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意识对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

2011-12-23 04:57范叶超
当代青年研究 2011年9期
关键词:领域意识因子

◎李 莉 范叶超

环境意识对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

◎李 莉 范叶超

基于2010年在厦门大学的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的环境行为特征,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结合人口学特征和经济特征探讨了环境意识对环境行为的影响力。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环境行为具有选择性,其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明显多于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环境意识是大学生私人领域环境行为最有力的预测因素,环境意识越高,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越积极,但环境意识对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不具有显著影响;可见大学生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具有自愿性,而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具有被动性。

大学生 环境行为 环境意识

一、调查方法与变量测量

本研究选取厦门大学三、四年级本科生为问卷调查对象,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获取样本,共发放400份问卷,有效问卷389份,有效率为99.7%。本研究的因变量为“大学生的环境行为”,在问卷中通过表1所示的7个项目进行测量,其Cronbach's Alpha信度系数为0.618。对于从事环境行为的频率,回答“经常如此”、“偶尔如此”、“从不如此”分别赋值3分、2分、1分,将被访者对所有项目回答的分值进行累加,满分为24分,得分越高,表明大学生从事的环境行为越友好。

鉴于环境行为是一个内涵和外延较广的复合型概念,为了考察其具体特征本文根据主成分法对“大学生的环境行为”进行因子分析,经过变值精简法旋转,抽取出2个因子(见表2)。用这两个因子来代表这几个变量的主要特征,其方差贡献率达到53.487%,KMO(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值为0.670。根据因子负载,将这两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和“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为了便于分析,将他们的因子值转换为1到100之间的指数。

T检验显示大学生在公私不同领域中的环境行为具有显著差异(p=0.000),私人领域环境行为得分(9.2375)明显高于公共领域环境行为得分(8.38)。即大学生更多地在私人领域中从事环境友好行为,较少从事需要具备一定环境和法律等方面知识以及公众参与意识的公共领域环境行为。可见,目前大学生的环境行为具有选择性。

表1 大学生的环境行为构成

表2 “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因子分析

本文使用13个项目测量环境意识,经过信度分析,该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728,答案按利克特量表的格式设计,分为“完全赞成”、“基本赞成”、“无意见”、“基本反对”和“完全反对”五个等级,对正向问题的五个选项分别记5至1分;对负向问题分别记1至5分。用主成分法对这些项目进行因子分析,共抽取3个因子(见表3),其方差贡献率达到55.053%,KMO值为0.787。我们将这3个因子分别命名为“环境价值观”、“环境知识”、“环境保护态度”。

二、研究发现

在引入环境意识维度的变量后,相较于模型A1的基准模型,模型A2预测大学生公共领域环境行为的解释力从4.2%上升到5.1%;模型B2预测私人领域环境行为的解释力从4.4%上升到12.7%。即引入环境意识自变量后:(1)模型A2的拟合度并没有明显变化,环境意识对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影响不大;(2)模型B2的拟合度有较大提升,即环境意识对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具有较强的预测力。

(一)人口学特征变量对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

1.性别因素对两类环境行为均具有统计显著性。模型A2中,性别的回归系数为-6.201,即女性在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得分方面要比男性高出6.201分。依照社会化理论和劳动分工理论,男性被划归于公共领域,相对于女性来说应表现出更强的政治、权力参与,且由于“有限自由支配时间”等外界因素的限制,女性应较少地活动于公共领域。但研究发现与这一观点并不一致,女性反而比男性从事更多的公共领域环境行为,事实上,正是由于这种性别分层的边缘地位,使得女性更有可能关注像自己一样的“弱者”——环境;同时,女权运动对女性的充分动员、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提升、更多地参与公共活动及环境议题的广泛传播,使女性能够通过环境状况的恶化来指责男性主导的社会运作,并通过推动环境保护来彰显女性的价值。对于正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大学生来说,表现更为活跃。

表3 “大学生环境意识”的因子分析

表4 各变量的统计描述表

研究显示,在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方面,女性也要高出男性4.887分。在性别社会化中,女性在抚育子女和照顾家庭的过程中强化了其关心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特别是对可能危及家庭成员健康和社区生活质量的环境问题更为敏感。由于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私人领域中,女性大学生相对于男性更倾向于表现出积极的环境行为。

表5 影响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因素:多元线性回归

2.城乡差别因素对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影响显著,对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影响不具有统计显著性。调查显示,相较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来自乡镇的大学生更多地从事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目前我国的环境政策通常以城市为导向,而部分乡镇成为污染扩散的受害者,来自乡镇的大学生作为受害者中的精英群体,更倾向于从事公共领域中的环境行为,以期通过与他人的直接互动,达到宣传环境公正、维护环境权益的目的。

3.家庭经济水平在当地的层次对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没有影响,对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影响却十分显著。从研究中可知,回归系数为-3.583,说明经济特征对环境行为的影响是负向的:家庭经济水平较低的大学生,反而比来自家庭经济水平较高的大学生更倾向于从事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由于家庭较为不富裕的大学生由于自身的经济压力,物质生活较为贫乏,从而需要节约自律,形成了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而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学生由于物质上的富足,很可能不计细节浪费资源,缺乏对低碳环保的关注。这与一些西方学者的研究发现较为一致,即在许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中,也有较高比例的个人从事环境行为,环境关心并不是富裕国家居民独有的现象。

4.年龄、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域差别这三个变量对两个领域环境行为的预测均无统计显著性。本研究所选取的样本年龄差别不大(18-24岁),因此年龄对环境行为的预测力有限,大学生的年龄差异并不会对其环境行为有明显的影响;有关独生子女的研究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只是在家庭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上存在差异,而在教育的核心内容方面较为一致,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的差异在很多领域并不显著,研究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环境行为领域无明显差别;生源地差别对环境行为的影响有限,这与前人所作的研究基本一致,即大学生的家庭居住地不影响其环境意识与行为。

(二)环境意识对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

环境意识对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对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没有影响。研究显示,在控制了人口特征变量和经济特征变量之后,环境意识的三类因子对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的影响,可以发现:环境价值观因子和环境知识因子具有显著的影响,环境保护态度则不显著。

首先,大学生的环境价值观每增加1分,其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参与度增加0.191分,具有高度统计显著性。说明大学生对自然界的平衡、人类控制自然的认知越多,越倾向于实施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

其次,大学生的环境知识每增加1分,其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参与度增加0.247分。说明大学生所储备的环境知识越多,越倾向于实施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这一结果同样具有高度统计显著性。

三、结论

研究表明,大学生从事私人领域环境行为的频率显著高于其从事公共领域环境行为的频率,具有选择性。性别是预测大学生环境行为的重要因素,无论在公共领域还是私人领域,女性都比男性更倾向于表现出环境友好行为;相对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来自乡镇的大学生更多地从事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家庭经济水平在当地越高的大学生从事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越消极;环境意识是预测大学生私人领域环境行为的最为有力的因素,环境意识越高,其越积极地表现出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

通过进一步的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只对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具有非常显著的预测作用,而不是预测公共领域环境行为的显著因素。这一结果说明,大学生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受到自身价值观的影响,具有自愿性的特征,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并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行动,更多是被动性的。

结合公共领域环境行为的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大多为学校安排或社团组织的集体活动,如“环境宣传活动”、“环保公益活动”等,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大学生参加此类活动通常只是为了应付组织安排,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环保意愿。已有研究也发现,来自他人的压力是影响大学生公共领域环境行为的显著因素,而环境意识在此过程中并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但是在私人领域即大学生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环境保护行为更多地受个人环境意识的影响,是一种真正自愿的环境行为。对于大学生来说日常生活中的环境行为具有更直接的环保意义,因此环境意识对大学生私人领域环境行为的影响是积极而正面的。

由于环境意识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环境行为具有不同的影响力,在进行大学生环境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环境意识对私人领域环境行为的显著作用,将环境价值观和环境知识纳入高校教育范畴,形成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氛围,对大学生的环境行为进行鼓励和指引。同时,针对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不受环境意识影响的现状,应创造有利于实施环境行为的外部条件,重视外部压力的作用,鼓励大学生参加环保社团,将个体环境行为转化为公共参与的环境行为,通过互相交流与监督提升自身的环保意愿,从而促进公共领域环境行为的参与。

责任编辑 颜 波

G40

A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猜你喜欢
领域意识因子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2020 IT领域大事记
影响因子
领域·对峙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