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农村育龄夫妇不良妊娠结局与危险因素暴露关系研究

2012-03-06 01:11袁彦玲叶汉风速存梅王建兰游顶云李根瑞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2年7期
关键词:被动妇女危险

袁彦玲 叶汉风 速存梅 王建兰 游顶云 李根瑞

1.云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所(昆明,650021);2.昆明医学院

孕前保健作为改善妊娠结局、提高人口素质的一种保健模式,被国际社会充分认同并已进行了近20年的探索,其目标主要是通过为育龄妇女及其配偶在孕前开展系列健康促进和预防服务,以降低可能影响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1],服务内容包括孕前风险评估、咨询和健康促进以及医学和心理干预3部分。对孕前危险因素准确的识别和评估,是实施有效干预的基础。本文从分析云南省3个项目县育龄人群的危险因素暴露与不良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入手,重点对不良生活方式及行为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联性进行研究,为有效开展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提供支持。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于2006年、2008年对分属2个州市的3个县在调查前1年内有活产史的农村育龄夫妇,进行了回顾性问卷调查。

1.2 研究方法

1.2.1 定量调查 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进行面访,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夫妻孕前保健情况、优生知识和生活方式行为、妊娠结局等4方面情况。调查人员讲解问卷后由调查对象填写,共共调查8 677对夫妇,获得有效问卷8 656份。

1.2.2 定性访谈 访谈对象为计划生育专业技术人员及育龄夫妇,主要了解育龄夫妇危险因素暴露情况,以及对服务了解程度和利用水平。

1.3 数据分析

经过专业人员的统一审核,运用EpiInfo软件进行数据录入,运用SAS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8 656 名妇女中汉族占 72.50%,彝族占20.56%,其他民族(回、白、苗等)占6.94%;小学、初中文化程度者占93.13%;在家务农者占94.35%;过去1年家庭总收入 <3 000元者占14.80%,3 000~5 999元者占 30.89%,6 000~9 999元者占 24.00%,10 000~19 999元者占23.81%,≥20 000元者占7.23%。

2.2 孕前危险因素暴露

被调查妇女中在20~34岁生育者占96.78%,<20岁生育者占1.45%,≥35岁生育者占1.78%。体重指数(BMI)在正常范围(18.5~24)的占70.85%,超重和偏低者总计占28.49%。妇女知道叶酸可以预防胎儿出生缺陷的比例仅为31.45%,服用者占37.03%,服用正确率46.75%。访谈中了解到50%以上的妇女蛋白质、脂肪、水果摄入不足,超过2/3的妇女感觉“有腥气”而不喝牛奶,尽管容易获得和喜欢吃蔬菜,但受季节影响。见表1。

2.3 妊娠结局

在8 656例出生婴儿中不良妊娠结局880例,发生率10.16%;发生不良妊娠结局前3位的分别是早产 340例(38.63%)、巨大儿 237例(26.93%)、低出生体重224例(25.45%),其他依次为出生后死亡(4.77%)、死产(2.95%)和出生缺陷(1.25%)。

2.4 生活因素与不良妊娠结局关系

以夫妇民族、收入、近亲结婚、妊娠年龄、BMI、吸烟与被动吸烟、饮酒、妊娠期间的人际关系、是否住院分娩等相关因素为自变量,不良妊娠结局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妇女民族(苗族、彝族)、家庭年收入<20 000元、近亲结婚、妊娠年龄≥35岁、男性吸烟以及吸烟量、女性饮酒、是否服用叶酸、是否计划妊娠、妊娠期间的心理感受和人际关系、是否住院分娩等12个因素与不良妊娠结局成正相关(P<0.05),见表2。虽然女性是否吸烟和被动吸烟与不良妊娠结局未见显著关联,但从男性的吸烟与吸烟量来看,农村女性烟草暴露的危险因素处于较高水平。从定性访谈中也印证了同样的危险因素。

表2 相关因素与不良妊娠结局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调查显示,农村育龄妇女围孕期危险因素暴露比例较高,与不良妊娠结局相关性较大的12个危险因素主要为社会和不良生活方式相关的因素。美国针对非裔妇女孕前保健项目研究表明,目标人群平均7.9个危险因素中72%为社会和行为问题(酗酒、药物滥用、计划生育、压力和家庭暴力等)[2]。

美国的非计划妊娠率是34% ~52%,且非计划妊娠的不良妊娠结局风险高于计划妊娠妇女[3]。本次调查的非计划妊娠率为44.80%,也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计划生育服务提供者应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促进农村育龄夫妇选择最佳生育年龄、最佳时机妊娠;对暂不妊娠的夫妇提供优质的避孕咨询和适宜的避孕工具,使计划妊娠的夫妇双方在经济、心理、生理、营养、环境、行为方式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准备和调整,规避各种妊娠风险,主动寻求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提高计划妊娠率。

已知吸烟对胎儿可以造成系列影响,国外研究发现,母亲长期暴露于吸烟环境,出生婴儿体重可减轻25~40g[4]。国内研究也证实被动吸烟与不良妊娠结局之间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5]。从本研究也可看出,农村妇女被动吸烟率(44.51%)高于城市孕早期妇女被动吸烟率(38.2%)[5],虽未达到2002 年全国行为危险监测数据(女性 54.6%)[6],也未纳入不良妊娠结局的12个关联因素中,但从定性访谈中了解到多数妇女知道妊娠前自己不能喝酒吸烟,但对丈夫或者家人在旁边吸烟也没太注意,因此不排除农村妇女对被动吸烟风险暴露重视不足。因本研究采用的是回顾性问卷调查法,虽可获得不同时间和地点烟草暴露的信息,但因未采用生物标志进行验证,因此不具备客观、准确和定量的特点。且由于部分农村妇女可能存在对被动吸烟环境暴露的漠视,导致问卷回答的随意性。从男性吸烟及吸烟量和不良妊娠结局呈正相关,以及定性访谈的结果来看,推测农村妇女实际被动吸烟暴露风险应高于问卷调查结果。因此提升农村育龄妇女避免被动吸烟的保健意识,加强丈夫及家庭成员相关健康教育,才能为目标人群营造一个良好的围孕期环境。

叶酸补充是云南省人口计生系统较早引入的出生缺陷一级预防措施,虽然在推广的同时也进行了健康教育和相应的知识普及,但服用者依从性低明显影响预防效果。从本调查的定性访谈中分析农村妇女不同程度地存在饮食结构不尽合理、营养素摄入不均衡等营养问题,叶酸服用率大于知晓率,但正确服用率不足50%,说明部分妇女存在一定的漏服和随意性问题。因此在提高叶酸增补覆盖率的同时,应增强正确服用意识以达到预期效果。服务提供者尤其要注意高风险人群的按需补充问题。

妇女从围孕期开始,由于一系列生理变化带来精神上的变化,极易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本调查显示妊娠期间的感受与人际关系也成为不良妊娠结局重要关联因素。因此在开展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时,服务提供者应注意对遭受各种突发事件应激过于强烈、心理严重失衡的高危人群进行及时心理疏导和咨询、转诊等服务,以帮助目标人群形成健康的行为模式,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进入妊娠阶段。

在预防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方面,消除或减少不良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也和其他有循证支持的危险因素同等重要,一方面通过开展有的放矢的健康教育和促进活动,告知信息、传授技能,使待孕夫妇有能力做出健康的选择和改变。另一方面通过提供规范、高质量的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公共卫生服务,满足农村育龄夫妇个性化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不利于妊娠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危险因素,才能为育龄夫妇以最佳的健康状态进入妊娠阶段创造一个良好的支持性环境。

1 Frey KA,Files JA.Preconception heaith care:What women know and belive[J].Matern Child Health,2006,10:73 - 77.

2 Biermann J,Anne LD,Brady C,etal.Promising practices in preconception care forwomen at risk for poor health and pregnancy outcomes[J].Maternal Child Health,2006,10:21 -28.

3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Pregnancy risk assessmentmonitoring system(PRAMS):PRAMS and unintended pregnancy[EB/OL].[2005 -10 -01].http//www.cdc.gov/prams/up.htm.

4 Lindbohm ML,Sallmen M,Taskinén H.Effects of exposure to environmental tobacco smoke on reproductive health[J].Scand JWork Environ Health,2002,28(Suppl2):84 -96.

5 韩胜红,陈华芳,徐娟,等.不良暴露与妊娠关系的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6,19(3):17 -19.

6 肖琳,杨杰,万霞,等.中国人群的吸烟率究竟有多高-三项全国烟草流行调查结果比较[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1):30-32.

[责任编辑:王丽娜]

猜你喜欢
被动妇女危险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蔓延
第五课 拒绝被动
一株“灵芝”——一位贫困妇女的脱贫自述
喝水也会有危险
当代妇女的工作
拥挤的危险(三)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话“危险”
妇女应注意“自行车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