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奴役走向解放
——再读异化劳动

2012-04-12 04:32
关键词:异化工人马克思

常 晶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

从奴役走向解放
——再读异化劳动

常 晶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

异化劳动摧毁了工人的个体活力与自由,诱发了人类本质的嬗变,但这只是社会发展的短暂阶段。劳动的本义不是分裂人和奴役人,而是使人的创造力以人性的完整和自由的唯一形式得到充分的表达。因此要恢复人的存在就是要瓦解分裂人的历史,这是历史不可避免的趋势。

劳动观;异化劳动;自由

劳动涉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人类历史具有基础性与生成性意义。马克思将其整个理论建构于劳动范畴之上,劳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但是马克思不是从“一般劳动”的范畴抽象出发,而是从劳动异化的历史过程出发,将劳动视为人类生命的自我肯定,把劳动提升到本体论的意义,这为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找到了方向。

一、异化劳动的历史前提

马克思的劳动观最早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表述的。这是马克思将自己的研究领域转至政治经济学之后的首部著作。在其中,劳动不是以实现人类意志的方式出场,而是以相反的面貌出现。“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就越大,他就越贫穷”,[1](P90)这是马克思对市民社会进行剖析后得出的初步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将其对资本主义的研究推向深入。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出发点,将劳动的否定方面——异化劳动的四种形式——一一呈现:(1)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2)工人与劳动异化。在这个过程中,劳动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人和自己创造物的关系表现为“颠倒的主客体”,工人处在“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下的“被迫的强制劳动”;(3)工人与自己的类本质异化;(4)人与人关系的异化。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剥削关系就是人与人关系异化的突出表现。

在异化劳动的这四个规定中,劳动与工人的异化具有前提性,因为劳动的物质前提即物质资料在生产之前就已经与工人异化了。这决定了生产过程中以及生产的产品必然与工人相异化。“他的劳动还在过程开始以前就已经异化,成为资本家的财产并入了资本,所以很清楚,他的劳动在过程中只能实现在迅速离开他的产品中”。[2](P212)

劳动的物质前提从一开始就同工人的活劳动处于绝对的分裂状态,在这里劳动条件是作为外在者存在,隶属于他人,而劳动则与之对立。这种分裂在劳动过程中以及劳动结束之后始终存在并迅速延伸展开。

在生产行为中,工人的活劳动扮演了劳动条件生长发育的土壤,资本从劳动中汲取养分,并把它作为催生的力量融入自身,因此主体劳动成为客体资本增值的重要手段与载体。即“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变成了与活的劳动能力相对立的物化劳动即资本”。客体最终完成了自身,从最初的工具、材料摇身变为劳动产品,实现了历史的转变。“正是由于劳动在生产过程中转化为资本,过去仅仅在可能性上是资本的预先存在的价值额,才实现为现实的资本”。[2](P25)“资本死的劳动,像吸血鬼一样,必须吸收活的劳动,方才活得过来,并且吸收得越多,它的活力就越大”,[3](P233)“资本主义生产所特有并且可以作为特征来看的颠倒,是死劳动和活劳动(价值和创造价值的能力)的关系的颠倒”。[3](P234)现在它成为了发号施令的主人,而工人仅仅是一个任其摆布的奴隶而已。

二、单向度的人性

劳动产品不是服从于自己的劳动,反而与劳动分离,甚至对立,这是劳动条件与劳动分离的必然的逻辑结果。这个过程不断循环往复,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颠倒关系就会在历史中更多地表现出来,这势必导致工人的对立面——资本越来越强大,并成为一种支配劳动的客观权力而存在。

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的完成需要经过三种社会形态实现,“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能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是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4](P104)在《资本论》的手稿中,马克思明确地把人类发展的历程分为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社会阶段。人类至今经历了奴隶劳动、徭役劳动、雇佣劳动,但是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是最具异化特点的。

在异化劳动中,人的劳动仅仅局限于体力的操演,人成为产品的手段,丧失了人区别于动物的生存特性,因为这种劳动完全剥夺了人的“自由自主”的活动。工人的精神存在已经丢掉了,而且屈服于物质的自我。在一般情况下,“精神层面对于肉体层面来说具有优先性(逻辑在先意义上的)和至上性(终极决定意义上的)。因为只有精神层面才能标识出人的特质,给出人之所以称其为人的内在理由”。[5]然而现在,他们已无力支配自我,只能沦为自然的奴隶、他人的奴隶与自身的奴隶。他的肉体存在与精神存在呈现出巨大的鸿沟,“真实的”、理想的和自律的自我与经验的、他律的自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马里坦指出:“在人身上,只有在精神和自由的生活占了感官和情感的生活的优势的时候,才真正算是一个人。”[6]此时的工人,经验的自我已经跃居于超验的自我之上,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据已渺无踪影,所以,人已不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自由、自觉与富有创造能力的人呈现“不在场”,取而代之的是粗野、盲目与陷于极度矛盾的人。因此这里实现的是原始的生产秩序,而非由自觉的人在完全自由的条件下创造新秩序的开始。

对于奴隶来说,主人是本质;对于工人而言,资本家是本质。资本家成为主人的历史台阶在于工人的劳动。在商品经济的背景下,一切都被赋予了商品的特性,劳动也不例外。它除了具有劳动的初级意义外,更为重要的是提升了劳动在人类社会历史中所具有的生成性意义。劳动被赋予价值,其在市场上实现自身,这是一种人的内在属性向商品属性的转换。因此这个时期的劳动不具有绝对的意义,只是偶然的,因为它完全遮蔽了劳动的本然意义即自由自觉的劳动。劳动仅仅成为“谋生的劳动”。

在穆勒笔记中,马克思指出,“在谋生的劳动中包含着:(1)劳动对劳动主体的异化和偶然联系; (2)劳动对劳动对象的异化和偶然联系;(3)工人的使命决定于社会需要,但是社会需要是同他格格不入的,是一种强制,他由于利己的需要、由于穷困而不得不服从这种强制,而且对他来说,社会需要的意义只在于它是满足他的直接需要的来源,正如对社会来说,他的意义只在于他是社会需要的奴隶一样;(4)对工人来说,维持工人的个人生存表现为他的活动的目的,而他的现实的行动只具有手段的意义;他活着只是为了谋取生活资料。”[1](P28~29)马尔库塞说过:“自由与谋取生活必需品的活动难以共存,谋取生活必需品的活动是某一特定阶段的‘本能’,而对真理和真实的存在的认识则隐含着从这种活动的全部向度中摆脱出来的自由。”[7]在人类现实中,所有成为生存的必要条件的存在,都是不真实的存在。只要人的生命活动成为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并使自身只是作为手段被使用,那么异化必然成为现实,异化劳动归根到底就是谋生的劳动。当人的类本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仅仅被降低到谋生的劳动时,“国民经济学把工人只当作劳动的动物,当作仅仅有最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牲畜”。[8](P232)

三、在自由中演绎历史

商品经济使劳动的潜在属性分离出商品的属性,从而与其本然的意义相对立,出现了物自身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人自身意志与行动的对立,物与人的对立,以及人与人的对立,即自我异化与相互异化。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在于从异化的集结地——劳动中找到了非异化的历史语境。劳动不是分裂人和奴役人,而是使人的创造力以人性的完整和自由的唯一形式得到充分的表达。因此,“工人阶级应当解放,解放什么?劳动”。[8](P307)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劳动’,按其本质来说,是非自由的、非人的、非社会的、被私有财产所决定的并且创造私有财产的活动。因此,废除私有财产只有被理解为废除‘劳动’(当然,这种废除只有通过劳动本身才有可能,就是说,只有通过社会的物质活动才有可能,而决不能把它理解为用一种范畴代替另一种范畴)的时候,才能成为现实”。[1](P245~255)“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马克思通过对经济事实的研究发现,“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正像神原先不是人类理性迷误的原因,而是人类理性迷误的结果一样”。[1](P100)

因此要恢复人的存在就要消除这种分裂。私有制下存在劳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仍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所不同的是前者存在的基础是分裂,而后者是在统一的前提下存在的。这两种前提的异质性规定了劳动的截然不同。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对于劳动作了新的诠释,他指出物质生产劳动只是在下列条件下,才能成为个人的自我实现,“(1)劳动具有社会性;(2)劳动具有科学性,同时又是一般的劳动,是这样的人的紧张活动,这种人不是用一定方式刻板训练出来的自然力,而是一个主体,这种主体不是以纯粹自然的,自然形成的形式出现在生产过程中,而是作为支配一切自然力的那种活动出现在生产过程中”。[9](P113)所谓劳动具有社会性,是指劳动的成果不再是资本家的个人财产,而直接属于社会共有财富,在这种情况下就消灭了个体与类的矛盾。劳动具有科学性,是针对劳动的主体而言,它不再是任何物体的工具或手段,其存在的逻辑前提在于自身,全面的发展在他那里得到了充分体现。由于掌握了发达的科学知识,劳动者具备了驾驭一切自然的能力。在这样的意境下,劳动获得了全新的意义,它不再是枯燥、盲目的活动,也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是包含了劳动的丰富内涵,昭示了人的全面而愉快的新发展,这种劳动才是历史所期待的“真正自由的劳动”。

但是劳动内涵的根本转变来源于异化的彻底消除。一般说来,任何现象会从自身发展出早晚要结束自身的存在,每个现象正是由制约着它的存在的那些力量的作用,而无法避免地变成自己本身的对立面。正是这种异化状态,引起了人类对于非异化的思考,对于人类解放的追求。马克思认为存在着“异化的历史必然性”,这种必然性的发展,要求“异化的积极扬弃”,也就是说,这种扬弃在性质上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新形式,它将使历史在一个更高的阶段上呈现出新的丰富性,历史就是通过这种否定发展的偶然性来确证肯定发展的必然性。

“同黑格尔把历史阐释为“‘自由’意识的进展”大致相应,马克思宁可把历史理解为“有个性的个人”相对于“偶然的个人”的生成”。[10](P8)“历史的本质,是人为实现人的全部潜能而进行的斗争;由于人是自然王国的成员(因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超越这个王国),所以为充分实现自己而作的努力,便是力争逃脱使自己成为乍一看来神秘、专断和罪恶力量的玩偶,也就是力争达到主宰这些力量和主宰自身,这就是自由”。[11]用伯林的话说:“自由乃是我的真实本性不受阻碍的实现。”[12]自由的意义在于实现,人类的“自由”在于实践环节中的“个人自主活动”。

只有在劳动中彰显并发展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产生出扬弃异化的必然性。这种扬弃就是要消除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畸形关系,将个人与社会的矛盾通过现实的手段即生产加以解决,为人的和谐与自由奠定现实经验的历史基础。自然界给予人存在的客观条件,而社会赋予人存在的自由可能性。只有两者都实现和谐统一,人的本质才能得以实现,自由自觉的劳动才会成为现实。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5]何中华.本体澄明之境[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6]黄松杰.马里坦的人性论评述[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2.

[7](美)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黄克剑.自由范畴三题[J].哲学研究,2000(8):29-32.

[11](英)以赛亚·伯林著,赵干城等译.马克思传[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1939. [12](英)以赛亚·伯林著,胡传胜译.自由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赵晓洁〕

From Slavery to Liberty

CHANG Jing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Development,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250100)

Alienation of labor destroys the vigor and liberty of individual workers,and induces the modification of human nature.However,this is only a brief se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The originalmeaning of labor is not to divide and enslave man,but tomakeman’s creativity sufficiently expressed in humanity’s integrity and single freedom ways.So to restore the existence of human is to destroy the history of dividing people,which is an inevitable tendency.

a lienation;labor;freedom

A811

A

2011-10-30

常晶(1977-),女,山东青岛人,博士,研究方向:社会发展理论。

1674-0882(2012)01-0024-04

猜你喜欢
异化工人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做一个“巨晓林式工人”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调配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