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战略地位探析

2012-03-19 01:54高兴国
卫生职业教育 2012年21期
关键词:利益国家政治

高兴国

(甘肃省委党校党建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71)

自国家存在以来,追求国家安全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政治安全则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从根本上体现着民族的独立和自由,是国家安全的主要标志。

1 国家安全和政治安全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1.1 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指国家利益,特别是重大国家利益免受威胁或危害的状态。随着时代变迁,国家安全的内涵不断丰富,其构成也随之拓展。传统的国家安全除政治安全外,主要是指军事安全。随着冷战的结束,经济安全地位上升,因而有人把国家安全表述为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的有机结合,称之为综合安全。我们认为,由于时代变迁,影响国家利益的主要因素除政治、军事、经济外,科技、生态、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1.2 政治安全

政治安全是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国家主权、领土疆界、民族尊严、意识形态、价值文化、国家制度和权力体制等方面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自主以及免受各种干扰、侵袭、威胁和危害的能力和状态,是一国政府有效整合政治力量以对外部威胁国家安全的政治力量的有效防御,使国家形成相对稳定政治关系的状态。

政治安全的前提是政治上的独立和自主。政治是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为管理公共事务,维护其根本利益,建立其阶级统治,组织和巩固其国家政权,并运用国家政权治理国家而进行的全部活动。只有政治上的独立和自主,才能谈得上安全,才能谈得上政治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1.3 政治安全的表现形式

政治安全的表现形式是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意识形态安全持久、民族尊严不受侵犯、国家制度和政治权力坚实稳固、社会稳定。

国家主权独立是政治安全的第一要素,是政治安全的核心。一个没有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是没有安全可言的,只能依附和从属于他国,社会的稳定、科技的发达、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安康、国家的形象和尊严等根本得不到保障。

领土是国家和民族的生存资料和生存空间,是一个民族的生活出发点。对外而言,领土完整指国家的领土、领海、领空统一和完整,能免受和抵御外敌入侵;对内而言,领土完整指人们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空间在得到开发利用的同时,能保护和发展它的养殖力,同时防止种种分裂势力的图谋得逞。

意识形态安全、持久是政治安全的思想理论基础。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连贯性、潜在性、封闭性、教化性,是维系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其作用在于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提供合法性和合理性的理论基础与思想基础。意识形态安全、持久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始终居于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安全、持久的意识形态一般都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坚实的现实生活基础、广泛的大众认同以及政策制定者的高明技巧。

民族的尊严、国家的威信和国际社会的承认密切相关。国际社会是由各民族构成的国际关系网络。民族尊严不受侵犯,得到尊重和捍卫,从国际社会得到的利益和机会就愈多,国家政治安全也就愈有保障。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凝结着人民群众的最大价值追求,证明着该国人民的历史选择和价值判断,展示着该国社会发展的深刻历史必然性,因此,稳固的政治制度会给一国统治阶级和人民带来巨大利益。

政权与政治制度稳固是国家政治安全的根本保证和决定性因素。政权稳定和政府安全对国家安全来讲至关重要。政权稳定和政府安全与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对内它是否代表人民或民族的利益,是否得到大多数人的接受和认可,在国内是否有统治基础;二是对外抵御颠覆能力的强弱,能否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社会稳定是政治安全的社会基础。社会的和谐、有序、稳定,表现为党和政府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政治认同,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支持和拥护。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失去了党执政的合法性和执政的群众基础,也就失去了政治安全的社会资源。

2 国家安全体系的构成

2.1 政治安全

国家政治安全是指国家主权、领土、政权、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免受各种侵袭、干扰、威胁和危害的状态。这种状态在我国表现为:对外保持国家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对内保持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稳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以及社会稳定。我国政治安全的一个特殊性是必须保证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

2.2 军事安全

由于军事行动一般都是一种集体或集团行为,遭受这种军事危险、威胁和入侵的主体不是某个个体或组织,而是主权国家。所以,国家军事安全主要是指主权国家如何对付来自外部的战争威胁和军事入侵,确保国家领土、领空、领海等主权不受外敌侵犯。军事安全体现在国家的综合军事优势上,包括武器装备的精良、军人素质的提升、作战谋略的高超以及军事环境的优越等。它是以国家主权为核心的国家军事利益。

军事安全是最根本的国家安全。一个国家在军事上足够强大,不仅能抵御外敌入侵,还能使任何外敌不敢侵犯,这样的国家才可能真正安全。

一个国家的政治安全能否得到保障,并不是完全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美好愿望,而是有实现愿望的必要武力保障,即军事安全。自国家产生以来,国与国之间经常发生领土扩张、资源掠夺、弱肉强食的武力冲突,战争作为政治的延续,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捍卫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当前,尽管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西方的“军事干涉主义”再度肆虐,一些国家意图挑起新一轮军备竞赛。因此,虽然我们处在和平时期,且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不大,但军事安全对我国国家安全始终至关重要。

2.3 经济安全

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国最为根本的经济利益不受危害和威胁,主要内容包括:一国经济在整体上主权独立,基础稳固,运行健康,增长稳定,发展持续;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防卫力和竞争力;不会因为某些问题的演化而使整个经济受到过大的打击和遭受过多的损失;能避免或化解可能发生的局部性或全局性危机。在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作用下,过去靠军事手段无法达到的目的,今天却能通过经济手段达到。在全球化浪潮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已发展为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彻底改变了以往在经济领域确保生存就能赢得国家安全的传统思维,确立了在经济领域里只有赢得发展权才能确保国家安全的新思维。在这种竞争势态下,经济安全问题在国家安全战略中所占的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无时无刻不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问题。

2.4 科技安全

国家科技安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特别是在国际大环境下,以国家价值准则为依据对科技系统与相关系统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国家安全态势的一种动态描述;也指在国际大环境下,国家通过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科技等手段,使国家科学技术系统既通过与国际环境的开放式作用和系统内部的协调运行达到功能优化,又保证该系统不招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威胁,并以此维护国家利益的一种安全态势。科技安全强调以科技手段保卫国家安全,提高综合国力,说到底要依赖国家整体科技水平。当前,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科学技术作为捍卫国家利益,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因而竞争非常激烈。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的科技安全状态可以决定该国的国家安全情势。因此,国家科技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标志之一。

2.5 生态安全

国家生态安全,是指水、空气、土壤和生物免受污染,森林免受滥伐,草原免受退化,水土免受流失,耕地免受减少,生态免受破坏的一种态势。而干净的空气,清洁的水源,肥沃的土壤,丰富多彩的生命,良好的生态结构,健全的生命维持系统,丰富的自然资源,表示人类生态的安全性。这是人类在地球上健康生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2.6 文化安全

国家文化安全主要指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价值观问题,是本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国家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民族屹立的基础和精神支柱。文化安全的核心是作为国家或民族灵魂的传统文化和民族价值观。

2.7 社会安全

社会安全是指社会有秩序的运行状态,即社会稳定。社会安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安全是指整个社会系统能保持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而把妨碍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狭义的社会安全主要是相对于经济安全和政治安全而言的,是指除经济子系统与政治子系统之外其他社会领域的安全。具体来讲,狭义的社会安全是指社会公众享有安全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及良好的社会秩序,公众的生命财产、身心健康、民主权利和自我发展有安全的保障。它包括社会治安、交通安全、生活安全以及生产安全。

3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核心和灵魂

国家安全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根据时间和环境而变化的综合安全系统。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国际竞争的基本态势的变化,国家安全已经越过了以政治、军事等基本要素为主的时代,进入了以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生态、社会、文化等多要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综合安全时代。政治、军事等传统安全要素日益融入经济、科技、生态、文化、社会等其他要素之中,这种各要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趋势,正是新的安全观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国家安全的综合体系中,国家政治安全依然居于最高地位,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和主要标志之一,处于核心和灵魂的位置。

3.1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核心

对政治安全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曾说:“安全就像氧气,当氧气充足时,人们不会感觉到它的存在,但当氧气不足时,人们就不可能再干任何其他事情了。”[1]因此,所有的安全问题都是政治问题。只有政治安全了,才能有效地谋求和维护社会、经济等其他领域的安全。

当前,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影响和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逐渐从传统安全领域到非传统安全领域、从国际领域到国内领域、从敌对矛盾到人民内部矛盾扩展,使得国家安全的内涵深度拓展,国家安全面临的形势日趋复杂多变,国家安全责任已不是一个或几个专门部门或力量所能承担的,而是成为一个国家整合所有社会资源和力量进行综合治理的战略任务。然而在国家安全体系中,政治安全始终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和灵魂。因为,所有的安全问题都是政治问题。只有政治是安全的,才能有效地谋求和维护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态等其他领域的安全。在我国,政治安全的核心是党的领导的有效性(权威性)和执政地位的稳定性。具体表现为:对外保持国家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对内保持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稳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以及社会稳定。

3.2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根本

在国家安全体系中,政治安全居于最高地位,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和主要标志之一。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所有安全事务都属于政治范畴……所有的安全都是政治性的”[2],威胁和防卫也都是从政治角度构成和定义的。因此,政治是领先其他领域而产生的,同时,其他领域的安全也为政治安全提供支撑和动力。

国家安全首先靠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等支撑,但国家的政治利益对安全的影响也不可小视。一国的社会制度和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该国的外交政策,而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又是该国软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当一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十分强大时,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就成为决定本国和周边安全的决定因素,和平的外交政策可使国泰民安,而好战的外交政策则会祸国殃民。一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即使处于相对劣势的情况下,只要政治和外交手段运用得当,也可达到维护国家安全的目的。精神因素在国力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一国拥有相当的物质力量,但缺乏明确的战略,或者没有贯彻国家既定战略方针政策的决心和意志,那么就不能形成有竞争力的国力;相反,一国物质力量的不足有时会由民族士气的高昂和战略决心的坚定来弥补。当然,军事能力和经济能力并不能自动地转化为效能,它都是靠人去掌握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民族凝聚力的加强、国人意志的统一和人心所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在一盘散沙的环境中,国家不仅无法发展经济与科技,还会大大损害其在国际舞台中的形象,削弱国家的总体安全性,其他方面的安全也将受到根本性影响。

政治作为上层建筑,既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往往成为左右经济发展,使经济停滞或者倒退的决定性力量。在国际交往中,各国都将政治安全作为深藏在经济利益背后的目标加以追求。如果政治利益得不到实现,该国的经济利益将会因此受到损害。

3.3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象征

作为安全领域的核心,政治独立和国家稳定是政治安全最重要的涵义。其基本要求是:对外要防止大国的干涉和控制,保持国家的独立自主;对内要防止内部的动乱和暴乱,维护国家的稳定安宁。因此,政治安全就是主权国家如何防止来自外部的政治干预、压力和颠覆以及内部敌对政治势力的破坏活动[3]。其外在表现形式就是要维护一定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原有基本结构和基本性质,及时有效地解决社会张力,消除不安定因素,防止政治动乱,保证政治运作的秩序性、规范性和连续性[4]。就我国政治安全而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安全威胁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倾向,特别是作为安全利益的核心——政治安全利益逐渐呈多元化,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我国的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神圣不可侵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保持国内政局的高度稳定;我国在亚太地区的国家形象不容歪曲;我国在各国的海外移民与侨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有所保障;确保我国政治发展的能力稳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等。

3.4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战略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政权稳固,是各国政府千方百计要实现的目标。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将政治安全作为国家安全战略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首先,政治安全是国家利益的最高目标。国家作为人类社会最有组织的社会集合体,其利益需求多种多样。从内容上看,可分为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而只有国家的安全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时,各类利益才可能实现。安全性是国家利益实现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国家的政治安全,更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政权的巩固、民族的存亡、经济的发展等。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与根本,也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根本保障。一个内部政治动荡的国家,对本国在国际上各种利益的保护将处于缺位状态,对危害到国家利益的行为不可能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同样也会在吸收国内建设急需的资金上存在困难,由于担心动荡的政局和不稳的政权损害其利益,国际资本投入会相应减少;更有甚者,政局不稳还可能成为其他少数国家对其内政进行干涉的借口,使国家利益处于极度危险状态。如前南斯拉夫在国内各民族冲突加剧的情况下,国家主权遭到了任意践踏,国家经济利益、文化利益也遭到前所未有的损害。另外,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来看,国家间良好的政治关系是发展良好的经济关系的前提和有力保障。如果政治安全遭到严重破坏,必定会严重影响经济关系的发展。这在我国与前苏联以及中美关系所经历的曲折发展中已经得到充分证明。总之,只有作为国家利益基础的国家政治安全得到较为有效的保障时,其他国家利益才可能真正实现。特别是在当代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往往采取经济、政治手段干预和插手发展中国家内政,因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是事关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的根本。

其次,政治安全是国家主权完整的基本需求。安全是主权国家作为一种国际现实存在的最基本需求。如果一个国家不安全,无论历史是否悠久、国家大小都有可能因此走向衰落、灭亡。在一个无政府状态的世界政治体系中,以维护国家政权为目标的国家政治安全,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作为独立主体的重要表现,也是一个国家的基本价值追求。新现实主义理论家米尔斯海默指出,经济自由主义学派假定国家的动机是获得繁荣,这一点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是站不住脚的。各个国家都是将安全考虑置于财富考虑之上的。米尔斯海默还认为,即使各国进行合作,也是出于安全考虑[5]。美日在后冷战时代,经济纠纷频发的情况下,仍强化美日安保同盟,主要是出于政治和安全考虑,共同防范中国这个潜在大国的崛起。同样,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关系发展平淡,而与中国加强了战略伙伴关系,也同样基于政治安全考虑,是为了确保俄罗斯的国际生存空间和俄罗斯的重新复兴。“只要世界上还存在国界,人们分别在各自的国家中生活,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就是每个国家政府和人民的最高利益。”[6]特别是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国家主权具有先天的脆弱性,更需要运用主权原则在国家内部维护社会稳定,在国际上维护国家的独立。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政治安全面临着巨大风险,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政权稳固也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自然十分珍惜主权利益,并把它放在国家安全的最高地位。对此,邓小平强调,“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7],“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7]

第三,政治安全的实质就是国家的政权安全。政权安全是政治安全的内核,主权安全是政治安全的外延,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是政治安全的主体。对我国而言,政治安全就是我国如何在资本主义国家林立的国际政治领域,防止来自外部的政治干预、政治压力以及各种危险因素,维护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稳固和主权独立,并使国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权的持久与稳定抱有信心。为此,我们要清醒地把握影响国家政治安全的各种威胁因素,如面对西方国家的政治压力,国际民族分裂主义、恐怖主义和文明冲突等给维护我国政治安全带来的挑战,采取各种措施维护国家的政治安全。这就需要在高度重视国际斗争的同时,加强国内各方面的建设,将解决国内影响政治安全的问题作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方面,融入到国际问题的论述中去。

第四,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是当前我国国家安全的首要任务与核心内容。新世纪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新变化,社会改革新目标的确立,对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和挑战。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维护国家安全。”把防范和打击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分裂活动,确保国家政治安全放在维护国家安全的首位。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把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各种分裂、渗透、颠覆活动作为切实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2007年12月,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高度警惕和严密防范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妥善处置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问题,尤其要把政治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这是中央对我国新世纪新阶段国家安全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因此,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是当前我国国家安全的首要任务与核心内容。

[1]孟祥青.论中国的国际角色转换与对外安全战略的基本定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7):10-15.

[2]巴瑞·布赞,奥利·维夫,迪·怀尔德.新安全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刘文汇.论国家安全观的衍变[J].求实,2002(3):37-39.

[4]吴家庆.封闭大裂变[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刘靖华.力量均衡,还是制度霸权——当代国际关系中两条逻辑的分析[J].欧洲,1997(1):8.

[6]金钿.国家安全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02.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利益国家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