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电视剧中的医患关系审视与伦理重建

2012-04-12 17:26邓寒梅
山东社会科学 2012年11期
关键词:医患家属医生

邓寒梅

(衡阳师范学院,湖南衡阳 421001)

以医院和医生为主要描述对象的医疗剧一直是电视剧皇冠上的明珠。近几年来,我国医院和医生在大众心目中的公信力越来越低,伤医、杀医事件也时有发生,医患关系日益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国内也应运而生了许多医疗剧,如《妙手仁心》(1998)、《儿科医生》(1999)、《永不放弃》(2001)、《柳叶刀》(2009)、《医者仁心》(2011)、《人到四十》(2011)、《感动生命》(2012)、《心术》(2012)等剧作,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国的医疗现状,尤其是因道德缺失而导致的医患关系紧张乃至恶化。

一、医疗剧中医患关系恶化的体现

医患关系是因健康需求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是由以医者为主体的人群与以患者为主体的人群构成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①Karen G .Bioethics,“A language for communication”,in Trustee,Vol.12(1993),pp.4 -7.医患关系是医疗过程中医生和病患之间最基本的关系,也应是一种相互信赖、亲密合作的关系,因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获得良好医疗效果的前提和保证。但在现实生活中,医患关系却因医疗事故、天价医疗费和伤医、杀医等问题而变得剑拔弩张。

(一)医患双方权利泛化而义务弱化

和谐医患关系的实质是医患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对立统一。现代医疗理论十分强调医生有向病人提供病情、诊断、治疗、预后等有关信息的告知义务,要尊重病人的知情同意权。但由于医生与患者在医学知识和技能上的差距,一些医生往往凭借自己在医疗中的主导地位为患者决定一切,完全忽视了病患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如《医者仁心》中的心外科医生王冬参与了对年轻女患者贺志梅的心脏手术,但事后在没有告知患者实情的情况下,把能清楚看到患者脸的胸部半裸照片连同论文登在杂志上,严重侵害了病人的知情权和隐私权。医生权利泛化还导致了滥施检查、盲目手术、夸大病情等现象。“大多数医生的那种法权、那种话语权和那种对病人的惯有模式,使病人丧失了对医院的信任,变成了讳疾忌医的鸵鸟。”②毕淑敏:《拯救乳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现代医疗理论也强调患者有遵守医院规章制度、文明就医的义务,但有些患者家属常常对医疗活动进行盲目干涉。如《医者仁心》中的大款钱宽是个孝子,在医生建议他放弃对已经多脏器功能衰竭的父亲治疗时,他又哭又闹不计成本坚持治疗,最后花了100多万仍未能挽回父亲的生命,还给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永不放弃》中一名轻伤患者家属在医生都忙于抢救其他重伤员时,反复强调患者是一名正局级国家干部,要求院长落实其级别待遇,严重干扰了医生的救治活动。有些家属在病人抢救无效死亡后无理取闹甚至大打出手。几乎所有医疗剧中都有病人家属情绪失控、打骂医生的场景,如《永不放弃》中的急诊科医生陆小青、《医者仁心》中的医生丁海和护士长刘敏、《心术》中的医生于莺莺和护士张晓蕾等都遭遇过患者家属的辱骂和殴打,《柳叶刀》中的医生顾明道在被无故殴打后,还被家属诬陷告到派出所,被不明真相的民警拘留了一个晚上。

医患双方道德义务的弱化意味着彼此权利的强化甚至泛化,最终“造成了患者不得不追求更具外在强制性的法律权利,而医生出于风险逃避,越来越满足限于法律义务的履行”①方燕君:《医患诚信问题探讨》,《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年第7期。。

(二)医患之间关系物化与情感淡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诊疗手段高度科技化。但有些医生过分依赖先进仪器设备做出的病情报告结果,而忽略了“望闻问切”等传统诊治方法和个人临床经验的运用。如《心术》中的医生杜丰生在接诊一个眼部流血的醉汉时,只是安排患者去眼科检查,而忽略了患者的呕吐现象,导致患者后来因脑部突然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这种以机代人的诊断方式,既淡化了医患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也可能因检查项目多、时间长而贻误病情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在诊断手段机器化的同时,医患之间的关系也日益金钱化。一方面,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给医生下达开单任务,医药商也以高回扣等为诱饵,诱使医生开大处方、小病大治。另一方面,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担心医生不尽心,会给医生送红包;一旦医疗纠纷发生,又会向医院提出高额赔偿要求。几乎所有医疗剧都以医院的生存和改革为背景,展示了一些医护人员在物欲冲击下的心理裂变。《儿科医生》中仁济医院副院长李大元为了给自己竞选院长拉选票,与药商蒋翼军相互勾结,在医院里推销无证药品并让医生拿回扣,导致医疗事故频发。《柳叶刀》中瀛洲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张步高与天一医药公司蛇鼠一窝,从该公司进的劣质心脏瓣膜造成多个病人死亡。而少数患者或家属也将治病作为自己敛财的途径。如《心术》中患者刘三妹的儿女将患病的母亲作为讹诈医院的工具,诬陷医生因没收到红包而拿他们母亲做活体实验,不仅不付治疗费,还在其母亲住院的半年时间里多次请专业医闹来要挟索赔。

在利益为先、一切向钱看的利益话语里,一些医疗机构救死扶伤的宗旨已经让位于经济利益,医学人道主义患上了“失语症”;一些患者或家属也将疾病和死亡带来的痛苦通过暴力索赔的方式来宣泄。天价医疗费和赔偿费成为医患关系的硬伤。

(三)医患之间信任不足而防范有余

医患关系原本是一种信任与被信任、尊重与被尊重的社会伦理关系。但在当今社会里,医生和患者之间失去了应有的诚信。一些患者从见到医生的第一秒开始,就已经预设了医生小病大治的“恶意”,有些病人会带上录音笔或摄像机录下医生的每一句话,为以后的医疗纠纷收集证据。而医生为了自卫,在对患者进行诊治时也是万分小心、保守谨慎,如会对患者进行全部检查以排除隐患,对重症患者不敢进行积极治疗而采用保守疗法。医患双方都在诊治活动之外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心术》中的一些医生在接诊病人之前,首先会像相面大师一样对患者和家属进行一番研究,面善的、估计不会找麻烦的就收治,面恶的就想办法推辞。即便是很普通的小手术,都把与患者家属的术前谈话全程录像,严肃告知家属手术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不良后果。这种郑重其事的告知给患者家属增添了巨大的精神负担,有些患者可能会因此放弃手术。

在医患关系恶化的过程中,医闹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不当医疗事件发生后,一些医院以赔钱来息事宁人,很多患者家属也有着“告不如闹”的心理预期,这就给了医闹可趁之机。几乎所有医疗剧中都有一群职业医闹打着为患者讨说法的幌子,采用各种恶劣手段在医院寻衅滋事。如《柳叶刀》中的天一医药公司为了能让自己因价高质劣而下架的药品重新上架,聘请医闹到医院闹事,迫使医院就范,严重影响了医院的医疗秩序和医疗活动。

诚信关系的流失使得原本应是朋友的医患双方变成了敌人。病患认为医生金钱至上、草菅人命,将医生定义为“红包加工机”甚至“有执照的杀人犯”;医生把病人视为毁坏自己职业声誉、威胁自己身家性命的医闹,彼此都心存戒备、如履薄冰。这种角色错位给医患双方都带来了伤害和痛苦。

二、医患关系恶化的伦理原因

医患关系是当今社会最为敏感的社会关系之一。在社会大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医患关系恶化有着深层的伦理根源。医学人文教育不足、新闻媒体导向不良和社会信任链断裂等,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系统性力量。

(一)医学人文教育不足

医患关系沟通的课程在国内早期医学院教育中明显缺失,这就使得很多医生专业技术很好,但沟通能力一般、效果不佳。中华医学会2004年的调查分析表明,80%的医疗纠纷与医患沟通不到位有关,只有不到20%的案例与医疗技术有关。医学人文教育不足导致的医患沟通不畅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不善于倾听是医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认为:“人性中最强烈的本质是渴望被他人欣赏。”病人更渴望医生能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倾听他们痛苦的心声。但世界卫生组织一位顾问的调查显示:当病人诉说症状时,平均19秒钟就被医生打断。这样病人会产生不受尊重的挫败感。《医者仁心》中做过两次肾脏移植手术的患者王欢,由于爆发性肝炎出血过多导致死亡,还欠下30多万医药费。死者父母亲在等待医院减免医药费的过程中,医护人员没有人去倾听、抚慰他们的丧子之痛,医院又不断催缴治疗费。感觉冷漠、绝望的他们后来以“不当医疗”为由将曾有恩于他们的主刀医生和医院告上法庭。

第二,不愿与社会沟通是医生主观意愿的偏见。世界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生有“三法宝”,即语言、药物、手术刀。语言是医生最重要的法宝。但很多医生因个性清高,或时间不够、精力有限,往往“敏于行而讷于言”。这种表现不仅无法让患者和家属了解医学的局限性、疾病发展的不可预测性,也会让他们觉得医生服务态度不好,进而引发医疗纠纷。《心术》中的医生“孤美人”性格冷若冰霜,对患者的咨询惜字如金,一问三不知。面对患者的不满,她硬梆梆地反问:“你是来看病的,还是来看态度的?”对领导的劝说,她更是振振有词:“我治病救人靠的是技术,我卖艺不卖笑。”因而,尽管她医术精湛,但还是科室遭遇投诉最多的一位。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福冈宣言》中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乏共鸣(同情)应视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

(二)新闻媒体导向不良

新闻媒体因肩负着鞭挞丑恶、实施舆论监督的职能,被社会誉为“无冕之王”。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媒体从业人员越来越偏离守护社会良心底线的职业道德,他们的不良报道无异于给紧张似火的医患矛盾添了一把柴。

媒体一般认为,病人与家属是弱势群体,而医生和医院是掌握主动权的强者,一旦出现医患纠纷,问题一定出在强势一方。在这样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指导下,很多媒体站在患者的角度,对医患纠纷进行了失实报道。如《医者仁心》中的记者叶惠林在与医院沟通未果的情况下,对仁华医院的医疗纠纷进行了片面报道,但医院为患者免费治疗或减免医药费、医护人员为患者无偿献血等正义行为却没能得到宣传。还有一些媒体记者自认为是正义的化身,享有凌驾于社会众人之上的特权,因而对医疗纠纷进行过度干预,如采访时全然不顾医院的规章制度,凭借一纸记者证擅自出入医院和医生办公室如入无人之境等。如《心术》中一大群媒体人员在上班时间闯入医生谷超华的办公室,以兴师问罪的口气要求他当场解释病人突然死亡的原因,当医生拒绝在这种场合解释并要求停止拍摄时,他们不仅不听,还一味强调自己有知情权,丝毫没有意识到这种无序的方式也是对采访对象及其工作的不尊重。

医务界的确存在少数丧失职业道德的医生,但媒体过多的负面报道不仅会将少数不良医生的丑闻扩大到所有医生,使得医生群体被“污名化”,严重伤害医务人员的感情和自尊,还会动摇民众对医院和医生的信任,因为对绝大多数民众而言,新闻媒体的报道是他们了解医疗事件的唯一途径,如果媒体传递出的信息不客观、不公正,他们的认知、判断与行为也会随之发生偏差。大众的偏信偏听不仅会造成全社会对医生这个职业的误解,也会导致绵延不绝的社会信任危机。

(三)社会信任链断裂

社会信任度是一个有序社会的基本要素。然而近些年来,失信事件频频发生。2011年下半年,《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2011中国人信用大调查”,结果显示,2010—2011年中国信用指数只有62.7分。低分值背后凸显的是社会信任危机。

在整个社会信任危机链中,由医院(医生)、患者(家属)、媒体(律师)和普通民众参与的医疗纠纷中的信任危机是其中最严重的。患者怕医生不负责任、开大处方,医生怕患者无理取闹甚至动刀子;医疗事故出现后,民众非常关注事情的进展和结果,一些媒体的报道又因偏离事实真相给他们产生一些误导;医院虽对不良媒体和律师的行为大为光火,但为了声誉不受损,宁愿给钱了事,这种容忍的态度又让公众觉得医院是有过失的。在这个信任缺失的怪圈中,原本相互依赖、并肩与疾病作战的战友变成了彼此要防范的假想敌。

《心术》中的医生谷超华在病人昏迷的紧急状态下未经家属签字为病人做了手术,手术成功后病人却因心脏病抢救无效死亡。病人家属指责医院不经家属签字就做手术是犯法,要起诉主治医生。医院丢卒保车,决定让谷超华停职一年并撤消其主治医生职称;谷超华一气之下辞职,并成为医疗纠纷案中患者的代理律师,站到了医院的对立面。《医者仁心》围绕医生王冬擅自在外院给患者做手术失败致人死亡这一病案,通过医生与护士、患者与家属、媒体记者与律师、医院对此事件的不同态度,全面反映了社会信任链的断裂。眼高手低的王冬致人死亡后,百般推卸责任,而院方从维护医院名誉和不停跳心脏搭桥新手术开展的角度出发,只认定王冬为不当医疗。患者的儿子和其他正直的医护人员知道王冬没有资格做那个手术,因而对医院隐瞒实情很失望。媒体认为王冬就是凶手,而医院就是纵容凶手的人。院方的集体隐瞒给医院笼上了一层无原则的黑幕,导致原本正直、清高的护士长也抛弃了自己的正义感和是非观,多开、偷卖原本用于患者的血浆,东窗事发后以割腕自杀来洗刷自己的耻辱。副院长武明训的手术也被定成不当医疗,并被以前感恩戴德的患者家属告上了法庭。医疗活动中的信任危机不仅会增加医疗成本、制约医学的进步,还会危及患者和医生的身心安全。

三、构建和谐医患伦理关系的有效途径

理想的医患关系是建立在医生对患者绝对负责、患者对医生绝对信任的基石之上的。医患关系是一种双向关系,要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医患双方在医疗实践中开诚布公、共同努力,重新构建和谐的医患伦理关系。

(一)医生以德为主,德术兼备

唐代名医孙思邈提出:“为医者,首当仁慈尽责,名医无他,精于医术,诚于医德而已。”①孙思邈:《大医精诚论》,载《备急千金要方》第1卷,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也就是说,好医生要同时具备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六六将《心术》释题为“仁心仁术”,认为医生拥有“仁心”和“仁术”,才有可能改变对立紧张的医患关系。

医生首先要力求掌握精湛的医术,只有具备了治病救人的真才实学,才有可能把医疗事故降到最低程度,真正实现救死扶伤的目标。《心术》中年轻医生杜丰生学医不精,多次出现医疗事故后被“发配”到实验室去给小白鼠动手术。年长的王教授因判断失误造成病人失明而被医院解聘。但相对而言,医德比医术更重要。有技术没道德,永远不是合格医生。《人到四十》中的精神科医生常说:精神病人最可爱,他们没有心思去害人。因为担心病人服药后吃饭会呛到气管,因而精神病患者吃饭时,每人身后都有一个医生耐心地等着他们慢慢吃完。每一个生命都应得到尊重,包括离开时不被打扰。《医者仁心》中病人死亡后,医生们会列队离开,只留下一个低年资的大夫处理遗体,“这不是冷酷,而是一种仪式。我们希望留一点空间给失去的生命一点自由,让灵魂自由飞翔”。

在治病救人的同时,医生还应对患者进行必要的人文关怀。如《医者仁心》中的妇产科医生罗雪樱在为一位准备第七次人流的女孩做检查时,发现她的子宫壁已经很薄了,苦口婆心地劝导女孩不能再做人流,尽管女孩的男友态度恶劣,但她还是执著地请求他善待女友,尊重别人的生命。最终这一对年轻人接受了她的意见并表示万分感谢。《感动生命》中燕达医院心胸外科实习医生巩凡不仅认真参与父母离异的精灵古怪小患者的治疗,并竭力促成这个破碎家庭的复合。总之,医生应尽可能达到治病救人、人文关怀和进入病人灵魂的三重境界。

(二)医患换位思考,重塑信任和理解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核心是重建诚信,也就是医患双方在换位思考的基础上,重建信任和理解。医护人员应从患者的角度来感受他们的身心困境,尽可能给患者多一些帮助和温暖;患者也要尽可能了解医学的局限性,理解医生作为凡人的生活困境与作为医生在众多生命逝去时无法言表的伤痛。

医生首先应设身处地地感受患者的恐惧和痛苦。对医生而言,这个患者只是成千上万病人中的一个,但是对病人而言,面对的这个医生就是100%。这就是生死托付。病人在医疗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绝大多数病人对治疗一无所知。因此,他们对医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医生能认真对待、高度负责。如果能对患者的病情和担忧感同身受,医生就不会再抱怨患者。《说好不分手》中的肿瘤科主任冷云身患胃癌后,在面对制药商推荐抗癌效果强大、副作用也不小的抗癌药物时,她不再像之前给病人用药时那么“淡定”。《心术》中的刘晨曦医生在女儿肾衰后,十分理解病患家属的心情和对疾病束手无措的无奈。“孤美人”在得了甲状腺癌经受了疾病的折磨后,一改之前的冷漠,涅槃成科室赞誉度最高的医生。只要医生能够真正地站在患者的角度,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就能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

同时,患者也要相信、理解和尊重医生。医生也是凡身肉体,但他们从事着一个高风险、高责任的职业,用他们自我调侃的话来形容就是“医生操的是卖白粉的心,赚的是卖白菜的钱”。长时间、超负荷、高压力的工作,剥夺了医生正常的个人生活与家庭生活,还导致了种种疾病。《柳叶刀》中的顾明道太专注于工作而忽略了妻子,以致于妻子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有一天离家出走并服下满瓶安眠药自杀。《感动生命》中的心胸外科权威司马博铭的儿子在去医院看父亲的途中发生意外,急需手术时父亲却在为其他病人做手术,耽误了最佳抢救时机。《永不放弃》中的外科主任梅云在家庭发生变故的情况下一天做了4个手术,在做最后一个胆囊切除手术时,病人因突然窒息抢救无效后死亡。梅云因此精神崩溃以致割腕自杀。《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的外科大夫安家和有心理疾病。《医者仁心》中仁华医院院长丁祖望被肺癌夺去了生命。

作为医生,他们对病人、家人的疾病和逝去无能为力,那种挫败感和悲伤较常人更深刻。《医者仁心》中武明训以激愤的语气倾诉了这种无奈与无助感:“每一个患者,我们都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去挽救,无论是那些出现意外的患者,还是那些我们早已经知道无力回天的患者,眼睁睁地看他们离去的时候,那种复杂的情绪,是你们这辈子下辈子也体会不到的!……我们要保持绝对的冷静,因为还有下一个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着我们去救治,我们实在是做不到,上一分钟还痛哭流涕,下一分钟就冷静地站在手术台上切开另一个人的胸膛!所以面对死亡,我们只能保持一种假装的冷漠,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理自我保护,否则我们早就崩溃了!”离死亡最近的医生是值得大众的同情和尊重的。

(三)民众匡正生死观,树立正确医疗观

我国民众“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传统生死观和对医学技术的过高期望,也是医患矛盾深化的一个普遍内因。为了重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还未成为患者的广大民众也应早作思想准备,纠正自己对生命和医学的错误认知,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和医疗观。

中华民族是一个乐生恶死的民族。普通民众对死亡的极度恐惧和对医学知识的知之甚少,导致他们对医生和医疗技术有着过高的期望值,希望能借此药到病除甚至长生不死。一旦病人死亡,他们不会认为是生命的自然归宿,而是医生失职或医学衰竭导致的。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大卫·罗斯纳所说的:“20世纪里,公众对现代医学能力的态度和期望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生命更加乐观,更加‘信任’医学,也诱发了过度投资与消费,过度期望的情绪,使得‘医学做得更多,抱怨越多’。”①[美]大卫·罗斯纳等:《20世纪史》,陈祖洲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心术》中“病人死也要死在三甲医院”这句台词就是迷信医疗科技的体现。即便是普通感冒,很多病人也会选择前往三甲医院就诊。因此,公立三甲医院规定每个大夫每天要看70—100个病人。患者扎推就诊直接导致了看病“三长一短”(挂号、看病、取药时间长,医生问诊时间短)的局面,令患者强烈不满,有时还会因医生人手不够而贻误病情。如《医者仁心》中护士长刘敏晚上值班时,同时来了6个病人,她忙得脚不沾地时又被酒醉患者吐了一身,在她去换衣服的时候,一名心脏病发作的低钾中年妇女在被紧急救治后突然出现不适,等医护人员赶到时已经死亡,家属不管不顾,对刘敏大打出手,还雇佣专业医闹要求医院赔偿100万。

实际上,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宿命,而且不是一切长寿都是惬意的。疾病缠身的巴金在百岁诞辰时曾说:“我是为别人活着,长寿对我是一种惩罚。”当代临床医学也是很有局限性的,只能治愈已出现的5000多种疾病的1%不到。疾病可以治疗、控制或预防,但生老病死的进程不可逆转。现代医学无法满足大众长生或永生的奢望,只能尽一切努力去拯救生命、减缓痛苦,帮助人们在有限时空里活出品质和尊严。因而,只有大众都拥有了知敬畏、有品质、有尊严的生命观和医疗观,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医患纠纷的出现。

医疗剧中的医患纠纷全部来源于现实生活,这些剧作为医患双方和公众搭建了一座由信、望、爱为原材料的理性沟通的桥梁,更激发了人们对于诚信、良知和责任的拷问。医疗活动中的伦理重建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医生要以敬畏之心、悲悯之情来固守道德底线;患者和民众应遵守就医道德,理解宽容医生,重建死亡观和医疗观;新闻媒体和记者要科学、客观地报道医疗卫生行业;艺术家应通过文艺作品来反映医疗行业的正面形象;民众要通过客观的新闻报道和艺术再现来了解、理解和支持这个行业。这些医疗题材剧虽然描写的是医患关系,但其意义超越了医疗战线,艺术家们站在精神的制高点上,向全社会呼唤责任和良知,呼唤灵魂的净化和深化。

猜你喜欢
医患家属医生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最美医生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