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90后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2011-08-15 00:48蒋龙琴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团队精神归属感班级

蒋龙琴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北京102249)

论90后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蒋龙琴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北京102249)

团队精神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今90后已逐渐步入大学校园,因为生活环境和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团队精神不容乐观。通过分析90后大学生团队精神缺失的原因,对90后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措施作进一步的探讨,指出90后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中的关键点,以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90后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

团队精神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是社会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90后”逐渐步入大学校园,人们对90后大学生这一群体的个性特征研究也越来越多,有研究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但缺乏团队协作精神[1]。90后大学生的这个特点,一方面不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对90后大学生团队精神缺失的原因进行认真分析,探索出培养90后大学生团队精神的有效方法和途径[2]12。

一、团队精神的概念及内涵

团队首先是一个集体,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为实现共同目标而自觉合作、积极努力的一个凝聚力很强的社会群体。团队精神是团队成员关于团队意识和团队有关的一般心理状态,是团队成员对团队以及团队相关事物的一系列的态度的综合,包括对团队的正确认识、对团队的积极的情感和积极的反应意向等三种心理成分[2]。

团队精神的内容包括了三个方面: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奉献精神,其核心是协作精神,强调团队成员间的相互协作,即团队成员加强沟通,发挥个体优势,促成优势互补,产生积极协同效应,最终实现团队利益和目标。

二、90后大学生团队精神缺失成因分析

90后大学生之所以表现出很强的自我意识,缺乏团队精神,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探讨培养团队精神的有效措施。

1.社会因素

90后大学生出生于经济较快发展、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的年代。市场经济的开放自由、公平竞争的运行方式,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通行法则,对90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产生很大影响。最为明显的就是当前残酷的就业压力,迫使他们不断积极进取,更加重视竞争,增加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储备,以增加自己的竞争优势。即使他们积极参加各项团队活动,也是以提高自身素质为最终目的的,而不是要培养自身的团队精神。

2.家庭因素

90后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逐渐富裕,家庭经济状况越来越好,人们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关注子女的教育和成长,90后大学生从小就集家庭父母双方两代六位长辈的宠爱于一身,从而滋生了很强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越强,自然协作意识就越弱。

3.学校因素

大学之前的中小学教育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考试成绩仍是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甚至是唯一依据。学生们只要好好学习,考取好的成绩就能获得更高的评价和各种荣誉。在这种教育机制下,学生们关注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学习成绩。因为在升学选拔中没有对团队精神进行考核,因此,学生们也不会重视这方面素质的培养。

三、90后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措施探讨

1.做好团队精神的教育宣传工作,提高学生对团队精神的认识

思想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思想决定正确的行动。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宣传,使他们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第一,学校可开设相关课程或举办专题讲座,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竞争与合作、个人与群体的关系;第二,课堂教学中可穿插一些育人理念,如团队理念、与人相处理念等;第三,辅导员和班主可通过班会或各种主题活动来强调团队精神,可通过身边优秀学生事迹、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选拔要求来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各种团体活动,提高学生培养团队精神的主动性

团队精神培养的前提是团队成员要对团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愿意将自己的前途与团队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愿意为团队的目标努力奋斗。因此需要培养学生对团队的归属感,以提高学生培养团队精神的主动性。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提到,每个人都有归属的需要,希望自己能够被别人或被团体接纳和认可,产生归属感,学生也不例外,归属感是学生在学校的一种情感需求,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强大动力。由于高校客观条件的限制及学生个人的性格原因,部分学生参加团队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集体归属感不强。因此,要鼓励这些学生多参加校内各项团体活动,增强团队的归属感,提高培养团队精神的主动性,从而进一步培养团队精神。在开展这项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营造团队良好氛围,使团队成员间相互关心,让那些不喜欢参加团队活动的同学感受到对他的关心,拉近团队成员间的心理距离;二是激发他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给予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得到团队成员的认可,让其感受到自己是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三是加强团队活动的宣传,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四是多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五是发挥学生干部及党员学生的示范表率作用,他们生活在同学身边,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一定的威信,在动员学生参加团队活动上有一定的号召力。

3.加强学生团队精神的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实效性

如今很多用人单位在新员工培训中都会开设拓展训练项目,加强新员工的交流,强化新员工的团队精神。在校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不仅需要理论灌输,也需要实践中的训练。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启发学生对团队精神重要性的认识,并培养团队精神。学校可通过如下这些方式来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1)课堂上,老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一些小组讨论或安排一些小组共同完成的作业,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2)鼓励学生多参加文体活动、各种以团队形式参与的活动,在活动中体验竞争与协作的关系,提高协作意识; (3)鼓励学生担任班级学生干部,在管理班级事务中体会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4.落实团队精神考核制度,提高学生对团队精神的重视程度

考核不仅是对学生各方面表现的一种认可,也是对学生未来表现的一种激励,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学生在校期间有很多次评优机会及发展党员机会,在评选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各方面表现进行评议或考核,如果将学生是否具有团队精神加入评议和考核中,势必会促进学生对团队精神的重视。因此,在评议和考核体系中不仅要考察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更要考察他们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为集体所作的贡献。这样将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积极为集体贡献力量,促进学生团队意识的形成。

四、90后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中的关键点

1.注重对学生团队的分类指导,提高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针对性

学生在校期间参与活动的团队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班级,另一个是学生社团。班级和社团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团队,指导老师不同,团队功能和目标不同,团队成员的个性特点等都存在差别,因此需要分类进行指导,以加强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班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由于学分制的实施,学生班级观念变得更加淡薄,对班级活动不感兴趣。笔者认为,出现以上情况除了实施学分制以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班级同学交流机会少,缺乏感情基础;二是班级活动内容引不起学生兴趣。辅导员和班主任作为班级的主要管理和指导者,应把握住班级这块思想教育的阵地,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抓住各种机会,多开展班级活动,促进同学间交流,密切同学间关系,增加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另一方面,要在班级活动的内容上下工夫,开展学生感兴趣的、需要的活动,以吸引学生参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学生社团是学生基于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共同点,在自愿的基础上自发结合并经有关部门批准形成的具有特定目标、组织章程和活动方式的学生群体组织,一般由学校团委老师负责管理和指导。社团中学生的个性差异较小,学生对社团的情感倾向性较高,社团的凝聚力较强,因此,指导老师要抓住社团的这些特点,不断强化学生的群体意识,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注意选择合适的团队领导,营造培养团队精神的良好氛围

团队领导是团队的核心,对团队精神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团队领导选择不合适,团队将组织涣散,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可选择人际关系良好、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学生来担任团队领导,并加强对团队领导的指导和培养,使团队领导能够成为团队的核心人物,能够号召团队成员为共同目标努力奋斗。

五、结束语

90后大学生缺乏团队精神,有其外在的客观因素,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向社会输送合格的高级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并将好的有效的培养措施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团队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向社会输送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1]张乃琴.加强90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10,(6):154-156.

[2]张国才.团队建设与领导[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5.

G641

A

1001-7836(2011)04-0102-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1.04.043

2010-07-28

蒋龙琴(1974-),女,江苏盐城人,讲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团队精神归属感班级
班级“四小怪”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编者的话
论企业如何建造团队精神
不称心的新班级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
浅析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