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数学教学恰当选择教师角色定位

2011-09-06 09:16陈美鸿
活力 2011年10期
关键词:新课程教材教育

陈美鸿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许多教师承袭着传统的教育模式,担任着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和社会伦理道德的传播者的角色,长期固守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信条。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给教师冠以诸多美名,如蜡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这些美名逐渐褪色。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反思教师的角色,将成为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当好新时期教师的首要任务。

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师生互动、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即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即使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学”的价值。因此,新课程提出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响亮口号,直接导致教师角色的变化。

一、教师应该是课程的研究者和教学资源的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教科书、教参、考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有专家经过调查研究尖锐地指出:现在有不少教师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怎么上课、怎么出考卷。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定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这就要求教师由“四统一”(统一教材、统一进度、统一资料、统一考试)下的“教书匠”转向科研、创新型教师;由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

比如说,过去我们只是教教材,现在根据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传统优势,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启发指导学生撰写数学知识应用论文。通过撰写和使用校本教材,师生都受益匪浅。学生对数学的了解更为深刻,学习的兴趣浓了,主动性强了,学习效果更好了。这都是新课程给教师提供的机会。

再比如,过去教学中。全国使用一样的教学大纲、一样的课本。现在,虽然新课程标准一样,但教材却有多个版本。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再“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把教材作为教会学生学习的载体。而且,我们在讲概论的时候,过去往往是举个例子,进行“一次性归纳”;或者直接概念提出来,然后就开始拿一些习题来演练,再就是布置作业、复习巩固。现在这么做就不够了,必须针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和创设反映数学内容的情境。这就需要教师有对数学更好的认识和理解,需要更多地观察现实世界中与数学有关的事物,需要不断地积累。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创造。

此外,教材有些地方也还需不断完善,例如,课程中增加的内容和选修系列中相关内容的选择,新课程中在内容处理上有变化的地方等。都需要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一起来研究和建设,不断完善。所以,教师应该是课程的研究者和教学资源的开发者。

二、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启发者

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应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之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应该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在课堂上建立起一种亲和的关系,为学生“创设情境”,负责提出问题、组织讨论,让学生自己探寻发现答案,必要时给予启发。早在几千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与学生共同生活,照顾学生、关心学生、亲近学生。他接受学生的种种提问而又善于解答:他隨时随地指点学生学习,善于启发;他与学生多方论学,允许学生反辩。由此养成了良好学风,也培养了深厚的感情。一部《论语》,可以栩栩如生地再现孔子与学生论学的情景,实在令人神往,令人心动,相反董仲舒的教学方式却是“下帷讲诵”,就是在上课的时候,先把帐幕放下来,然后再“教书”,他绝不同于孔子那样“教人”。他“下帷”上课,垂帘教书,与学生隔离,师生分化界线分明;他的“讲诵”,就是讲书读书。比起孔子来。这显然是一种倒退。我们必须化解这种刚性的、疏远的师生关系。我们可以把一堂课看成一场戏,学生就是演员,是主角;老师应该是导演,帮助演员进入角色、理解剧情、把握感情,准确表演。与艺术不同的是,这个导演不能是幕后的,而是要和演员同时出现在舞台上。所以,教师的角色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既是教者又是学者。他的核心任务是引学习者人学习之境,营造一种浓浓的协商讨论的氛围。

三、老师应该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劝学者

著名教育家钱梦龙在他的实验报告中总结说:“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教师的讲解越透彻周详,对学生的指导越具体,学生就会学得越好。可是,实验的结果跟这种见解正好相反。原来。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总是认识的主体。人们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自己实践和感知。在自己的头脑里进行。这是从已知到未知,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从知识点到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应理解为学生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学习内容做出的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旁人是谁也代替不了的。”这段话向我们暗示了教师的作用。教师必须想尽办法督促鼓励学生学,而且要学进去。要把学生与生俱来的主动性调动起来,让他主动发挥。这种主动发挥,与学生学业的成就,乃至人生的成就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知识学习不再是唯一目的,而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策略的手段。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获得结果,应当强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学术品格,特别要强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走向创新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说,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个劝学者。

四、教师就是学海航行的领航者和掌舵者

根据未来的发展需要,学生学习不仅仅是学到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到学习的方法,这个方法可以靠学生自学实践去摸索,更多的应来源于教师的指点。教师不但要组织学生学、启发学生学、鼓励学生学,还要指导学生怎样学。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个学习的人口还是要帮着学生找的,至于找到了“门”之后怎么走,那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了。这好比在海上航行,船是要让学生亲自来划的,这样才能经受风浪的考验,掌握真正的本领,体验成功的乐趣;但舵是由教师来掌握的,方向是

由老师来控制的。这样才不至于迷失航向而发生意外。学生学习应该从哪里人手,解决哪些问题,这些往往学生自己把握不了,教师则可以巧妙地设置问题,导引学生步人正轨,这样才能不偏离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所以,老师的角色应该是个“舵手”。要准确地“激趣”、“启思”、“导向”。

五、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智者和思想者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是不是对教师的知识水平的要求就可以降低了呢?不是。不但不能降低,反而还需要更高。这是因为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的想象力将是不可估量的,他们的思维不会一味按照教师设计的思路走,他们提出的问题也不会都是老师准备好了答案的那些问题。他们会像一颗颗“炸弹”来进攻教师这个“堡垒”,教师要想经得住考验,就必须及时充实自己。教师的文化根底,不仅要渊要深,更应强调博和广。要成为杂家。兼收并蓄,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熟诸“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要丰腴,要广泛猎取并消化吸收,长成自己身上的人文血肉。这样,面对学生时才能得心应手、举一反三、旁征博引、左右逢源,而授予学生的东西,也是教师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理解和感悟。为了改变课程缺乏整合的现状,教师要广收博采,更要“整合”,自成一家,形成自己对生命、对历史、对社会的独特理解、感悟、观点和信念。所以,教师应该提高素质,积累知识,做个智者,随时接受学生的挑战。对问题的分析探讨,对知识的学习鉴赏,都不能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学生由于受阅历、年龄等方面的限制,认识高度和深度往往不够,这时就需要教师“上阵”了。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点拨者、引导者,适当的时候还得是个拔高者。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要富有探索性,能提出适合全体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特点的探索性问题,善于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能够和学生一起为解决问题进行探索式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大胆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合作探索,主动构建认知结构,让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规律和方法。真正使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和主动参与来完成学习过程,品尝成功的喜悦,促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改革实验工作关于创造性地获取、加工、输出教育信息,使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学习。对同一问题引导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有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提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拓展创新的精神。

所以,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作风,只说学生不会的,只讲学生不懂的。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洞察能力,有精辟的分析能力,有深刻的认识能力,有准确的概括能力,有广博的储备能力,有超人的记忆能力。因此,我们说教师应是个思想者。也就是说教师是高品位高素质的人才。著名教育家毕比博士在其所著《开发国家的教育品质》一书中曾指出:“教育的品质是教师的品质的反映:没有好教师。不会有好的教育。由于教育专业的品质提高,教育才会有所进步。”由此可见。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進步与否。所以,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教师所担当的角色应是个智者和思想者。他承担着带领学生走出无知山谷。奔向知识巅峰的重担。

六、教师应该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

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学生学习的内容大大走出了教材的范围,教师推动了书本和大纲的依托,也就失去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权威与垄断。因此,教师在走进研究性学习、走近学生的时候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忐忑不安”的感觉。教师的这种感觉,首先将直接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以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有居高l临下的感觉,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但在这门课中,教师只有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方能达到信人满意的指导效果。因为这时教师不再是权威,教师的话不一定具有说服力,教师应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共商有关问题。确实,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之间的界限趋于淡化,教与学的互换日趋频繁。谁先占有知识和学问,谁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谁就获得发言的主动权。教师失去了以往的优越感,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学由“我说你昕”变为一起讨论,一起商量。这时,教师仍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但更多的是教学活动的合作者。

七、教师应该是学生建构活动的设计者和帮助者

如今,信息技术教育的推进,已经促进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已经促进了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的变革,学生自主学习有了实现的空间与条件。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澡整合的提出,恰好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此,教师应紧跟时代潮流,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科资源资料和信息技术手段,高效率地进行激趣导入、探知明理、深化导行、总结延伸,完善传统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认知、发现能力。在学习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提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角色的多重性的同时,绝不是对教师主体地位的一种否定。在教学中一定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这里。教师的主导性与所谓的“教师的绝对权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总之,新课标的实施向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应尽快转变观念、转变角色,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更扎实有效。

(编辑刘佳)

猜你喜欢
新课程教材教育
教材精读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