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巴别塔
——中韩日三国作家作品讨论会散记

2011-09-28 05:13本刊编辑部
小说界 2011年2期
关键词:巴别联展韩日

本刊编辑部

相聚巴别塔
——中韩日三国作家作品讨论会散记

本刊编辑部

冬日的首尔,像一杯冰的矿泉水,冷而清冽,天空中有淡淡的阴霾。创意大厦内,是素朴的桌椅与暖的咖啡香,在“摇动的境界产生的故事”的大背景板下,中韩日三国参加作品联展的作家和评论家们相聚一堂。

缘起

2009年,《小说界》杂志与韩国《子音母音》杂志以及日本《新潮》三家文学杂志社决定联手开展一项三国作家作品的交流活动,活动的方式是三本杂志在同一时间围绕着同一个文学主题推出并刊登三个国家六位作家的小说作品,目的是为了推动亚洲文学的深层交流,推举与介绍亚洲作家,促进亚洲文学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与互动。

2010年,三国三地的三本文学杂志围绕着“都市生活”和“性”两个创作主题展开了两期的短篇小说交流联展,中国的苏童、于晓威、葛水平、须一瓜,日本的岛田雅彦、柴崎友香、冈田利规、河野多惠子,以及韩国的金爱兰、李承雨、郑梨贤、金衍洙等十二位作家率先参与了这项联展活动,三国的著名文学评论家贺绍俊、孙祯秀、佐佐木敦进行了点评。同时,中国和韩国在长篇小说领域也进行了交流,中国女作家蒋韵的《行走的年代》和韩国老作家朴范信的《流苏树》成为长篇联展的先声。

朗读者

当天会场上引人注意的是主席台左侧的三位少女和她们面前的乐谱架,当悠扬的乐曲响起时,空气中便是美妙的唇齿铿然。

要说这样的讨论会真的是艰难,在巨大的语言障碍中,哪怕是最简单的意思传达都变得无比复杂,同样一句话,要用中文、日文、韩文重复三遍,现场的每一个人都在用强大的耐心听着、说着,承载着智慧的语言仿佛因为时间的延宕而失去了碰撞的火花,无法逾越的巴别塔,让思想在等待的间隙不耐烦地转身溜走。

但是,有轻灵而舒缓的声音在流动了,端庄的少女,用心的朗读——苏童的《香草营》在日语中呢哝,柴崎友香的《我不在喀土穆》在韩语中铿锵,而李承雨的《刀》在汉语中珠圆玉润……

就让我们完全作为一个语言盲,像婴儿一样只倾听音韵之美吧,那些在喉舌间发出的音节是如此美丽,世界上任何一种音乐都不能这样细切悦耳,是唇齿的舞蹈,是韵律的狂欢。在巴别塔下,我们不经意间发现了文学的另一种欣赏方式,贺绍俊老师说:我已沉醉其中。

床单与蛋糕渣

那天最难忘的是三国的作家们各自从创作的立场阐述的超越国界写作的意义,因为真实,所以共通。

苏童老师在哈金的《等待》、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寻找文学创作的本真——写自己最熟悉的故事就是在写人类最真实的故事,在这样的意义上,超越国界的写作一点都不难,就像雷梅苔丝的床单,“其实所有的写作都需要那么一条床单,其实我们应该都有那么一条床单,用来裹在身上,沿着地球村飞翔,超越国界的写作也许是艰巨的,也许并不怎么难,关键在于找到那条床单。把难度降低,把问题缩小,总是令人乐观的,说到底,写作也是一种穿越世界的方法。”

而韩国70后的作家金衍洙同样从自己创作的切身感受中,从童年作为蛋糕店老板的儿子所吃的“蛋糕渣”中寻找到了不同国家作家创作的共通点,他说:“我们往往会经历看似普遍的故事,这些反而不利于人们之间沟通,因为它脱离现实,现实是由个人的故事构成的,这些微不足道的个人故事可以得到广泛的理解和共识,小说所关注的应该是这些个人的现实。”

文心素扇

三国作家相聚期间,还在韩国的西桥饭店举行了《行走的年代》和《流苏树》的新书发布会。这两部长篇在参加联展的同时,由中韩两本文学杂志所属的出版社同时推出中韩文的单行本。发布会上,蒋韵和朴范信对各自的作品进行了解读,就时代、社会与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交流,韩国媒体评价两位作家:一个写出了中国八十年代的诗意和纯真,一个写出了韩国作家直面社会问题的勇敢和良知。

当晚,在韩国爵士酒吧里,老作家朴范信宴请了中国作家和评论家们,酒酣耳热相谈欢,爵士鼓版的《茉莉花》和葛水平老师的美丽歌喉为浓的夜色更增妩媚。分手时刻,朴范信赠送给蒋韵老师一把素白团扇,团扇的一面是《流苏树》的节选,另一面是《行走的年代》的节选,都用毛笔工整抄录,墨汁还刚刚干透。

1.中韩日三国作家代表交流

2.朗读者

3.中韩日三家杂志联展

责任编辑 谢 锦

猜你喜欢
巴别联展韩日
2022年“霞印天下”海峡两岸纪念徐霞客书画联展开幕
大学生小说联展栏目作者:湛博添
俱乐部联展
仪式感
生死巴别尔
巴别尔在1927
我的巴别尔情结
朝鲜4月发卫星令韩日美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