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音乐文化资源数字化构想及其意义

2012-04-08 21:59冯会平章光琼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土家数字化数字

冯会平 章光琼

(华中师范大学 出版社,湖北 武汉 430079)

音乐文化是传播情感美的文化,是塑造心灵美的文化,具有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心灵成长的特殊功能。音乐在培养和发展人的创新思维能力、想象力,自尊、自信、自强以及自律的道德修养、和谐的处世观与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国家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程度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当前世界发达国家无不以国家政策主导、以公共资金启动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而且,发达国家文化数字化建设,已经展示出人类文化史上的又一次空前的“媒介转移”。如同纸质媒介、电磁媒介所引发的人类文明飞跃发展一样,向数字媒体的转移展示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民族音乐文化数字编码与出版传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土家音乐文化主要包括生活在湖北西部、湖南西部及四川东部地区的土家族的歌曲、舞蹈、器乐等及相关的民间文化。土家音乐文化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种类多样,从多个角度生动地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和精神状态。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土家音乐文化原有的传承方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已不能满足其传承和发展的需要。对土家音乐文化进行数字化开发与出版传播,使之成为具有传播性、传承性、学术性、公益性、综合性、交互性的公共平台势在必行。

一 土家音乐文化资源数字出版与传播构想

土家音乐文化资源数字化是以土家音乐文化资源为内容,以数字博物馆、数字出版、纸质出版、旅游指导等为载体,提供土家音乐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展示与产品化运营服务及示范应用,形成音乐文化资源服务的新模式。也就是以具有代表性的土家音乐文化资源为对象,突破音乐文化资源管理与内涵挖掘、音乐文化虚拟展示、虚拟音乐文化长廊构建与面向受众的多终端展示等关键技术,研制土家音乐文化资源库、传统乐器3D 模型库及演奏工具、音乐活动技艺培训与学唱系统、虚拟场景重构与展示系统、土家音乐文化长廊等,并集成为土家音乐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展示与出版传播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土家音乐文化资源,探索以数字博物馆、数字出版、纸质出版以及旅游推介等为载体的音乐文化资源服务模式、方法,形成新的文化保护与传承,以及文化产品服务新业态。土家音乐文化资源数字化主要有三大目标:构建土家音乐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服务模式;研究土家音乐文化资源分类体系、资源存储规范等,研制音乐文化资源采集、标注工具;开发土家音乐文化资源数字编码关键技术。具体构想如下:

(一)探索土家音乐文化资源分类体系、保护与传承服务新模式

侧重以长阳土家文化资源为例,探索音乐文化资源内容分类体系,资源编目规范等,填补我国在该领域尚无相关技术标准体系的空白,并据此研制音乐文化描述、标注和编目工具。探索以数字影院、数字典藏、旅游导引等为载体的音乐文化资源服务模式和保护传承方法,形成新的服务业态。

(二)研究土家音乐文化资源数字化的关键技术

土家典型的歌舞包括山歌、南曲、巴山舞、摆手舞、撒叶儿嗬等。其中南曲最初从江浙一带传来,一把三弦,一把云板,两把竹椅,相对而歌。南曲悠扬恬然,羞婉细腻,与高昂热情的山歌截然相反,跟苏州评弹有异曲同工之妙。

土家的特色乐器包括三弦、简板、号鼓等。三弦是南曲的主要伴奏乐器,简板是必不可少的节奏乐器。艺人们一般喜欢自弹自唱、自娱自乐的传统曲目主要有《春去夏来》、《高人雅士》、《四时乐》、《渔樵耕读》等。若是知音聚会,首先要演唱《会友》,然后可随意演唱其他段子。贺新婚要先唱《良缘凤缔》,贺寿则先唱《八仙庆寿》,生孩子“打喜”,陪家家先要唱《弄璋曲》或《弄瓦曲》。

结合土家音乐文化特点,数字化技术重点研究:

1.土家音乐文化资源管理与智能检索技术。开发土家音乐文化资源的分类管理技术,实现音乐文化资源的注册、发布与检索;研究土家音乐文化资源的主题、历史事件和人文环境等信息挖掘技术,构建主题关联语义网;研究基于主题语义关联的片断内容聚合与摘要;构建土家音乐文化本体,研究基于本体的音乐文化资源语义检索技术;构建面向土家音乐文化资源管理与智能检索的服务系统。

2.土家音乐文化虚拟展示关键技术。开发三弦、简板、号鼓等特色乐器的3D 虚拟化呈现技术;研究基础弹奏动作的数字化解析技术;土家音乐歌舞虚拟场景重构与展示技术;虚拟学唱培训与评价,包括音乐学习与传承的基础曲目如土家山歌的曲牌与曲式、南曲的核心曲牌、弦式及板式等的虚拟分段展示与虚拟学习技术。研制3D 虚拟仪器知识库及其演奏工具;建立土家音乐虚拟培训与学唱系统。

3.虚拟土家音乐文化长廊构建技术。研究土家音乐文化长廊,依据年代、地域、人物、曲目等变迁环境,挖掘土家音乐文化的文化内涵与底蕴,攻克土家山歌与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的联合呈现技术;研究以知识地图的形式联合呈现典型的山歌、南曲及其发祥地、文化渊源等历史文化知识。研究以数字化地图的形式联合呈现典型山歌、南曲及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4.面向用户的音乐文化移动终端展示系统技术。研究多模式终端无缝接入技术、面向多终端的内容适配决策技术;面向多终端的音乐文化展示技术、人机交互触摸技术,包括文件格式、用户界面和文件内容的自适应系统,实现多终端环境下的内容适应性显示,和资源平滑过渡显示。研制手机的虚拟电子展示系统,以土家音乐文化为主题的虚拟漫游系统等。

(三)土家音乐文化资源服务集成示范应用

以数字博物馆、数字出版等为载体,提供土家音乐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展示与产品化运营服务及示范应用,形成音乐文化资源服务的新模式。以集成土家音乐文化资源管理与检索系统、虚拟场景重构与展示系统、虚拟音乐文化长廊、多终端接入系统、以及虚拟培训与学唱系统等,形成长阳土家音乐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展示综合服务平台。

(四)以纸质出版为载体,对土家音乐文化资源进行立体开发

土家音乐文化具有群众性、自娱性、随意性的特征,在对其进行数字化开发的同时推出纸质出版物。纸质出版物以其价格低廉、使用方便、易于留存等特点,使之它来自民间,又回到民间,让土家音乐文化展现其特殊魅力。

从历史的发展过程看,土家音乐文化植根于丰厚的历史文化土壤,广泛地、诚挚无私地吸收了其他民族(包括汉族)的文化精华,滋养和丰富着自身的地域文化发展,从而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征。对土家音乐文化进行数字编码和出版传播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其民族特征并使之发扬光大。

二 土家音乐文化的特点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数字化技术不仅在各种领域得以广泛应用,而且给文化遗产保护开辟了新的途径。对于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世界各国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对于音乐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很多国家包括我国才刚刚起步。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音乐文化资源大多是长期经验的积累,主要靠口传心记、言传身教传承,具有活态性、生态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殊性质,保护难度较大。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对于继承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弘扬培育民族精神,达成民族认同,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土家音乐文化数字出版的意义源于其固有的特征:

第一,土家音乐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土家族主要生活在鄂西、湘西及渝东的山区,这里地势复杂、气候多变,众多的河流和丰富的资源为先民提供了自给自足的物质生活资料。大山、江河的阻隔,加上“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土司封疆固土政策,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与域外的交通保持着有限的规模和范围,这就造成了土家音乐文化相对独立地发展的空间条件。

从经济背景看,土家族生活的地方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合农业和渔业发展,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给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造成深刻影响。从社会结构上看,传统社会结构以宗法制度为特征。这种宗法制度源于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家庭成员之间的亲缘血缘关系。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这种关系是土家先民们战胜困难赖以生存的重要保证。

第二,土家音乐文化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土家的音乐文化是一个历史悠久、世代延续、未曾间断的文化。原始信仰、习俗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长期传承和流行,是土家传统民俗的一大特点。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占卜、祈禳、祭祀、禁忌等习俗贯穿于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三,土家音乐文化具有多元统一性。土家音乐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曾经历了多种变革,并不断地吸收和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却又始终保持着一脉相承、相对独立的发展系统。土家先民除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外,如土家山歌、撒叶儿嗬、花鼓子、摆手舞、薅草锣鼓以及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异质文化,如南曲、旱龙船、各种灯歌等,并加以改造、同化,为我所用,使之成为土家民俗文化的有机部分。

第四,土家音乐文化具有集体性。土家族是一个以农业和渔业为主的民族,农村经济是一种自然经济,农民在世世代代的耕作在属于自己那一小块土地上,并在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耕作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俗。解放以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作为农业生产中早已形成的习俗,仍以多种形式保存和延续下来。

三 土家音乐文化资源数字出版与传播的意义

音乐文化数字化就是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储存、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技术,将传统音乐文化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互动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因此,数字化技术在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土家音乐文化资源的采集、保存、展示与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一)数字化出版为土家音乐文化完整保护提供保障

我国现在的音乐文化保护还基本上停留在录音、采访、记录、物品收藏等传统方式上,这种文字、录音、摄影、录像等传统的文化保护手段,曾保存了大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纸质物的破损、录像带的老化、录像色彩的蜕变、录音带的失真等,都会使所记录的信息不同程度地出现失真,加上拍摄角度的限制,影响了对其的长期保存和利用。通过数字化采集和储存技术,不仅可以把音乐文化的档案资料如手稿、音乐、照片、影像、艺术图片等,编辑转化为数字化格式,保存于数字磁盘、光盘等物质介质中,而且还可以进行梳理使它们完整有序、便于检索和查询,提升对音乐文化资源保护的水平。然而,音乐文化包括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单一的数字化存储通常忽视了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特性,很难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给予保存。如在传统的记录保存工作中,演员的舞蹈动作多通过文字、照片、视频进行记录。但传统手段难以对舞蹈表演,特别是演员的表演动作进行准确全面的记录。拍摄录像或DV 只能从几个有限的角度以二维图像的方式进行录制,记录的数据虽然可以方便地存贮在录像带、电脑硬盘等媒体中,但数据的可重用性和可编辑性较差。在重现时,还需要舞蹈艺术家和演员的参与。现代数字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能更好地整理、收集、记录音乐文化的信息,可以突破传统意义上的保护方式所不能达到的展示要求与保真效果,更为安全和长久地保存这些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数字化出版为土家音乐文化有效传承提供支撑

音乐文化传承之难,归根结底均由于生产方式、生活环境的变化,而维持原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环境,是与全人类的现代化奋斗目标有一定的矛盾的。对音乐文化进行传承,可以将传统的音乐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编码后,制作成可视化虚拟产品,供人们进行学习、交流与创新。如采取2D、3D 数字动画技术,恢复、再现和解读音乐文化现象、场景、事件或过程;通过图片、视频、三维动画等形式实现音乐文化可视化,实现与原物或原事项完全一样的恢复和再现;应用真实感角色生成、场景搭建、动作绑定、人机交互、知识建模等技术,快速生成音乐文化中的情景和行为,实现音乐文化的虚拟再现、知识可视化及互动操作,以使尽可能多的人通过观看而了解音乐文化的原貌。此外,还可通过互联网或存储设备将数据上传到网络共享,从而实现音乐文化广泛的交流,让更多的人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增加了解,增强艺术兴趣,激发民族文化发展的活力。

(三)数字化出版为土家音乐文化资源共享提供平台

虚拟展示技术可将音乐文化在计算机虚拟世界中进行展示,以平面显示、全景显示或立体空间成像的方式,将声、光、电产生的效果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全方位、多视角向大众展示。音乐文化数字化展示与传播主要包括:首先,利用三维场景建模、特效渲染、虚拟场景协调展示等动画技术,对音乐文化的产生场景和舞蹈的使用方式、消费方式、流通方式、传播传承方式等进行真实再现;其次,借助多媒体集成、数字摄影、知识建模等技术,建立包括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知识在内的音乐文化数字博物馆,实现民族文化内容的大众传播;其三,通过展示技术可以与旅游产品进行绑定,实现技术增值,实现文化旅游增值,促进民族文化推广。

土家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具有相沿成习的形态。土家音乐文化由于受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当然,我们在阐释其音乐文化内涵并使之发扬光大的同时,还要注意摒弃其封建性和不健康的一面。

[1]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3).

[2]李爱娟.基于网络创新环境的沂蒙红色文化传播及路径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2012,(6).

[3]刘建美.浅谈土家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J].戏剧文学,2005,(6).

[4]高洁,陈宇京.论鄂西土家族傩戏艺术音乐文化的特征[J].作家,2011,(24).

猜你喜欢
土家数字化数字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土家摆起来
土家摔碗酒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土家摔碗酒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
土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