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语言加工过程中的词汇认知和歧义分析

2011-12-29 01:02长春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关键词:句法结构歧义短语

杨 晖(长春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成人语言加工过程中的词汇认知和歧义分析

杨 晖(长春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人们如何理解他们听到的语言,又是如何说出别人能理解的语言一直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主要方面。在此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究语言加工过程中的词汇认知、句子歧义和句子的认知过程。

词汇认知;歧义;句法加工过程

心理语言学以语法理论及其发展为基础进行二语实验研究,试图从个体语言能力的测试数据中得出语言知识的心理模式,主要研究三个方面:语言如何在大脑中体现、人类如何习得语言、人们如何使用其语言知识,即人们如何理解他们听到的语言,又是如何说出别人能理解的语言。本文论证成人语言加工过程中的词汇认知、句子歧义和句子的认知过程。

一、词汇认知

理解任何一句话的第一步就是认知词汇。一个句子的意义部分由此句所包含的词汇意义决定。另外,认知词汇能提供决定句子其它部分的句法结构的信息。例如:确认一个词的同时,确认其句法类型,然后决定此词能充当什么样的短语结构。当我们看到一个动词put,知道其意义,我们能预料此词后面所跟的某种补充成分。也就是说,它决定其次分类宾格是名词短语和地点短语。当我们听到arrive这个词时,知道它的后面不加宾语。说话者通过认知词汇,获得记忆中关于此词汇的信息,就能得出上述结论。大多数情况下,确认出词汇对我们来说不费吹灰之力,但事实上我们意识不到确认词汇有多艰难。因为已经证实,设计计算机程序完成这样的工作是不可能的。首先,考虑任何一个人的词汇量,6岁的儿童平均知道词汇的数目是14000词。另一种出现的困难是歧义——不同意义的二个词发音相同。尽管有这些困难,人们也能很快地确认他们听到的话语。人们从录音机里刚刚听到的话,在不到一秒之内就能流利地、准确地重复听到的话(但是如果听到的话是没有意义的或者是外语,他们就重复不了听到的话)。

人们在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一听到话语,就限制住将要听到的可能性词汇。如果听到的第一个音是/s/,就把以其它音开头的词都剔除掉;如果第二个音是/p/,其它的可能性也被剔除掉。当只剩下一种可能性的音时,词汇就确定下来了,这种解释被称为共有属性理论(cohort theory)。我们可以假设听觉上的词汇认知是这样进行的:一组词的开头是一个音,后接另一个可能构成词汇的音。感觉到的音越多,可能出现的词汇就越少。这种理论也可以扩展到处理文字材料,好几项实验已经证实这种词汇认知的方法。这种模式的一个明显的预言是:如果一个词的第一个音或第一个字母被漏掉的话,认知这个词很困难,甚至不可能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早在1900年,有实验表明一个词的首字母被发错了音,比最后一个字母被发错了音更难以确定这个词到底是什么;反过来,如果词尾漏掉了,可以根据此词的前面部分预知这是什么词,但很难根据词尾来预知这个词的前半部分。

这项实验最近正在关注从词的前、后半部分分别识别词汇的准确性和时间。对于所选的2个词,无论前、后哪个部分都应有足够的非意义不明确的成分来识别这两个词。例如,在英语中,只有一个词以aard-开头,也只有一个词以-vark结尾,然而,人们根据词的前半部分比根据后半部分更快、更准确地确定aardvark这个词。

尽管这个例子合情合理并且有实验支持,但是还留下几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一个问题是人们有时不知道一个词在何处开始。在英语书面语中,词汇之间有明显的界限。但口头语中情况绝非如此,通常在一个词和下一个词之间没有停顿。所以,比如,当一个人听到一连串[p p pozd]时,根本不确定是应该理解为Papa posed还是Pop opposed,如果人们需要知道第一个音再来识别opposed这个词,简直是不可能的。还有很多例子:

影响词汇认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在已知会话或语境中,词汇的使用频率。这种频率效应描绘词汇在语言中经常被使用的情况,词汇很轻而易举地被确定出来。比如,better(较好)和TV(电视)这两个词就比debtor(债务人)和mortgage(抵押)更经常地被使用。但是这种效应不容易解释上述利用从头至尾(beginning-to-end)的词汇认知方法。频率效应的一种可能性解释是词汇部分由频率而不是由从头至尾的音序来识别的。人们对于刚刚听到或谈到的词的识别速度快于不是最近碰到的词汇的识别速度。经常使用的词比不经常使用的词更可能被人碰到,所以,可以把频率效应解释为最近效应,减少必须加以解释的单独效应的数量。最近效应可以毫不费力地根据词汇在会话或语境中的重复出现确定其意义。但最近效应与前所述的从头至尾的识别法则也不一样。

另外,词汇认知离不开语境,当前置词为它提供适合的语境时,人们更容易认知它。比如,在看到“This is the aorta”这个句子时,没有几个人能认知aorta这个词。但是在“Theheart surgeon carefully cut into the wall of the right aorta”这个句子中,许多人发现“heartsurgeon”这个线索帮助他们更快地认知这个词。解释这种语境效应的机制是语义联系网(semantic association network)。这个网络显示了语义相关词汇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会话中,联系网中的其它成员词被提供时,就能更快地识别词汇。很明显,词汇的意义与对它所指概念的理解和常识相关。因此当听到“heartsurgeon”这些词时,不仅激活了对“heartsurgeon”这个词本身的直接意义,而且得出许多对听者有用的相关概念,如心脏的生理机能、现代的外科程序等。这些概念反过来与用来所指它们的词相关联。

二、歧义

当人们完成句子时,如果已知成分含有歧义词,那么人们花费时间要比在歧义成分被换成非歧义成分的句子花费时间多。

After taking the right turn at the intersection.

在这个句子中right是歧义词,它有正确的和右方向两个意思。

Ater taking the left turn at the intersection.

在此句子中,left就没有歧义。

理解第一个句子的时间比理解第二个句子的时间多。这种延迟性的判断表明歧义词的所有意思都得考虑,必须花费时间从中做出选择。

然而,其它实验表明,在某种情况下,人们往往最先只是考虑一个意思。上述两种效应在这里非常重要:频率效应和语境效应。首先,如果一个意思比其它意思出现的频率多,人们认为词义就是经常出现的词义。比如chair至少有两个意思:“坐的东西”和“系主任或委员会主任”,但前者比后者在会话当中出现的次数多。当人们听到chair这个词时,“坐的东西”这个意思在头脑中出现的次数更多。这似乎表明,至少在出现频率不同的情况时,人们先考虑一个意思。

同样,语义语境效应在决定哪个意思更确切时起到重要作用。当bug这个词在spy(间谍)语境中出现时,依据语境,其意义被识别为“听的仪器”;但在spiders(蜘蛛)和roaches(鳊鱼)语境中时,被识别为“一种昆虫”。

三、句法加工过程

心理语言学认为人类句子加工过程不是等待一个句子全部的词汇出现后,再试图确定采用哪种结构去分析句子,而是根据谓语动词的句法要求,立刻建立从句结构。因此,听话者听到及物动词,就预料其后面接的是名词短语,听到不及物动词,作出另样的判断。当一个词被识别后,它就被用来组织句法结构。在某些情况下,非常直接地组织句法结构。心理语言学家通常认为一个词被识别后,句法结构尽快地建立起来,而不是等着看所有的词串具有什么样的句法结构。这种假设的原因在于,人们在听到整个句子之前,就可以知道句首的意思了。我们平常的经历就是如此,例如我们在听别人说话时,而那个人还在寻思用哪个词适合时,我们就能够猜测出他要说的词。

有时人们听错话,重复地说出并不存在的话,而说出来的话在给定的语境中既合乎句法结构又合乎语义。例如:录音机:The students handed the papers to the professor.

重复者:The students handed the papers to the teacher.

在上述例子里,尽管受试者的话语只在听录音后很短时间内反映出来,但是漏掉了professor,用teacher代替professor,因为teacher是一个满足语义的名词,而不可能用desk进行替换。尽管这也是一个名词,但不符合句子的语境。

如果一个句子中所有的词都是非歧义词或只有唯一一种分类,并且那些分类只适用于一种短语结构,就不难理解人们为什么能构建正确的句法结构,并且迅速地解释这种结构。例如在“The jealous woman went away”这个句子中,The这个词只能是限定词,jealous是形容词,woman是名词,它们的组合构成名词短语;went是个过去式的动词,away是个副词,这两个词组合成动词短语;最后名词短语和动词短语组成一个句子。从这个例子中,没有理由认为决定句子结构的过程是个艰难的过程。然而,由于个别词的歧义或由于词汇构成短语的多种可能性,总有一些复杂情况,有时没办法决定句子的结构和意义是什么。例如:“The cop saw the spy with binoculars”这个句子有两种可能的结构。本句的歧义在于介词短语“with the binoculars”如何被适当地安放在句子中。它可以是“see”的补充成分,意思是警察用双眼看着间谍;它也可以是名词短语的一部分,强调这个间谍有两只眼睛。

有些歧义是由句子中一些歧义分类引起的,在“the desert trains...”这个句子中,desert应该被看作是动词trains的主语,还是应该看成是名词 trains的修饰语?如果句子接下来是“men to be hardy”,那么第一种结构是对的;但它的后面如果是“seldom run on time”,那么后一种情况是合适的。

[The desert]trains men to be hardy.

[The desert trains]seldom run on time.

关于歧义句这种有趣的现象被称为“花园路径”。花园路径句子是开始时用一种与其原本状态不同的句法结构解释的句子。如果第一种选择结果是不正确的,通常花费很长的时间去寻求另外的结构;有时人们根本找不出句子结构。人们多花费时间来判断这种句子或不合乎语法的句子,原因在于语言使用者的语法中没有与这类句子结构相匹配的描述。因此,需要采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才能分析句子。缺少了 who、which、that的句子往往引起人们具有“花园路径”的感觉。例如:“The horse raced past the barn fell”的意思是“The horse that was raced past the barn fell”。即使是这么解释,有的人还是会不理解。这里还有一些“花园路径”句子的例证:

The boat floated downstream sank.

While Mary was mending the sock fell off her lap.

The daughter of the king's son admires himself.

The florist sent the flowers was pleased.

The cotton clothing is made from grows in Mississippi.

They told the boy that the girl met the story.

因为有了词汇歧义,在句子分析中一个重要问题是人们如何确定歧义句的句子结构。人们使用的两种方法是,要么考虑所有可能性,决定哪一个是最好的;要么采取某种策略决定首先考虑哪种结构。如果那种结构没有结果,就重新考虑。这种现象表明,至少对于一些歧义句,人们试图利用一种分析方法对一串词汇首先进行分析,只有当这种方法不适用时,才意识到有其它方法。在上述例子中,人们意识到利用最初的分析方法行不通时,才发现有问题,因为fell没有像他们最初判断的那样适应句法结构。

[1] Georgios Tserdanelis,Wai Yi PeggyWong.Language files[M].ninth edition.Columbus: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04.

The Cognition of Words and the Analysis of Ambiguity in Adult Language and Culture Processing

YANG Hui

The main concern of psycholinguistics is how people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they hear and how to produce the language the other people can understand.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ognition of the words,sentence ambiguity and cognition process in the adult language processing from a psycholinguistic point of view.

the cognition of words;ambiguity;syntactic processing

H313

A

杨晖(1970-),女,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句法结构歧义短语
eUCP条款歧义剖析
English Jokes: Homonyms
现代汉语句法结构解读
《基本句法结构:无特征句法》评介
基于关联理论的歧义消除研究
《健民短语》一则
“那么大”的语义模糊与歧义分析
构词派生:语义关系与句法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