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社区无业居民营养知识、血压与脉压关系的调查分析

2012-01-24 03:18李春梅李英华李扬权邝拱照
卫生软科学 2012年8期
关键词:脉压收缩压居民

徐 英,李春梅,李英华,李扬权,邝拱照

(广东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广东省分子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310)

除传统的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因子如 Framingham危险评分外,脉压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及预后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有研究表明脉压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也将脉压过宽列为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统计表明,2009年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在我国城市居民中的粗死亡率到达128.82/10万和126.27/10万,两者的死亡构成比更是达到41.13%,远超过恶性肿瘤居首位。WHO最新预测,我国在2006年~2015年,心脏病、卒中和糖尿病将造成30 960亿人民币的损失,心血管疾病已经给国家和个人家庭造成巨大财产和精神损失。2010年8月13日,我国宣布成立“国家心血管中心”,重点应对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的低治疗率、低控制率、高致残(残障)的严重情况。

研究表明,脉压过宽相关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城乡差异、体重指数(BMI)和吸烟等。作为可以控制的生活方式,如饮食、体力活动、吸烟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预后有密切关系。根据健康教育“知识(K)-态度(A)-行为(P)”模式,一定程度营养知识的掌握, 使得态度转变及合理膳食行为的采取成为可能。因此,本研究以广州某社区无业居民为研究对象,初步探讨其营养相关知识、血压水平及其与脉压关系,为提高居民营养相关知识水平、合理饮食、控制血压、降低脉压差、最终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选取广州市海珠区某大型社区居民,于2011年9月~10月,采用随机拦截的方式,在人流比较密集的地方进行调查。调查员经过培训后采取一对一的调查方式。随机拦截200名,最终受访187名,受访率为93.5%。其中,无业居民123名,占受访对象的65.8%。

1.2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脉搏、血压、腰围、臀围等,其中,血压测量时调查对象采取坐位,由调查员采用水银血压计于左臂连续测量血压3次, 测量时间间隔在1 分钟以上,取平均值。高血压判断标准根据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收缩压(SBP)≥ 140 mmHg和(或) 舒张压(DBP)≥90mmHg;脉压(PP)=SBP-DBP, PP≥60mmHg为脉压异常。第二部分为问卷调查,问卷为课题组通过查阅文献,咨询有关专家,自行编制。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收入、吸烟、饮酒、锻炼身体等,以及营养相关知识及其知晓途径。吸烟者及饮酒者定义为回答现在吸烟和饮酒的调查对象;参加锻炼者定义为过去一年是否经常参加户外锻炼;营养相关知识包括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知晓情况、平衡膳食、各种食物及其富含营养素的情况等,共30道题。

1.3 统计方法

营养相关知识答对1题计1分,答错计0分,满分30分。答对60%及以上,即18道题及以上,则认为营养相关知识“知晓”,否则,认为“不知晓”。按照WHO的标准,年龄≤44岁定义为青年人,45岁~59岁定义为中年人,≥60岁定义为老年人。

资料利用Epidate3.1实时双录入。统计分析软件为SPSS16.0。定量资料描述采用 (±S),分析利用t或t’检验或方差分析法,定性资料采用频率法,分析利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为0.05。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123名无业居民当中,男性47名,女性76名,分别占38.2%和61.8%。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85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38人,分别占69.1%和30.9%。收入<2 000元者84人,≥2 000元者39人,分别占68.3%和31.7%。以中老年人为主,共116人,占94.3%,具体见表1。

2.2 一般人口学特征与营养知识知晓情况的关系

123名无业居民当中,营养知识平均得分为(11.84±5.72) 分,最低得分3分,最高28分,知晓率16.3%(20/123)。男性、中青年、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家庭人均月收入≥2 000元者知识知晓情况较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具体见表1。

营养相关知识知晓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10.0%(2/20),低于不知晓者的 45.6%(47/103),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8.872,P=0.003)。

表1 一般人口学特征与营养知识知晓情况的关系

2.3 一般人口学特征与血压、脉压情况的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的患病率、收缩压和脉压也随之增高。家庭人均月收入≥2 000元者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大。而性别、文化程度则与血压水平和脉压无关,具体见表2。

2.4 单因素分析

在20名营养相关知识知晓者中,脉压异常者仅有2人,异常率为10.0%(2/20),远低于不知晓者的35.9%(37/103)。高血压患者脉压异常率59.2%(29/49),远高于非患者的13.5%(10/74)。吸烟、饮酒、锻炼身体情况与脉压无关。同时,脉压异常者的收缩压、脉搏均高于正常者,而舒张压没有差别,具体见表3~表4。

2.5 多因素分析

由上述分析提示,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脉搏与营养相关知识、血压水平和脉压有关。分析时,脉压是否异常作为因变量,将本研究关注的营养相关知识、收缩压强行纳入方程,而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脉搏利用前进法(纳入P=0.05,排除P=0.10)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考虑罹患高血压与否与收缩压之间存在相关性,分析时分别拟合两个模型。模型1,将收缩压单独纳入模型分析;模型2,将收缩压和高血压患病情况同时纳入分析。结果显示,营养相关知识、收缩压与脉压关系不变。收缩压越高,脉压异常的发生风险越高;而营养相关知识在调整了血压水平、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脉搏后,与脉压异常发生风险无关,具体见表5。

表2 一般人口学特征与血压、脉压情况的关系

表3 营养相关知识、生活方式与脉压的关系

表4 血压水平、脉搏与脉压的关系

表5 营养相关知识、血压水平与脉压关系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本研究中无业居民是指在家待业、无工作者。而脉压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本研究显示,收缩压增大是脉压异常的危险因素,而营养相关知识掌握的越好,脉压异常的发生率越低。然而,在调整其他因素后,营养相关知识与脉压无关。

研究结果显示,该社区无业居民的营养相关知识知晓率为 16.3%。与近五年国内其他城市一般居民相比较低,例如,天津市一般居民的营养知识知晓率为60.2%[2],郑州市一般居民的营养知识知晓率为63.7%[3],深圳市一般居民的营养知识知晓率为70.8%[4]。究其原因,可能与本次调查的无业居民文化程度较低初中及以下者占69.1%、中老年占94.1%有关。但本调查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与营养相关知识无关,与同类研究结论不同[2,5],。这可能与调查地点的选择有关中居民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普遍较低有关。

本研究中无业居民脉压异常率为 31.7%,高于全国疾病监测点中随机抽取的79 个监测点共33 180名18年~69 岁常住居民脉压异常率 13.5%[6]。类似的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其脉压异常的发生率高于血压正常者。而本研究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为 39.8%,高于珠海市一般居民 23.1%[7],也高于广州市其他区一般居民的患病率20.5%[8]。结果还提示饮酒、锻炼身体情况等生活方式与脉压异常无关,结论与类似研究相同[6,9]。但吸烟情况与脉压异常无关,原因可能与本次调查对象现在吸烟率17.1%(21/123)较低导致样本数据较偏有关。

本研究提示,收缩压是脉压异常的独立危险因子,收缩压越高,脉压异常的风险差越大,结果与国内外研究相似[9]。而营养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在调整血压水平、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脉搏后,与脉压异常发生风险无关。相关研究已经表明,通过营养健康教育,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10]。因此,相关政府和卫生部门应该根据其获取营养知识的主要途径,例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途径,进一步加大营养宣教等健康教育措施的力度。

由于本调查研究采取随机拦截的方式进行,拒绝的人群主要为中青年,因此,本调查的研究对象能否代表无业人群的总体情况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本研究中有意识的均衡了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等比例,而且调查过程中采取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如培训调查员、现场核查问卷等,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研究结论的可推广性。同时,本研究仅为横断面调查,前瞻性队列研究和营养健康教育的干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阐明营养相关知识、血压水平与脉压的关系。

综上所述,无业人群由于其营养相关知识知晓率较低,高血压患病率及脉压异常发生率较高,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密切关注这部分群体,改善其社会经济地位,努力提高其营养知识水平,合理饮食,降低血压水平,从而改变脉压异常的发生情况,最终降低和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

[1] de Simone G,Chinali M. High pulse pressure as a marker of preclinical cardiovascular disease[J].Future Cardiol,2006,2(2):165-168.

[2] 杨艳蓉,田惠光,宋桂德,等.天津市居民饮食与营养知识调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2):106-108.

[3] 贺梅杰,韩 勇,杨道泓.郑州市社区居民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2010,(30):95-97.

[4] 熊文辉,马一婷.深圳市社区居民营养知识与行为水平调查[J].职业与健康,2008,(23):2594-2595.

[5] 邱服斌,毋亚男,王晓君,等.太原市社区居民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10):896-933.

[6] 汪 媛,姜 勇,张 梅,等.中国 18~69岁成人脉压分布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9,(2):107-110.

[7] 陈 斌,李德云,梁小冬,等.珠海市15~69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1,(5):619-621.

[8] 何健荣,陈丽娟,钟灶华,等.广州市某转型社区居民高血压流行现状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1,(12):2224-2226.

[9] 张东峰.青岛农村居民的脉压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J].卫生研究,2002,(4):318-319.

[10] 伍佩英,郭红卫,席 静,等.上海市某社区高血压人群营养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2,(6):255-257.

猜你喜欢
脉压收缩压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老年人群收缩压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预后的关系
测量血压时要注意“脉压”
健康年轻人收缩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强化降低收缩压不增加卒中风险
改良的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评分与老年人短时收缩压变异性的关系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脉压特点分析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脉压及脉压指数与心血管疾病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高台居民
老年人脉压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