解十分有限,他们对和平统一还心存疑虑,对两岸关系的发展还有明显的“求稳怕变”的心态,对祖国大陆的信任还未真正建立起来。因此,在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中必须努力促进台湾青年对祖国大陆的深入了解。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民族强,我们同样要把祖国统一大业寄希望于青年一代。因此,我们要加大对台政策宣传力度,除了传统媒体外,积极发挥网络在宣传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加大力度开展两岸青年的互动往来,组织更多的台湾青年到大陆参观访问,以构建两岸青年共同的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此外,吸引更多的台湾学子来大陆求学,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其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看清台独分裂势力大搞文化台独的真正本质。

4、以开启两岸党际文化交流为契机,提升政治互信的层次

政治互信的关键在高层。国共两党有过两次合作,有着政治互信的文化基础,在一个中国的原则问题上有着共同的文化认知。两岸地区执政党的国共两党能否建立政治互信,对于两岸和平发展、实现祖国统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开创两党文化交流意义重大。通过开展两岸党际交流,有助于消除隔阂,增加互信;有利于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台湾同胞的利益,促进两岸同胞的交流与往来,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国共两党之间在跨越数十年的恩怨纠葛之后,握手言和,一笑泯恩仇,正是中华和合文化在政治上的生动体现,正是基于共同的文化积淀而产生的政治智慧的最佳抉择。相信在今后维护台海和平、实现祖国统一的伟业中,国共两党也能以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中华文化的政治智慧、中华文明的精神境界,创造出祖国统一、人类和平的美好未来。总之,海峡两岸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增进政治互信的精神纽带和文化基础,两岸达成政治互信、实现和平统一是中华文化精神在当代的生动反映。弘扬中华文化与增进政治互信有着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内在关系。中华文化为政治互信提供了重要载体和必要前提,增进政治互信为中华文化的弘扬开创了广阔途径和美好前景。我们期待着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在增进政治互信中绽放出夺目的光彩,期盼着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在弘扬中华文化中创造出崭新的篇章。

猜你喜欢
两岸关系中华文化中华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政治话语:两岸关系认知框架的一种新诠释
新形势下破解两岸关系症结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文化交流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