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损伤高危儿早期干预与护理

2012-04-09 06:18张荣洁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危儿脑性肌张力

张荣洁

脑损伤儿是指出生前、后和胎儿期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中枢神经(脑)损伤,具有脑性瘫痪、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症状或症候群的小儿[1]。近年来各级医院由于医疗技术提高,脑损伤高危儿的存活率大大提高,但脑损伤儿遗留下脑性瘫痪、智力低下等多种后遗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负担,而早期干预可以减轻或修复脑组织病变,促进大脑发育,因此对脑损伤高危儿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正确护理,对提高脑损伤儿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儿康科共收治脑损伤高危儿62例,年龄1 d~2个月37例,其中男21例,女16例;3~5个月25例,其中男16例,女9例。高危因素统计:缺血缺氧性脑病(HIE)12例,占19.35%;早产、低出生体重儿21例,占33.87%;窒息15例,占24.19%;高胆红素血症10例,占16.13%;颅脑出血4例,占6.45%。伴随症状:视力低下5例,占8.06%;听力障碍6例,占9.68%;肌张力改变25例,占40.32%;姿势异常10例,占16.13%;运动发育落后16例,占25.81%。

1.2 方法 干预前由儿科和儿康科专业医师对脑损伤高危儿进行各种检查,测定评估实际发育日龄,根据婴儿神经发育规律和现状制定详细干预计划。具体方法如下。

1.2.1 抚触、按摩、婴儿体操 由康复师操作,家长经培训后在家中配合进行,1~2次/d,15~20 min/次,可促进血管扩张及微循环血液流动,调节神经系统,改善局部神经营养,促进运动能力发育。

1.2.2 精细动作训练

1.2.2.1 视听感知觉训练 播放音乐,挂一些鲜艳彩带、彩球,用玩具诱导患儿双眼注视并跟随。听各种声响,让患儿寻找发声方向。取不同质地物品,如毛巾、球、较硬积木让患儿触摸,刺激其触觉。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来诱导患儿的抓握意识,通过游戏方式使患儿在快乐的气氛中主动抓握玩具。

1.2.2.2 手眼协调训练 用不同大小、形状、颜色的圈子套放在相应大小、形状、颜色的物件上,或移动穿挂在一根线上的小物件,要注意使患儿头部保持在身体正中直立位,双手在体前正中线上。同时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患儿动作运用。

1.2.3 粗大运动训练

1.2.3.1 前庭功能训练 Bobatb球上进行俯卧及仰卧位球上颠滚,待患儿放松后,上下左右顺时针、逆时针滚动Bobatb球3~5 min,通过蹦、颠球可刺激前庭平衡觉及本体觉,促进保护性伸展反应的发育[2]。

1.2.3.2 抬头、双臂支撑、翻身训练 从仰卧位,使头回旋90°,颈伸展,颜面下侧上下肢伸展,颜面上侧上下肢屈曲,运用Vojta反射性翻身法,并用语言、玩具引导小儿翻成俯卧,左右交替,注意头部抬起并控制在正中位置上或俯卧在大小合适的楔形垫上促通前臂支撑、手掌支持。

1.2.4 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训练 将训练融入小儿日常生活中,如引导患儿中立位持奶瓶喝奶,运用Vojta反射性翻身法引导患儿翻身,指导家长多与小儿接触,多逗引、多与小儿讲话,对镜中形象微笑和发音,模仿成人拍手和挥手动作等。

1.2.5 综合康复治疗 每月评估1次,内容包括肌张力、生长发育、营养状况等。如发现肌张力改变、姿势异常等即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包括药物、运动疗法、作业疗法、针灸、高压氧疗法、水疗等。

1.3 护理

1.3.1 一般日常生活护理 包括患儿精神、营养、睡眠、饮食、消化状况观察与指导。加强对家长教育和辅导,如正确的抱姿、卧姿及正确的喂哺、洗浴方法,衣着上要给予宽松柔软的棉质衣服,防止局部摩擦、压迫。平时多进行日常生活能力、交流能力、理解能力、智力水平的开发,采用多样游戏方式正确引导患儿,促进患儿全身心发育。

1.3.2 饮食护理 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尤其是早产儿及小胎龄儿,母乳不足的采用合理的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根据月龄添加各种辅食,遵循从少量到适量、从单一到多种的辅食添加原则,给予高蛋白质、高营养、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做到合理喂养才能防止营养不良或消化不良发生。喂食时,注意保持患儿头处于中线位置,头稍前屈避免头后仰导致异物吸入。如果患儿难吞咽液体食物,可配备有一定黏稠度的食物,这样可避免呛咳。对吞咽困难、易呕吐患儿,喂养要耐心,少量多餐,每餐食物不宜过多。

1.3.3 心理护理 让家长正确认识疾病,对家长要多安慰、多关心,耐心讲解病情,解除家长焦虑、绝望、厌恶等不愉快的情绪,树立长期治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由于患儿疾病康复需要家长积极配合,使患儿回家后继续训练,才能保持治疗连续性,从而达到提高康复效果的目的。对于易哭闹、易激动、情绪不稳定、任性患儿,要掌握患儿特点,细致耐心给予引导。1.4 疗效评价 显效:发育正常或接近正常,异常姿势基本消失,肌张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有效:运动功能改善,异常姿势较治疗前进步,肌张力改善。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2 结果

经过早期干预、正确指导和护理,62例患儿中0~2个月组显效25例,占40.32%;有效10例,占16.13%;无效2例,占3.23%。3~5个月组显效8例,占12.90%;有效14例,占22.58%;无效3 例,占4.84%。总有效率91.94%,无效 8.06%。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与文献报道的高危新生儿常见的高危因素相一致[3]。如母亲或胎儿因素引发的宫内窘迫、出生时缺氧窒息、早产、呼吸窘迫、低体重、颅内出血、持续黄疸等,这些高危因素都有引发脑损伤潜在危险。

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的时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出生前、围生期和出生后。有人用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因素进行分析。传统的观点认为围生期原因是导致脑瘫的主要原因,近来认为70%~80%的脑瘫发生于出生前,其中相当大的比例原因不明[4]。因此,把好婚前医学检查、孕期保健、产前保健三道关,对减少脑损伤儿出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实际上是脑损伤儿的早期诊断,确切一点说是具有脑性瘫痪要素的脑损伤儿的早期诊断,而目前无法正确判断高危儿是否存在脑损伤及其程度[5]。定期随访可发现脑损伤的表现,如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35分、Vojta姿势反射异常或肌张力异常等,因此,对每一高危儿都要进行医学观察,定期检查并填写“高危儿回访卡”,定期到医院高危儿专科门诊进行运动发育、神经反射、姿势、肌张力、感知觉发育等方面检查,要求做到6个月内每个月检查1次,6个月后每3个月检查1次,这样才能对脑损伤高危儿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最大限度减少脑损伤的危害。因为脑的神经母细胞从妊娠到生后12个月尤其生后6个月内增殖最快,早期尤其6个月以内给予足够的运动和感觉刺激以及药物,还可激发潜在的神经细胞、神经纤维的发育和成熟[6]。由此可见,脑损伤儿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的重要。

通过对脑损伤高危儿早期干预,深深体会到护理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日常生活的护理和指导,更是功能训练的延续、正确姿势的建立、不良姿势的纠正。通过对患儿家长的培训、指导,使康复训练在家中得以连续,从而更进一步增强了亲子感情,消除恐惧,在游戏和快乐熟悉环境中促进患儿积极、主动与人交往的能力,最终达到使患儿早日全面康复目的。

[1]李树春主编.小儿脑性瘫痪[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9-35.

[2]窦祖林主编.作业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66-169.

[3]赵 萍,邹小兵,周春梅,等.高危儿行为发育的早期干预治疗[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2(3):204 -208.

[4]李晓捷主编.实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5.

[5]刘振寰主编.让脑瘫儿童拥有幸福人生[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67-69.

[6]窦月玲.中枢性协调障碍早期干预的研究[J].医学综述,2006,12(15):927-929.

猜你喜欢
危儿脑性肌张力
个案管理模式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高危儿管理中的应用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康复训练联合口腔游戏在脑性瘫痪流涎患儿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中的应用现状
2017—2018 年南通市基层转诊高危儿情况比较分析*
神经行为发育监测及早期干预对高危儿智能发育影响的研究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科学家开发出用于筛选肌张力障碍新药的工具
小儿脑性瘫痪早期康复与治疗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依托妇幼健康管理网络平台,探索高危儿管理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