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竹史考探

2012-04-13 01:00关传友
世界竹藤通讯 2012年4期
关键词:祁门黟县徽州

关传友

(皖西学院 安徽省六安 237012)

徽州地区是指明清时期徽州府所属的歙县、休宁、绩溪(今属安徽宣州市)、黟县、祁门、婺源(今属江西上饶市)6县,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竹类植物是徽州地区自然分布较多的植物,与徽州历代人的关系密切,本文对徽州地区历史上的竹林资源分布和栽培历史进行探讨,旨在为我国竹资源历史研究提供借鉴。

1 历史上徽州竹类的分布

竹类植物是历史上徽州分布最为广泛的植物。根据考古发现,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大面积竹林的存在。1998年,安徽省繁昌县人字洞早更新世早期(距今240万—200万年)遗址发掘出竹鼠、貘、剑齿虎等动物化石900多件,有动物67种。[1]竹鼠是专门栖息在热带、亚热带竹林中一种穴居性小型啮齿动物,主要以竹笋、竹根或竹林下的其它草木植物为食。说明在距今240万—200万年的安徽长江下游地区(包括徽州)为森林草原环境,有较大片竹林存在。2006年,安徽省文物考古所在距今20万年前左右的安徽省东至县建新乡华龙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土了数以万计的人类食用过的动物骨骼碎片化石,其中发现了大量的大熊猫骨骼碎片化石。大熊猫是以竹为食物和竹林为生活环境的动物,表明该地区当时有竹林资源的存在。新石器时期,徽州也有竹类的分布,2004年2月,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组织专业人员对祁门凫峰乡土坑村的新石器时期遗址进行了试掘,发现有绳纹、篮纹等陶器。说明该地有竹类的分布。《禹贡》记载扬州 “淮海惟扬州:彭蠡既猪,阳鸟攸居。三江既入,震泽底定。篠簜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乔。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下,厥赋下上下错。厥贡惟金三品,瑶琨篠簜,齿革羽毛惟木。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苞桔柚,锡贡。”这里的“彭蠡”为今鄱阳湖,“震泽”为今太湖。“篠”为小竹子,“簜”为大竹子,“苞”为冬笋,“篚”为竹器。说明古扬州(包括徽州)有大面积的竹林分布,所以才有竹材、竹笋的进贡。以上考证说明,先秦时期徽州地区有大面积竹林的自然分布。

秦汉时期的文献提及江南有竹林的分布。汉司马迁《史记》称江南地湿,适于竹木。徽州属江南之地,表明徽州有竹林的分布。但在汉代以前,徽州还是蛮夷聚居的蛮荒之地。直到魏晋六朝时才得到开发。东晋时有中原移民大量涌入,文献中才有徽州的记载。据《潭渡孝里黄氏族谱》记载,永嘉之乱时,程元潭为新安太守,因有善政,民请留之,赐第黄墩,遂世居此。因此地竹林甚多,取其地多修篁翠竹,故称篁墩。清《徽州府志》记载南齐时歙县有竹席出产,说明歙县有竹林的大量分布。

唐宋时期徽州竹林见于文献记载很多。唐代诗人张乔有诗称府城外西干山太平兴国寺是“竹里通幽径,云边上古台”。唐钱易《南部新书》收有唐杨行敏的“山上高松溪畔竹,清风才动是知音”诗句赞徽州竹林景色。五代黄台《问政山》诗有:“溪童乞火朝敲竹,山鬼听琴夜撼门”句,述徽州问政山竹林之况。徽州人罗愿《新安志》载“竹有苦、淡、紫、斑、筋、筀之名。老竹长尺则曲,桃枝四寸有节。慈竹丛生不离母,又四时有笋,一名四季竹。对青竹枝竿皆金色,唯一边起枝处青碧,大率金碧相辉可爱。休宁有拜竹,苦竹之极大者也。婺源苦竹之笋,大者为花菌笋。又有冬笋,缜理而甘。祁门时有猫头竹。”[2]记载徽州分布竹种类达十余种。宋吕本中《鱼亭驿》:“竹密如云不见天,好山无数簇溪田”诗句,称道黟县鱼亭的竹林茂密,不见云天。宋曹彦约《祁门道中即事》有“修竹围墙草护阶”句称述祁门竹林。宋元之际歙县人方回《沂行回溪三十里入婺源县界》描述祁门婺源两县交界之处的竹林分布,有“连林望不极,春晚蓊以绿。其大至如椽,谓之猫头竹;苦竹尤清严,翠葆森矗矗”诗句。元黟县人郑玉《除夕述怀》诗有“清阴绕屋宜松竹,遗泽传家畏简书”句,称颂徽州是松竹绕屋的书乡之邦。

明清时期记载徽州竹林分布的文献众多。明嘉靖《徽州府志》卷二“地理志”载休宁县佛子山“有筼筜之竹”,黟邑“竹密如云,好山无数”。明舒祥《石鼓山》:“千株松竹连瑶岛,百尺楼台出玉林”诗句,描述徽州黟县石鼓山的松竹景观。明汪道昆《屯溪放舟》:“十里墙乌万竹林,扁舟乘兴入山阴”称颂屯溪练江两岸的竹林之景。明袁中朗《游黄山记》有“倚山傍溪,行松篁影中”句,说明黄山竹林分布之多。清程汝楫《戊己桥广安寺》:“郭外山光绕碧浔,桥边竹色隐禅林”称述黟县城外戊己桥广安寺的竹林。清何雍有《金粟松涛》诗赞祁门县金粟庵昔日竹林之盛况是:“松风竹影蔽山隈,咫尺尘氛两地开”。祁门大坦乡大洪岭有一块清乾隆四十三年立的建造关帝庙碑刻,碑文开头交待了关帝庙址周围的山灵水秀,“居宅之东,偏环柏水以为带面,月山以作屏遥,接竹林苍翠欲滴,近邻桥阁三舞若飞。”称道关帝庙周围是竹树繁茂的风景胜地。清刘大!《黄山记》载黄山翠微峰西北有寺,“环寺皆古木修篁”。清黟县文人汪士通《万竹山楼记》称:“余居山庄五里许,取道幽辟”,“竹里小楼三间”,“万竹森然,清风徐来,宛如戛玉,虽盛暑不知有日色也”。说明此地竹林之多广。清嘉庆年间的歙县《桂溪项氏宗谱》称其村落是:“别墅花轩与梵宫佛!,飞甍于茂林修竹间,一望如锦绡。”

明清时期徽州村落景观“十景”、“八景”,都有竹林景观的分布。如在徽州通往安庆的故道上一个七百多年历史的山村——黟县“翠林”村的后山,群峰突立,嶙峋的怪石之上苍松傲立,遮天蔽日,间或翠竹迎风弄日,飒飒作响。该村“十景”之一有“松竹名山”之景。有诗:“名山自古及于今,一片苍松绿竹林。劲节坚心张翠尽,迎风弄日播清音。大夫职本秦皇锡,君子仪频卫武钦。众壑群峰难与拟,间登玩赏豁胸襟。”称赞该村松竹之景色。清汪士通《汪东湖诗集》(清乾隆刻本)黟县《宏村八景诗》之“紫路钟声”云:“翠微深锁隐诸天,松竹阴森一径穿”诗句,《徽城竹枝词》中的“祠堂社屋旧人家,竹树亭台水口遮”句,则勾勒出了徽州村落水口的竹林景观。明清时竹笋还是徽州特产,但以歙县问政山所产的竹笋最佳。清《安徽通志》载:“笋出徽州六邑,以问政山者味最佳,箨红肉白,堕地能碎。”

现代通过科学调查,分布竹类有10属以上、60余种,6县分布竹林面积在百万亩之上。仅休宁县阳台村就有成片毛竹林达1 733hm2之多。主要竹属有刚竹属(Phyllostachys)、大明竹属(Pleioblastus)、赤竹属(Sasa)、!竹属(Bambusa)、倭竹属(Shibataea)、箬竹属(Indocalamus)、寒竹属(Chimonobambusa)、玉山竹属(Yushania)等。

2 徽州竹林的培植历史

徽州竹林栽培时间应源自于魏晋六朝时期,因为当时江南流行植竹之风。但文献中提及是在唐代。明弘治刻本《新安黄氏通谱·文献录》唐末黄!斋“相地于海宁(休宁)之南,筑室西涌,计三十七间,临水面山,旁植花木。”并写有《门前烟竹》诗称赞其地竹景,是于园林植竹。南宋时徽州人营建私家园林多植竹为景。《沙溪集略》载南宋凌仲礼“莳名花修竹,掩关自娱”;休宁县商山吴儆建竹洲吴氏园亭,并写《竹洲记》称其园有“竹千余个”;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黟县碧山汪勃建别业名“培筠园”,于园中植竹。宋祁门谢冕在祁门城郊桃峰下为其子谢琎建读书楼,种竹千竿,取名“虚直楼”。同代张应龙作《虚直楼记》称:“书舍侧隘,阙小楼于后,阚千竹,竹之外平洲带绕。”

明清时期随徽州商品林业的发展,徽州人除种植杉松外,还广植竹林,以获取经营竹林的经济收益。明嘉靖《徽州府志》载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朝廷工部派“青筀竹一万四千一十根”、“青猫(毛)竹三百六十六根”、又“青!竹四万四千七百五十根”、“青水竹一七十四根”,嘉靖九年(1530年)“猫竹一万四千余根”,嘉靖九年(1533年)“猫竹二万根、筀竹三千根、水竹二万根”。[3]表明徽州竹林培植数量之大、竹材的质量之高。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祁门三四都护林乡约组织订立的议约合同“本乡山多田少,实赖山地栽养松杉桐竹等木,以充公私之用。”祁门二十都文堂明隆庆六年制定的《陈氏乡约》规定“本都远近山场栽植松杉竹木,毋许盗砍盗卖。”祁门县《善和乡志》记载六都善和乡程氏于明弘治年间立议约,并要求“各家爱护四周山水,培植竹木,以为庇荫。”明正德年间徽州一份山林遗嘱文书称:“其二处山内,吾朝夕辛勤,遍山栽养苗竹及松杂等木,…… 年来已得其利”[4]又如徽州的卖山契约称:“郑文质今将九保牛栏山杉木苗竹卖与郑复等。见有竹七十根,除在山竹木见复为业,自弘治五年起,新出笋竹文质长养,作对半均分,文质得长养分,郑复得山份。”清嘉庆十六年黟县知县发布《黟县禁租山开垦示》告示,要求县内民众“凡山皆可封殖,栽松种竹,土石自固,利益自多”。晚清祁门人胡元龙辞官回家乡祁南黄溪村,垦荒于该村李家坞,开荒山一千余亩,栽植杉松茶竹等林木,其中栽毛竹一百余亩、伞柄竹一百余亩。[5]清光绪《婺源县志》卷三十五“义行”载汜川人余德基“家稍裕,即为村栽树植竹以开财源。”

明清时期由于徽商的兴盛,形成了徽州造园的高潮,徽州园林多植竹为景。明汪道昆《太函集》载休宁徽商吴用良“舍后治圃一区,命曰玄圃。居常艺花卉、树竹箭,畜鱼鸟充韧其中”;歙县名园曲水园为徽州吴姓盐商所建,取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之“流觞曲水”意为园名,园内广植各种花木为景,竹景名“竹坞”,明代江南才子祝枝山《竹坞凤鸣》诗“当时贤者此徘徊,手把琅!屋后栽。万个自缘医俗在,九苞曾揽德辉来。宫商盈身策韶奏,毛彩朝阳紫翠开。今日遗雏有君子,来仪须上九成台。”以各个历史时期的竹典故称道园内竹景的寓意;《方氏会宗统谱》载香谷逸叟方尚瑛“选胜筑室,于居之西端构‘忘乐园’,亭台池沼备具,编篱种竹,杂植梅桂,诸花艳冶,四时花香不断”;歙县雄村竹山书院是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曹干屏、曹唤青兄弟所建,清沈归愚撰有《竹山书院记》称轩南种竹有“千竿滴翠”;黟县城清道光年间建有官衙园林“梅园”,知县承寿《梅园记》称其园是“古梅三十株,修竹数千竿”;清黟县有私人园林“颐园”,清汪方钟《颐园记》称其园是“修竹千竿,古梅百株”。徽州园林植竹之普遍可见一斑。

[1]安徽文化史编委会.安徽文化史·上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宋罗愿.新安志(卷二)·物产[M].合肥:黄山书社,2008.

[3]明嘉靖徽州府志(卷八)[M].食货志.

[4]张雪慧.徽州历史上的林木经营初探[J].中国史研究,1987(1):73-83.

[5]祁门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祁门文史第二集[M].1988.

猜你喜欢
祁门黟县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徽州绿荫
安徽省黄山市:油菜花开景如画
“腊八豆腐”香飘黟县
祁门红茶文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画里乡村水为魂 钟灵毓秀客忘归——安徽省黟县环保局治水记
黟县打响安徽水源地钓鱼现场处罚第一枪
祁门傩舞的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全民健身视角*
理学、商业与宗族——祁门韩楚二溪汪氏研究