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2011-08-15 00:52陈小梅
关键词:福建集群融资

陈小梅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管理系,福建福州 350003)

据福建省经贸委统计,目前,福建中小企业数量占全部工业企业的99.8%,其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的80%以上。[1]因此,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福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与其重要地位不对等的是,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处于融资弱势,打破融资瓶颈已经成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众多思路中,集群融资具有切实的可行性。企业集群通常是指以某一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某一区域集聚的现象。集群中的中小企业与单个中小企业相比,具有独特的融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产业集群发展迅速,目前已初步形成六十多个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但现实经济中,这些中小企业集群的融资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本文拟从产业集群视角出发,结合福建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实践,探索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有效路径。

一、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优势分析

(一)集群发展初期的非正规融资优势

在集群发展的初期,由于缺乏正规金融市场提供企业发展所需资金,集群中的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主要依赖由社会关系网络带来的非正规融资。在亲友借贷、合伙集资、私人借贷等非正规融资模式下,借款人的融资行为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在基于亲情、友情、地缘关系建立起来的集群网络中,融资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失信的道德谴责和声誉损失能够强化企业的守信行为。此外,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区域竞争优势,能够使借款人对企业发展前景持有较好的预期。因此,集群中的中小企业的非正规融资能力强于单个中小企业。

(二)集群发展中后期的正规融资优势

随着产业的发展和分工的不断细化,集群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网络效应逐渐显现,相互之间的关系也由以亲缘地缘为主向以产业分工合作为基础演变,小范围、低频次的交易扩展为大范围、密集的交易。此时,集群企业的正规融资优势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降低融资风险。融资风险的降低主要基于三个方面。首先,集群网络中的信息传递机制能够减少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基于集群地理集中性、组织网络化、地域根植性而形成的企业集群信息共享机制促进了信息在集群内的流动、传播和共享,使得银行能够便捷地获得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在交易环节溢出的“软信息”(如借款人的品格、能力、道德观念、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关系等),从而有效配合企业的“硬信息”(如财务报表、抵押、担保证明等),共同减少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其次,集群内企业的根植性提高了其违约成本。中小企业嵌入产业集群内的社会经济关系网络中,对其形成“资源依赖”,一旦出现违约,其声誉就会迅速在群内贬值,企业生存发展就会受到极大影响,因此,集群内的企业违约率较低。再次,集群企业集中于同一行业,上下游企业间的交易关系相对稳定,有利于银行辨识各个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和经营状况,有利于加强对企业预期利润的判断和对产业风险的预测,从而能够提高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二是减少融资成本。标尺竞争思想认为,市场中竞争性企业数量的增多增强了经理间绩效比较的可能性。产业集群能够形成一个天然的标尺竞争环境,可以减少银行的信息搜集成本,简化信用评估的流程,降低融资成本。此外,对集群内同质中小企业进行集中放贷也有助于银行形成贷款的规模经济,降低融资成本。

三是丰富融资模式。集群内企业处于同一产业链上,便于银行对交易真实性的评估和对中小企业履约能力的判断,从而能够促进银行围绕集群内的核心企业向其上下游的配套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此外,集群内的中小企业间存在地域上的邻近性和产业上的相关性,这使得它们能够更容易地通过股权或协议建立联盟,通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开展集群担保融资或团体贷款等方式进行融资,缓解自身的融资困境。

二、福建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现状

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缓解了集群内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但其融资优势尚未充分发挥,融资瓶颈依然存在。

(一)福建产业集群的发展缓解了集群内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

一方面,以产业集群发展为契机,中小企业能够获得一定的金融资源倾斜。近年来,福建省各级政府出台了多项金融政策支持产业集聚,如2004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就印发了《金融信贷支持福建加快产业集聚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的指导意见》,提出商业银行可以对集群内企业实行整体授信,要通过创新信贷品种与担保方式将关联企业信贷资金供给进行整合。2009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厦门中心支行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厦门市产业链产业集群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这些政策的出台无疑为集群内的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从实践情况看,产业集群的发展也能够带动金融机构的集聚。人行南安支行课题组的调查显示,以水头镇为龙头的南安石材产业集群的发展引起了当地各金融机构的高度重视,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兴业银行纷纷将水头分支机构升级,在经营上给予更大的灵活性。同时,当地各金融机构都加大了对石材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贷款余额从2005年末的17.93亿元增长到2008年末的43.2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5%左右。[2]

另一方面,产业集群的发展也促进了集群中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的创新。同样以南安石材产业集群为例,为满足集群中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建设银行南安水头支行针对中小企业担保难和资金需求急的特点,推出了中小企业联贷联保业务和小企业法人账户透支业务;中国银行南安支行开发了滚动存货质押贷款新模式;民生银行南安支行围绕石材行业中心厂商产业链服务领域,有效“激活”企业担保资源,积极推广动产融资业务新品种。福建其他地区的金融机构也针对集群中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进行了产品创新,如中国银行厦门高科技园支行以厦门产业集群发展为契机创设供应链融资中心,为集群内企业提供应付账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和货押融资,丰富了中小企业融资模式。

(二)福建集群中的中小企业融资优势有限,融资约束未彻底消除

虽然福建产业集群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集群内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但由于福建大多数产业集群尚未发育成熟,集群融资的条件还不完善,集群融资的规模还比较有限,其融资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集群内中小企业的融资仍然以非正规融资为主。众多学者的实证研究也支持了这一观点,如:徐夕湘等人在研究中发现,民间融资仍然是晋江民营企业融资的主渠道。[3]何杨英分析了泉州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指出中小企业采用民间借贷融资实效性强,而采用银行借贷融资则难度较大。[4]陈秀莉等人对石狮市125家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调查显示,石狮集群企业的内源融资占其资金构成的80%以上。[5]另有数据显示,2009年莆田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的科研活动经费,有83.9%属于自筹,金融机构贷款只占12.4%。[6]科研经费是电子信息企业的重要资金使用方向,科研经费的高自筹率同样说明了该集群的正规融资渠道不畅。尽管非正规融资可以在集群形成阶段起到重要作用,也可以暂时缓解经营中的资金困难,但对于集群的持续发展来说则作用有限,难以支持中小企业战略扩张等并购活动和技术创新活动。因此,融资难问题仍是当前制约福建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

三、制约福建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主要因素

(一)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合作文化缺失

福建的产业集群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科技含量较低,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水平低,大量企业“小而全”。如晋江的鞋业产业集群中,4条生产线以上的规模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1.2%,2—4条生产线的中等规模企业约占18.6%,而1—2条生产线或家庭作坊式的企业却高达80%。[7]企业模式“小而全”、产品种类同质化,使得集群内的单个企业独立性较强,较为重视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而忽略了合作的必要性;而合作文化的缺失又使得企业缺乏全局观念,不利于集群信用优势的维护。集群的信用优势是集群中的中小企业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的基础之一,但中小企业集群的信用优势也具有生命周期,[8]需要集群成员的维护,如企业诚实守信意识的增强、企业间交易关系的稳定等。而福建集群中的中小企业间的联系还主要局限于产品的赊销和赊购,交易关系较为脆弱,企业还存在一些违约行为,一些企业甚至为争客户而相互削价、互挖墙脚,这些都不利于集群信用优势的建设,进而影响集群融资。此外,企业之间松散的关系也直接影响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开展团体贷款融资、互助担保融资和发行集合债券融资,制约了集群融资优势的发挥。

(二)集群企业产业关联度较低

集群企业的产业关联性是指集群企业共处于相同或相近的产业链上,具有横向和纵向的产业联系。这种产业关联性是集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集群内完善的产业链条和高度的产业关联能够密切企业间的联系,促进集群内部社会网络关系尤其是交易关系的构建,同时也为供应链融资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但目前福建的产业集群多属于共享终端产品市场、使用相同的技术和劳动力或者需要相似的自然资源的横向产业集群,集群产业链脱节,企业间产业关联效应不强,产业协作配套不够紧密。如:在厦门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中,除冠捷显示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生产的冠捷显示器具有较为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外,其他主要整机产品的省内配套很不理想,戴尔、夏新、厦华等多数企业的产品其省内配套很不理想,在福建采购零部件的比例均不到 20%[7];在泉州的鞋业产业集群中,企业所需皮革物料主要来自广东,所需鞋胶则主要来自浙江温州;在泉州的服装产业集群内,虽然产业链较为完整,但链条不紧,企业之间的配套限于中低档次的产品,“七匹狼”、“九牧王”、“柒牌”等高档品牌产品在生产中,无论是上游产品配套,还是贴牌加工配套,与本地企业联系都不够紧密。集群内部企业间的产业关联度较低,配套能力不强,必然会影响集群内部信息的传递,削弱集群内生的企业的根植性,制约供应链融资的实现,影响集群融资优势的发挥。

(三)集群融资的信贷技术运用不足

信贷融资技术是包含信息来源、甄别与承做政策或程度、贷款合约结构以及监控策略或机制的组合,具体可以分为交易型融资技术和关系型融资技术两大类。[9]其中,交易型融资决策主要基于企业的“硬信息”,而关系型融资决策主要基于企业的“软信息”。结合中小企业集群的特点,金融机构可以采用的集群融资信贷技术包括供应链融资技术、保理融资技术、团体贷款技术、互助担保技术、关系型信贷融资技术等。[9]目前,在供应链融资业务方面,福建各商业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刚刚起步,其产品研发、组织架构和风险控制还不完善,针对中小企业集群的供应链融资产品缺乏,加之福建中小企业集群内部的产业协作配套不够紧密,因此,其融资优势尚未显现。在团体贷款、互助担保方面,目前福建各银行的联贷联保业务对集群企业并无政策偏向,集群中小企业在缔结信贷联盟方面未显现出集群优势。而互助担保模式在运用中受制于资金实力不足、风险控制乏力、担保能力有限等问题,发展也比较缓慢。在关系型融资方面,由于监管层的风险控制和“软信息”收集处理机制的欠缺,目前关系型信贷技术的运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即便在企业集群区域,也尚未有金融机构利用关系型信贷技术设计专门的融资产品,而只是将其作为一种技术手段辅助和支持其他融资产品。由此可见,目前福建中小企业集群的信贷融资技术在实践运用方面还相当不足,不利于集群融资的实现。

(四)集群区域的金融市场结构不完善

首先,大型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不足。福建现有的银行体系以全国性的大型金融机构为主体,这些银行实行统一法人制度,决策链较长,融资手续烦琐,难以适应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小”、“急”、“频”的融资需求,且这些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制度歧视”和“规模歧视”依然存在,对集群中的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有限。其次,集群区域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发展缓慢。地方性的中小金融机构在服务集群中的中小企业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但目前福建海峡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有限,难以成为支持集群中的中小企业的主力军。新成立的村镇银行及小额贷款公司,其网点分布有限,信用基础薄弱,资金实力不足,业务品种单一,经营经验欠缺,而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等在集群区域更是欠缺。再次,集群区域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滞后。近年来福建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其体系建设仍然存在担保机构数量偏少、规模偏小、担保形式单一、担保数额有限、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其整体融资担保能力还难以满足集群内中小企业的需求。

四、强化福建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效应的路径选择

(一)培育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合作文化

“小而全”的福建集群中的中小企业模式导致集群内部企业分散独立,合作意识不足,合作程度偏低,妨碍集群融资效应的发挥。对此,一方面要加强集群合作理念的宣传,要通过集群区域的行业协会向企业充分介绍集群资源的共享性,帮助企业正确对待集群内部竞争与合作、分工与协作的互动关系,培养企业的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另一方面要加强政府对集群产业发展的规划,积极扶持集群龙头企业的发展,引导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化配套企业,并加强对配套企业的职业培训、技术开发和牵线搭桥,推动企业合作,促进中小企业从“小而全”发展为“小而专”。当合作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时,集群的合作文化也就能够深入人心,企业在交易中更加倾向于诚实守信,集群信用优势得以持续。在合作氛围和信用优势的助力下,集群合作融资的可行性增强,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可以选择多样化的集群融资模式化解融资瓶颈。

(二)强化集群企业的产业关联

强化集群企业的产业关联度,密切企业的联系,既能够促进集群内部信息的共享和企业重复博弈机制的形成,提高企业的违约成本,又能够为供应链融资等集群融资模式的实现提供条件。因此,要改进福建集群内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就要增强产业集群的产业关联。首先,要优先扶持产业关联度高、价值链整合效应强的产业发展,特别是要围绕当前福建的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和汽车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延伸和壮大其产业结构链;其次,要积极培育一批关联度大、核心能力强的集群龙头企业,引导其充分利用相关配套条件延伸产业链,推动集群内部大、中、小型企业分工协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再次,要加快弥补现有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必要时可通过有目的的招商引资,将产业链的缺失环节引进到集群内部。

(三)充分运用集群融资信贷技术

充分运用集群融资信贷技术是发挥集群融资优势的条件之一。首先,要注重拓展集群区域的供应链融资业务。供应链融资是基于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之间的长期贸易关系而提供信贷支持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集聚在一起,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和银行的风险控制。集群区域的商业银行应当借鉴和推广厦门供应链融资中心的发展经验,把握当地产业集群发展的契机,在集群产业链不断完善的基础上,积极开发集群中的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产品,研究风险控制机制,使供应链融资成为拓展集群中的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有效渠道。其次,要不断推进集群团体贷款和互助担保融资。中小企业集群是开展团体贷款的良好载体,金融机构应引导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充分利用集群内部社会关系网络,发挥集群在融资团体构建、合约执行及横向监督方面的优势。同时,金融机构要加强与互助担保机构的合作,挖掘集群担保融资在降低融资风险、提高融资收益方面的潜力。再次,要积极试点关系型信贷模式。与全国性的和跨区域性的银行相比,地方性银行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及地域性特征使其在“软信息”的处理上和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上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福建海峡银行及农村信用社等地方性金融机构应积极试点基于中小企业集群的关系型融资技术,要加快建立长效的“软信息”收集渠道,完善绩效考核体系,理顺内部委托代理问题,提高信贷人员素质,通过推行关系型信贷更好地支持集群内中小企业的发展。

(四)构建多层次的集群区域金融市场结构

要发挥中小企业集群的融资优势,就必须建立与中小企业集群相对应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结构体系。首先,要充分发挥集群区域大型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能力。要积极引导大型金融机构发展和运用基于中小企业集群的交易型融资技术,增强对集群内中小企业的服务力度。其次,要大力发展区域性的中小金融机构。要加快推进地方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发展,增强其综合实力;要及时总结和推广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经验,提高其对集群内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功能;要加快集群区域的民营银行、融资租赁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丰富集群区域的资金供给主体。再次,要大力发展企业集群内部的合作金融机构,如探索建立群内财务公司、群内融资租赁机构等。复次,要不断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要通过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组织建设、资金投入和风险补偿来提高其融资担保能力。

[1]福建保中小企业使尽浑身解数[EB/OL].(2009-01-15)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dfjj/20090115/10265764022.shtml.

[2]人行南安支行课题组.金融支持石材产业发展研究——以福建省南安市为例[J].福建金融,2009(9):33-36.

[3]徐夕湘,高伟生.晋江民营企业融资难现状及解决途径[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4):119-122.

[4]何杨英.泉州产业集群模式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探讨[J].企业家天地,2008(6):263-264.

[5]陈秀莉.石狮市民营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融资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J].福建金融,2006(1):47-49.

[6]莆田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EB/OL].(2009-12-08)http://www.fiet.gov.cn/article.)sp?mid=20080607062654812013.

[7]陈伟.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培育与创新的探讨[J].金卡工程,2009(3):203-204.

[8]任志安,李梅.企业集群的信用优势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4(7):57-62.

[9]罗正英.中小企业集群信贷融资:优势、条件与对策[J].财贸经济,2010(2):31-36.

猜你喜欢
福建集群融资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那个梦
融资
融资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7月重要融资事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