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字教学略论

2012-02-15 14:17宋春淑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形声字笔画部件

宋春淑

(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

对外汉字教学略论

宋春淑

(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汉字教学历来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目前通行的教学模式主要有:“先语后文”、“语文穿插”、“语文并进”和单独开设汉字课等。四种模式各有利弊,总体来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有必要从汉字特点和留学生学习难点出发,来探讨汉字教学的应对策略,即调整指导思想,明确教学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记载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在汉字的造字方式、组合方式等方面都有深刻的体现。更为重要的是,汉字是记录汉语的工具,要学好汉语,就跳不开汉字这个环节。有研究显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基础好的学生,汉语水平可持续性提高,而汉字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初级阶段以后,汉语水平的提高就会非常缓慢和困难。而汉字同世界上其他的文字,尤其是拼音文字相比,又有非常大的差异,因此,对外汉字教学既是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难点,一直以来,汉字都是留学生,尤其是非汉字圈国家留学生汉语学习的一大难关。

一、对外汉字教学的主要模式

半个世纪以来,研究者在对外汉字教学上做过各种试验、设计和比较。目前比较通行的对外汉字教学模式主要有“先语后文”、“语文穿插”、“语文并进”和单独开设汉字课。

“先语后文”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借鉴母语习得的心理机制,首先建立字音和字义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再将字音、字义、字形联系起来[1]。简单说也就是先口语、后书写,先会说,后认字。这种模式可以避免学生对汉字的畏难情绪,快速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但这种模式只是将汉字教学这一教学难点后移,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初学阶段,学生不学汉字,确实减轻了压力,分散了难点,但到了后期,“学生既要学习新词、新字,还要‘补学旧的汉字’”[2],显然是集中了难点,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语文穿插”的教学模式就是对教学中出现的笔画、结构比较复杂,超出学生认知能力的汉字,用拼音代替。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解决汉字出现的随机性和汉字认知规律之间的矛盾。但界定在学习的某一阶段哪些汉字是超出学生认知能力的,主要靠教师的主观感觉,缺乏客观的依据,因此这种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和实践性都需要进一步检验。

“语文并进”的教学模式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汉字教学模式,它是在综合课内结合课文,与生词、语法一起完成汉字的学习。这种模式将听、说、读、写训练相结合,将口语教学和汉字教学同步进行,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3],避免了单一汉字教学的枯燥和单调,而且分散识字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但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也非常明显,首先,在这种模式之下,汉字本身的系统性和相对独立性被忽视了,汉字的出现顺序服从课文的需要,难易颠倒,同汉字的认知规律背道而驰,违反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其次,综合课要包含语音、生词、语法等各语言要素的教学,汉字教学处于从属地位,教学时间被大量挤压。

单独开设汉字课的教学模式,可以照顾到汉字的认知规律,按照汉字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但单纯学习汉字,往往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且由于不能马上用于交际,让学生不能即时感觉汉字的功用,从而降低学习兴趣。

综观上述对外汉字教学的模式,可以说是各有利弊。但总体来看,相对于其他语言要素的教学,对外汉字教学是滞后的,教学效率也比较低下。如何结合汉字的特点和留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汉字教学,让留学生轻松高效地识写汉字,是我们应该着力探讨的问题。

二、汉字本身的特点

(一)从共时角度看汉字的总体特征

1. 汉字形、音、义的关系

总体上看,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它集音、形、义于一体,完全不同于字母文字。对于拼音文字来说,只要掌握了词汇的发音一般都能正确地拼写出来,如“big”可以通过字母“b”、“i”、“g”直接拼读出来,因此学习拼音文字的要点便简化为建立音与义之间的关联。而汉字却比这复杂得多,虽然它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但是汉字的音并不能通过拼读文字得到。汉字所标记的是汉语中一个完整的音节,如“大”,它所记录的是“dà”这个音节,这个音节固定在这个汉字上,不能拆开或分离,只能整个符号一起认读。即使某些形声字的声符可以准确地表音,如“清”的声符“青”,但声符本身的读音,依然不能靠简单的拼读获得,所以总体来看,汉字的读音只能靠硬记,不可能做到像拼音文字那样“见形知音”。而与拼音文字不同,汉字的形与义却有密切的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做到“见形知义”。如早期的象形字,本身所描摹的就是事物的形象,多数形声字我们可以从形旁推知这个字的意义类属。这些都是汉字“观象取物”、“法象造字”的直接结果。“象”是同特定的客观事物或现象联系在一起的,既是抽象的概括,又是具体可感的意象,故汉字“因形示义,意寓形中”。

2. 汉字的形体特征

与拼音文字的单一线性排列不同,汉字的字形是在二维平面上纵横交错组合而成。汉字的笔画众多,达到二三十种[4],很多笔形的区别度很小,如,“横折斜钩”(“风”的第二笔)、“横折弯钩”(“九”的第二笔)与“横折弯”(“朵”的第二笔),“横折折撇”(“及”的第二笔)与“横折折折钩”(“乃”的第一笔),“竖折撇”(“专”的第三笔)、“竖折折”(“鼎”的第六笔)与“竖折折钩”(“马”的第二笔)。汉字的笔画和笔画的构成关系复杂,基本构成关系可以分为相接(如“人”字的一撇、一捺)、相离(如“八”字的一撇、一捺)和相交(如“十”字的一横、一竖)三种。笔画的构成关系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汉字,如“开”与“井”都是四笔,这四笔都是两横、一撇、一竖,撇、竖跟第一个横相接的字形记录动词kāi,撇、竖跟第一个横相交的字形记录名词jǐng。这些差别非常细微,无规律可循,理据也不明显。笔画只是汉字最小的构成单位,对于汉字来说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构件是部件。在汉字当中,由笔画组成的部件数量也不少,前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武汉大学合作用计算机对《辞海》(1979年版)的11 834字进行切分,共得末级部件648个之多,其中成字部件327个(如:口、手、目、寸、小、白),不成字部件321个(如:扌、艹、勹、宀、辶、饣)。汉字多由这些部件组合而成。据统计,由3个部件构成的字最多,大体占40.321%;其次是2个部件构成的字,占34.04%;再次是4个部件造成的字,占16.391%。三者合计大体占总字数的90.75%。这些部件在组合时,搭配关系也多种多样,有左右结构(如“语”)、上下结构(如“芬”)、包围结构(如“厅”、“远”、“凶”、“医”、“国”)、框架结构(如“噩”)等。这些就使得汉字字形结构、形体变化要比拼音文字丰富复杂得多[5]。

(二)从历时的角度看汉字的发展演变特点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绵延了数千年,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隶书、楷书,一直发展到今天的简化字。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汉字的形体结构、形音义关系和造字理据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1. 汉字的记号性功能不断增强

汉字在造字之初,具有较强的理据性,如早期古文字的象形程度一般比较高,形体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比较直观,基本上可以做到“因形知义”,如:(日)、(月)、(人)、(山)等,从字形能够大体推知字义。而随着所要表达的语义内容的不断丰富,汉字又逐渐使用会意、指事、形声等方法造字,而且形声成为了主要的造字方法,这样汉字逐渐由表意文字发展为意音文字。据统计,《说文》有形声字7 697个,占《说文》全部字数的81%[6]。大部分形声字字形和字义之间的联系不如象形字那样直观,需要通过一定的联想才能获得。随着文字形体的变化,语音、语义的发展演变,汉字的字形与字音、字义的直接联系不断降低,汉字的记号性功能不断增强。首先,古文字中的象形字、指事字发展到今天,很多丧失了象形功能,从字形上我们已经看不出其和意义的关联,在现代汉字中,它们都成为了独体记号字,如“手、龙、寸、亦、片”等。古文字中的会意字在发展中也逐步弱化或消失了造字的理据,我们今天也很难从字形推知字义,这一部分字在现代汉字中变成了半记号字(如“步、妇、引”等)和记号字(如“孔、夺、史”等)。其次,随着汉字结构形体、社会生活、语音系统的发展,有些形声字逐渐失去或降低了形义或形音方面的联系,很多形声字的形旁不能提示出该汉字意义,声旁也不能准确标示该字的普通话读音,这样部分形声字也成为了记号字或半记号字。据统计,3 500个常用字中,记号字和半记号字占总数的37.14%[6]。

2. 汉字结构的规律性和类推性不断增强

现代汉字中,形声字的比重较大,通过对《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7 000个通用字的考察,发现形声字数量占总数的78.51%。从字形来看,形声字都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规律性较强。《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的5 631个形声结构,共有1 325个声符,其中成字声符1 119个,不成字声符206个。声韵调完全相同的仅占37.51%;声韵同,调不同占18.17%;完全不同的占12.70%,总体表音度为66.04%[7]。同声符对语音的提示作用相比,形声字的形符对意义的提示作用更大一些。通过对3 500个常用字中的2 522个形声字的考察,统计出形声字共使用形符167个,其中直接表义1 979个,间接表义103个,不表义440个,形声字的有效表义率共为83%,不表义的仅占17%[8]。由此可见,绝大部分汉字“形——义”联系的理据性优于“形——音”联系的理据性。另一方面,汉字常用的构字部件是有限的,7 000个通用字中总共有246个形符,3 500个常用字中共有167个形符。形声字形符的位置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左形右声的字占了绝对的优势。有些字的形符本身就是一个独体字,而且“能产性”很高,如“又、虫、王、手、土、木、门、广、厂、女、水、人、大”等,这些字的早期的形体带有明显的象形性特征,现在已经无迹可寻,变成记号字了,但当其作为形符出现在形声字中时,能对汉字的意义有一定的提示作用。还有很多形符在现代汉字中是不成字的部件,其表现出很强的类推性,如以“忄(心)”为意符的字一般都与“思维或心理活动”有关;以“艹(草)”为意符的字一般都与“花草”有关;以“衤(衣)”为意符的字多与“衣物”有关;以“礻(示)”为意符的字多与“祭祀、祝福”有关;以“灬(火)”为意符的字大多与“火”有关;意符“阝(阜)”在左时表示“山或高”,“阝(邑)”在右时则表示“地名或聚居地”;意符“彳”、“辶”大多与“行走”有关;意符“斤”大多与“斧钺等工具”有关,等等。

三、留学生学习汉字的难点

(一)缺乏字感,书写困难

与拼音文字的单一线性排列不同,汉字的字形是二维空间的线条组合,这对于留学生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他们对汉字的构形规律一无所知,缺乏最基本的感性认识,因此汉字在他们眼里只是一堆长短不一、杂乱无章的线条,至于这些线条该如何组合,组合时有何规律可循,他们并不清楚,因此留学生在书写汉字时,往往觉得无从着手,经常像画图一样临摹,速度又慢,错误又多。

1. 笔画错误

在汉字教学的初级阶段,多数留学生不知道汉字笔画书写的方向,仍按拼音文字单向书写的习惯,将连接在一起的笔画一次完成,如把“口”一笔写成了“O”,把“官”的下半部写成B。而汉字的书写是多向的,既有从左至右,又有从上到下、由外到内等等。除此之外,如前所述,汉字笔画之间的构成关系也非常复杂,相同的笔画,相接、相交或相离就会构成不同的汉字,留学生由于缺乏字感,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连,什么时候该分,什么时候该交叉,因此出现错字,如把“田”写成“由”,把“天”写成“夫”。此外,汉字的笔画之间差别非常细微,留学生往往不能分辨这些细微差别,从而造成书写的错误,“扌”中的提经常写成撇,而把“犭”中的撇写成提,把“忄”中的点写成横。由于缺乏字感,留学生觉得汉字就是笔画的堆砌,什么时候多一笔,什么时候少一笔,无章可循,因此添笔、漏笔的现象很多,如“住——隹”“王——主”“大——太——犬”等似乎很难弄清楚。

2. 结构错误

多数汉字由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部件之间的搭配关系是多种多样的,留学生由于缺乏字感,常常把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的部件左右排列,如把“多”写成线性排列的“夕夕”,把半包围结构的“起”写成左右结构的“走己”,“题”写成“是页”;或者把部件的位置颠倒,如把“亻”写在右边,把“刂”写在左边;或者结构松散,一个字看起来像两个字,如把“项”写成“工页”,把“好”写成“女子”等。

(二)缺乏汉字知识,识记困难

汉字笔画、部件众多,笔画和部件的构成、搭配关系复杂,汉字数量多,直接通过整字记忆汉字显然难度较大,通过笔画记忆,记忆单位太多,记忆负担太重。因此,如何识记汉字,成为了留学生学习汉字的又一个难点。

1. 缺乏汉字演变知识,最基本的独体字识记困难

独体字笔画较少,又往往具有很强的构字能力,是留学生学习汉字之初首先接触到的汉字,我们会觉得这一部分汉字对留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其实不然。这一部分汉字大部分是早期的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在古文字中,它们形义联系非常密切,应该是比较容易辨识的,但是经过几千年的形体演变,这些字早已失去了象形表意的功能,多数成为了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记号字,因此在留学生眼里,它们只是一堆笔画毫无规律组合起来的符号,无任何理念可言,留学生找不到记忆的“把手”,只能死记硬背这些线条的组合,容易遗忘不说,还经常出现记忆的错误,缺笔、添笔等情况经常发生。

2. 缺乏汉字形体结构知识,合体字识记困难

相对于独体字,合体字的笔画更多,如果对汉字的形体结构没有认识,单凭笔画来记忆,几乎是不可能的。例如“赢”,17笔,如果没有关于汉字部件构成的知识,这就是一堆杂乱的线条,而实际上,它由“亡”、“口”、“月”、“贝”、“凡”5个部件构成,如果按照部件的构成记忆,显然容易多了。留学生受拼音文字线性排列的影响,对汉字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框架结构等显然缺乏认识,因此,也就造成他们识记汉字非常困难。除此之外,现代汉字中,形声字占了很大比重,如果能够对形旁、声旁有一定的了解,可以为记忆提供很多“把手”,而缺乏这些知识,独立地去记忆一个一个的汉字,显然事倍功半。

四、对外汉字教学的应对策略

我们分析了目前对外汉字教学的现状、汉字的特点和留学生学习汉字的难点,基于上述分析,要改变对外汉字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对外汉字教学进行调整。

(一)指导思想的调整——确立对外汉字教学的独立地位

目前广泛使用的对外汉字教学模式,无论是“先语后文”还是“语文并进”都是基于这样一种指导思想,即,以“语”(汉语)为中心,把“字”(汉字)作为“语”的附属品来处理,汉字教学完全处于汉语教学的被动和从属地位。由于没有把“字”作为独立的教学单位,因而也就不能够按照汉字的习得规律进行教学,造成长期以来汉字教学滞后。而实际上,汉字教学和汉语教学是相互配合的,汉字教学对汉语教学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正如周健所说:“汉语是一种目治的语言,有时单靠朗读和听觉是很难分辨的。”[9]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确立汉字教学的独立地位,使其与汉语教学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当然,也不能过分强调汉字教学的系统性而将其独立于汉语教学之外。

(二)从实际出发,实施分阶段教学

从汉字教学的特点出发,立足于汉语和汉字的辩证关系,有必要确立汉字教学的不同阶段,并明确每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汉字教学可以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留学生的“字感”,提高学生的“汉字能力”,即汉字的基本知识、笔画书写(笔画的形状、笔画的组合关系),部件知识、结构知识,笔顺知识(笔画的走向,笔画的先后顺序),基本造字方法等。这一阶段所学的汉字应以独体字,尤其是构字能力强的独体字为主。在教学模式上,宜单独开设汉字课。中级阶段的教学目标应为扩大识字量,掌握基本的字理知识,明确字义和词义的关联。这一阶段在教学模式上可采用“语文并进”的模式,在阅读课、综合课中设立单独的汉字教学环节。高级阶段应以基础汉字学知识为重点,包括汉字文化知识、汉字形声字复杂的表音系统等,可深化字理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部件策略训练。这一阶段在教学模式上,应单独开设汉字课。

(三)结合学习难点,充分利用汉字特点进行教学

1. 从还原理据入手,将独体字教学和基本笔画教学相结合

在初级阶段的教学中,独体字教学无疑是重点,因为它们大部分是常用字或构字能力很强的部件。而且相对来说独体字笔画较少,比较清晰,容易展示,因此笔画教学必然要依托于独体字。但就现代汉字来看,大部分独体字都已经演变为记号字,它们的字形跟它们记录的语词的读音、意义均失去了联系,留学生在学习时缺乏一个可以依托的“把手”,单靠死记硬背,非常枯燥,而且不易记忆,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但如果我们从汉字发展的角度来考察这些汉字,会发现它们大多是早期的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因此我们可以恰如其分地利用现行汉字跟古代汉字在形体上的历史联系,还原这些字的造字理据,帮助留学生建立现代字形与所记录的音义之间的联系,如“人、手、刀、水”等这类理据很容易说解清楚的象形字、会意字。这样比死记一笔一画要容易得多,而且可以提高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他们的汉字知识。

2. 从分析部件入手,把合体字教学和汉字结构教学相结合

如前所述,汉字的理据性有所降低,但汉字结构的规律性和类推性不断增强,因此,我们在进行合体字教学时,可以从构形单位、构形方式入手,侧重汉字的结构规律和形体组合教学,尤其是对于现代汉字中比重较大的形声字,我们可以通过部件分析,有效地利用形旁和声旁进行教学。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实践也表明,利用形符策略对汉字意义的识别是很有帮助的。另一方面,汉字常用的构字部件是有限的,7 000个通用字中总共有246个形符,3 500个常用字中共有167个形符,掌握了这些构件,再利用汉字类推性的特点,可以迅速掌握一批汉字,这显然比一个一个地记忆速度要快得多。而且这些构件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掌握汉字的“把手”,有这些为依托,遗忘的比例可以大大降低。因此,通过分析现代汉字的外部构形特征,掌握重要的构字部件,在汉字学习中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吴英姿.初级阶段“语文并进:模式下的汉字教学[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3).

[2] 万业馨.略论汉字教学的总体设计[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9(5).

[3] 厉芹.对外汉字教学的分析和方法[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1).

[4] 张静贤.现代汉字笔形论[A].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

[5] 费锦昌.对外汉字教学的特点,难点及其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1998(3).

[6] 陈明娥.从汉字的发展演变看汉字教学与规范[J].汉字文化,2010(3).

[7] 李燕,康加深.现代汉语形声字声符研究[A].现代汉语用字信息分析[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8] 施正宇.现代形声字形符表义功能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1992(4).

[9] 周健.汉字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11.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

The Study of Teaching Chinese Characters

SONG Chun-shu

(Department of Chinese,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China)

Chinese character teaching is a difficult part in the lecture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Now there are three main current teaching models: teaching spoken language before character teaching, teaching character in the teaching of spoken language and solely teaching Chinese characters. Four models have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Generally speaking, the four different models’ teaching effects are not so good. So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featur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 learning difficulties of the oversea students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strategies of Chinese character learn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Chinese character; teaching

H193

A

1009-9115(2012)04-0045-04

河北省教育厅规划项目(sz090408)

2012-04-12

宋春淑(1972-),女,河北秦皇岛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

猜你喜欢
形声字笔画部件
认识带“氵”的形声字
带“火”字旁的形声字
小议形声字
形声字运动会
笔画相同 长短各异
——识记“己”“已”“巳”
加工中心若干典型失效部件缺陷的改进
有趣的一笔画
奥迪e-tron纯电动汽车的高电压部件(下)
找不同
基于Siemens NX和Sinumerik的铣头部件再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